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墓地贷、彩礼贷,贷款哪能这样干
贷款(图源:网络)
不是什么生意都可以做的,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这个理。
这几天,一款名为“墓地贷”的金融产品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挑战公众三观——清明临近,云南昆明某陵园与银行合作,推出“墓地按揭业务”,声称可“按揭购买墓地”,最高能贷20万元,还贷期限可达10年。
这还不是首创。据媒体报道,2020年12月底,河北张家口某银行与公墓陵园合作,推出了针对墓地购买的贷款产品;厦门、安顺等地银行也曾被曝推出公墓按揭。
有人会问:这不是金融创新吗?岛叔不知道现在墓地很贵?买房能贷款,买墓地为啥不行?
岛叔认为,这显然不是金融创新。银保监会曾给出衡量金融创新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是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按这个标准,“墓地贷”压根谈不上支持实体经济,反倒会鼓励天价墓、攀比风,诱导消费者过度负债,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别忘了,1月份央行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从这个角度讲,渲染“墓地焦虑”的商家明显站错了立场,“灵机一动”配合“墓地贷”的银行更是突破了商业底线。
(图源:网络)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存在陵园涨价、墓穴升值的现象,甚至出现墓地贵过房地、坟价超过房价的问题。占地20平方米、售价约60万元、“双层凉亭式墓地”……一些地方的豪华墓地价格高烧不退,让网友感慨“死不起”。
殡葬行业早已市场化运作,但物以稀为贵,地理位置好、环境幽静的公墓供应紧俏,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难免价格飙升。一些墓地运营商就动起歪脑筋,大肆炒作推销豪华墓,甚至不惜打政策“擦边球”。某些金融机构不看大势却逐小利,跟风诱导人们贷款买豪华墓地。这绝不是创新,而是钻空子。
墓地是人生的最后归处,安葬逝者、致以哀思是人之常情,但出发点是缅怀之心。古人早就说,孝的关键是“生,事之以礼”,若舍本逐末,在墓地上大做文章、豪掷金钱,那就变了味。
这些年,国家大力提倡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葬法,既引导丧葬观念由大操大办、奢靡铺张向厚养薄葬转变,也宣扬节俭环保的丧葬新风尚。移风易俗需要过程,但在风气渐变之际,墓地运营商、金融机构合力推出“墓地贷”,岂非反向迎合豪华丧葬之风?
各种名目的“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啥都可以贷。除了“墓地贷”,还有“彩礼贷”“婚庆贷”“教辅贷”“租房贷”“健身贷”,思路就一条:借钱实现遥不可及的愿望。虽然名目各异,本质上都是消费贷。
(图源:网络)
当然,只要偿债能力有保障,提前贷款消费也没啥。可如果进项罩不住大笔支出,资金冒险就在所难免了。借钱总要还,不然眼见债务起高楼,曾经“一贷而来”的短期满足,只会变成“一贷而光”的个人账户。
从宏观层面说,资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金融资源,合理配置能干大事,激进靡费祸患丛生。银行等金融机构本应帮人们建立理性消费、健康理财的观念,帮助客户量入为出、合理用钱。如果商家与金融机构为一己私利而借“产品创新”诱导消费、诓人入局,实在不光彩。
盲目乐观、过分激进的资金使用,绝非社会之福。是时候给那些名目奇葩、为逐利而伤社会风气的“金融创新产品”浇冷水了!
