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原谅的校园贷,别再洗白了
在这个“提前消费”的年代,90%的大学生都接触过网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贷已经成了年轻人度过短暂经济危机的最佳选择。
有人说,网贷帮助解决了燃眉之急。
也有人说,网贷毁了的人生。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学长很欣赏的董宇辉老师上了热搜。
本以为又是以风趣幽默、才华横溢登上热门,却没想到这次是因为董宇辉在直播间拉黑了某CEO。
这位CEO在董宇辉的直播间连续刷了数十个嘉年华,被董宇辉暗讽后还变本加厉刷到了东方甄选的榜一。
好好的为什么要拉黑别人?
难道新东方和这位CEO有着见不得人的恩怨?
按理说,直播间出现榜一大哥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吗?
怎么还被拉黑了?
铺天盖地的疑问,董宇辉不得不出面解释:“拉黑是直播间工作人员的意思,因为他们的工作人员在大学期间与这位CEO有私人恩怨。”
这下子,网友们更加好奇了,纷纷开始搜寻这位榜一大哥的真面目,果然,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他确实不是一般人。
他是校园贷的鼻祖,也是趣分期的创始人——罗敏。
也许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见识过他的营销广告。
8年前,罗敏成立号称“中国最大的大学生分期购物商城”的趣分期。
那个时候,趣分期的传单铺天盖地,走在大学校园里,随随便便都能看见它的广告,甚至连厕所的厕位里都有。
看似是一个减轻学生负担的购物商城,实则是变相将学生拉入深渊的无底洞。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这位CEO他并没有和别的APP一样搞传统的促销打折优惠券的方式。
而是雇佣了大量的学生,作为自己平台的推广人员,撒网式的在校园内进行地毯宣传。并附带着“不割肾也能买iPh”、“零首付!月供99既可拥有iPh34唯一对不起的,是我的家人。34
同年3月一位河南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欠下60多万元巨额赌债,最终因无力偿还而跳楼。
同年6月,一位女大学生因网贷逾期未还,遭遇“裸持”(手持身份证的裸照)要挟……
2020年25岁理工硕士因网贷欠5万多最终承受不住压力,走了。
2021年河南24岁小伙欠下2万网贷,绝望跳河。
2022年男子借网贷,因无力偿还,烧炭身亡。
层出不穷的年轻人因为校园贷而选择轻生,央视的报道,互联网的曝光,网友的抵制...“校园网贷”一下子迅速走红。
校园贷虽然打着“为大学生提供了资金便利”的广告语,但带来的却是新的风险和隐患。
网贷平台门槛低、利息高,校园金融混乱、法律缺失等等,这些新的问题全都浮出了水面。
一个披着合法外衣设置陷阱的金融骗局,害了无数年轻人的精彩人生。
据统计,大学生校园贷借款基本都是借款一万到手五千,到手只有90%,每月的还款还包含高额手续费及服务费,表面利息是按24%计算,实际结算时也许是几倍几十倍。
罗敏也许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趣分期会有翻车的一天,所以近年来开始拿着曾经的灰色收入转身投入半成品熟食的行业中。
不仅联合明星主播一起合作打造新品牌的知名度,还用0.01元就能吃上酸菜鱼的福利吸引网友。
你以为,罗敏真的在单纯的卖预制菜?
