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息贷款政策落地,全国超20家医院采购医疗设备金额超2.5亿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王振雅实习记者张爽)财政贴息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各地开始执行,各家医院进入采购阶段。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据贝登医疗数据统计,截止到10月13日下午2点,全国超20家医院发布医疗器械贴息贷款招标公告,采购金额超2.5亿元。
河南翔宇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程燕利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各省份的各家医院这次都非常积极,但公立医院的订单额比民营医院会多些。”
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对医院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至今年12月31日。
“目前与我们确定采购意向的不仅有三级甲等医院,还有二级以上医院,一级医院和民营医院比较少。”程燕利告诉记者,此次贴息政策出台后,9月底公司就已经开始了相关工作,将所有产品都包含在了此次贴息范围内,目前正处于和有签订意向的医院进行设备清单讨论的阶段,整个招标流程完成需要2-3个月的时间。
程燕利向记者解释:“从短期来看,这次贴息贷款资金主要使用方向就是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和科研转化等医疗设备的购置。这里面除了临床检验,其余的4个方面其实都涉及到康复方面的介入,因此会对我们康复行业有一个很大的触动。此外,这次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医院两年以非常低的利息贷款去采购,这些在短期内都会推动医院设备的采购需求。”据悉,翔宇医疗作为康复行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将助力政府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项目,助推医院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快速还本付息。
此次政策的出台,除了使企业的设备采购得到促进,同时也让企业和更多的医院,特别是一些三甲医院展开了合作。“这不仅能促进我们跟医院之间的医工结合,还可以触动我们的科研转化,对产学研方面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程燕利最后向记者补充道。
贴息贷款加码医疗“新基建”,对器械企业拉动效应何时显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实习生唐菁阳广州报道
近期医药板块迎来了久违的拉升,其中器械股表现颇为亮眼。
10月18日,医疗器械概念股直线拉升,微电生理3连板,宏达高科、南天信息等多股涨停,安图生物、康拓医疗、福瑞股份等涨超8%。
上周以来,医药板块持续反弹,细分行业轮动上涨。Wi数据显示,近5个交易日中,超九成个股实现上涨。其中,惠泰医疗、迪瑞医疗等个股在近5个交易日内涨超50%。
而近期医疗器械市场的持续向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据新华社报道,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会议明确,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至今年12月31日。
随着财政贴息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落地执行,各地医院开启设备更新采购潮。开源证券研报显示,相关财政贴息贷款原则上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
此外,国联证券表示,贴息贷款在医疗领域的逐步落地有望累计带来3400亿元增量市场,对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测序仪、CT、DR、彩超等设备销售具有促进作用。
各大厂商争相推销产品
此次财政贴息政策涉及金额较大,将加快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为医疗“新基建”加力。
去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共同编制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
开源证券指出,此次国家及各地财政再次给予了医疗新基建充分的资金支持,体现了政府对医疗资源更新升级的重视,满足了各级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的医院及医疗卫生机构购置医疗设备的需求,补足了医疗体系持续发展的动力,引入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医疗设备更新改造将成为医疗新基建进一步推进的重要一环。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上报采购需求,据中信证券最近一段时间统计,目前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四省上报贴息贷款超300亿元,北京市约124亿元,湖北约72亿元,重庆约61亿元,四川、辽宁、贵州等地均超50亿元。并预计将有2000亿元以上的贴息贷款额度被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此外,据贝登医疗数据统计,截至10月13日下午2时,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代表的,全国有超20家医院发布医疗器械贴息贷款招标公告。
据河南翔宇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程燕利介绍:“各省份的各家医院这次都非常积极,但公立医院的订单额比民营医院会多些。”
程燕利还表示,此次贴息政策出台后,9月底公司就已经开始了相关工作,将所有产品都包含在了此次贴息范围内,目前正处于和有签订意向的医院进行设备清单讨论的阶段,整个招标流程完成需要2-3个月的时间。
如此之大的需求也引起了各大医疗器械厂商的热烈反响。
10月9日,西门子医疗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表态称响应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并同时推出覆盖影像诊断、智慧介入中心、实验室诊断等领域的解决方案。
万孚生物也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文表态,提出了针对县医院、县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疗应急队伍等各类医院的解决方案,助力政府贴息医疗设备更新改造项目。
华大智造也发文称将针对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实时、全景、全生命周期的生命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积极助力全国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医院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目前各级医院的实际债务和运营仍是医院是否真的会选择加大采购力度的决定因素之一。各级医院本身的运营压力之下能否真的给相关企业带来新增订单还需市场验证和时间观察。
龙头企业前三季度表现亮眼
与此同时,近期多家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发布了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医疗行业呈现出高景气状态。
九安医疗在10月14日晚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中指出,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净利润160亿元至163亿元,同比上升31818.29%至32416.76%;扣非后净利润预计实现161亿元至164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状态。基本每股收益达35.09元至35.75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为7.56亿元至10.56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8.14亿元至11.14亿元,两者去年同期均为亏损状态。
10月11日晚间,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发布公告,经初步测算,第三季度迈瑞医疗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79亿元,同比增长约20%,预计归母净利润约28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业绩符合预期。
同时,迈瑞医疗也在公告中表示:“9月国家卫健委推出了关于使用贴息贷款购置医疗设备的相关政策,目前贴息贷款政策落地迅速,各级医疗机构采购常规设备的资金得到有力支持,我们有信心达成2022年全年业绩目标。”
