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短期贷款利息

本文目录

企业申请贷款,利率越低越好吗?

企业贷款是解决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主在贷款时,往往会更关注利率低、额度高的贷款产品,甚至把最低利率当做选择金融机构的“金标准”。然而,贷款利率真的越低越好吗?

01

贷款利率不是越低越好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会反驳,明明贷款利率越低,意味着需要支付的利息越少,对企业来说越划算,当然选择利率低的了。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某企业当前需要10万元资金付货款,而一个月后会有20万元的回款入账。

贷款产品A:年化利率3.85%,一年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

贷款产品B:年化利率5%,随借随还,按日计息。

如果选择A:那么一年以后需要支付3850元的利息。

如果选择B:那么一个月以后就可以用20万元回款去还款,这时需要支付约410元的利息。

不难看出,尽管贷款产品B的年化利率更高,但是这里“随借随还”的贷款模式反而更适合企业现阶段的用款需求。申请贷款时,该企业除了对比利率高低,还需考虑自身的业务模式、资金状况,从而选择更合适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

02

申请贷款的原则在于匹配

既然利率不是选择贷款产品的标准,那么企业申请贷款的原则是什么?

企业申请贷款的原则在于两个字:匹配,即贷款方式与自身需求之间的匹配。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时间上的匹配,二是风险上的匹配。

1、从时间上来说,贷款期限要匹配。

虽然短期贷款利率比长期贷款利率低,但并不代表企业一定要选择短期贷款。短贷长投的做法,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持续创造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否则就会因为现金流的匮乏,造成偿债能力恶化,陷入财务困境。

例如,某企业承接5年期的项目,如果使用2年期短期贷款,那么2年内该企业很可能因现金流不足,无法偿还贷款的本息。这个时候,该企业必须不断找新的资金来维持正常运转,如果情况持续恶化,那么该企业将濒临破产。

2、从风险上来说,贷款条件要匹配。

一般来说,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会查看其信用资质是否良好,还会从业绩、经营流水、财务账单等信息上,去重点考察企业的还贷能力。为了控制企业经营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还可能会要求提供抵押物做担保。如果企业盲目地选择贷款利率低的产品,很可能因为自身条件不符导致申请被拒。

03

结语

所以,贷款不是利率越低越好,是否适合才是最重要的。想要选择合适的贷款方式,企业不仅要满足贷款条件,还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来综合衡量。

最后提醒大家,市面上某些贷款产品会打着低息的幌子,实则隐藏了各种高额费用,甚至有不良平台利用低息诱惑你落入骗局,所以申请贷款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渠道。申请前多咨询身边的银行经理~

刘冲 刘莉亚: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基于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减免的研究

摘要:在我国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过多使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可能会导致总量出问题,使货币政策面临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难题。减免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是财政金融政策协同的一种有益尝试,是“税收政策的利率渠道”。利用某大行逐笔贷款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该政策工具显著降低了融资成本,且提高了信贷可得性。基于此,构建包含税收条件的银行信贷决策模型,刻画其作用的理论逻辑,可以发现,相比经由负债端向资产端传导的结构性货币政策,贷款利息收入减税直接作用于银行资产端,传导路径更直接,摩擦更小。这种不依赖中央银行流动性投放和利率操作的财政金融协同的“税收政策的利率渠道”,可以为宏观金融调控拓宽空间,从而缓和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冲突。

关键词: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增值税利率渠道宏观金融调控

作者刘冲,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刘莉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P67—P84

责任编辑:梁华

本文系原文内容节选版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金融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基本形成了有效实施逆周期调节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上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实施好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引导结构调整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持续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优化流动性和信贷结构,支持“三农”、小微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然而,过多使用结构性政策可能会导致总量出问题,货币政策将面临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难题。反之,不依赖中央银行流动性投放且由“政府指导(财政部门)+市场主导(金融部门)”的财政与金融协同政策,则为缓和货币政策多目标冲突、拓宽宏观金融调控空间提供了良好对策。