文/田获三狐
编辑/云歌、绫波
长沙银行研究报告:深耕湖湘,生态赋能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肖斐斐,彭博)
长沙银行:湖南最大的法人金融机构长沙银行: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法人金融机构。1)历史沿革:湖南首家区域性银行。公司前身长沙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于1997年,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7962亿元,为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公司97.4%/99.7%的贷款和营收由省内贡献。2)股权结构:既集中稳定,亦多元分散。第一大股东长沙市财政局持股比例16.82%,前十大股东主要为当地国有资本和大型民企,近期部分股东股权处置正平稳推进,有助于进一步夯实股东基础。3)管理层:年富力强,经验丰富。6位行级高管人员均具备丰富的监管或同业工作经验,管理层年龄分布于49岁-57岁,梯队分布有助于管理层稳定性,亦有助于战略思路传承。
历史沿革:湖南省首家区域性银行
长沙银行为湖南省首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亦是目前湖南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长沙银行的前身长沙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于1997年,由长沙市财政局、长沙各区财政局、湖南省邮电管理局、长沙信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市商业总公司以及原长沙市十四家城市信用社和市联社的原股东作为发起人设立。成立以来,长沙银行经过多轮增资扩股,并于2018年9月26日在上交所上市。2021年,最新定增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达到40.22亿元。截至2021年年末,长沙银行总资产规模7962亿元,是湖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法人金融企业(公司已实现湖南省全市州机构覆盖,公司最新财务披露数据看97.40%/99.70%的贷款和营业收入在湖南省内)。
股权结构:既集中稳定,亦多元分散
政府股东主导,多元民营股东补充。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长沙银行第一大股东长沙市财政局持股6.76亿股,持股比例16.82%;前十大股东中,国有资本占比近35%。政府股东主导为公司提供了政府资源、业务联动、信贷投放、资本补充等方面的坚实基础。此外,公司的民营股东多为长沙本地大型民营企业,涉及通信、商业、交运等多个行业领域,亦为该行在本土对公业务的深耕提供了基础。
部分问题股东股权处置正平稳推进。公司原第二大股东湖南新华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持股的1.26亿股股份(占比3.14%),于2021年8月由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法拍,相关股份最终由湖南省最大省属国企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拍得。此外,新华联建设一致行动人新华联石油持有的5253万股(占比1.31%),于2021年8月由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法拍,相关股份由物产中大金属集团拍得。经过此次法拍,新华联建设持股下降至4.06%,新华联石油持股下降至1.18%(相关股份亦于2021年11月4日开始进行司法变卖),以上股权关系的处置完成和持续推进,有助于夯实股东背景、强化股东基础。
管理层:年富力强,经验丰富
从管理层构成来看,目前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高管团队有益于公司的内部治理与业务经营:
1)行业经验丰富:目前6位行级高管人员均具备丰富的监管或同业工作经验,其中4位曾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监管部门,1位曾就职于国有大型银行;
2)深入了解本行:公司主要高管均具备本行支行或总行主要业务部门就职经理,特别是董事长赵小中先生,在行内工作时间超过20年,对本地经营环境、行内战略推进均有深入理解;
3)年龄梯队合理:目前公司主要高管人员年龄分布于49岁-57岁,高管年龄的梯队分布,有助于管理层稳定性,亦有助于公司战略思路的传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经营区位:深耕湖湘经济沃土经营区位:深耕湖湘经济沃土。1)宏观经济:中部地区新兴增长极。2021年湖南省GDP总额位居各省市自治区第9位,2020年长沙市GDP总额亦位居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第9位,地方经济具备交通运输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城市集群优势。2)中观产业:三大产业均衡发展。“三高四新”战略下湖南省产业发展聚焦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借助本地上市公司市值观察,目前湖南省及长沙市在传媒、农业、医药、电子和工程机械方面具备全国领先优势。3)零售经济:人口、房价、消费三力驱动。人口持续净流入、房价保持中低水平以及人均消费倾向领先,为资产负债两端的零售金融业务提供了扎实的经营环境。
