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2035年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吴婧上海报道
扩内需重磅政策落地。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涵盖十一个部分、三十八条,全面阐释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规划背景,明确总体要求,提出政策举措。
建银国际证券首席策略师赵文利认为,作为扩大内需的顶层设计文件,《纲要》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从全面促进消费和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以充分发挥内需的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
一位券商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居民消费向疫前回归路径或较坎坷,稳内需迫切性上升。
持续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
展望2035年,《纲要》提出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包括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等。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提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等。赵文利认为,扩大内需战略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近景目标,旨在充分增强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做大国内市场规模和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看来,方向上,明确以优化供给带动内需扩大。结构上,消费重在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和发展新模式业态;投资重在制造业补短板转型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外贸端商签更多自贸协定促内需,整体来看消费和制造业是强内需的核心。
西部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易斌认为,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在外需回落风险上升,国内投资效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下,促消费依然是扩内需最核心的抓手。
在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疫后修复与扩内需战略下,中短期消费修复是大势所趋,长期消费提质升级也值得期待。短期内,服务类消费修复弹性大于商品消费、集团消费弹性大于居民消费,疫后修复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出行、文旅等消费修复速度或较快;中长期视角下,消费需求潜力释放、体质升级带来的消费扩容、商品消费质量提升等机会也不容忽视;未来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等或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李超认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全面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重点有两个。首先,传统消费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纲要》首次提出“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一方面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民族品牌成长,推动“国货崛起”。其次,新型消费重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一是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加快线下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如教育、医疗、文娱等。二是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网络直播、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发展。
优化投资结构
赵伟认为,扩大内需是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夯实国内基本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也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在外部形势严峻、外需加快走弱背景下,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短期紧迫性较强。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明年在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消费恢复仍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担起稳投资、促增长重任。当前我国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是对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支持,数字化与智能化、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是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大量设备更新和改造需求。未来仍有可能加大对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明年制造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承担起托底经济的任务。在当前稳增长政策大力驱动下,新老基建领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在李超看来,关于《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投资结构方向”,可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制造业倾斜,以先进制造业投资水平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同时积极促进制造业技改投资,政策制度要以降本增效和完善制度保障为重。二是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重点在于各类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完善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积极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布局,优化煤炭产运结构和保障基地能力,推进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加快建设集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水网和“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并完善医疗、公共卫生、教育设施、普惠养老和医养结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民生设施。三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赵伟认为,制造业等或将成为2023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扩大内需目标下,政策对制造业、重点基础设施等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为消费需求提供高质量供给的下游消费制造,以及提供高质量消费场景的基础设施等投资,或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编辑:郝成校对:颜京宁)
11月金融数据前瞻:新增社融或超2万亿,M2同比或继续回落
在信贷、社融在内的金融数据10月双双超季节性回落后,市场预计11月的融资需求将有所回暖,但难言明显改善。
表内贷款方面,房地产销售的低迷或将继续影响居民贷款。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减少180亿元。
中金公司直言,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进一步走弱,内生融资需求可能仍在低位,信贷与社融主要依靠政策发力支撑。
该机构预计11月新增信贷1.2万亿元,理由则是10月末专项债密集发行,11月召开信贷座谈会,保交楼专项贷款再加码,以上措施有望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但居民贷款及短期贷款可能仍然乏力。
招商证券则认为,预计11月新增贷款1.2万亿(2021年11月1.27万亿),同比小幅少增,结构一般。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是当月信贷投放情况的较好指标。11月底1个月期转贴现利率明显走低,但未像10月底那样再现“零利率”,反映了当月信贷投放情况一般但好于10月份。
具体来说,该机构认为11月个贷增加3500亿,其中,短期增加1000亿,中长期增加2500亿,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影响按揭贷款需求,双11或小幅带动消费信贷需求。料11月对公信贷增加8000亿,其中,企业中长期增加5500亿,票据融资增加1800亿。非银同业贷款增加500亿。融资需求偏弱之下,银行通过票据融资及非银同业贷款冲信贷规模。
在政府债券的支撑下,11月的社融有望较10月回暖(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079亿元)。
瑞银证券认为,继10月明显走弱后,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或为1.4万亿元,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比多增1300亿元),得益于对基建项目持续的信贷支持和最近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放松。另一方面,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可能反弹至5000-5500亿元,同比仍少增2700亿元。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可能降至0-500亿元(同比少增3800亿元)。影子信贷可能改善至0-500亿元(同比多增2900亿元)。总体而言,估计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约减少4500亿元。
兴业研究预计,11月新增社融预计为2.24万亿,对应的社融同比增速为10.2%。政府债券方面,考虑到10月社融口径中的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低于Wi口径,部分政府债券净融资可能滞后反映在11月社融口径的政府债券读数中。预计11月社融口径政府债券净融资在5000亿左右。企业债券方面,受利率反弹影响,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较低。
针对代表广义流动性的M2,浙商证券预计11月M2增速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至11.5%。11月疫情冲击及地产销售低迷均不利于M1增速走势,预计M1增速较前值大幅回落1个百分点至4.8%。
“我们坚持当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将在稳增长保就业、金融稳定、汇率及国际收支间高频切换的判断,该状态预计将延续至2023年一季度。”上述机构指出。
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扩大内需
来源:经济日报