传统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发挥总量调控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针对定向部门发力,起到结构调控功能,其若对非定向部门亦有扩张效应,则兼具总量和结构功能。现有文献对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行了有益讨论,其研究范式主要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和银行多部门信贷决策局部均衡模型两类。前者通常做泾渭分明的异质性假设,分为定向与非定向两部门以及分别提供贷款的两类银行,两部门的差异体现在生产率高低而非融资难易,相关研究多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定向部门。后者假设一家银行同时给定向和非定向部门提供贷款,并且定向部门融资约束更大,研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支持定向部门信贷扩张、融资成本降低时,对非定向部门也有同向作用,即存在总量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信贷甚至更多流向非定向部门,以至于货币政策的结构功能减弱。据此,货币政策通过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实现多目标平衡,仍可能面临压力。

2018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模式下,财政、金融两部门协同发力,与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的影响渠道不同,该政策工具并不改变金融机构负债端,而是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资产端,避免新增流动性引起总量扩张。此项政策模式与学术界以往的关注点有所区别。在已有文献中,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体现为,二者分别作用于企业(或消费者)、金融机构(或利率),两端同时发力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模式则表现为财政政策对金融政策的支持,通过金融机构市场化行为间接作用于企业(或消费者)。因此,免征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具有财政支持金融的内涵。

本文尝试对如下问题展开研究:第一,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免税的政策效果与作用机制为何?第二,与货币政策相比是否有其优势?第三,怎样缓解货币政策多目标冲突?基于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逐笔贷款数据,利用2018年免征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的政策,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政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研究发现,在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税率为6%)免征的激励下,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授信额度或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发放贷款的利率相比其他企业,降低约7—18,小微企业首贷户明显增多。其中的机制在于,税收减免显著提升小微贷款收益,银行则将部分收益以利率优惠方式返还。进一步发现,短期贷款利率显著下降。综上,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减免产生贷款利率降低、贷款可得性增加的作用,与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相似,本文将其总结为“税收政策的利率渠道”。

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构建包含税收条件的银行信贷决策模型,刻画税收政策利率渠道的理论逻辑,并与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比较。理论分析发现,两种政策都能起到降低贷款利率、扩张信贷的作用,但受制于垄断竞争市场和银行监管中的摩擦,二者均难以完全传导。区别在于,利息收入减税作用于银行资产端,直接影响贷款定价和信贷投放;结构性货币政策则作用于银行负债端。前者不依赖中央银行流动性投放和利率操作,从而避免了与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冲突。后者将流动性和利率操作经由负债端向资产端传导,进而影响贷款利率和规模,但是流动性和利率操作也会同时影响其他货币政策目标。因此,贷款利息收入减税政策可作为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为货币政策实现多目标平衡预留更多政策空间。

......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银行部门的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减税政策,提出了税“收政策的利率渠道”这一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的传导渠道。利用银行微观贷款数据,在双重差分模型中估计“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模式的效果。建立银行贷款市场微观模型和中央银行多目标决策模型,说明协同政策对比单一的货币政策的优势以及协同政策对政策目标冲突的缓解。

对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减税政策效果的评估表明:首先,利息收入减税显著降低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政策实施后其贷款利率水平甚至比对照组企业更低,这些小微企业获得银行首次贷款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其次,利息增值税获得减免后,银行对处理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税后收益超过了对照组企业,减税收益增厚银行的利润,利润激励是税收政策的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最后,政策促使银行显著降低了小微企业短期贷款利率。

对利息收入减税和单一结构性价格型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表明:首先,两者均能起到降低贷款利率的效果,但碍于摩擦不能实现1∶1的价格传导。其次,直接作用于银行资产端的利息收入减税面临的摩擦更小,结构性价格型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负债端向资产端传导,较长的传导链条使得其在资本约束、坏账准备等方面的摩擦更大。最后,基于中央银行多目标决策的分析表明,由于税收政策的利率渠道不涉及央行流动性投放和利率操作,绕过了市场流动性的传导,从而不会影响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为多目标决策下的货币政策拓宽了空间。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模式的一个有益尝试。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稳增长”与“调结构”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冲突加剧,严重压缩了单一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模式能发挥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优势,拓宽货币政策空间。“政府指导+市场主导”模式存在如下创新形式:其一,针对特定行业的产业政策、具体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收入增值税减免来降低相应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其二,在税率降低为零后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三,对于具有较大负外部性的行业可以使用方向相反的增税政策来抑制无序扩张。

