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股份行出手!已有26家房企与银行签约,授信超2万亿
继国有六大行密集授信房企后,股份行也在积极行动。其中,兴业银行、恒丰银行与中信银行均于近期与多家房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5日,兴业银行率先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日前,该行分别与万科集团、中海地产、绿城中国、龙湖集团、滨江集团、建发地产、国贸地产、象屿地产、厦门安居控股、福州左海控股等10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计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4400亿元。
根据协议,兴业银行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集团资源,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租赁住房融资、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领域深化银企全面合作,提供综合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兴业银行表示,下一步,该行将组建工作专班,携手签约房地产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因城施策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资金需求,全力支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26日晚,恒丰银行总行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近日,恒丰银行与山东银丰集团、青岛青特集团等房地产企业达成签约意向,将在房地产开发、并购贷款、债券融资、保障性租赁住房、个人按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恒丰银行表示,始终重视与房地产企业务实合作,加大对万科、保利、越秀等全国性大型房企,以及“小而美”优质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审批开发贷项目260余个,金额超过千亿元。
恒丰银行称,后续还将开展多批全国性及区域重点房地产企业签约工作,并已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组建专职团队,加强租赁住房、保交楼、房地产项目并购等支持;持续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项目支持力度,实现房地产贷款增幅超过14%。
11月28日,中信银行发布消息称,近日分别与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绿城集团、建发房产集团、华侨城集团、大悦城集团、龙湖集团、滨江集团、碧桂园集团、美的置业10家房地产企业签订“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中信银行将充分发挥中信集团协同资源,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重点围绕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与投资、预售资金监管保函、内保外贷等业务领域,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此前,国有六大行已经在11月23日至25日密集出手,与十余家房企签订合作协议,达成意向性融资总额超过1.6万亿元。
从银行来看,工商银行签约房企数量最多,意向授信额度也最高。具体来说,该行与万科集团、金地集团、绿城中国、龙湖集团、碧桂园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等12家全国性房地产企业,以总对总方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6550亿元。
此外,中国银行预计向10家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超6000亿元,邮储银行预计向5家房企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2800亿元,交通银行1200亿元。
而从房企来看,万科集团、龙湖集团、美的置业等大型房企“最受欢迎”,分别与7家、7家、6家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南都·湾财社制图
政策面上,11月24日,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印发后,银保监会股份制银行部第一时间督促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快贯彻落实各项政策要求。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密集开展了授信工作,实际上说明各地银行在积极落实金融16条的政策内容,也体现了信贷授信工作在持续推进。
不过,在严跃进看来,此次股份行的信贷政策和此前国有大行动作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信贷投放和区域性的房企挂钩更明显、授信的内容主要在个人购房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以及保交楼等业务,对于类似证券承销和投资方面的业务涉及不多。
“但是这也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地方房企更加聚焦主营业务,扎实推进日常经营稳健推进。”严跃进表示。
广发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倪军团队同样指出,监管和银行出手,有助于缓解地产企业融资现金流压力,避免债务过度出清,以时间换空间,最终实现债务软着陆。
采写: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王文妍陈镜安
谁在鼎力支持中国制造?12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PK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任芳慧、李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7月11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完善制造业金融服务,更好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
按照银行机构类型来看,全国性股份行作为业界“领头羊”,在金融创新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保持优势地位。鉴于此,零壹智库系统梳理了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经营数据,涵盖了贷款余额、贷款占比、不良率等多维度指标,客观展现股份制银行在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本文研究发现,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高度支持制造业发展,不仅制造业贷款余额及其占比居股份行前列,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也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达到10.52%,位列股份行第二,并且2021年制造业贷款占比增幅达到1.67个百分点,位居第一,可见对于制造业的高度重视。
一、12家股份行PK:兴业银行规模领先,广发、华夏银行不良率居高
鉴于目前尚未披露2022年上半年制造业贷款相关数据,本文统一选取2021年末信贷指标对比。从信贷投放规模来看,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呈现出两极分化严重的发展格局。
1.制造业贷款余额:兴业银行规模大,浙商银行增速最高