宏观经济:中部地区新兴增长极
经济体量而言,目前湖南省及长沙市均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坚力量。2021年,湖南省实现GDP总额4.61万亿,长沙市实现GDP总额1.33万亿,均位居省市自治区和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第9位(注:由于目前数据披露不全,城市排名为2020年数据)。进一步衡量效率,长沙市2020年人均GDP水平16.2万元/人,位居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第8位。总体来看,湖南省和长沙市经济体量位居全国前十强的背后,主要是受益于当地交通运输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城市集群优势。
动态来看,近两年湖南地区经济运行呈现更快更优趋势。2016-2018年,湖南省GDP增速由此前稳定在全国10名左右,显著放缓至20名左右水平,主要原因是融资环境收紧对过往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部分行业发展带来影响。2019与2020年,湖南省GDP增速排名恢复至全国第4位/5位,近两年第二产业方面的新动能、新产业发展崛起驱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质增速。
产业经济: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从GDP结构构成来看,湖南省三大经济产业发展较为均衡。2021年,湖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分别为9.4%/39.4%/51.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和第二产业占比相对略高。从长沙市的经济结构构成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更为占优,主要是长沙本地高端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制造工业和服务业贡献的提升。去年以来,湖南省推出“三高四新”战略,未来在聚焦“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定位下,预计仍将进一步发展和做强优势产业。
从上市公司市值结构来看特色产业,湖南省及长沙市在传媒、农业、医药、电子和工程机械方面具备全国领先的产业优势。截至2021年末,湖南省和长沙地区分别有A股上市公司132家/65家。我们梳理了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行业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情况,湖南省上市公司在传媒、农林牧渔、机械、国防军工、医药等领域的排名分别位居第4至第8位区间,为湖南省和长沙地区典型的特色产行业,特别是爱尔眼科、时代电气、芒果超媒体、蓝思科技、中联重科等企业市值目前均在500亿以上。富集的上市公司资源,为当地银行对公业务、投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源。
零售经济:人口、房价、消费三力驱动
从对应银行C端业务的零售经济情况看,近年来长沙市呈现出明显的人口持续流入、房价低位运行、消费倾向提升的特点:
1)人口持续流入提供了零售业务的规模基础。从32个省会和计划单列城市2015-20年户籍人口的增长来看,长沙市6年内净流入人口75.8万人,位居9/32位。持续的人口净流入,为当地区域性银行零售客群和零售业务的扩张提供了基础条件。
2)房价中低水平运行有助于零售经济发展。2020年,50大中城市二手住宅挂牌价比较来看,长沙价格1.15万元/平米,在省会城市中处于后数第六位。若进一步从房价收入比来看,2020年长沙房价收入比位列50/50位。我们认为,房价持续保持中低水平,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增量人口的持续流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增强零售经济活力。
3)人均消费倾向位居国内主要城市前列。通过各城市“社会消费品总额/总人口”数据指标来衡量各地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长沙市2020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9万元,在32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10位。我们认为,长沙市较强的居民消费能力,既得益于低房价带来的财富效应,也与本地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有关。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经营区域较强的消费能力,有助于银行布局零售端的信用卡、支付收单、消费贷等相关业务。(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业务优势:2G-2C-2B协同发展