提前还贷额度告急!有银行通知:明年再来

“当日申请预约的金额已预约满,请更换预约日期”,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张莹(化名)最近打算提前还部分房贷,但看着建行手机APP上的提示,她有些不知所措。

来源:受访者提供

今年,“提前还贷”成为一个热词。像张莹一样选择提前还房贷的贷款人有不少,随之而来的还贷难也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中新经纬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贷款人吐槽银行提前还贷时遇到困难,有的贷款人只能预约到明年3月份,还有人不得不向监管投诉才得以顺利还贷。

提前还贷也要抢额度

两年前,张莹和老公卖掉了手中的房产,置换了一套北京市西城区的学区房。除去公积金部分,还有240万元商业贷款。今年,看着理财收益不佳、股票跌跌不休,她下决心提前还贷。

今年4月和9月,张莹先后两次通过手机APP还了部分房贷,分别还了46万元和6万元,并且把还款期限也缩短了,从21年缩短到15年。她大致算了下,240万元商业贷款,原来需要还近180万元利息,提前还贷后,能节省下来70多万元利息。

“一下子感觉轻松很多,而且这两次还款很顺利,所以我就打算攒一点钱就提前还一点。”张莹说。

10月底,当她再次尝试提前还款时,却发现还不上了。张莹回忆道,前两次只需要在手机APP上输入还款金额,下面会出现预约扣款日期,日期选好就行了,预约日期大概在一两周后。但是这次APP提示她,得到11月1日之后才能预约还款。

11月1日之后,她再次预约还款,发现预约扣款日期只有一天,并且点进去之后就会显示额度已满,但是又没有别的日期选项。“过了几天我再打开看,都不用填写还款金额,直接点击提前还款那个页面,就会显示额度已满。”

无奈之下,张莹在某社交平台上寻找攻略。“有帖子说下午两点会放出额度,要蹲着APP,和双十一买东西一样,秒杀额度。我试了三次,每次定好闹钟两点整刚点进去额度就秒没了。我又给银行打电话,工作人员说现在APP上很难抢到,让我明年1月后去线下网点还。”

来源:某社交平台截图

在北京工作的李盼希(化名)也遇到类似的问题。2016年10月,她贷款76万元,在老家西安买下人生中的第一套房,贷款时间30年,等额本息还款,经过几次LPR下调后,每月月供降至3500元左右。

“今年我在股市遭遇了挫折,基金也不太行。我大概计算了下目前家庭的现金流,又查了一下剩余贷款金额大约67万元,提前还贷对我家的现金流没有影响。”于是,今年7月,李盼希开始联系银行提前还款。

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联系银行就遭遇“滑铁卢”。“因为回不了西安,我给当时办贷款的银行客户经理打电话,对方一直没接;后来终于打通了,她说离职了,给了我个新的联系人。我又给这个人打电话,听完我的电话目的,对方直接回了一句‘我现在有点事,挺忙的,先挂了’。”李盼希说。

大约一个月后,李盼希再次致电最初的客户经理,对方又提供一个座机号,这回工作人员查到她的新贷款客户经理,这位新的客户经理向她详细介绍了还款方案。“如果一次性还完,必须持房本或购房合同去银行办理,如果还一部分,就可以把还款金额和一个月月供存到房贷绑定的银行卡里,第二天客户经理就可以帮我操作。因为我本人在北京工作回不去,所以就选择先还40万。”李盼希表示。

“客户经理告诉我说手机上可以自己操作还款,但是我真没找到。最后还是客户经理帮忙操作的。”她说。11月9日,李盼希的手机APP已经成功扣款,下一期还款额为1688元。

17日,中新经纬以客户身份咨询中国银行天津一支行,该行客户经理表示,需要先在手机上预约申请,等短信通知按照上面日期在手机银行里操作还款就可以。不过,上述客户经理称,“现在正常申请也得45天左右,10月份约的都得明年了。”