基于12家股份行2021年报披露的业绩数据,选取制造业贷款余额及其增速两项指标进行纵向对比。
表1:2020-2021年我国12家股份制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与增速(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从贷款余额来看,截至2021年末,有两家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其中兴业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最高,达4377.16亿元;浦发银行排在第二位,制造业贷款余额为4339.36亿元。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紧随其后,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此外,恒丰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相对较低,仅为530.18亿元,排在末位。
从贷款增速来看,10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021年同比增加。其中,浙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增长最高,较2020年末相比增长28.11%;其次是渤海银行和广发银行,分别增长27.92%和21.59%。然而,恒丰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则呈现为下降,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8.02%和0.79%。
2.制造业不良率: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均超5%,平安、浙商降幅最大
从不良率来看,制造业仍是银行不良贷款“重灾区”,近两年在资产质量方面也在持续改善。截至2021年末,10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均实现下降(由于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未披露本行2021年制造业不良率,统计时未包括在内)。
表2:2020-2021年我国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单位:%)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整体来看,上述10家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其中,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制造业不良率最高,均为5.14%,其余8家股份行制造业不良率均低于5%。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不良率较低,分别为1.57%、0.78%。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两年我国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下降效果显著。降幅最明显的是平安银行,较上年末下降2.59个百分点。此外,浙商银行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排在第三位,相对处于高位,但不良率降幅显著,下降2.04个百分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风控水平的提升,进而驱动着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下降。
二、精准扶持范本:制造业贷款占比增幅最高,渤海银行展现科技赋能
从制造业贷款占比来看,可以明确看出各家股份行对于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截至2021年末,12家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均在5%以上,2家股份行制造业贷款占比超过10%,其中浙商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最高,为12.96%;渤海银行占比位列第二,为10.52%;而平安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相对偏低,仅有5.13%,排在最末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表3:2020-2021年我国12家股份制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与增速(单位:%)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值得一提的是,同2020年末相比,8家股份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上升。其中,渤海银行增幅最大,制造业贷款占比增加1.67个百分点。浙商银行紧随其后,占比增加1.59个百分点。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4家的制造业贷款占比有所下降,其中恒丰银行降幅最大,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3.47个百分点。
渤海银行曾对外表示,2021年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企业的金融支持,主动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体系,围绕制造业新型产业链和创新链,不断推动制造业企业信贷规模增长。从上述数据来看,渤海银行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在具体实践方面,2022年以来,渤海银行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科技赋能实体经济。
4月末,渤海银行与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天津市河东区政府,围绕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点,助力天津“制造业立市”战略,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战略合作,以助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撑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知产”变“资产”。
5月末,为贯彻落实杭州市“雏鹰计划”,布局新能源高端电池材料领域,渤海银行杭州分行成功为一家钴业公司发放3亿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民营制造业企业注入能量。
渤海银行在该行年报中表示,将积极贯彻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虚向实”的政策要求,坚持将信贷资源优先投向新型制造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国民经济基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通过精准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用力方向,积极构建“渤观约取,海润万物”的生态银行模式,做“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
三、经营挑战典型:光大银行贷款增速放缓,浙商银行不良率连续居高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制造业贷款逾期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信贷投放更为谨慎。纵览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零壹智库发现,光大银行与浙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处于同业机构中位,但贷款增速放缓、不良率走高问题比较明显。
