捷信消费金融,谨慎消费
最近接到这样一条法律咨询,说在捷信公司办理了消费金融贷款,最近几期没有按期还款,结果捷信公司的人员经常打电话催还款,甚至还跑到户籍地去催收,问该怎么办。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又是什么高利贷、P2P之类的。上网查查这是个什么样的公司。
于是在天眼查上搜索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很吃惊,也可以说是震惊。
捷信公司全称是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消费金融供应商,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投资集团PPF旗下的全资子公司。PPF集团是一家国际投资集团,活跃于金融服务(银行,保险和消费金融),私募股权和房地产行业,捷信在中国的运营由位于荷兰的HCAiN.V.控股公司管理,并由PPFGN.V.全资拥有。
百度百科: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于2010年11月10日成立。作为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且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原来人家也是一个正规公司,而且还是很牛很牛的一家外商独资公司,持有消费金融牌照。
重点来了,天眼查显示捷信公司司法风险9999+,司法解析9226条,开庭公告3981条,法律诉讼8772条,法院公告1103条。
8772条法律诉讼中,基本上都是捷信公司与单个自然人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以及捷信公司申请执行的判决或裁定。而且在捷信公司与单个自然人之间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基本上都是捷信公司胜诉,自然人借款人败诉,有的是部分支持了捷信公司的诉讼请求。究其自然人败诉原因,基本上都是违约,不能按时还款甚至无法还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
第六十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因此,作为合同当事人之一的广大借款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偿还借款。捷信公司只不过是通过大量的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是捷信公司天天给违约的自然人借款人打电话催收的行为也是挺烦人的,但这好像并不违法,毕竟你违约了,甚至你都不还了,这应该也谈不上暴力。至于到借款人户籍地催收是否侵犯个人信息则值得探讨。毕竟我贷了款也不想弄的人尽皆知。
最后,是否贷款消费要依个人偿还能力,不能仅图一时提前消费,提前享受之快,肆意贷款。毕竟这些贷款还是要还的。特别是,如果在捷信公司贷款,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
网贷巨头“捷信”迷失?竟因2万元多次被执行 背后老板为捷克首富
去年上市失败。
近日,时间财经查阅天眼查发现,2020年2月26日、1月14日及1月13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分别被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法院、莱州市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三次执行标的金额为20600元、115342元、24217元,最高执行标的超过10万元。不过,时间财经暂未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查到其2月26日的被执行标信息。
官网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10年底于天津市注册成立,主营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截止2019年7月,公司覆盖中国312个城市,有超过26万个贷款服务点,主要为与数码产品等实体店合作推荐贷款为主,股东为知名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捷信集团1997年成立于荷兰,在全球9国家共拥有43万个贷款服务点。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集团由彼得·凯尔纳(PK)持股98.9%的派富集团(PPFG)持有91.1%股权,在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W‘Biii)上,现年55岁的捷克首富皮特•凯尔纳以155亿美元身家位居第73位。
捷信集团曾于2019年7月15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截止2019年3月30日,捷信在中国服务5000万名客户,捷信集团客户贷款总额209.05亿欧元(合计1616.54亿元),中国占比超过60%。
随着捷信集团在中国市场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10亿欧元(77.3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亿欧元(193.40亿元),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业绩也一直呈稳步上升。2016年到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3.92亿元、132.55亿元、185.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31亿元、10.22亿元和13.96亿元。截至2019年6月末,捷信消费金融上半年新增贷款467.68亿元,总资产为1069.85亿元。
高收入、高利润背后,是捷信金融消费公司数万起投诉的“高利贷”争议。截止目前,第三方聚投诉平台显示,捷信金融消费投诉量累计高达22042起,2020年3月3日新增投诉5142条,而新浪黑猫投诉上其投诉量也超过3600条,被投诉主要问题是高利息、暴力催收等,甚至有人将其称为“典型高利贷”。
尽管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一家持牌机构,但捷信的贷款利息居高不下,通过收取利息、手续费、佣金等,其贷款利率一度超过36%,在其招股书中,公司也明确称“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招股书显示,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间,捷信集团现金贷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和31%,只有2018年在中国监管规定的合法范围内。
由于其实际贷款利率存在超出36%红线情况,捷信金融公司也存在大量的贷款争议官司。如中国裁判文书网2018年发布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与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裁定书显示,法院认为,该案中,捷信金融公司的利息、费用、违约金的计收标准之和,已超过年利率36%,属于变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
最终,法院驳回捷信的还款计算方式。截止2020年3月4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与捷信金融消费公司有关的诉讼纠纷达4408条,也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2017年共616件,2018年1522件,2019年则上升到2135件。
针对上述问题,时间财经多次致电捷信金融消费公司,截止发稿,未获回复。
涉高利贷?
