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融信达贷款

本文目录

一代地王,爬进ICU

作者:云潭,编辑:小市妹

曾经豪掷百亿拿地,如今1.88亿都还不起。曾经风光无限,独占鳌头,当下却令投资者在风中凌乱。

融信创始人欧宗洪是千亿房企掌舵者,是斜刺里杀出的地产黑马,同时也是中国单价“地王”制造者。如今,却成为房企“暴雷”名单中的一员。

融信迅速崛起和赫然坠落,因“地王”起,也因“地王”衰。这位莆田商人,在房地产浪潮的沉浮起落中,谱写出一部“地王血泪史”。

【专拿“地王”】

作为闽系房企的佼佼者,融信堪称“地王收割机”。

2016年8月17日,备受瞩目的上海静安区中兴社区地块竞标开拍,由于地处核心位置,周边配套优越,这幅地块吸引了万科、仁恒等“十八路诸侯”竞相角逐。

经过多达400轮的竞价后,融信依旧敢于出价,最终以110.1亿元击败各路豪强,顺利拿下这块土地,其至今仍保持着10.03万元/平米的中国单价“地王”纪录。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自持部分楼面价更是达到14万元/㎡以上。

坐镇后方的欧宗洪,带领融信一战成名,声名鹊起,而110亿的总价,几乎是其2016全年销售额的一半。此后,融信马力全开,2017年一年,又拿下78块土地,耗资近400亿。

其实,在刚刚进入房地产江湖时,欧宗洪就是个爱好大场面的人物。2007年,他以15.5亿元总价、9953元/平米的楼面价斩获当时的福州单价“地王”。要知道,当年福州商品房成交均价才6802元/㎡。

靠“地王”名气刷声量,展示实力秀肌肉,欧宗洪一番操作下来,融信“地王收割机”的名号不胫而走。

伴随着疯狂拿地,其销售额也迅速攀升,从2015年的100亿出头跃升到了2018年的1218亿,成为新晋“千亿黑马”。

2021年,土地“两集中”政策开始实行,恰逢疫情后地产销售回暖之际,欧宗洪再次开始他的豪赌之旅。

在杭州首次土地集中出让中,融信联合滨江拿下7宗地块(3宗单独获取、4宗联合获取,后期主要由滨江操盘),总面积30.74万平方米,花费228.53亿元,拿地金额和地块规模均位居开发商首位。

一时间,杀疯了的融信颇有“地王”再来的豪气,爱场面的欧宗洪高调宣传,烘托气氛。据说当时拿到一块地,企划部门就写一封信,大肆传播。但在一心一意、梅开二度、三生有幸、志在四方4封信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高调拿地,实则是在刀尖儿上跳舞。土拍过后,有投资者向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提问:“净利润能有几个点?”戚金兴十分坦率:“要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一时间,这番言语在地产圈炸开了锅。其实,他在2020年底就公开表示:“滨江集团利润5%已经算高了,其他兄弟单位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滨江集团是杭州地产一哥,况且要努力才能做到1%-2%的净利率。而按照融信获取的土地金额和面积计算,其楼面价高达7.4万/平米,加上规划、设计、建设、拆迁等等成本,售价至少要10万-12万才能盈亏打平。

考虑到当前杭州新房平均价格为4万/平米,融信这些地块后期的开发无疑将遭受高成本钳制。

纵观欧宗洪的地产发家史,他2000年从莆田起步,到福州拿“地王”崭露头角,再到征战上海滩,击败各路豪强,创造中国“地王”纪录,一路在地产最后的黄金期急速飞驰。

但这些高价拿下的地块,也给融信埋下了祸患,最终将反噬自身。

【商海渡劫】

“我的人生经历中,失败是最宝贵的经验。只有失败的时候,才会去想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会想怎样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站起来。”

欧宗洪喜欢把自己比作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人。这或许与他年少家贫,历经诸多磨难有关,亦或者是他对地产周期的某种隐喻,他相信即便经历过历史上多次调控后,大笔押注地产依然可以高歌猛进。

潮起时用力过猛,而潮落时却不知收敛,闽系商人的激情和勇气,带领他们登上巅峰,如今却又坠入深海。

欧宗洪第一次拿下“地王”后,2007年9月,楼市调控政策来袭,令福州楼市成交量“腰斩”。欧宗洪不得不以损失7000万元定金的方式,将地块退回,以挽回损失。

一切皆周期,但欧宗洪似乎不信邪。2016年拿下的中国“地王”项目,后期因资金短缺,悄悄将其转让给万科操盘,而相比自持14万元/平米的楼面价,最终13万/平米的售价,面粉价还高于面包,只能让开发商“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万科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海就曾表示,单价13万元/平方米,这是个“不赚钱的价格”。

目前,该项目融信权益占比已降低至34%,且去化艰难,开发周期被迫拉长,沉淀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融信中国项目开发情况,来源:融信中国2021年年报

