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破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报手机型号就能秒贷款”无抵押、免征信、快放款背后是怎样的陷阱?
央广网上海12月10日消息(总台记者韩雪莹周洪)“无需提供个人征信”“仅需提供某品牌手机参数”“放款快速”……看起来简单的贷款步骤,背后却暗藏“套路”。
近日,上海市公安局通报破获一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犯罪团伙以无需抵押、免查征信、快速放款为诱饵,诱骗借款人安装特定手机软件,由此获得手机远程控制权,再以锁死手机、言语辱骂等“软暴力”方式,迫使借款人归还高息贷款,以此来牟取暴利。不还钱,就远程把手机变成“砖头”,这种新型网络非法放贷如何让借贷人掉入“陷阱”?
今年8月初,被害人吴先生在某网络论坛的“贷款交流”板块看到一则提供小额贷款的广告,论坛里也有不少人声称“亲测”有效,手头拮据的吴先生不禁心动,他当即按照广告中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客服。
客服向吴先生确认,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但需要提供自用手机的详细参数,放贷额度根据手机回购价值进行评估,一般按照20%发放。吴先生按客服要求提供了自己手机的信息和登录账号,并点击了客服发来的链接,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聚宝盆”的“贷款软件”。很快,他就收到了客服从微信转来的200元贷款。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副支队长段永昕分析,按照手机回购价值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借款人能贷到的额度并不会很高,但仔细算来,利息却高得吓人。段永昕说:“我举个例子,我手上这个手机的估值价格是4000元,乘以20%,贷款的额度是800元;犯罪嫌疑人提前会收取50%的‘砍头息’费用,借款人实际拿到手的金额只有400元;但是三天以后他需要偿还的金额是800元,如果他逾期,每天还将承受100元的逾期费用。”
3天后,约定的偿还期限已到,吴先生却没有按期还款,结果发现手机已不能正常使用,不但重启无法恢复,还原出厂设置也被限用。吴先生设法联系客服,对方表示,因未按时还款,已将吴先生的手机“锁死”,并开始以“辱骂、威胁”等方式催促吴先生还款。
吴先生随后向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报警求助。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组成专案组立案侦查,很快挖掘出一个非法网络放贷团伙。经查,该团伙在互联网上以“某品牌手机贷”的名义,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手机控制权,然后以锁死手机、威胁辱骂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从而获取不法利益。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徐彬介绍:“其中有一个犯罪嫌疑人也就是技术团队的,他委托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开发了这款名为‘聚宝盆’的手机软件。它表面上是伪装成一个贷款软件,但实质上它是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够在后台远程控制手机的一个软件。所以一旦借款人安装了这个软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他手机的权限逐步开放,然后对端就能远程控制了。”
警方调查发现,近期一些手机售后维修部门收到消费者投诉,称手机被一款“贷款软件”恶意锁机,无法正常使用。徐彬表示,这正是因为这一伪装成“贷款软件”的A嵌入了能在后台远程控制手机的“木马”。徐彬介绍:“软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提示,手机用户安装一个A都会询问你是否开放哪些权限,比如查找设备上的账户、读取存储卡中的内容、读取联络人或者查看通讯录等。‘聚宝盆’的要求就是(权限)要全部开放的,所以这个软件安装了以后,借款人在放贷人面前其实是透明的。一旦被远程端控制,手机锁死以后基本上就没有用了,相当于一块砖头。”
即便手机变“砖头”,犯罪团伙还是给自己催债留了充足的余地。徐彬介绍:“它也并不是完全锁死,会开放部分权限,比如可能还是会让你能够连接网络,还是打开你微信的部分功能,方便借款人能够及时和放贷人取得联系。”
或许又会有人提问,如果使用一部完全闲置的手机来贷款,能否实现“空手套白狼”式的借款呢?其实,犯罪团伙也早把这种情况算计好了。段永昕表示:“他是经过评估以后,确定肯定会取得违法所得,才会跟进后续的。”
警方透露,犯罪团伙会根据借款人手机的流量使用情况等参数,判别是否适合“放贷”。如果遇到一部若干年内未使用过的、被淘汰掉的手机,犯罪团伙识别后也就不会再跟进了。
据悉,此犯罪团伙组织松散、分工明确,吸引客户放贷、提供技术支持、“软暴力”催收等环节全部在网络上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徐彬介绍,绝大部分借款人每次实际到手金额只有一百到四百元,且借款人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徐彬表示:“从目前来看,涉及的被害人在全国各地都有,达到三四百个。被害人借款的金额不是很高,但是利率还是比较高的。公安机关也在寻找更多的被害人。非接触式的案件当中,此类犯罪手法还是比较新的。”
掌握了团伙人员构成和活动规律后,警方于今年9月在全国多地收网,抓获13名犯罪嫌疑人。经查,自今年7月起至团伙落网,涉案流水金额超过50万元,非法获利逾26万元。
说到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的网络非法放贷案件,另有一种名为“ID贷”的产品也很典型。只要拥有一部苹果手机,就能够实现无抵押贷款,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近年来落入“ID贷”圈套的借款人却层出不穷。
实际上,同样包裹在“无需抵押”“秒速放款”的糖衣之下,“ID贷”就是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用户衍生出的现金贷的新变种。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风险?
