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网上app贷款合法吗

本文目录

「以案说法」线上贷款莫轻信

□赵辉王立婷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据国家反诈中心数据,2021年共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余亿元,拦截诈骗电话15.5亿次、诈骗短信17.6亿条。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社会“毒瘤”,公安部门和各商业银行联起手来,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近日,浦发银行西安广运潭西路支行员工成功堵截了一起冒充“浦发银行工作人员”引诱客户申请线上贷款的电信诈骗风险事件。犯罪分子利用受害人急需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的心理,向其发送非法链接,企图通过获取受害人金融信息实施诈骗。

李月敏/制图

案件过程:声称线上快速贷款,手续简便、审批快、无风险

2022年6月10日,赵先生来到浦发银行西安广运潭西路支行咨询公司客户“发票贷”业务。根据赵先生描述,他最近添加了一位自称是浦发银行贷款部门工作人员的微信,对方极力向他推荐线上贷款业务,额度可达130万元,且手续简便、审批快、无风险。赵先生的公司近期确实遇到了经营困难,急需资金周转,便产生了兴趣。见赵先生有办理意向,对方便向他发送了名为“发票贷进件申请”的链接,表示仅需填写申请信息,银行审核后将于24小时内放款。赵先生便打开链接填写了企业名称、企业税号、法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名下银行卡号和公司账号等信息,对方又要求提供本人手持

身份证的照片,表示需确认客户身份信息。赵先生感到对方要求提供的信息太过私人且繁多,便产生了疑虑,于是以身份证不在身边为由,表示稍后再提供照片,随后便来到附近的浦发银行西安广运潭西路支行咨询。

大堂经理认真听取了赵先生的描述,感到可疑,便将情况上报了网点主管。征得赵先生同意后,主管和大堂经理查看了赵先生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判断此事件应是一起电信诈骗,主要证据有三:

一、对方自称浦发银行工作人员,微信头像为浦发银行,朋友圈也经常发布浦发银行各类贷款信息,但在行内系统查询却无此人工号和身份信息。

二、其向客户提供的“发票贷进件申请”链接,并非浦发银行的正规链接,实际为腾讯文档小程序,客户输入信息后,并无“提交申请”按钮,对方可直接获取客户填写的信息。

三、网点主管拨打对方留存的手机号码,号码归属地显示为湖北,并非西安本地号码。接通后对方称自己是浦发银行的工作人员,但当主管进一步询问具体分支行信息时,对方无法回答,也拒绝提供,随后直接挂断电话。

主管向赵先生揭示以上三处疑点,赵先生表示认同,幸好自己没有立即向对方提供所有身份信息,否则对方使用自己的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后果不堪设想。

该支行随后迅速将此事反馈给辖区反诈中心,反诈中心已受理该案件,并与赵先生就相关问题进一步核实。

法律分析: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诈骗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以其他虚假身份招摇撞骗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打着快速办理高额贷款的旗号,向急需资金周转的受害人发去非法链接,企图收集受害人重要身份信息,以此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获取非法报酬。庆幸的是,本案受害人赵先生虽填写了一部分个人信息,但他及时察觉出可疑之处,及时向银行进行查证,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案例启示:诈骗分子的手段“与时俱进”,消费者需多加提防

分析本案诈骗分子的手段,可以看出,诈骗分子行骗是有预谋、有准备、有流程的。第一步,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微信、网站广泛撒网,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第二步,对有意向的消费者发送设置好的链接,引导消费者填写单位或个人信息,甚至拍照或留存视频,让消费者一步一步掉入陷阱。第三步,利用消费者的信息在各大平台上贷款或对消费者的账户下手,受害的消费者最终将背负大额债务,却得不到一分钱。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消费者一定要做到“两要,四不要”:

两要指:1.贷款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申请;2.收到贷款信息一定要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

四不要指:1.不要轻易点击不明网址或链接;2.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3.短信验证码不要透露给任何人;4.如果对方提出付款要求一定不要轻易相信。

风险提示:不要轻易转账或泄露个人信息,要多调查印证

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察院、法院、银行等机构时,应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多方印证,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

不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号、账户密码、有效期、安全码、身份证号、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任何正规单位不会索要消费者的银行账户密码或动态验证码等。

妥善保管银行卡、身份证、电子银行认证介质等;拒绝出租、出借或买卖银行卡,不为犯罪分子提供作案工具。

下载安装APP或在第三方办理业务时,留意相关授权权限,仔细阅读相关协议和合同条款,审慎填写个人信息,避免重要信息被过度搜集或非法使用。

不随意丢弃业务单据、凭条、信用卡对账单和刷卡单据等交易凭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注明用途,以防被人挪作他用。

下载“反诈中心APP”。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在接到电信诈骗电话时,第一时间将收到反诈中心短信或电话提醒,避免消费者进一步上当受骗。消费者也可在反诈中心APP上登记可疑信息,全民携手,共同反诈。

(作者单位: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消保和服务管理办公室)

江苏苏州:网络贷款不轻信,非正规渠道是骗局!