别忘了,他可是鼻祖,圈钱不会这么简单。
和贾乃亮打着持续19小时的直播烧钱一个多亿的噱头,其实是在宣传预制菜背后的加盟贷款模式。
不过,好在罗敏被东方甄选拉黑后,网友们纷纷开始抵制,这也让曾经和他合作过的明星主播相继道歉,并宣布今后不再与罗敏合作。
有人说,罗敏是个商人无法与普通人产生共情。
是的,他是个商人,但未必是个有心的商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罗敏却从不认为自己创立的校园贷有错。
即使校园贷害了那么多前途无量的学生,罗敏只是觉得:“社会上的怪事,不要都扣在出头羊的头上”。
你看,曾经的校园贷,被他说成“帮助大学生度过难关”。现在的预制菜加盟,被他说成“帮助宝妈们实现美好生活”。
资本家怎么会在意错与对,资本家只管割韭菜。
一个毁了无数家庭、断送了无数大学生美好前程的资本家,我们无法为他的任何新项目买单。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但一定要相信正义不会不来,只是会迟到。
如果你也因为网贷有过绝望和无力,觉得再努力也没有用,不妨把人生放在更长的角度去看,黎明前的天是最黑的,但只要再熬一点点时间,天就亮了。
生命高于一切,而任何利益、地位、权利在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只要你不认输,人生就不会输。
“校园贷”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互联网金融正在形成以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为基础,以大数据征信为风险控制保障,以2、众筹,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为融资渠道的格局,然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征信系统不健全,互联网业务同质化且繁重、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金融知识匮乏等现状,使得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愈发严重,2017年7月7日绵阳市一21岁的大学生丁丁因校园贷贷款累计本息20万元,迫于压力坠楼身亡,以2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本文以2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事实,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提出建议,希望有助于完善互联网金融防范的制度,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P2的现状
校园贷是为大学生、研究生群体提供的分期消费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互联网2金融服务平台。根据校园贷的形式,具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代表性的有阿里的蚂蚁花呗和京东的京东白条,这类的平台资金充足,信用高,利率较低,有比较完善的征信系统。第二类为分期购物消费平台,如趣分期、分期购,此类平台主要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第三类为提供信贷的中介平台。此类网贷平台存在着很大的违约风险,一旦违约就可能出现“东墙补西墙”的情形,引发一系列的信用违约,严重扰乱市场的秩序。
校园贷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自2010年到2017年,全国的高校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大学生则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截止2017年12月31,高校人数达到2625万,如果按照每个人贷款消费5000元,校园贷则可以达到1300亿的超级市场。
二、校园贷的特点
1.贷款的“隐形”费用高
虽然各个校园贷产品都打着“零首付、零利息”的广告,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以某校园贷产品公布的数据来看,学生向平台贷一笔金融为12000元的款项,按照12个月的贷款期限,利率为每个月1.5%,则一年的利息总计为12000*1.5%*12=2160元,一年的利率为2160/12000=18%,其实不然,真正的成本远不止这些,一方面,学生并不是占用12000元的存款,因为是分期付款,所以本金按照1200元递减,平均借款总额为6600,这样每年的借款利率达到了33.2%(6600/12000),远远超过了24%的民间借贷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存在高额的服务费,比如普遍收取总金额3%~5%的手续费,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成本,最后校园贷平台的违约金制度隐形地讲贷款的成本推向了高峰。比如趣分期出现违约时,每天收取贷款地收取贷款总额的1%,还有少数的校园贷平台收取6%~7%的违约金。
这些无不增加着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的还款压力。
2、平台申请贷款的条件宽松
竞争激烈的校园贷平台为了吸引大学生,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打出了“无需担保”,“0利息”,“十分钟到帐”等广告,诱人的条件无不吸引着处事未深的大学生。其贷款的申请条件十分简单,只要是大学生就能向平台申请贷款,不需要任何的抵押担保。即使有的2网贷平台(如趣分期)需要用户缴纳保证金,但也是少量的,并且对放贷的对象审核较为宽松,在办理手续时,申请贷款的大学生只要提供身份证截图,甚至不要贷款本人办理,如在趣分期的上申请贷款时,上会自动显示要求填写旅游、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贷款用途,贷款人可以任意填写,并且在贷款人填写自身的基本资料,也是通过运营端进行审查,其真实性很难确认,如2016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徐某用19名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在多个贷款平台进行贷款,累计达到70多万元后失联。河南大学郑某利用校园贷平台贷款60余万,用于赌球,导致巨额的贷款无法偿还。
3、平台公布的信息不够透彻
平台提供分期的贷款时,通常只会公布一些吸引大学生的贷款条款,比如零利息等,但是在结算时的金额远远超过商品的价格,比如2017年12月,安徽工程大学胡某通过捷信校园分期贷款购买了一台5000元的iPh,一开始工作人员承诺无利息,但是每个还款时还款的金额远远超过了按照原价计算的每期的价格,当再次询问工作人员时,却被告知协议上注明了服务费。山西工商学院的冯某在校园贷的宣传活动中,在分期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之前,明确向校园代理咨询提前还款是否需要多付一定的金额,校园代理回复不用,但是当冯某提前还款时,平台却要求支付200块钱的违约金,并反驳贷款合同中有此项条款。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校园代理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在业绩催促下,只向消费者提供利好的条款,导致消费者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
