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从借呗贷款转借给他人,借贷行为无效
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网络借贷平台具备申请简便、放款快、借还灵活、息费透明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但如果从借贷平台上借钱后再转借给别人,性质可就另当别论了。近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一件女子使用借呗借款后再转借朋友而引发的民间借贷案件。
市民王女士与林女士是朋友关系,2020年7月,林女士向王女士借款,王女士手头资金并不充裕,但碍于朋友情面,通过支付宝借呗平台贷款3万元借给了林女士,双方未约定还款期限,但约定利息按照借呗分期还款的还款计划支付。
朋友间救急是双方互相信任的体现,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王女士非常苦恼。分期还款期限已到,王女士多次催债,但林女士拒不偿还本金及支付利息。无奈之下,王女士将林女士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林女士偿还借款本金,并按照还款计划支付相应利息。
法院经审理认为,王女士所称从支付宝借呗贷款,系通过支付宝平台与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贷款并签订《贷款合同》,即王女士出借款项的资金来源是向网商银行借款,款项取得后再将款项转借给林女士。
依照相关规定,王女士与林女士发生的民间借贷关系为无效合同关系,借款行为被认定无效后,林女士收取的款项应当返还给王女士。王女士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他人,自身存在过错,所主张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最终,法院判决林女士返还王女士3万元,驳回王女士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向他人出借款项的资金应来源于自有资金,通过信用卡套现或通过借呗、微粒贷等金融平台套取资金再向他人出借款项的行为,存在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一旦出现纠纷,出借人想要追回利息损失便无法可依。在此,法官温馨提醒,朋友借钱要量力而行,出借资金需是自有资金,否则将自行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END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记者陆增安通讯员李珊张菁
来源:南宁晚报
支付宝“借呗”变为“信用贷”,你最关心的征信问题有答案了
近两年来,支付宝可谓是“风波不断”。
从去年年末的“花呗上征信记录”、“主动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到今年年初的“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花呗借呗推出上限额度管理新功能”,基本上每次支付宝的功能调整都会被冲上社交平台的热搜。作为当下的国民支付软件,支付宝在现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确实拥有很大的关注度。
近日,有网友发现,支付宝的“借呗”已经更新为“信用贷”。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显示,目前“信用贷”页面会明确提示用户该产品由银行提供服务,并为用户提供包括日利率、初始年利率、总利息金额等一系列借款详情。除此以外,借款、查账、还款均保持不变。
此消息一经爆出,立刻引发了社交平台上面的激烈讨论,目前相关话题已达百万阅读量。问题来了,目前“蚂蚁借呗”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支付宝要针对“蚂蚁借呗”功能作出这样的改动?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借呗”更名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消失的“借呗”
近些年来,因为各种超前消费理念的兴起,大学生早早背上巨额校园贷,上班族变成“月光族”,最后引发各种人间悲剧的新闻其实并不少见,社会公众对于各种“信用消费服务”的担忧一直存在着。为此,近两年来,支付宝已经针对“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这两项信用消费服务进行了多番调整。
首先是去年年末发生的“花呗调整年轻用户额度”一事,当时支付宝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将很多正在上大学的年轻网友以及刚刚出社会的职场新人的花呗额度全面下调。该做法一度引发大量网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晒出截图,有的人表示:“没了花呗,这个月到底怎么过”,有的人更是在惊呼:“我的额度哪儿去了?”
当时支付宝方面回应表示:“目前内部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希望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年轻用户刚步入社会,需要金融工具来周转日常开销,但花呗也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消费及还款能力,谨慎授信额度。”
到了今年三月,支付宝还给“花呗”、“借呗”上线了额度管理新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在“花呗”、“借呗”页面设置自己的消费额度,还可设置消费提醒,增加消费闹钟功能,设置提醒金额,消费超额后将以通知的方式提醒用户,同时增加调整付款顺序、订阅消费周报等功能。现在,支付宝更是直接把“借呗”更新为“信用贷”,和原本的信用消费功能加以区分。
不过,根据小雷的实际测试,目前“借呗更新”这件事情应该还处于灰度测试阶段。目前用户打开支付宝后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呗”更新为“信用贷”,二是页面继续显示“借呗”字样。
如图所示,小雷的支付宝依然显示着初始的“借呗”字样,点击“借款”按钮,也只会让用户输入对应的借款数额,不会显示出具体的借贷金融机构名称。换句话说,用户会认为自己是在向“支付宝”方面借钱。
作为对比,在“借呗”更新为“信用贷”后,“信用贷”页面会在显著位置展示“由XX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信息。这样用户进行借贷的时候,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在向谁申请贷款,而支付宝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成为了渠道提供商,而不直接参与借贷过程,非常直截明了。
明确“借贷”定位
不得不说,这一次支付宝的变动,让外界很不理解。因为“蚂蚁借呗”、“蚂蚁花呗”对于支付宝用户而言已经非常熟悉了,为什么要突然改名字呢?更奇怪的是,为什么现在会同时存在“借呗”和“信用贷(原借呗)”两个界面呢?