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主要获客工具,即消费者在与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有合作的门店选购消费品(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家用电器、二轮摩托车等),然后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单;现金贷款则主要是针对个人消费用途的小额贷款,金额一般为5000元至7.5万元不等,贷款期限不高于6年,具体贷款金额及期限根据客户情况而定。
捷信消费金融北京网点覆盖情况图源:捷信消费金融官网
其中,年轻人成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客户目标和群体,其目前针对年轻群体推出多款个性化贷款产品。招股书中,捷信也表示,公司专注于向蓝领阶层及初级白领阶层中未得到充分金融服务的借款人提供消费金融产品,彼等从工作或经营小生意中获得固定收入,“但不太可能从银行或其他传统贷款机构获得融资。”
刚上大学的小陈(化名)就对时间财经表示,因为没有学费,自己于2019年8月31日在实习公司老板娘的推荐下,从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分期贷款了9999元,2019年12月份由于还不起前期贷款,自己又贷了6000元,这6000元一部分用来还了贷款,一部分交完了剩下的学费。“我第一期贷款9999元,加上利息需要还15000元。是捷信工作人员找我实习单位老板娘,老板娘再介绍给我们,我当时不知道利息会这么高。后来知道被骗了,当时贷款的时候我刚成年,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挺多的,也很容易通过。”
不过,2013年,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就曝光过捷信消费金融存在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在央视曝光的案例中,小唐是重庆一所高校大一学生,为给自己添置一部新手机,其向捷信消费申请了贷款。当时其手机价格2999元,付300元,贷2699元,分12个月还清,每个月还款339元。
但如此计算,其一共要还款4068元,比2699的贷款本金多出1369元。这笔贷款的月贷款利率为1.67%,月客户服务费率为1.79%,另外加上0.77%的月担保服务费,这样他每个月的费率加在一起就是4.23%,乘以12个月,年费率高达50.76%。目前,在第三方平台上反映捷信贷款费率在35%-50%,由包括贷款利率、客户服务费和担保服务费组成。
据捷信招股书,捷信消费金融整体收入大部分来自利差。2016年以来,净利息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超过70%,2019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接近90%。除利息外,捷信集团收入构成还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招股书中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主要产生自客户随发放贷款一同购买的客户保障计划及其他服务等附加产品所专区的佣金,以及较小程度上产生自预期贷款的滞纳金。2018年其39.52亿欧元经营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就达8.3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4.5亿元。而在这其中,客户保障费用收入又占大头,超5.5亿欧元。
其中,捷信消费金融从2016年到2018年利息净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27%,手续费营业净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08%。不过,在这种收费情况下,名义借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综合借款利率,需要借款人自行计算。
图源: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官网
上市受阻
”向无法获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人群发放贷款,这类人群还款能力相对较差,具有较高的逾期风险,平台就会通过收取超高利息覆盖高额成本”,艾媒咨询分析师张毅对时间财经表示。
而自2016年以来,捷信集团中国区业务不良贷款率一路上升,从4.3%上升至2017年的7.2%,2018年底达到9.7%,为其经营的所有区域中增长幅度最快。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
图源: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官网
不过,捷信集团招股书也显示,公司拥有一支多达22101人的催收团队,“94%至96%至少逾期一天的销售点贷款以及93%至96%至少逾期一天的现金贷款均于逾期90天前收回”。而根据近期捷信消费金融发布的一份“2020-2023战略”计划显示,公司语音机器人现可日均处理公司超过40%的外呼任务,未来其还将大力开发该项业务。或正因如此,各大投诉平台上关于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暴力催收,未贷款人员频繁接到催收电话等投诉络绎不绝。
在此背景下,捷信集团于2019年7月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据招股书,捷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联合贷款安排、资产出售及经纪等轻资本融资模式。但在中国市场,其由信托安排的贷款由2016年的占中国融资总额94.7%下跌至今年3月末的63.2%。
