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展小微信用融资破难行动 力争2022年全省新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00亿元
平台征需求,银行来“抢单”!“浙”个平台巧解科企融资需求
如何让小微商家获得更高贷款额度?银行数字信贷引入“自证”有了新解法
浙江开展小微信用融资破难行动 力争2022年全省新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00亿元
3月29日,记者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获悉,该行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开展全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破难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提高信用贷款可得性,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重点支持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同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工作要求,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据了解,自2021年3月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全国首创“贷款码”融资服务以来,全省已有24万家市场主体通过扫码获得融资5382亿元,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怎么贷”“在哪贷”的难题,提高了融资便利度和满意度。
具体举措上,本次行动则进一步优化“贷款码”融资服务模式,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为小微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扩大信用贷款投放。通知还设定目标,力争2022年全省新增小微企业信用贷款1000亿元、个体工商户经营性信用贷款600亿元,到2025年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金融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市场化征信服务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强化平台多跨协同、数字赋能,依托“浙江小微增信服务平台”充分归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政府侧信用信息。例如,支持商业银行结合平台信息数据,构建差异化信用评价模型,对信用良好的小微主体给予重点支持。探索个体工商户“信用秒贷”融资模式,针对个体工商户扫码需求,商业银行根据信用评价结果快速确定反馈授信金额、期限和利率,并通过自有渠道线上发放信用贷款。
下一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市场监管局将加强工作部署和组织动员,强化政策激励和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小微金融服务,促进“扩中”“提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平台征需求,银行来“抢单”!“浙”个平台巧解科企融资需求
“我们的需求在平台上一经发布,立马就有2家银行‘抢单’,并上门提供服务。民泰银行支行行长不仅亲自上门对接,还在提交资料后的当天就通知企业贷款已审批完成。”
浙江宇通信息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鲁立新口中说的这个“平台”,就是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为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而创建的银企对接平台——余杭区科技企业培育金融需求对接平台。
宇通信息是余杭一家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鲁立新告诉记者,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新旧合同的执行出现交会,资金需求突破了公司原有资金预算安排,急需新增贷款资金满足公司日常经营需求。
“我们在余杭区科技局的服务平台中收到有关金融需求的问卷调查。在平台发布需求后,当即就有银行联系我们,并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目前,公司已获得民泰银行的200万元放款,用于后续项目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采购款支付。”鲁立新表示,因为该平台是政府牵头,可信度高,对于企业来说,又放心又方便。
余杭区科技局副局长楼杭杰表示,当前,科技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痛点还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前期的反复调研,区科技局认为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改革成果,深入考量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机构双方的需求,合力打通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最后一公里”。
为此,余杭区科技局会同人民银行余杭支行一同开发了余杭区科技企业培育金融需求对接平台。该平台也是余杭区科技局在落地浙江省科技厅数字化改革项目“科技企业成长在线”科技企业培育基层贯通功能过程中,在特色应用领域的积极探索。
平台合作银行走访企业
浙江民泰银行杭州狮山路小微企业专营支行行长闻俊告诉记者,过去,银行和企业对接主要通过存量客户转介绍或者自行联系目标客户,获客渠道比较狭窄,信息来源渠道杂乱,无法做到精准营销,成功率不高。“通过该平台,科技局已经在前期帮忙筛选出了有需求的客户,相当于帮助银行实现了精准营销,大大节省了办贷成本。”
那么,企业是如何反映需求并享受到“抢单”服务的呢?
据悉,在征求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后,平台会定期向金融机构发布。信息一经发布,就会有银行拼手速“抢单”,并及时完成上门走访。
此外,为鼓励银行推出更普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平台通过合理赋分、科学评价的机制,对提供低于平均贷款利率、长于平均贷款期限、高于平均贷款金额等优于平均水平的金融产品的机构给予适当加分。
截至目前,共有9家金融机构成为该平台的首批合作单位。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平台共收集企业需求117件,累计上门走访企业105家次,促成贷款6笔,共计金额1800万元,平均贷款金额300万元,平均贷款利率5.18%,平均贷款期限1329天,其中信用贷占比83%。
如何让小微商家获得更高贷款额度?银行数字信贷引入“自证”有了新解法
7月18日,总部位于杭州的网商银行发布了“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是行业内首次将人机互动技术应用于信贷审批。
区别于过往金融机构从第三方获得用户信息,小微企业主可以自己把合同、发票、店面等资产拍照上传至系统,由材料自动识别并分析其经营实力,判断更为合适的贷款额度。
网商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百灵系统”推出的提额自证任务可以帮助用户平均提升3万元,不少用户甚至能获得超过10万元的信贷额度提升。
多年来,银行使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而随着小微金融环境的改变,数字信贷虽然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有没有”的问题,但贷款额度“够不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机构调查数据显示,51%的小微商家期待更高贷款额度。
那么,银行如何有效为小微企业增信?答案自然少不了金融科技手段,改进授信审批模型,通过大数据为客户画像,识别有效融资需求、优化风险管控。
“百灵系统”这样新的科技风控模式则应运而生。“之所以额度不够,是因为金融机构对小微商家的画像刻画还不完整。”网商银行CRO孙晓冬表示,虽然识别出了征信、工商、税务、移动支付流水、网络经营行为等数据,但是依然还有很多个性化资产无法被识别。
显然,在服务小微企业中,通过标准的交易流水是无法精准刻划和还原企业完整经营状况。传统的信贷模式,都是从机构拿数据对整个商家的评估。实际上,对于银行而言,小微企业的经营信息没有办法完全掌握。
孙晓冬认为,从“自证”到“他证”是传统模式上的突破,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数字化信贷风控一个核心的基础。“如果让小微客群把能证明自己经营情况的资料主动上传进行‘自证’,则能了解的更全面,从而给出更高的贷款额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网商银行,在提升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上,杭州各家银行也进行了新的探索。以省市推出的线上综合融资平台为底座,纷纷推出针对性产品和措施。
例如,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浙里查”“中银i普惠”等智能风控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对公对私数据信息的一键共享,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基于银税互动的信用类“快易贷”、基于供应链商票融资的“票贷”等,为小微企业推出多样式的线上融资服务专案。
同时,近两年一些大型险企通过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为小微企业增信,效果明显,帮助大量中小银行提升了风险分担能力。
杭州一银行多年从事信贷研究人士表示,信息不对称一直小微企业融资最大的“拦路虎”,但数字化转型则提供了新可能。合理利用线上资源,通过大数据、AI做分析,达到降本增效、精准管控风险,可以探索更全面服务小微企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