下面将详细展现两家股份制银行的制造业贷款情况,期盼从中诊断的难题,能够为同业机构带来借鉴,避免陷入同样的问题。
1.光大银行:贷款增速跌落至5.62%,总贷款占比不足二成
回顾光大银行近五年的财报,从制造业贷款和垫款金额来看,制造业贷款投放在总量上稳步回升。在贷款增速上,2021年光大银行同比增长了5.62%,相比前三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对比同业,浙商银行、渤海银行和广发银行,2021年制造业贷款投放分别同比增长28.11%、27.92%和21.59%,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投放增速处于较低水平。
图1:光大银行2017-2021年制造业贷款总额变化(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光大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2017年至2021年,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连续下降,从2017年的20.44%下降到2021年的18.49%。5年间,这一占比下降了1.9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该行制造业贷款占比在2020年实现微幅增长,上升至18.91%,但明显低于2017年。比较各行业贷款占比发现,光大银行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贷款占比,近年来有所提升,因此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零壹智库注意到,为了扭转下滑态势,光大银行在2022年上半年开辟“绿色通道”、推出“红星计划”、给予利率优惠等举措,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2022年5月末,光大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700亿元,较年初增速超14%。在国家政策引领下,该行对于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也在逐步提升。
图2:光大银行2017-2021年制造业贷款占比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光大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2.浙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五年不良率持续攀升,峰值超过6%
翻阅近五年浙商银行的财报,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从2017年的2.97%一路上涨,到达2020年的6.01%,在2021年首次下降到3.97%,降幅达到2.04个百分点。但对比同业,浙商银行在2021年的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仍排在第三位。
在不良率增长幅度上,尽管浙商银行在2020年之后呈现微幅下降态势。然而,在过去的五年之间,浙商银行制造业不良率明显偏高,可见在制造业贷款资产质量管理上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图3:浙商银行2017-2021年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浙商银行财报,零壹智库
此外,在2021年10月25日,浙商银行发布《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21年半年报有关信息披露事项的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回应称,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以及逾期贷款近年来有所上升,主要是历史存量客户的风险暴露和加快出清,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公司客户出现一些不良及逾期贷款所致。
具体来看,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截至2021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1744.7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余额1273.56亿元,两个行业贷款余额合计3018.29亿元,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2.40%。两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85.68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41.46%。
对此,浙商银行表示,下阶段该行将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用风险管控,着力不良贷款的降旧控新,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化解力度,提高处置成效。
四、高质量发展之路:多重政策红利,引导银行业发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势与新冠疫情态势,众多制造业企业被倒逼推进技术革新,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在此过程中,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并且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较长。因此,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表现为中长期融资需求,现有的金融产品难以匹配企业融资需求。
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反复、工厂停工等难题,大量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面临生死挑战。零壹智库梳理发现,监管部门自2021年起,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政策说明如下:
表4:2021-2022年监管部门出台的制造业支持政策
资料来源:网络公开资料,零壹智库
从上述政策指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条款来看,今后银行业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关注下述薄弱环节:
第一,金融支持体系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匹配度不够。众多制造业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期限大多为中长期,银行业贷款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政策资源主要倾斜于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持相对不足,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为新兴产业与先进技术提供重要市场。
第三,制造业企业人力、研发成本负担较重。税收、监管等配套制度和服务,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将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中长期信用贷款比重,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全国性股份行,更需注重制造业贷款占比与增速的稳健运营,同时借助金融科技,使信贷资产质量处于可控范围内。
E.