业务优势:2G-2C-2B协同发展。1)覆盖率与市占率为业务基本盘。目前长沙银行基本实现对省内区域的全覆盖,分机构数量达到342家,零售客户数覆盖全省22.1%人群。2)对公业务以政务金融为基础。负债端,政府股东背景叠加良好的银政关系,政府及公共事业客户成为对公存款的重要支撑;资产端,银政业务优势助力布局政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水利环境(26.0%)、建筑业(16.5%)成为前两大对公信贷对象。3)深耕大零售转型空间广阔。2016-20年,零售存贷款CAGR分别实现24.9%/37.3%,城市端批量获客+县域端农金社双管齐下,零售业务质量、效益、规模良性发展。
业务基本盘:机构覆盖率与规模市占率
长沙银行机构布局持续领跑本地商业银行。目前湖南省内仅有2家本土城商行,分别为长沙银行和华融湘江银行,此外还有两家体量相对较小的农商行和民营银行,行业竞争格局较为良性。单就两家当地城商行对比而言,长沙银行在市场份额、资产规模、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显著领先。截至2020年末,长沙银行总资产规模约为华融湘江银行的1.7倍,长沙银行分支机构数量342家,亦显著多于华融湘江银行的192家。特别是近年来,长沙银行强化省内布局,目前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已基本实现对湖南省内主要区域的机构全覆盖。
长沙银行本地市场份额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末,长沙银行在湖南省省内分支机构数共342家。对比湖南省内其他银行机构,长沙银行的市场份额领先于5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行在本地开设的分支机构。2020年末,长沙银行零售客户数达到1468.82万户,零售客户数已显著超过长沙市常住人口(1004.79万户),对湖南省常住人口(6644.49万户)的覆盖率亦达到22.1%。凭借广泛的网点布局及客群覆盖优势,长沙银行本地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对公业务:依托股东优势,深挖政务金融潜力
长沙银行是湖南政务业务的主导银行,在获取低成本负债、优质政府信贷项目、客户派生与引流方面优势突出。
1)负债端:政务优势为长沙银行带来稳定的政府存款基础。长沙银行与13个市级部门深度对接,承办市医保、养老保险等民生服务,取得湖南省社保微信缴费唯一清算行资格,先后负责了省/市/区非税业务、市公积金系统等多个政务系统开发。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8年3月末上市前,政府及公共事业客户的存款占公司客户存款总额的31.5%。
2)资产端:政务优势有助于长沙银行布局政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良好的地方政府银政关系,有助于长沙银行布局政府基建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从公司对公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长沙银行对公贷款投向的前三大行业分别为水利环境(26.0%)、建筑业(16.5%)和制造业(14.5%),其中水利环境和建筑业与政务项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紧密。
3)此外,长沙银行在政务业务方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智慧政务平台和统一支付平台建设,有助于公司借平台业务强化C端与B端获客与展业。
零售业务:深耕本土经济,大零售转型空间广阔
依托在湖南市场的客群基础、消费金融战略和下沉式网点布局,公司大零售业务转型效果显著。2020年公司零售贷款规模为1294亿元,占贷款总额41.07%,较2016年末提升18.8个百分点;零售客户数1469万人,较2019年末增长10.8%。此外,长沙银行持续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发展,2020年末长沙银行零售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22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67%,期末财富客户数达64.70万户,增长22.72%。随着零售业务逐步成为长沙银行新的增长引擎,公司业绩和成长性都将更加稳定。
批量获客模式在客群培育方面具备模式优势。长沙银行作为长沙地区政务主导银行,重点承办了长沙市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交通罚款等多项民生业务,初步形成以工资代发、社保、医保、养保等为主的批量获客模式。2G业务向零售端的“导流”,使公司在吸收客群方面有天然优势,持续实现客户群的壮大。
因地制宜,消费金融场景契合本地特色。长沙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房价收入比偏低的特点,释放了居民消费活力,有望创造丰富的消费需求,为长沙银行零售转型提供充裕市场空间。围绕本地客户“吃喝玩乐美”“医教游养娱”的需求,长沙银行构建起“弗兰社+呼啦支付+钱庄”的平台体系,链接政府、商户及消费者,高效推进本土消费客群的共享导流和生态共建。截至2020年末,长沙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228.72万张,先后推出茶颜悦色联名卡、广东地区湘情卡,打造最具本土腔调的权益商户体系,特惠商户门店突破7000家。
