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认股选择权贷款

本文目录

做好“主力军” 当好“输血机” 吉林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扛起责任担当

近年来,吉林银行发挥“主力军”和“输血机”作用,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扛起责任担当,在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在为实体企业让利和纾困中传递温度,以“吉行万家”一系列暖心举措与实体企业同心抗疫、共渡难关。

“客户需要什么,我们的心里就装着什么”

受疫情和多重因素影响,市场主体面临的压力增大。吉林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有力度、有温度、有速度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在疫情期间,吉林银行用两天时间为方舱医院建设企业发放贷款3.5亿元,不到一天时间为核酸检测专用车研发制造企业发放贷款3000万元。为长春市欧亚集团新增授信1亿元,保证欧亚旗下40余家连锁超市保价稳供资金所需;为吉林省吉运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疫情期间贷款续作手续问题,搭建银政绿色通道,保障企业到期贷款平稳接续。

“客户需要什么,我们的心里就装着什么”。从保障金融产品需求做起,吉林银行提供“微商贷”“结算贷”“创客贷”“吉农贷”等多种无抵押、纯信用的信贷产品,优先安排信贷资源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专精特新企业与科创企业专门制定“科创金融,吉享未来”系列产品,为国家级与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提供最高额为3000万元与1000万元的差异化信用贷款额度,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实施“绿色金融抗疫专项行动”,出台“1+3”绿色金融抗疫服务举措,确保金融服务不断档,全力支持绿色企业渡过疫情难关。一起努力,互相陪伴,这也是吉林银行“吉行万家”理念的真实写映。

专属政策保障、专属产品保供、专项额度保用、专门流程保畅、专业团队保证,优先受理、优先进场、优先审批、优先放款。吉林银行瞄准“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定制推行“五专四优”政策,提供到家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吉林银行着眼于服务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金融活水注力项目建设,舍得投入,而且力度不断加大。把服务“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作为主攻点,肉牛产业贷款和活体抵押贷款余额、增量均居同业首位,涉农贷款余额669.7亿元,较年初增加44.36亿元;承办全省绿色环保企业银企对接会,落地东北首单碳减排挂钩贷款,绿色信贷余额97.58亿元,较年初增加62亿元;搭建政银企协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发放省内首笔认股选择权贷款,为155户“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33.99亿元,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支持覆盖面达到33.57%。保障社会民生改善,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率先推行“首付两成”房贷政策,助力“保交楼”政策落地。推出“煤电保供贷”系列产品,保障煤电热有序供应。

做实体经济的守护者,做社会服务的志愿者。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吉林银行累计捐款5300万元。2022年3月以来,吉林银行及员工支持防疫抗疫捐款捐物2800万元,累计为抗疫机构和保供企业发放贷款40多亿元,对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开展续贷,涉及贷款金额600亿元。

总分支三级联动,精准助力解决融资难题

吉林银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本地原则,精准助力解决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融资难题。针对省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吉林银行实行总、分、支三级联动,组成肉牛产业、产业链金融、绿色金融、“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等项目专班,畅通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的绿色审批、办理、投放和服务通道,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快事快办,以抢时间保稳定、提效率。

融资渠道的“门”打开,减费让利的“口”放开,得到实惠的是企业。投债贷联动,为重点企业提供债券包装、承销发行、债券投资等一揽子融资服务。推出无还本续贷、平滑贷等金融产品,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主动为小微企业承担减免评估、抵押、保险、公证费用超600万元,协调省人社部门、省总工会、省农担等部门为客户争取贴息资金900万元。“复工与振兴吉银普惠再出发”系列政银企对接会活动开展以来,吉林银行加强银政企联动,扩大小微客群服务覆盖面,与各级政府部门联合组织对接会86场,对接客户2156户。

“贷款不难,放款不慢、还款可延”,吉林银行持续用好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将低成本资金全部支持省内小微及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56BP。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在吉林银行执行到位,按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按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含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本轮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的要求,不抽贷、不断贷,运用减免罚息、延长贷款期限、调整授信方案等方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是吉林银行推出的暖心举措。年初以来累计为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展期5122笔,仅2022年上半年减少当期利息收入8.8亿元。