去年浦发银行对公贷款新增超3700亿,重回股份行第一
在去年的业绩发布上,浦发管理层曾提出“对公业务要重回股份行贷款市场占比第一、增量第一”的目标。“如今,经过过去一年的策略安排,我们达到了这个目标,对公贷款规模重返股份行领先地位。”浦发银行副行长王新浩在3月26日召开的2020年度业绩新闻发布会上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说。
另外,该行管理层在发布会上对市场普遍关注的银行负债端变化、金融科技等话题也进行一一回应。
对公贷款增速超16%
3月26日晚间,浦发银行公布了2020年年报。截至报告期末,该行资产规模为7.95万亿,较上年末增长13.48%。其中,贷款总额达4.53万亿,较上年末增长12.62%,对公贷款贡献了主要力量。另外,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3.25亿元,同比小幅下降0.99%;不良指标连续4个季度双降,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向好趋势。
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行零售业务遭遇冲击,如何进一步平衡好零售与对公业务的发展,成为不少银行思考的问题。当时浦发银行曾提出要重塑对公客户的生态,打造数字化客户经营体系。
具体到举措上,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依靠总分两级战略客户的专营体系,加大对头部客户的服务;二是建立普惠金融智慧生态的经营体系。“过去一年,我们在对央企客户的服务上,以及地方国企龙头企业上加大了支持力度;同时也积极贯彻相关政策,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科创金融等相关项目投入很多。”王新浩称。
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浦发银行对公贷款总额(含票据贴现)达2.66万亿元,是首家对公贷款突破2万亿的股份行;对公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增加3740.67亿元,增长16.35%,增量在股份行中位居第一。
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幅达55%,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远超一般贷款增速;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400亿元,较年初增长33%。
普惠金融方面,2020年末浦发银行普惠两增口径贷款余额为2709.58亿元,较年初净增668.69亿元,增幅32.76%;两增口径小微贷款户数18.75万户,较年初净增3.75万户。
“2021年行内普惠金融的增速将不会低于去年的增速。”该行行长潘卫东说,普惠小微要做大,一定是要做线上,目前零售部、公司金融部等都在全力打造线上产品,这将有利于银行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精准把控风险,未来这一市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作为根植上海的股份行,进一步完善长三角服务也是2021年浦发银行在对公领域发力的重心之一。据潘卫东介绍,目前该行已对长三角区域的经营做了专门布署,如加强客群联动,开设信贷投放通道,加大与当地政府的沟通等。据悉,当前浦发银行在三省一市设立的机构总数超500家,从业人员逾万人。
依赖价值客户稳负债
对于银行而言,拓负债、压成本是过去一年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优化负债结构,浦发银行在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和金融市场三大板块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比如,深入经营战略客户,拓展个人金融资产及代发、结算、托管等业务,发展财富管理业务,进一步拓宽非息收入来源。其中一个明显现象是,过去一年该行基金类代销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拉动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5.21%。
整体来看,截至2020年末,浦发银行集团负债总额为7.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4%;在规模增长的同时,负债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不过,业内的共识在于,目前银行业负债端正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从元旦过后,银行负债市场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严监管外,四大行对负债获取的重视程度也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王新浩对第一财经称,这就对股份行提出了更大挑战。
对于浦发来说,应对举措是,一方面,依赖价值客户的拓展以获取基础性存款,即结算性存款;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经营,抓住重要节点客户和核心客户,形成稳定高质量的存款来源。
而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银行的“压舱石”,零售业务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该行零售总监丁蔚看来,银行仍将会加大对零售业务的支持,一来,继续扩大服务范围,以“智能、专业、匠心”为支点,打造智能财富管理体系;其次,更多聚焦于消费金融与普惠金融,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最后,关注客户在非银方面的需求,整合平台资源。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浦发银行零售客户总数已达到1.18亿户,管理个人金融资产余额(含市值)达3.13万亿元。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数字科技加速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银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的进程正在加快,不少银行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金融科技一直是浦发银行近年来发展的重心,其主要以场景为切入,打造“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金融服务。
据潘卫东介绍,作为业内率先提出“开放银行”理念的银行,浦发银行在2020年进一步升级开放银行2.0版,发布“全景银行”蓝皮书、联合华为发布“物的银行”白皮书、成立“开放金融联盟”,推动开放银行建设进入新阶段。
“所谓全景银行,主要包括全用户、全时域、全服务、全智联,核心点在于打破银行的物理界限,通过探索全景银行,用软件去定义银行的服务,创造新的服务方式。”潘卫东说,尤其是对于企业服务方面,目前很多实体企业想做数字化转型,但企业的能力和投入相对有限,那么银行就可以通过赋能客户,打造“科技+金融+行业”的场景化服务新模式。
据悉,2020年浦发银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达57.15亿元,科技人员总数占比近10%。同时,浦发银行在上海、合肥、武汉、成都、西安等五地分行设立了开发服务分中心,在上海、北京、杭州、深圳、新加坡成立了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