深耕社区县域,下沉战略成效明显。湖南省县域经济实力强劲,为三农金融、小微金融服务奠定基础。在202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湖南省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醴陵市分别位列榜单第6、第17、第20和第74位。结合湖南省县域经济富有活力的区域特色,长沙银行将县域金融战略作为零售业务转型的一大特色方向,通过“县域支行+乡镇支行+农金站”的模式,推行“一县一品,一行一策”的策略,围绕支农支小,针对性地推出“油茶贷”“生猪贷”“茶叶贷”等特色的信贷产品,有助于充分带动县域存贷款业务的增长。2021年中公司县域覆盖率达到86%,农金站数量从2017年的308家增至2021年中的5186家,CAGR达到90%+。
财务分析:定价占优,质量巩固财务分析:定价占优,质量巩固。1)盈利能力居上市城商行前列。2021H公司年化ROE水平位居上市城商行4/16位,杜邦分析显示公司定价水平占优、拨备计提稳定,同时资产负债结构带来的杠杆水平亦有贡献。2)资产负债两端定价皆优。2021H公司净息差2.41%,保持上市城商行第一位,资产端零售贷款较高占比、负债端存款结构有效管理均对息差带来贡献。3)资产质量处于整固过程。2019年以后,公司不良生成率逐步走低,目前广义资产质量处于上市城商行中等水平,近年来拨备计提审慎,目前以“拨贷比-不良率-关注率”衡量的广义拨备缺口已基本趋于修复。
盈利能力:位居上市城商行前列
长沙银行ROE水平持续领先于上市城商行平均水平。近年来,长沙银行ROE水平持续处于上市城商行中前列水平。2018-19年由于区域不良资产的暴露和处置因素,公司ROE领先水平有所收窄,2020年以后伴随盈利加速修复上述差值呈现稳定趋势。从2021年上半年年化ROE水平看,长沙银行位居上市城商行第四位,仅次于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
杜邦分析来看,长沙银行定价能力突出、风险因素总体平稳。我们对16家上市城商行2020年业绩进行杜邦分析拆分对比,结果显示长沙银行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方面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减值损失水平基本与同业均值持平。此外,由于资产负债表结构性因素(零售信贷占比较高、投资类资产占比较高,从而起到资本节约效果),公司高于可比同业均值的A/E水平,亦对盈利水平有所贡献。
息差水平:资产负债两端定价皆优
公司净息差水平位居上市城商行第一位。2021年中长沙银行净息差为2.41%,在16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名第一位,在41家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亦仅低于常熟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分析来看,长沙银行较高的净息差,在资产负债两端均有受益。
1)资产端来看,收益率较高的零售贷款投放比例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中,长沙银行零售贷款占比40.7%,位居16家上市城商行第1位。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零售贷款资源倾斜,有助于公司资产收益率及息差水平的总体平稳运行,此外近两年公司探索加大对于相对高收益的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布局亦有贡献。
2)负债端来看,存款结构及存款成本保持可比同业较优水平。结构方面,存款来源稳定,活期率居同业可比前列。长沙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常年保持在50%以上,同业中仅次于杭州银行,较好的银政基础和当地零售客户条件为主要原因。付息成本方面,比较优势明显。依托于良好的政务金融基础和县域金融战略,长沙银行在沉淀低成本存款方面具备优势。2021年中长沙银行存款付息率2.09%,在上市城商行中排名亦位居前列。
资产质量:处整固阶段
经历2018-19年问题资产集中处理期后,目前公司资产质量处于整固阶段。从2015年以来公司广义资产质量指标“不良+关注贷款率”情况看,公司资产质量在2018-19年因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阶段性的资产质量波动,2020年后资产质量逐步步入稳定整固阶段。截至2021年中,长沙银行不良+关注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分别为3.76%/1.72%,处于上市城商行中等水平。
拨备计提保持审慎,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夯实。公司近年来拨备计提延续审慎态度,信用成本基本保持在1.4%-1.8%区间。通过“拨贷比-不良率-关注率”衡量拨备抵补能力,可以看出公司该项指标经历2019年低点后逐步回升,2021H达到-0.20%,基本回到2015年左右水平,预计年内上述缺口有望完全修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官方网站
信用修复记
❖
编者按:在分析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少进出口企业关注的“痛点”逐渐从补税、罚款等转移到维护企业信用等级的问题上。