面对市场主体对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吉林银行创新推出“吉速复工专享贷”信贷服务系列方案,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专享信用额度、降低准入门槛、实行优惠利率、灵活还款安排、优化办理流程、绿色审批通道等便利,累计投放复工复产贷款299.49亿元,其中“吉速复工专享贷”投放99亿元。

让若干小微企业为之一振的是,吉林银行出台了《金融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创新“微获客”线上渠道,推出“微服务”——小微企业贷款线上申请小程序,实现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线上“一对一、点对点”对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对接难问题,“两增”口径贷款282.88亿元,较年初增加28.85亿元,人行口径普惠小微贷款317.69亿元,较年初增加25.19亿元,投放支小再贷款154.45亿元,投放量领先全省同业,全力支持社会民生改善。

王晓丹

编辑:王伟光

《中国金融》|提升银行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质效

导读: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得到显著加强,但仍面临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适应、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难点作者|王刚尚博文潘敬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广发银行总行公司部」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4期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跃升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得到显著加强,但仍面临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适应、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难点,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风险收益不匹配的痛点。针对前述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建议在此基础上,聚焦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提升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质效,努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银行业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难点

一是对企业技术价值和风险的评估“基于过去”而非“着眼未来”。由于难以对技术创新前景给出准确判断,多数银行对科创企业价值评估仍沿袭传统企业分析框架,尚未建立起覆盖科创企业技术专利价值、市场前景等未来价值的评估体系和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风险评估制度,基于审慎考量往往适用较低的风险容忍度,导致对企业收益的低估,不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首先,银行业一般沿用逐笔考核制,要求每笔资金都要成功收回,与科创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不匹配,难以认可投贷联动等业务“总体收益覆盖风险”的投资逻辑。其次,缺乏差异化的定价和期限安排,统一的固定利率贷款难以覆盖贷款潜在风险,且与科创企业效益无关。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以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与科创企业实际经营周期不匹配。再次,科创项目大多时效性强,而传统授信审批须逐层核准上报、上会、批复,审批周期和链条较长。最后,科创企业技术、市场客观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与银行内部科层制、链条式管理所要求的分段负责、全程可追溯不尽相容,可能导致部分环节责权利不匹配,责任落实难。

三是缺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专才。以投贷联动为例,业务人员既要把握目标行业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又要了解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制度,还要熟悉信贷和投资实务,兼具上述三种能力的人才屈指可数。商业银行人员结构中,有科技和产业背景的人才占比偏低。近年来虽加大了科技人才招聘力度,但多数分配至金融科技条线,投入对公信贷等业务条线的不多。

四是投贷联动试点几经周折,推进缓慢。政策层面,2016年银监会等三部门《开展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将联动双方界定为银行与集团内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此后随着金融严监管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展开,出于更好防范风险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的考虑,对联动双方的界定发生重要变化,2020年初,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稳妥开展外部投贷联动”。实践层面,一是首批10家试点银行申请设立的境内投资子公司尚无一家获批。二是各种业务模式都面临一定挑战。例如,“银行+基金”模式实质是明股实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投贷联动;“我贷他投”的外部投贷联动无法实现以投补贷,银行实际获得的受益限于贷款利息,与所承担的较高风险不相匹配;认股选择权贷款需要与外部投资机构协商确定可行的分润机制,沟通成本较高。

五是金融支持聚焦成熟期企业,初创、成长期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往往扎堆那些经营走上正轨、治理趋于完善、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成熟期企业,而尽量规避处于种子期、成长期和衰退期的科创企业。虽然银行聚焦成熟期企业也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同时放弃了绝大多数中小科创企业和长尾市场,使科技初始转化阶段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可能“赢了现在,输了未来”。

《指导意见》有效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前述难点的存在表明,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相比,我国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升。2021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监管规则角度对如何克服实践中的难点,有效支持科创企业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推进信息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导意见》要求建立科技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明确支持地方政府建设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共享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税务、海关、水电等信息,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数据库等,缓解银行保险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共享平台落地后,科创企业可在平台发布融资需求信息,由平台推送至相关金融机构客户端,根据评估结果启动后续审批流程,提升信贷匹配效率。