而截至2018年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融入资金余额844.59亿元,其中763.23亿元从同业金融机构拆入,占比超过90%。不过,拆入资金通常成本较高。据新浪财经此前报道,2019年上半年,捷信集团平均资金成本已上升至7.6%,为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1年期拆放利率的2倍有余,2019年5月,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发行的金融债券票面利率也达到7%。
该报道表示,拆入资金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对外放贷期限则多在1年以上,面临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一旦资金来源通路不畅,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此时,赴港上市的捷信集团募资总额约10亿美元,捷信集团也表示“拟将有关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增加资本基础及扩充贷款活动规模,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
不过,5个月后的2019年11月21日,捷信集团取消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全球上市进程。捷信集团表示,目前其资本充足,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在各国市场的业务增长。而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自2018年就开始筹备上市,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工作,从上市业务中剥离若干非核心业务,如曾以0.76亿欧元转让了13家无经营任何消费金融业务的附属公司、清盘埃及及印度的无业务或雇员的部分全资附属公司、收购俄罗斯信贷经济公司等。(北京时间财经武竹一)
捷信消费金融被罚后续:商业模式遭质疑,数字化转型亦难留客
华夏时报(www.hii..)记者葛爱峰见习记者郭浩仪深圳报道
近日,捷信消费金融总经理翁德雷·弗里德里奇透露了最新的业绩情况,称捷信中国今年1至5月的盈利已超2020年全年,且今年的不良贷款指标也十分良好。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6亿,换言之,今年1-5月净利润已超过了1.36亿元。
一个月前(5月8日),联合资信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相关债券列入评级观察名单。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的经营业绩和业务策略等方面显示出,其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曾于今年4月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捷信消费金融违反信用信息查询规定,被限期整改并被罚5万元。
与此同时,捷信消费金融自去年以来就开始着手数字化转型。但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此时转攻线上,其数字化进程也是阻碍重重。
关于数字化转型后的风控工作,以及行政处罚后的相关整改措施问题,《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联系捷信消费金融了解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分期业务看似便民,实则“变味”
捷信消费金融的信用评级变化,可以从相关数据中找到原因。《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0年审计报告》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达88%,呈断崖式下滑;净利息及手续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超过34%;资产质量下行趋势同样明显,逾期贷款占比21.87%,不良贷款率2.80%。
但其数据跳水的原因并不完全来自去年全球疫情的客观冲击。早在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就已经难掩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降的疲态,净利润排名被招联金融赶超也是当年不争的事实。至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以1.36亿元的净利润跌至行业第八,彻底交出了头把交椅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的母公司捷信集团的相关表现亦不太乐观。一方面,根据联合资信公告,捷信集团2020年营收同比下降24.71%,净亏损5.84亿欧元;另一方面,评级机构穆迪曾对捷信集团给出了3次“稳定”,6次“消极”的评级展望。
回顾捷信消费金融前期发展中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逻辑,不难发现其陷入如此困境的原因。2010年开始,在消费金融赛道刚刚开跑的阶段,捷信消费金融凭借大量一线销售的招募和驻店业务点的广泛铺开,为自身业绩数据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其主要业务内容就是为到店购物的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分期偿还的服务,并且几乎是想贷就能贷,不想贷也让你想贷。