三、校园贷问题的原因分析
校园贷各种产品自问世以来导致问题不断,如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酿成家庭悲剧、破坏大学生交际等,造成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1.大学生的基础金融知识、社会经验匮乏、安全意识薄弱
作为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而对于新兴的电子、金融产品又充满着好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学生走向“校园贷”,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基础的金融知识的储备仍十分缺乏,大部分的消费者只看到了合同或者广告上的名义利率,而没有充分地考虑服务费、押金的机会成本、分期付款的期限等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如趣分期实际利率为33.2%,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借贷利率,构成违法行为,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导致消费者对贷款条约上的违约条款、逾期违约金条款不能进行深入的研读,从而使其陷入“校园贷陷阱。再者,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一定健全,对于校园贷等金融产品给出的诱人的条件缺乏抵制力,从而让一些恶劣的产品“趁机而入”,最后,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权利被侵犯时,很少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2.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校园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在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政府或者各地行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市互联网金融协会针对校园贷提出了“五要无不”规则,深圳市互联网协会下发了《关于规范深圳市校园网络借贷通知》,从信息审核、借款成本、借款用途、资格审查、审慎原则、风险提示等九个方面对校园贷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重庆市三部门(银监会、金融办、教委)联合出台《关于重庆市校园网贷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的通知》,其中规定第二还款人,否则不得发放现金,严格限制贷款的用途,广州市的教育部、人社部、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工作的通知》,国家层面,,国务院对于网络贷款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对于校园贷款中的“裸条借贷”问题表示,“我们鼓励全社会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我们对失信行为的惩戒要做到依法依规。
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校园贷的“乱象”有一定的整治作用,但是“校园贷恶性事件”仍然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乏漏洞,金融产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规避法律的制裁,国家银监会及有关机构对民间借贷的监管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我国刑法一直没有对高利贷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导致我国司法机关在规制该行为时适用法律时的不一致,校园分期贷款的平台经常打着法律“擦边球”,恣意妄为,造成一系列不良的事件。
校园贷平台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以利益驱动的网贷平台,似乎忽略了风险跟收益对等的原则,疯狂地追求业绩,却经常无视对风险的控制。校园贷款平台提供的消费额度普遍为1000~1500元,同时贷款的实际利率普遍在前20%以上,在客户身份审核认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有的平台只要填写身份证信息并且拍照就可以贷到款,另一面,平台为了吸引学生贷款,从而加大贷款额度,加大了贷款的回收风险。这种“没有底线”放松内控的背后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写照。
四、规避校园贷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1.建立“还款保险”制度
一系列的恶性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正确地评估自身的还款能力,最后迫于第三方的逼迫和威胁下走上绝路,因而,尽快地建立“还款保险制度”尤为重要,在学生进行贷款的同时,为其买入一份第三方保险,在真正不能及时还款时,可以减轻学生的还款压力。
2.完善大学生征信体系的建设和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征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对于这片信用盲区,可以让大学生将淘宝,支付宝等互联网消费平台的数据嵌入大学生的征信体系中,根据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数据,了解大学生的贷款记录、消费记录、信用记录,从而可以正确地评估大学生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要避免平台的反复授信、盲目授信,这样可以将校园贷的风险降到最低,还能使大学生的失信成本提高,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减少类似违约事件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不法贷款平台的打击力度,就目前的情况,对于校园贷国家还未成立监管部门,所以一些越法的平台对法律一直出于若有若无的状态,对于校园贷的监管,需要银监会跟各个高校教育平台合作,银监会等监管部门要时刻关注校园贷平台的资金流通,密切关注网络贷款在校园内的情况,做好风险防控的工作,监管部门在监管时,可以进行分类监管,根据校园贷的贷款的类别进行监管,这样可能会大大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理财习惯