二是引入积极的风险管理文化,适当提高科创企业风险容忍度。《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对科技企业执行差异化“三查”标准:贷前调查可不完全以企业历史业绩和担保条件作为放贷标准,提高企业股权投资可获得性、研发能力、技术优势、团队稳定性与市场前景等要素的权重;贷时审查可配置专职审查人和审批人,建立单独的审批通道,优化审批流程;贷后检查可参考外部合作投资机构掌握的信息,关注企业成长性和后续融资进度,统筹考虑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三是改进考核机制,发挥好指挥棒的引领作用。《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制定科技金融业务考核方案,延长科技信贷人员绩效考核周期,落实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政策。鼓励适当提高科技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明确小微型科技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可较本行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

四是支持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指导意见》鼓励银行选配具有科技行业背景、科技金融专业知识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可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团队,强化科技领域行业研究。支持探索对接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国家科技专家库服务系统等,通过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等方式,组织内外部科技专家参与科技金融业务评审,交流专业咨询意见。

五是支持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结合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采取更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还支持根据科技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依法合规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鼓励银行与其子公司协同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外部投资机构深化合作,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推动在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金融服务。

六是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指导意见》明确,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在资管产品期限与其所投资资产期限相匹配、与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相匹配的前提下,支持资管产品依法投资包括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在内的权益类资产。

提升银行业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质效的政策着力点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10月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获贷率超过七成,由此可见银行业服务科创企业的质效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疏通堵点。

一是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同,推动形成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合力。建议一方面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适时推出科创企业再贷款或通过定向降准对科创企业实施支持;另一方面可考虑将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情况纳入MPA考核。此外,建议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制定出台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监管考评办法。

二是结合修改《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为投贷联动业务赋予更大发展空间。要从根本上解决科创企业贷款“无抵押、低利率、高风险”的问题,必须允许商业银行在合法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分享科创企业发展壮大后的溢价收益。建议修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和《贷款通则》第二十条的限制性规定,赋予银行在风险隔离前提下,以适当方式参与股权投资的合法空间。同时重启内部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符合准入条件前提下设立专业子公司,有选择地投资重点科学技术、重点攻关项目和未上市中小科技企业股权,为支持科技创新构建更有活力的金融服务系统。

三是进一步优化风险控制体系。首先,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配备专业技术团队,专门服务科创企业,力求以较低成本和较高的成功率筛选出优质科创企业。其次,对初创期企业坚持“先投后贷”,尽量避免对尚未引入股权投资的科创企业直接放贷。实践中由投资机构在跟投一段时间的基础上,筛选出优质企业进行推荐,银行再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信贷风险评估,择优选择企业跟贷。再次,引入“同时审贷”机制。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者,联动优质创投风投机构,同时评估科创企业的风险。银行审贷过程充分吸收创投风投的意见,从过去的“闭门审贷”变为“开放式审贷”;信贷审批人员全程参与现场评审,从过去的“不见客户”变为“与企业家面对面”。如此,一方面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解决双方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流程再造,将审批前移,可以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最后,坚持风险多维度分散,既要实现行业分散,又要做到区域分散,还要注意创新点分散,真正实现在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风险。

四是推进金融和科技更有效融合。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为银行和科创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融合思路和手段:银行和科创企业在平衡隐私、安全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业务和产品、交易系统甚至底层客户数据与对方和相关第三方共享。通过业务流程的细化、标准化,不断深化分工合作,甚至建立网格化连接。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和相互了解的加深,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通过对金融、产业、科技的解构,借助数据和行业专家,相互嵌入业务流程以更紧密合作,最终实现银企双方更有效的相互赋能。■

(责任编辑贾瑛瑛)

吉林银行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有力有效

8月31日,吉林银行发布2022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吉林银行资产总额突破五千亿元大关,达到5306.77亿元。各项存款总额3977.89亿元,各项贷款总额3682.17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22年度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吉林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位列全球银行业第228名,较上年上升29名,在该榜单中连续5年位次提升。

今年上半年,吉林银行始终坚持“回归本源、深耕本土、服务实体、防控风险”的发展定位,推动“打造域内第一零售银行、综合公司银行、特色资管银行、现代数字银行”的战略部署,在服务稳经济大盘的同时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稳步提升,已成为吉林省内市场规模大、经营渠道广、服务客户多、市场竞争力领先的法人商业银行。