起初,这种对小额贷款资质几乎不做要求的模式看似便民,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而贷后才发现实则“变味”。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贷前咨询阶段的捷信销售报出了较为合适的每月分期偿还金额,但在签订了分期合同之后发现,系统内的每月偿还金额较前期咨询时高出了不少。这时再咨询捷信销售便无后续服务可言,只留下一句以系统计算为准。还有消费者表示,当办理分期后发现接近国家法规上限的高额利率很不划算,想要提前还款也不被允许。在某投诉平台上与捷信消费金融相关的投诉,大部分是关于其信息审核缺位,对冒用他人信息办理分期业务的情况不经核实就予以办理,导致被冒用信息者不断收到莫名催收电话。
一位曾经的捷信员工曾在某平台上表示,销售团队内部要求一线销售帮消费者办理分期业务时,必须勾选增值服务包即某些保险。对于不愿意买增值包的消费者,上级管理人员要求用“骗、哄”的方式办理,“不能按照客户的意愿来”。许多没有细算的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办理了这些增值服务包,并分散到了每期偿还的金额中。
捷信消费金融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模式还体现在忽略一线人员的技能和服务培训。上述前员工提到,被招募进来后没有受过公司的任何正式培训,全部为向老员工边学边办业务。在这种业务水平下,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服务体验可想而知。而消费贷没有成熟高效的服务做支撑,很可能会做成“一锤子买卖”。
深圳地区一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许多贷款机构沉醉于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却忽视了后续配套服务的跟进。这种“重营销轻服务”的商业模式除了源自业绩考核的压力,更表现了其背后领导者的决策和行为。同时,缺乏培训的业务员也容易对营销的技巧和观念产生片面理解。“这种急于求成的模式除了损坏公司形象、造成客户流失,也为公司的经营埋下了风险。”
数字化转型未见明显成效
2020年新冠疫情的外部冲击,使得捷信消费金融依赖的线下3C数码和医美分期等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加速了其向线上转型的步伐。
然而,其线下长期野蛮生长的模式降低了自身口碑,这对其线上转型并不友好,许多在线下遭遇过不良分期体验的消费者对其线上业务并无好感;另一方面,线上业务场景早在2011年后就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并各自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捷信消费金融此时再转攻线上阻力重重。
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起强有力的风控审核版块,在这一点上捷信消费金融还处于短板。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融以原告或申请执行人身份共参与了一万多起诉讼,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这暴露出捷信的逾期贷款合同较多,客户群体信用较低的状况。
目前,捷信消费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仍在推进。5月26日,银保监会网站公示,监管核准RiVii捷信消费金融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公开资料显示,RiVii为意大利人,此前曾在Vi和花旗银行担任高管,在信贷和风险管理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他曾公开表示,将为捷信消费金融带来全球化风险管理理念。
如何紧跟时代、加速转型,成为许多持牌机构眼下面对的挑战。前述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监管更加重视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便捷信贷服务,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也变得分散化、多元化,这就需要机构加强流量管控等方面的关注和技术。
“这对传统风控机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不少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环节仅仅局限在前期的还款能力评估和授信上,其自主搭建风控体系能力亟需提升。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客户在不同机构的切换速度也会加快,对于以前重营销轻服务的机构来说,如何增强客户体验是机构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同时指出,“另外,农村金融业务近几年热度很高,但由于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难控等原因,农村数字金融俨然成为一块‘难啃的肥肉’。”
如此看来,捷信消费金融要在中国本土实现数字化转型之路,尤其是与广大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风控工作相结合并非易事,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尚需时日。眼下,持牌机构在获客、风控、客户体验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挑战,如今业绩实现反弹的捷信金融能否顺利东山再起?本报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