大学是教育育人的场所,大学时代更是青少年思想、人生观形成的重要的时期,面对校园贷的种种诱惑,需要学校积极开展与理财有关的基础性的课程,以便学生掌握贷款的成本的风险,在进行抉择时更加理性。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营造一种以勤俭节约为荣,以盲目攀比为耻的校园氛围,比如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让学生们知道攀比的可悲性,认识到实用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园报,学校网络或者社团学生会等形式,宣传有关校园贷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校园贷的实质,在发生相关侵犯学生相关权益的事件或是校园内出现不良的校园信贷平台时,学校应该第一时间报请当地的监管部门(如银监局、公安部门、工信部等),让不法行为及时地得到法律的制裁,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4.拓宽学生的还款渠道
大学生是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面对巨大的还款的压力,如果可以让大学生以其他方式来偿还贷款,必然会大幅地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如贷款平台为贷款的学生提供各种兼职,通过做兼职来偿还贷款(乐分期平台推出这种还款形式,大大减少了坏账)
同时,各平台可以提供以物抵债的还款方式,贷款的大学生在不能偿还贷款时,可以在将自身有价值的物件变卖给平台,平台根据物件的市场价格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估值,合理地减免贷款。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监管时代”,面对校园贷类的2网贷平台,因为贷款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其风险也不断加大,监管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的自律,不断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法网贷的执法力度,促进互联网金融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警惕不良“校园贷”
警惕“校园贷”
理性消费不借贷,不负青春不负“债”
导读
零门槛、无抵押、无利息,专为学生打造,秒到账……这些字眼都来自于一个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陷阱——“校园贷”。面对害人不浅的“校园贷”,大学生们应擦亮眼睛,莫入圈套。
1什么是校园贷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金融机构或者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借贷时通常无抵押无担保,但一些借贷公司存在高利借贷的情况。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的危害。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2校园贷的特点
1.在校园内部及周围张贴广告,或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途径发布广告,打着手续简单,仅需用学生证、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等虚假旗号诱骗在校大学生。
2.放款门槛低、额度小,后期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服务费、担保费、罚息、违约金等手段,利滚利,翻倍速度极快,让借款人不堪重负。
3.采用骚扰、恐吓、威胁甚至暴力等手段催收欠款。
3校园贷案例
案例一:学生小郑由于迷上了网络赌球,先后通过某借贷平台共计借款6万块钱,这笔钱利滚利,小郑就偷偷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还债。他先后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借钱,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60多万元。小郑不仅要偿还巨额贷款,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同学的压力。重压下,他最终以自杀来逃避。
案例二:学生小李为购买苹果手机及其他高消费品,通过借贷平台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案例三:学生小张是班里的班长,唆使近30名同学协助他“网络刷单”,他则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他用贷款的钱参与网络赌球,最终因还款压力在青岛自杀身亡。
案例四:学生小钱是大二女生,通过裸贷借钱用来和男友花销。借来的本金不到5万元,一年不到,欠下的贷款本息合计达50多万元。因还不起钱,其裸持身份证照片被传到网上曝光,家人电话也被催债电话打爆。不得已,家人在报警同时,只得变卖唯一住房还款。
4校园贷危害
1.不合理的高利息
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5%以上,所谓的“低利息”并不可信。0.99%月利率是营销把戏,学生容易“上当受骗”。
2.连累身边同学家人
有的贷款很便捷,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用身份证替别人办贷款。这种行为风险很高,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剩余的债务就由“被”办理人独自承担。
3.一旦逾期,“全方位”催款
有些案例中,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网贷平台除了通过常规途径追款,还会采用给父母、亲友、老师群发短信,在校园里贴大字报,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
4.易滋生借款恶习
有的学生爱攀比,父母提供的费用不能满足其需求。为满足内心疯狂滋生的欲望,他们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恶习,甚至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
5.易诱发其他犯罪
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信息搞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
5抵制校园贷的提醒和建议
1.在校生要以学业为重,积累知识,切不可以铺张消费、资金周转等为理由进行网贷,严重影响学业的同时也加重家庭负担。
2.如果实在需要贷款,一定要和家长商量好再做决定,可选择生源地国家、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或到正规银行机构、信用社机构办理贷款,并且要仔细阅读贷款合同,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问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不参与、不宣传“校园贷”违规违法活动;不煽动、不胁迫他人在“校园贷”中借款;不张贴、不转发“校园贷”违规违法信息;不冒用、不顶替他人身份进行校园贷款。
4.理性消费,拒绝攀比。一定要根据自己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防止因跟风或攀比而开销过多。
(来源:宁波市反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