近日

苏州李先生接到一个贷款电话

流程比银行方便得多

本就有贷款意向的李先生轻信了对方

结果可想而知

贷款不仅没有拿到

还损失了钱财

案件回顾“你好,需要贷款吗,我们这里手续简便,额度还大。”前不久,李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因为资金遇到了困难,他本来就有贷款意向,没多想就答应了。互加了微信后,李先生表示想要贷款数万元。对方简单了解了李先生的工作、征信后,发了一个网址给他。

随后,李先生打开链接下载了一个“某金服”的APP,进去之后看到了他的贷款额度,非常开心。李先生马上在借款合同上签了字,绑定了银行卡,准备提现。令他意外的是钱款迟迟没有到账,便询问对方,结果被告知因为填错了银行卡号,贷款被冻结了。如果不解冻,贷款额度还是要他还的。

李先生相信了对方,缴纳了解冻费,可还是未能提现。得知这次是在转账时没有备注“解冻”,导致解冻失败。心急如焚的李先生再次缴纳解冻费,可依然未能如愿。对方告诉李先生,他的提现额度填错了,所以需要缴纳保证金,之后会和贷款一起返还。

李先生决定再相信对方最后一次,随后汇了款,但对方仍以各种理由让他继续转账。这时,他才发现遇到了骗子,赶紧来到横泾派出所报警求助。目前,该案件正在侦办中。

警方提醒群众需要办理贷款建议到正规银行网点进行咨询办理,切勿轻易相信网络贷款,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如不幸上当受骗,立即到当地公安机关报警。

来源:吴中公安微警务

快自查!这些仿冒APP是诈骗平台,立即卸载

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给一些网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指出,诈骗分子仿冒投资平台诱导欺诈网民,让网民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应引起足够关注。广大群众需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切勿进行转账操作。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坑害广大网民。

为提高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一、2022年1月,四川省吴某某在网上看到了“农E贷”仿冒APP的宣传信息,因资金紧张便点击下载,并填写了信息申请贷款,但显示放款失败。所谓的在线客服与吴某某进行“沟通”,称其账户信息不匹配,需先进行资金验证。吴某某信以为真,便向指定账户转账3万元,事后发现被骗。

二、2022年2月,河北省姜某下载了“东方财富”仿冒APP进行相关投资操作。期间姜某收到一信息,显示其进行了一笔20万元的第三方汇款,因未报备属于违规操作,且已移交风控部门处置,姜某需缴纳20%的风险保证金4万元,否则账户将被冻结,姜某转账后发现被骗。

三、2022年6月,山东省秦某某在“马上金融”仿冒APP申请贷款10万元,平台要求先交1万元金融贷款保险,否则不能提现。秦某某按要求交钱后依然无法提现,平台要求再交5万元验资费,并承诺会将保险费和验资费一并返还,秦某某充钱后合计被骗6万元。

四、2022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张某某下载了“中邮证券”仿冒APP,跟着微信群里的“老师”进行投资操作。一开始投入了10万元,盈利后又追加了30万元,结果发现投资持续亏损,张某某打算将剩余的钱提现,但多次提现失败,且平台催促其继续追加投入。张某某察觉异常,随后平台无法访问。

五、2022年1月,江西省彭某在“安逸花”仿冒APP申请贷款,提现时提示银行卡号错误,账户被冻结。平台让其转账1万元以证明是本人操作,彭某转账后账户恢复正常,随后发现又被冻结,平台声称彭某操作失误,需继续验证,彭某发现被骗。

六、2022年5月,辽宁省章某经朋友推荐下载了“平安证券”仿冒APP,先后投入了18万元。不久章某收到了平台升级的通知,并按提示进行了升级操作,但平台显示其账号为“风险账户”,存在洗钱嫌疑,需要向监管部门的“安全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否则无法正常使用。章某多次进行转账,合计被骗25万元。

七、2022年3月,河南省钱某某在“长城资产”仿冒APP上进行期货投资。平台客服以免费提供增值服务为由添加其微信,并告知钱某某缴纳2.5万元即可成为“VIP用户”,可享受手续费打折并优先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钱某某信以为真,便向指定账户进行了转账,最后被平台客服拉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