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借呗”在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未来,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这不就是分割概念吗,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事实上,这一点改变非常重要。以往的“蚂蚁借呗”可以说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蚂蚁集团联合运营的小微信贷服务,你从“借呗”借来的钱既有可能是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也有可能是其他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服务,但原先统一标挂了“借呗”品牌。
对于很多用户来讲,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蚂蚁借呗”,就是因为比起纷繁复杂、不知出自哪家的“套路贷”,看似有着阿里背书的“蚂蚁借呗”,不仅背景更加靠谱,而且名字上面没有“贷款”这类敏感字样,能够更加令用户放心。然而事实上,“借呗”依然属于小额贷款范畴,在征信上的分类与其他小额贷款公司等同,使用过多可能会让个人征信受到影响。
在“借呗”更名为“信用贷”后,其本身的“小额贷款”显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容易被用户所警觉。个人认为,在目前年轻人普遍自制力不够的背景下,这样的更新算是比较合理的。去年广州互联网法院曾公布一组数据:有60%的互联网借贷案件涉案数额小于一万元,借贷群体也以年轻人居多,甚至还有趁着“基金热”,大学生用小贷借钱投资的案例,小微贷款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最重要的是,“借呗”方面之所以会启动隔离工作,其实是因为今年4月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的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当时,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并公布整改方案,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链接。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内消费信贷行业发展迅速,目前“花呗”、“借呗”服务用户已经接近5亿,但是其中很多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信贷服务提供者是谁,这也引发了不少相关联的负面事件。品牌隔离举措,确实能让借呗品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形成隔离,方便用户更充分地了解信贷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产生品牌混同。
总结一下,支付宝改名其实就是为了让用户更清晰地了解借呗功能,同时也更符合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
“借呗”背后的金融风险
对很多读者而言,此刻他们心中最大的疑问一定是:“借呗”还能用吗?
答案是:当然能用。在“借呗”和“信用贷”剥离之后,现在支付宝的“借呗”已经变成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而“信用贷”是与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独立为用户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前者的额度、利率、征信由蚂蚁消费金融审批上传,后者的服务则由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审批上报,用户的征信记录不会因为本次调整受到影响。
不过,小雷并不建议大家频繁使用“花呗”、“借呗”和“白条”这类互联网贷款。尽管这类产品审核简单、放款迅速,但是它们终究属于小额贷款范畴,在征信上的分类与其他小额贷款公司等同,使用过多可能会让个人征信受到影响。如果个人征信报告不好看的话,未来贷款买车、买房其实都会受到影响,毕竟银行在贷款时依旧钟爱那些传统的信用卡用户。
“能用上分期付款的,我绝不用手上的钱。”这正是90后借贷消费大军的心里话。不得不说,信用消费工具确实有其存在意义,它成功实现了“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为超前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满足了我们在特定阶段的消费欲望,也能够解决我们在没有收入时的生活需求。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模式养成了如今年轻人的价值观。在没有持续性收入的情况下,用户的消费欲望却在逐年增长,最终会酿成什么样的苦果不言自明。
根据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平均负债率达到41.75%,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而在豆瓣、贴吧等社区,我们也能看到诸如“戒赌吧”、“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等群组,其中的不少成员都是沉迷消费的年轻人,因为没有门槛的互联网借贷而误入歧途,用多个网贷“拆东墙补西墙”,最终走向负债。
对于那些真的需要用钱的大学生来说,未来的路又将何去何从?根据今年三月国家出炉的相关规定,各大高校需要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要求,未来大学生还是可以到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去申请风险小、利息低的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至于这些互联网消费贷款,年轻人最好还是戒了吧。
互联网存款不能上支付宝,互联网贷款不能跨区域,严格监管为了谁
2021年,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发出多个通知,加强对互联网存款、互联网贷款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等业务监管,力图在三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引导中小银行回归本地、回归本源。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开展互联网存贷款业务进行严格约束,有助于引导中小银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服务。
二是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互联网存贷款业务进行详细规范,特别是要求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营销宣传、完善信息披露等,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是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近年来部分中小银行借助通过互联网平台,突破经营区域限制,将存贷款业务扩展到全国;部分中小银行过度依赖单一外部合作机构,较为激进地发展互联网存贷款业务,对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挑战。
金融管理发出相关文件,推动净化存贷款市场竞争秩序,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和资产成本,在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的同时,遏制中小银行盲目扩张产生的风险。
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确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但也要注意保护良性的金融创新。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出现和发展,固然有商业银行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等因素,但也要看到互联网存款的市场需求和作用。通过互联网渠道办理存款业务,是互联网时代存款业务的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获取负债的效率,也满足了一部分客户对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需求。互联网贷款在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金融科技深化,互联网贷款将成为零售信贷的主要形式。应坚持疏堵结合,平衡好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支持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良性创新,更好地促进互联网存款、贷款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近年来互联网存贷款快速增长,折射出中小银行近年来面临的窘境。中小银行资本实力较弱、资产负债受限较多,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不利于其服务实体经济。因此,要继续采取措施,大力支持中小银行增资扩股、公开上市,不断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丰富负债来源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