据中信证券预计,在2022年第四季度,此次贴息贷款政策将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公司的现金流改善,2023年第一季度将看到增量订单贡献。未来半年,医疗设备板块预计将持续受益于该政策。且受集采预期利好政策集中释放,贴息贷款以及医药板块低配等因素影响,医疗器械和科研装备估值逐步迎来重估。
除医疗领域,此次贷款贴息政策还覆盖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东方证券表示,本次贴息贷款政策有望带动教育、医疗IT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在过去,高校和医院是不能贷款的,过去更多是通过专项债支持,但要求更多,额度也较为有限。而此次的贴息贷款政策是政策创新,允许通过贷款来实现设备更新改造,此外贷款实际利率也仅为0.7%,这将大大提升职业院校、高校以及医院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的意愿。而且此次贴息贷款政策目的是刺激新增设备更新需求,而不是存量的更新需求,贴息窗口期仅4个月,因此需求将较快并且较为集中地传导至教育、医疗IT建设厂商。
不过也有多位医疗行业二级市场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市场对政策利好反应强烈,一定程度上是基于近期部分医疗板块估值开始修复,由此,对企业端而言,未来实际订单的带动效应仍有待观察。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服务业企业期待金融政策更加便利
本报记者刘慧
服务业迎来了政策支持。2月18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服务业政策》),将帮助服务业渡过难关。有分析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好转和政策送来“大礼包”,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行业前景值得期待。专家和企业界人士都期待,金融支持政策更加便利。
服务业政策是宏观经济稳增长组合拳之一
当前中小企业主要面临哪些困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北京亚运村有一家四川小吃店,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天都营业到凌晨两点,生意很好,顾客常需要等位。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后在外就餐的人减少,该店生意大不如前。记者近日看到小吃店门可罗雀,营业时间也提前到晚上十点。另一家往年很火爆的日料店,周末就餐人数也不太多。
记者发现,北京办公人群多的区域餐饮行业生意较好,比如国贸、西单等,但非办公区的区域餐饮生意普遍下滑,关门闭店的不在少数。与此同时,部分服务业生意不错,如美容、美发、美甲等。一位从事美容行业的王女士告诉记者:“虎年春节期间每天都接待很多顾客,周末时候更忙,大家都很重视健康和美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马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休闲、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主要靠人气带动的服务业,而且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不高。一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人们足不出户,消费意愿和热情受到抑制,经营就会面临困难。
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王丹对本报记者表示,服务业事关就业,且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受冲击较大。此次支持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包括餐饮、零售、旅游以及公路水路铁路、民航行业。除了统一的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房租减免、金融支持等政策以外,还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餐饮行业引导外卖平台等下调服务费标准、中央财政通过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服务业政策》是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措施细化和落地实施,是宏观经济稳增长的组合拳之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石光对本报记者表示,房租贵是传统服务业面临的突出成本障碍,特别是大城市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房租经常占到经营成本的一半以上。可以考虑对地址相对固定、经营情况变化较小的这些行业,提供“房租贷”,贷款额度不超过每月租金,贷款额度不高,但可以维持其不关门,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减弱、经济形势好转后,这些服务行业有望慢慢回归正常经营状态。
金融服务应持续创新发展
接受记者采访的企业人士普遍反映,希望金融政策更加便利。
翔宇集团副总经理李海峰谈到,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贷款难问题。“中小微企业最多选择银行进行融资,但多数是短期流贷,企业很难在一年之内回收资金偿还流贷。而项目贷款、长期信贷资金批复条件复杂,导致多数企业只能短贷长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回报周期中,可能出现无力还款的风险。”
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对本报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景区景点类旅游企业,由于投资巨大,回报期长,利润相对较低。我国大部分旅游项目或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狭窄,多以债务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受到限制,仅有少量文旅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股权融资。除了在金融市场遭遇的困境,旅游行业近年来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不可抗因素较多,成本压力相对以往也有所增加。
在朱鼎健看来,《服务业政策》对于服务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地方政府尽快落实相关细则,让政府的关爱切实帮到企业,促进全国服务行业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内旅游业升级加快,金融服务、金融工具应持续创新发展,保证企业能获得持续的融资,期待给予“应延尽延”的金融服务和支持。通过金融改革创新,赋能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旅游业为我国的经济内循环作出新贡献。
李海峰表示,《服务业政策》将会系统、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政策及时落地见效才是关键。建议建立评估机制,对政策落实情况和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协助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激励实体产业健康发展,真正让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此外,金融机构增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授信额度,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总量,特别是长期信贷投放总量。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监管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突破以不动产为抵押物的限制,鼓励开展动产质押和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不断优化供给结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对优质、诚信企业积极落实循环续贷模式。
李海峰还建议,调整银行考核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降低抵押评估、担保公证等费用标准。适度简化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缓解企业贷款成本过高的状况。调整银行考核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隐性成本;调整银行贷款期限,增加长期贷款投放,减少企业倒贷成本。提高审批效率,给基层行适当放权,属地化审批。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问题,理顺产权关系,解决土地、房产等确权手续,解决贷款抵押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