不过,并非所有银行都难以预约。一位华北某省国有行的客户经理告诉中新经纬,由于疫情原因,目前来银行办理提前还款的客户不多,不需要等可以直接办理。

某股份行北京一支行客户经理也表示,该行不需要预约,用银行手机APP可以直接还款,没有额度限制。

客户经理直言“压力大”

今年以来,由于投资端收益不佳、贷款人自身“去杠杆”等因素,部分客户选择提前还款。与此同时,随着LPR多次下调,经营贷的利率也不断走低,出现了“贷款搬家”的现象。各路资金中介在社交媒体上打着广告,向客户传授如何将高利率的房贷置换为低利率的经营贷。

“今年提前还款的客户特别多,我们这儿就还了两个多亿,我今年压力很大。”上述股份行客户经理直言,客户还款多,银行也要拼命放出去贷款,“得先填坑”。

农行副行长林立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介绍,小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客户选择提前偿还房贷,主要是基于客户自身财务规划,同时与现阶段金融投资收益率中枢下降也有一定关联。

工商银行副行长郑国雨也在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少数按揭客户出于调整家庭资产负债表的需要,确实存在提前还款的情况,但和往年相比,其实这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上半年,工商银行按揭客户贷款收回3800亿元,其中提前还款是260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300亿元。

一边是客户在提前还款,另一边是客户贷款买房的意愿在下降。11月10日,央行发布2022年10月金融数据。10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152亿元,同比少增2110亿。

拆分贷款结构看,10月,住户贷款减少180亿元,相比去年10月大幅减少48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同比少增938亿元;与房地产相关性较高的居民中长贷增加仅332亿元,同比减少3889亿元。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指出,如果将1-10月数据加总,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约2.8万亿元,居民部门新增信贷确有增长乏力的现象。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发布的数据同样显示,2022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为41041亿元,同比下降33.8%;个人按揭贷款20150亿元,同比下降24.5%。这些数据均显示贷款买房的人在减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告诉中新经纬,受疫情等复杂因素影响,近期信贷需求整体走弱,银行获取优质新客户、发放低风险新贷款的难度加大。从保持业务规模稳定、持续获取利息收入的角度,银行及其工作人员有动机劝阻、限制客户提前还贷,或为客户提前还贷设定各类附加条件,比如房贷客户赎楼卖房时,银行要求引导买家继续选择在该行按揭贷款,否则就向提前还贷客户收取违约费用等。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李万赋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客户提前还贷,从好的方面说,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但客户提前还款后,银行的房贷规模下降,需要寻求新的房贷来源。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资金流动性较为充裕,房贷业务作为优质资产,银行间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房贷市场利率一直下行,即使再进行投资,资金的回报率也会比之前降低。

提前还款并非适合所有人

提前还贷是部分客户对自己负债的重新规划安排,但并非适合所有贷款人。

李万赋介绍,客户有提前还款的打算时,首先,要系统梳理下自己的资产情况,确定自己不是盲目跟风,目前闲置资金充裕且没有更好的理财渠道;其次,了解自己房贷银行的还款政策,比如是否有违约金,是否可分批次偿还,是否有提前还款的选择方案(期限不变减少金额或金额不变减少期限)等,综合考虑后择优选择;另外,如果是组合贷,优先还商业贷款部分。

李万赋进一步指出,倘若客户闲置资金有限,在某些渠道获取经营贷、消费贷低利率贷款置换的广告后动心,要充分了解这种置换方式的风险隐患,慎重决定;此外,有些用户贷款剩余年限较短,且当初选了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那前些年已经还掉了大部分的利息,剩余年限的贷款额多为本金,没有提前还款的必要。

在金天看来,尊重客户的资金安排,为其提供使用便利,在一定意义上更有利于提升客户黏性、塑造品牌价值,进而为获取新客户、新资金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金天表示,作为贷款客户,应该详细了解银行提前还贷相关条款要求,特别是结合流程时点、手续费等方面的情况做好自身安排。

栏目主编:顾万全文字编辑:宋彦霖题图来源:上观题图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中新经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