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生活服务类A上,既能搜索到提供“ID贷”放贷服务的平台和业务员,也能找到不少维修手机的店家——这些店家通常会在产品页中标注“解除被ID贷恶意锁”等字样。
记者调查发现,号称“零门槛、无要求”的“ID贷”专门针对使用苹果手机、急需用钱的用户,在宣传上也会巧妙地套用“手机回收”等名头。一位放贷人员告诉记者,“ID贷”要根据用户的苹果手机版本评估放贷金额。ID贷业务员说:“只需要你有苹果手机、身份证就可以,其他的没什么特殊要求。我给您发个链接,您把那个链接点开之后,会下载到手机一款A,您只要按照上面的操作就可以了。之后直接去加我们的客服,配合下款。ID贷到手的钱不算太多,如果是iPh12以上的机型,也就能贷1000多元,因为苹果手机的估值额度不会太高;iPh11能贷的钱应该在1050元左右,如果不是新买的手机,也有可能额度在900元左右。还款时间是7天,如果7天以后你手头还是周转不开,可以续借。7天的利息在200-300元左右,续借一天可能有几十块钱的手续费,就是利息。”
根据该放贷人员介绍,所谓“无抵押”,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放贷,实际上要抵押的物品就是客户的苹果手机ID。ID贷业务员表示:“手机您也是正常使用的,只需要到时候和您交换一下ID。但是为什么要和您交换ID?现在有很多客户,他们从我们这借完钱以后压根就不还,如果不还,我们会把ID锁住,客户就用不了,防止客户不还钱。如果客户正常还款没有任何问题,您什么都不影响,而且手机里边什么数据我们都是查不到的。”
只不过是交换和重新绑定了一个不影响手机使用的苹果ID,后果能有多严重?在此前发生的一起“ID贷”诈骗案中,福建省厦门市反诈骗中心的一位民警曾向公众“科普”:“骗子在后台通过邮件的方式篡改了ID密码之后,手机还在(借贷人)手上,但是手机的操作已经属于骗子那一端了。骗子可以通过锁定手机,或者抹掉手机里面的一些信息,将手机锁定。”
业内人士表示,有大量用户对于苹果手机ID的重要性并不了解:手机一旦绑定了他人的ID,A的安装、卸载会受到控制,通信情况一览无余,同步到iC的照片还会被泄露。而有媒体报道,一些借贷人按要求绑定了ID后,放贷人并未放款,反而直接向其敲诈勒索“开锁费”;还有借贷人按要求还付本金利息后,被多次索取额外钱财,想要解锁手机仍然困难重重。
对此,警方向大家提示:互联网贷款虽然方便快捷,但也存在风险隐患,有贷款需要的民众务必通过正规网贷平台贷款,切勿轻信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广告,尤其要远离那些所谓“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的贷款;在网贷过程中,要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不下载安装对方发来的、来历不明的手机软件;如遭遇“软暴力”催收、高额利息,一定要第一时间固定相关证据并报警,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送“贷”上门,贷款也轻松 浦发银行主动授信团办点贷,最高可贷30万元
一项针对小微型消费贷款市场的调查显示,近9成消费者遇到过资金短缺的情况,主要通过“找亲朋借钱”“信用卡取现”“借高利贷”“向小贷机构借款”“典当行换取现金”等方式来解决。
其实消费者不知道,向银行借钱并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所在的单位符合浦发银行的要求,那么浦发银行便可主动进行团体授信,只要一份身份证明和收入证明,员工便可获得最高30万元的贷款。
记者汤婷
主动授信
最高可贷30万元
谈到银行贷款,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办贷条件高、手续繁杂、跑不完的证明、填不完的材料。其实,一些银行对贷款服务进行了创新,通过大数据模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客户名单,主动授信、送“贷”上门。浦发银行便是其中之一。
为推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提高客户消费融资的便利性,浦发银行根据居民客户场景消费的需求和互联网在线受理业务简单快捷的优势,推出了主动授信团办点贷业务。只要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央企、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企业的员工均可办理。
浦发银行主动授信团办点贷业务具有审批快捷、额度专享、期限灵活的特点。单位员工批量准入,手机申请秒速到账;最高30万元贷款,支持提现,随借随还;最长5年贷款期限,等额本息、按月还息到期还本。
“主动授信点贷业务的授信额度一般不超过个人月收入的24倍,最高可贷30万元。”浦发银行临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业务只需提供身份证明和收入证明即可,支用采取的是名单制准入,客户在手机银行上发出申请,通过后在手机银行上即可支用。
送“贷”上门
简单更便捷
临沂某中学的王老师和很多同事就是浦发银行主动授信团办点贷业务的受益人。
王老师本是浦发银行临沂分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客户,在该行办理了40万元按揭贷款。今年初,开发商交房后,王老师想对房屋进行装修入住,但是因前期缴纳按揭首付和购置车辆等原因,导致资金比较紧张,王老师便到浦发银行临沂分行咨询消费贷款业务。