“我们一直想把激进这个帽子摘掉,一个地王就把我们搞得够呛。我们不是激进,我们还是很稳健的。”嘴上一套,但实际行动时又想豪赌一把。

2020年,史上最严地产监管政策出台后,融信依旧大举拿地,试图抄底疫情后的地产复苏。然而在杭州,相同的剧本又再次上演。

滨江与融信联手斩获的4宗地,融信后续退出了其中的3宗地。“滨江收回股权动作是被动的,联合拿地后,合作方支付不出土地款,所以只能被动接手。”滨江方面颇为无奈。

拿地时风光无量,大笔押注;拿地后又囊中羞涩,无奈转让。徒有“地王”的虚名,却无开发“地王”的实力。

几番折腾后,可以看出欧宗洪的手法,通过高价拿地彰显“实力”,霸占各类排行榜,提升曝光度,进而驱动销售额快速膨胀。

但几番折腾后,融信权益占比过低,高成长背后实则是“虚胖”。克而瑞统计的2021年房企销售额排名中,融信权益销售额占比仅64.7%。

▲融信中国资产权益情况,来源:融信中国2021年年报,单位:千元

作为首批三道红线全为“绿档”的房企,融信也曾令外界侧目。但这离不开欧宗洪高超的“财技”,利用大幅提升少数股东权益,降低净负债率,这是许多高周转房企惯用的“伎俩”。

2021年末,融信中国少数股东权益高达339.76亿元,而母公司股东权益竟然只有183.05亿元,占比接近七三开。这才换来了“净负债率进一步优化为66%”的“优秀”表现。

表面光鲜,真实情况却是外强中干,隐忧无限。

去年底,融信现金储备已不足以覆盖短期借款,且还有一部分为受限资金。欧宗洪真正可动用的流动资金不到百亿,而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高达227.3亿元。危机的征兆已然显露。

正所谓“盈亏同源”,商海沉浮的玄妙就在于,人们能够赌对周期,也会踏错周期。

当下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恐怕已经比历史轮回中的任何低谷期还要悲观。地产周期走势已经脱离中轴线,掉头向下。

欧宗洪可以惊险趟过以前的地产低谷,但这一次,他的“成功恐怕再也难以复制。”

【跌落神坛】

曾经一口气百亿拿地,如今连不到2亿元的利息都还不起。以前挥金如土般的豪气消弭殆尽,空留股债双杀的惨淡。

进入2022年,欧宗洪执掌的融信迎来多事之秋,境内外债券相继暴雷。7月10日,公司公开表示,两笔境外债共计2786.55万美元(1.88亿元)的利息未按时支付。

往前六天,融信两笔总金额为21.5亿元的境内债未按时兑付,展期一年。但接下来,欧宗洪还有更多棘手的问题要处理。

7-8月,2笔境内债到期,剩余本金合计29.5亿元;10月,1笔6.88亿美元(47亿元)债到期,这将令他更加头疼。而未来一年内,到期的境内外债券总额高达166亿元,对于手中仅有百亿现金的欧宗洪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除了债券,今年以来,公司共有5笔商票持续逾期,金额从几十万到近千万不等。更何况融信还有283个项目需要建设,这应该是让欧宗洪更加焦虑的事情。

6月中旬,上海嘉定融信海纳印象项目的业主发现,工地大门紧闭,已停工超过7个月。更令他们震惊的是,项目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余额仅6亿元,而尚未发放的三四期贷款5.97亿元,两项相加也恐无法支撑楼盘完工,烂尾风险陡增。

“世人多为功名累,只有金银忘不了。”爱慕“地王”的虚名,崇尚激进式扩张让如今的融信深陷困境。股债双杀,债权、股权融资受限;销售端“供血”也是更加困难,今年上半年,融信中国合约销售额仅387.37亿元,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闽系房企一直是地产江湖一股奇特的存在,他们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如今盛席华筵终散场,他们又快速从山顶陨落。

欧氏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在地产上升期蒙眼狂奔,创造一个个从草莽到英雄的财富故事。然而,他们在地产大潮退却的当下,迎来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欧家三兄弟中,大哥欧宗金创建福建欧氏投资集团,行事低调;二哥欧宗荣治下的正荣已经暴雷;三弟欧宗洪掌舵融信,如今深陷债务泥潭。

他们以惊人的胆识,敢于承担巨大风险,在商海搏击。通过债券股票贷款融资,靠“借钱”加杠杆驱动庞大的商业帝国,狂飙突进之后才发现是一座空中楼阁,危机终于在政策趋紧和行业寒冬期爆发了。

“地王背后都是一部血泪史。”在地产寒冬之际,融信这个“地王”制造者正跌落神坛,泯然众人。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锡林郭勒盟融信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简章

招聘

简章

锡林郭勒盟融信达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对银行信贷逾期户及信用卡透支户进行催收的服务公司。总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现有三个分公司和三个办事处,分别是赤峰分公司、通辽分公司、呼伦贝尔分公司;呼和浩特办事处、包头办事处、太仆寺旗办事处,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公司设有邮储银行账务管理部、蒙商银行账务管理部、中银消费账务管理部、客服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六个职能部门。人员业务涵盖法律、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熟练掌握催收业务技能和流程,拥有独立的催收系统,完全符合金融机构操作规范要求。目前合作的甲方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融信达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为己任,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媒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实现安全、标准、高效、绿色的阳光催收模式为发展方向,以打造全国第一的催收团队为企业经营目标。