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显著

作为深耕于本土的城商行,吉林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六新产业”和“四新设施”,全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稳经济贡献“金融力量”。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直达。针对省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吉林银行实行总、分、支三级联动,组成肉牛产业、产业链金融、“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等项目专班,畅通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的绿色审批、办理、投放和服务通道。

为全力支持重大战略发展,吉林银行针对新能源产业基地、陆上风光三峡等大产业、大项目提供了专属金融服务支持“千亿斤粮”“千万头肉牛”工程、养殖农户、家庭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贷款余额654.35亿元,其中畜牧业贷款余额29.77亿元。同时,吉林银行率先落地了东北地区碳减排挂钩贷款1000万元,支持绿色发展贷款余额超70亿元,承办全省金融机构支持“生态环保类”项目融资需求银企对接会。

为提升“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专营服务能力,吉林银行领先省内同业组建成立了科技支行,构建“五专四优”服务体系,累计为141户“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信贷资金26.28亿元,探索投贷协同,率先落地省内认股选择权贷款1000万元。

吉林银行推出“吉速复工专享贷”共8个子系列的金融服务新专产品,为各类复工企业提供专享信用额度、降低准入门槛、实行优惠利率、灵活还款安排、优化办理流程、绿色审批通道共6个方面的便利和优惠。吉林银行还积极向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申请“支小再贷款”,将低成本资金全部支持省内小微及民营企业。同时,主动为小微企业承担评估、抵押、保险、公证费用,并协调省人社部门、省总工会、省农担为符合标准的企业加大贴息服务。

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截至2022年6月末,吉林银行营业净收入50.24亿元,净利润5.08亿元。虽然为倾力支持复产复工,营利增速有所减少,但该行延续了全面实施“10+2”改革变革的步伐,创效能力不断提升。

对公业务是吉林银行的传统强项业务。在对公业务方面,吉林银行制定了对公客户“三年倍增”计划,对公存款日均余额1409.08亿元,增量超百亿元,市场份额和增量均领先全省同业对公客户净增7860户,总量达7.7万户包装专项债项目32笔45.2亿元,债券承销规模和数量领先全省同业营销银团贷款12笔113.48亿元,银团贷款规模创历史新高。吉林银行确立了“机构”平台发展思路,上线智慧校园1.0缴费平台。2022年上半年,吉林银行新增同业授信60户399.5亿元,落地国内证及福费廷业务同业授信23.56亿元,国际结算、结售汇、贸易融资业务逆势增长。一汽集团银企直联业务取得新进展,吉商数贷项目推动数字化信贷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网银客户、现金管理平台签约客户大幅增长。

在零售业务方面,吉林银行持续推进“两全”获客工程,深化公私联动,截至2022年6月末,吉林银行储蓄存款余额2365.41亿元,较年初增加258.27亿元,增量领先全省同业非存AUM突破900亿元新签约代发单位2810户,新增代发工资个人客户13.45万户5万元以上价值客户102.5万户,较年初增加8.46万户,其中私行客户突破2000户,达到2134户,同业排名位居前列个人贷款余额724.31亿元,较年初增加31.33亿元,增量领先全省同业手机银行客户较年初新增34.21万户,总量达255.86万户信用卡发卡新增22.84万张,总量达96.46万张。网点转型深入推进,启动实施105个网点建设项目,营业网点实现由客户交易中心向客户营销中心、客户体验中心、数字智慧中心转型。推进县域支行三年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创新设立金融惠农服务站,储备站点496家。

在资管业务方面,吉林银行突出产品设计和创新,完善“5+N”品牌体系建设,开展“财富扬帆”理财专项活动,理财保有量突破800亿元,达到814.1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12.17亿元,增幅62.19%。理财资产管理规模89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75.82亿元,增幅72.30%。

截至6月末,吉林银行理财保有量领先东北地区法人银行理财客户签约数73万户,较2021年初增长近42万户,增幅134%。建立“吉系列”(吉日生金、吉稳、吉源、吉煜、吉坤)产品体系,推出产品周期型理财、客户周期型理财,研发设计最低持有期产品。常态化发行新客理财,创新推出“吉煜系列”混合类、“吉坤系列”权益类、“吉享生活”3年期理财产品率先于省内发行慈善捐赠理财产品,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发行8期慈善理财,募集金额47.47亿元。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王晓丹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王伟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