经过面谈,客户经理了解到,王老师夫妇均是教育系统工作人员,除了按揭房产外无其他可抵押的房产,且无担保人,导致王老师虽然工作收入稳定、个人信誉好,但因没有可抵押的房产和担保人,无法办理消费贷款业务。在王老师所在的学校,该类现象普遍存在。
对此,客户经理推荐王老师办理主动授信点贷业务。该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到该学校做了一场产品宣传。最终,该校20多名老师报名申请了浦发银行的主动授信点贷业务,经过审核,浦发银行为20多名老师累计授信300多万元。
更多点贷业务可详细咨询北城社区支行行长蒋玉华,电话:8962787、13864917976,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天津路与沂蒙路交会处东100米路南。
众多App抢着借钱给你有何玄机
来源:河南广电-映象网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点张优惠券,就会跳转到授信贷款页面……很多人发现,当下各种热门的A,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尽管功能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都能贷款。
和传统贷款渠道相比,这类基于A的贷款往往宣称“门槛低、审核简单、放款快”,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而实际年化利率甚至超过20%。A抢着借钱给你的背后,一方面容易出现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诱导年轻人超前消费、过度借贷的风险。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躲都躲不开”满屏都能贷款
最近,上海市民李华章在上网过程中,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跳出一个链接显示:“WPS上也可以借钱啦”,并标注“最高可借20万元,千元利息低至2毛”等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WPS不是办公软件吗,怎么也开始放贷了?”李华章说。
带着疑惑,李华章点击“测测你能借多少”按钮,系统自动跳转至WPS用户专享页面,上面显示“1千元借1天费用低至2毛,3、6、9、12期慢慢还”。此外,页面还宣称“门槛低,22周岁即可申请;额度高,最高可借20万元;放款快,快至3分钟到账”等信息。在经过引导下载金山金融A后,通过输入手机号、验证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人脸识别等简单操作后,A显示李华章可借27500元。
青岛市民穆丽丽在爱奇艺A上购买会员时,也被推荐贷款。爱奇艺A“精选推荐”页面显示,用户可以申请一款名为“小芽贷”的贷款产品,平台标注有“年化利率低至7.2%”“借钱就送30天VIP会员”等信息。按照平台提示操作后,穆丽丽看到她在该平台可以借7万元。
记者测试发现,除传统的支付和理财类A外,手机里其他热门A,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80%左右可以贷款,或提供贷款服务入口,额度最高达到30万元。有网民表示:“只要使用手机A,几乎都可以看到相关贷款业务推荐,躲都躲不开。”
花式“求借钱”背后套路多
稍微观察就可以发现,各类A自营或推广的放贷服务,普遍宣传其贷款具有门槛低、利率低、放款快等特点,诱导用户注册使用,但在实际借款时,却又换了副模样。
快速放款的背后,是对个人信息的大量索取。记者体验发现,多数开通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并需要一直读取用户位置信息。类似的条款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和您的亲戚朋友及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当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以及您的亲戚朋友、联系人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含贷款逾期信息)”。
网民“雨女”投诉称,在某A上借钱逾期后,不仅本人每天要接受短信轰炸,其父母也频繁接到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电话,对方还发信息称要按家庭地址寄送法院通知。“我没有失联,会尽快还清欠款,希望他们停止骚扰家人”。该网民说。
以“送礼品”“送会员”等小恩小惠,诱导用户贷款。某视频类A宣称,只要使用其贷款业务,就送一个月视频VIP会员,如果借到一定额度“使用达标”,还额外赠送12个月会员资格。另一款短视频A宣称,答题即可领取最高80元红包,但该红包只能在还款时使用。
看似一天几毛钱,实则年化利率突破20%。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强调,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但在实际经营中,很多A依然使用“千元利息低至××”等“障眼法”进行推广。比如金山金融A宣称“千元利息低至2毛”,记者通过其借款1000元,约定十二期还款。系统显示,每期要还100.46元,以此计算,年化利率达到20.55%。