现本公司因业务需要,面向社会招聘以下人才:

一、风控专员岗5人

二、岗位职责

1、接受银行、金融机构委托,对信用不良客户进行提醒服务及资料核实

2、与信用不良客户进行沟通,配合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有效保障信用不良客户的征信记录

3、对信用不良客户的各类贷款进行前期的还款提醒,后期的协商及诉前调解。

三、岗位要求

大专以上学历,性别:不限,年龄:18-40周岁,专业不限,熟悉掌握电脑操作,善于沟通,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责任心强。

四、薪资待遇

底薪+高提成+奖金,工资6000-10000元,入职满三个月缴纳五险,满六个月缴纳住房公积金。

有意向者请发电子版简历到邮箱,之后安排统一面试。

联系人:郝女士

咨询电话:0479-8244447

邮箱:270719142@.

工作地点:方悦名都小区东门南50米融信达公司

六大行年内遭罚逾1.7亿 六成罚单源自信贷违规

近日,多家国有大行遭遇千万元级别罚单。

8月5日,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深圳银保监局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及相关责任人连发13张罚单,处以中行深圳分行1130万元罚款。据悉,该分行涉及超权限办理出口双保理、融信达业务、投行理财业务等14项违法违规事项。

无独有偶。7月28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也领到了一张1310万元的罚单,被罚理由包括“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支付土地款,用途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10项。另外,该分行一名责任人被予以警告。

截至8月5日,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银保监系统对六大国有银行的处罚金额累计已超过1.73亿元。今年以来,国有银行被罚额度最高的为工商银行,约4980.69万元,被罚款最少的交通银行也达972.26万元。

工行中行领千万级罚单

8月5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了13张针对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及相关责任人的罚单。该分行除了被处罚款1130万元外,另有12名责任人被警告或罚款,4人遭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1人被取消高管任职资格3年。1130万元的罚款金额,也是年内中国银行受罚额度最高的一笔。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涉及14项违法违规事实:超权限办理出口双保理、融信达业务、投行理财业务;贸易融资业务、投行理财业务“三查”不尽职;回流型保理、隐蔽型保理产品内部制度、研发程序不审慎;保理融资业务规模超过总行管控,业务存在法律风险;风险管理部履职不到位;监管统计报表数据与事实不符;集团客户管理不合规;未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启动追索程序;违规办理贸易融资转卖出表,突破总行的授权管控;违规用理财压降贸易融资规模;未实现审贷分离及有效防控授信集中度风险;大额授信信息沟通机制不足;调查核查工作不到位,风险排查不到位;轮岗及强制休假、绩效考核、业务资料文件管理不规范。

除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近日也领罚单。7月28日,工商银行遭受了该行今年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罚单。上海银保监局官网显示,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及其分支机构存在10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1310万元。同时,一位责任人因对部分违规行为负有直接管理责任而遭到警告。

根据罚单披露,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是发生于2016年至2020年之间,大部分情况是贷款业务违规。具体来看,存在以下情形: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部分服务存在质价不符;部分贷款存在以贷收费;部分业务存在转嫁成本;部分收费服务内容记录不完整;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支付土地款,用途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提供政府性融资;部分个人贷款违规用于限制性领域;部分并购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代理销售。

六大行罚金超1.7亿元

据证券时报记者对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罚单信息梳理,截至8月5日,去除被罚主体为个人的罚单后,年内六大国有银行累计领取罚单数量达319张。其中,数量最多的大行为农业银行,为92张,数量最少的交通银行则为20张;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接到的罚单分别为56张、52张、40张、59张。

从罚款金额上来看,今年以来六大行合计被罚1.73亿元。其中,被罚金额最高的为工商银行,合计被罚金额达4980.69万元,紧随其后的农业银行被罚金额则为4420.9万元。此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分别被罚2799万元、2398.78万元、1717.3万元,交通银行被罚款金额最少,为972.26万元。

在上述罚单中,绝大多数机构的违法违规均与信贷业务有关,相关罚单共有189张,占比近六成。具体来看,信贷业务的违规包括信贷管理严重失职、贷前调查不尽职、违规发放贷款或贷款资金被挪用等,特别是贷款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或股市等。

除了信贷业务违规,国有大行普遍存在的违规行为还包括向顾客违规收取各种费用,如手续费、管理顾问费、押品评估费等。

另外,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的违规现象也普遍存在。例如,有的国有大行员工违规帮客户办理冒名信用卡,利用信用卡进行违规套现;办理保险等代销业务时虚假陈述产品进行销售,夸大收益、隐瞒保险合同的重要情况,风险揭示不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还因金融许可证遗失、损坏、伪造等情况受到处罚。(记者谢忠翔)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