10月28日,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海口国际免税城正式开业,消费者络绎不绝。当日海南11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超7亿元,创海南离岛免税店单日销售额历史新高。张俊其摄(中经视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出发,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当前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持续扩大和满足内需,释放新型消费巨大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紧密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消费已成为新时代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来源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是长期积累培育、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从消费需求看,我国拥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拥有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人口基础,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创新共同推动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壮大繁荣,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一)未来消费增长空间广阔。从发达经济体发展历程看,最终消费占GDP比重随人均GDP的提高呈“U”型走势,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消费率开始逐步上升。近年来,中国消费率已处于回升期,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50%以上。参照发达经济体相近人均GDP水平,2025年中国的消费率将有望达到60%,最终消费规模约为90万亿元,未来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稳定在60%以上,消费成为新时代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和潜力来源。
(二)商品消费提质升级,消费韧性不断增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胜利。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突出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更多选择高品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商品消费,推动商品消费加快提档升级,为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三)服务消费加速扩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来源。国际经验表明,迈向高收入阶段,是消费结构升级、服务消费比重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从我国情况看,2019年服务消费比重为45.9%,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教育、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已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和增长点,服务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商品消费。预计“十四五”末期或“十五五”初期,居民服务消费比重有望上升到50%,服务消费成为支撑消费增长和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构建的重要动力。
(四)线上消费全面提速,成为消费创新风向标。新一轮技术革命应用持续深化推动线上消费在我国日益普及,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加速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型线上消费创新更为活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造了诸多新的消费需求。预计2025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将达到18.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9.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5个百分点。居民每增加1元线上消费,可带来0.36元的新增消费,对扩大内需产生显著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五)消费人群高度分化,新消费群体加速形成。从收入层次看,我国拥有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占我国人口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但其消费规模占全部消费比重超过40%,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消费升级、促进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预计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50%,对居民消费的贡献将超过70%。
“十四五”时期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消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强调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方案》系统、全面、前瞻地谋划消费促进政策体系,并围绕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倡导绿色消费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可见,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消费,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积极鼓励消费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让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机遇,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更好发挥新动能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快培育新消费,有利于激励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以及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形成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不断壮大消费市场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和韧性的迫切需要
“十四五”时期,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贡献进一步降低,技术进步速度有所放缓;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正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特别是我国拥有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比拟的人口和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
不断壮大消费市场,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缓释风险和对冲外部压力,消除企业避险情绪,提振发展信心,还有利于增强发展韧性和扩大回旋余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更充分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效应。
(三)有效畅通消费循环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新增长点,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通难点、堵点,畅通消费循环,有利于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活服务业发展壮大,抢占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加快培育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新消费发展与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企业壮大的协同共进。
(四)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加快补齐消费短板,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加中高端商品供给和提高教育、住房、医疗等服务质量和公平可及性,满足人们对更优商品、更好教育、更舒适居住条件、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着力提升消费能级是让世界分享我国发展成果、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之源
“十四五”时期,全球化深度调整将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大国竞争不断加剧,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市场需求特别是新消费需求成为稀缺性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始终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者,将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着力提升消费能级,有利于增强中国消费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全球成长性最强和潜力最大的市场提供更多机会,使各国企业分享我国发展的成果。同时,有利于展现我国担当,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
《实施方案》为促进消费提供鲜明指引
首先,《实施方案》把“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放在扩大内需各项举措中的首要位置,突出了促进消费的引领性和重要性,强调了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的需求增长要以消费为“出发点”,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最终目标。
其次,政策举措系统全面。政策内容包括传统消费创新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新型消费着力培育、绿色消费大力倡导等方面,覆盖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领域和多个层次,考虑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两个方面和两种路径,容纳了消费者、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各类主体,统筹谋划消费需求和消费供给,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要求。
再次,政策方向体现了较强的前瞻性思考。例如,在商品消费中提出要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并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全球重要高端消费实现地紧密结合,为释放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打开了新空间。又如,提出了支持“互联网+社会服务”“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等具有鲜明数字经济时代特色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对进一步以数字赋能加快消费创新转型注入了强大信心。再如,绿色低碳消费、节约集约消费,为双碳目标下居民加快培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场景支撑。
最后,政策内容展现出鲜明人民立场。对当前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强烈,但供给存在明显不足的医疗健康服务、养老育幼服务、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重点领域,提出了有力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对当前供给质量不高、水平参差不齐的家政服务消费、社区公共服务消费等领域,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提升指引。一系列以民生福祉为导向的促消费政策将加快推动全体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和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王微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念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