监管要跟上理性消费观要树立
“可以看到,这些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主要瞄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收入有限,贷款意愿和需求相对较高。此外,由于贷款业务利润率可观,为其引流也成为很多A流量变现的手段。”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从宏观层面看,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基于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以联合贷款模式获得客户和资产,一方面以资产证券化形式拆入外部资金,“小马拉大车”导致杠杆倍数快速放大,系统性风险集聚。
从微观层面看,部分消费信贷产品偏离消费属性、多头授信也较为普遍,部分信贷资金甚至违规流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对贷款用途和流向的有效监控成为“老大难”问题。
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陆续出台或正在酝酿中。如2020年年底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主要作为资金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主要作为信息提供方与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故意向合作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不得引导借款人过度负债或多头借贷,等等。
黄大智认为,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相关平台践行责任信贷理念,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
满屏借贷绝非互联网平台的远方
“开通借款,送VIP会员”“申请借款,拿现金红包”“秒速到账,随借随还”……现在打开手机APP,几乎都会发现商家七绕八绕,施以小恩小惠,把你诱导进借款的页面,等你“上钩”。很多人不明不白就交上了个人信用报告、人脸数据、通讯录这些核心信息。
本来与金融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卖、视频、资讯等平台,纷纷涉足消费金融。这虽让一些急用钱者有了便捷的借贷渠道,但从更广泛意义上讲,这种集体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个人层面的过度消费、隐私泄露,以及社会层面的资金变相进入楼市、股市,给经济放大了杠杆,给监管平添了难度。
为什么以科技为底色的互联网平台对借贷业务趋之若鹜?一是进入“变现期”,这些巨头有巨大流量,遇上增长瓶颈,而金融自带杠杆效应,可以为流量变现,是门好生意。二是“真空期”,经过前期严厉的整治,P2P网贷平台大幅减少,留下了市场空白,过去的资金方借助新的壳,通过联合放贷等方式来“还魂”。三是“涨价期”来临,近期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纷纷涨价,暴露了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而借贷本质上,是通过(高)利息费收取,寻找新的利润支撑。
这是典型的披着科技外衣从事金融信贷活动。我们不否认其中合理的需求和合规的供给,但相比于传统银行经营,新平台从事放贷业务,在资本金实力、风控合规能力、杠杆比率上都聚集了更大风险,有必要和其他金融活动一样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
我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消费潜力,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其中关键一环,是居民可持续的消费力,这依赖于每个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如果对平台野蛮粗放的借贷投放不严加约束,就只会吹大平台自身的风险,加大居民整体的债务率,造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乱象,最终透支消费增长的后劲。
受益于时代的巨大红利,获得超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不应过度迷恋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社会对平台的期待,其实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硬件和算法,更加人性化的软件和服务。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平台的尽头有无限想象空间,但绝不是满屏借贷。
(来源:新华网央视网)
责编:邵恰
本文来自【河南广电-映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