这是一个新近发生的真实案例。一家客户遍天下的企业,因走私行为被海关行政处罚后降为失信企业,其发展轨迹从此发生“剧变”,教训颇为惨痛。所幸的是,海关宽严相济依法依情给予帮扶,企业自重自省认真整改,信用得以修复,迎来了健康发展的新天地。
该企业的经历对广大进出口企业有借鉴意义。本刊特邀请当事企业负责人、主管地海关和本刊智库专家一起谈“信用修复”。应当事人要求,涉案企业及负责人名称均为化名。
青岛海关关员在化工品出口企业现场调研。图/陈星华
信用得失一年间
文/柳明
我们A公司是青岛海关所辖关区的一家水产品加工生产企业。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直接推动了水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A公司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优越,还恰巧赶上了这波发展的红利,对外出口、国内销售两不误,客户遍天下,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公司快速发展的这些年,我只顾着日常经营管理,一心想着如何盈利,遵法守法的这根弦却松弛了,也疏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不求甚解,而下属职工也是上行下效,导致了整个公司学习氛围和守法意识的淡薄,表面上公司生产经营红红火火,但一次次心存侥幸的“不诚”行为,却埋下了祸根。
2020年年底,公司因故意逃避海关监管,未经海关许可且未补缴应缴税款,擅自将加工贸易的保税料件销售,构成走私行为,被海关缉私部门行政处罚。当我颤颤巍巍地亲手接过《行政处罚决定书》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反复地问自己:“这不是真的,我一定是在做梦,我的公司怎么会犯法呢?”直到反复阅读那白纸黑字,才认识到自己真的被处罚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紧接着,第二个惊雷炸响,公司因走私行为被行政处罚后,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2018年海关总署第237号令)将我们公司的信用等级降为失信企业(编者注:2021年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实施,2018年3月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同时废止)。我当时感觉天都要塌了。接下来的两年对公司来说将会是一个黑暗的时期,在全社会守信用重信誉、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氛围下,公司被降为失信企业就意味着寸步难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真是追悔莫及。
青岛海关关员在轮胎半成品车间现场调研。图/李娜
种种打击接踵而至,半个月后,公司负责海关业务的经理向我哭诉:“咱们的进出口业务遇到了‘困难’,办理加工贸易手册要交全额保证金了。”而这正是因为我们的失信企业身份所致。为了赶紧缓解公司资金压力,我想到了申请银行贷款,正准备找银行信贷部门面谈时,银行电话通知我,他们已通过“中国海关企业进出口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到我们公司失信的现状,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公司已不再满足贷款条件。听到这里,我既恼又愧,在原地直跺脚,怒意难平。平静过后,安慰自己说:“不贷款也罢,先咬牙撑一段时间,我有稳定的客户源,肯定没问题。”
不成想,我又被现实抽了一耳光。我们面对的是一票又一票出口成品被查验的窘境,查验率几乎达到了100%,客户收到成品的速度变慢,他们对公司交货能力的信任度也就下降了,因此我经常向国外客户解释到半夜才敢入睡。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口那边才稳定下来,进口的冷冻鱼等原材料却在口岸被“卡了脖子”。我们向海关提交的通关放行加班申请,被排到了后面,眼看车间快要“没米下锅”了。关务经理通过电话向海关咨询,得到的回复是,因为公司失信身份,我们的业务只有在工作日才能处理。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法辩驳,只能自责。
但痛苦远没有结束,多项其他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和惩戒措施纷至沓来,原有客户减少了近10%,资金周转遇到极大困难,发展面临停滞,压得我们公司喘不过气来,公司仅能勉强维持生存,距离破产仅一步之遥。这一套“组合拳”打在公司身上后,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春去秋来,每当我组织大家开公司季度总结大会,都会反复强调务必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守法经营,因为我无数次回想起经营顺畅、客户订单络绎不绝、资金充足的那些日子都无比内疚。痛定思痛,公司上下已开始真诚改过自新。当时公司的气氛还算让我心安,每当遇到客户催促订单进度的时候,公司领导层都会亲自带着员工加班加点,大家共同顶着压力、默默承受,我心里既焦急又愧疚,时刻想着为公司再做些什么。
象征收获的秋季,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好运,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我清晰地记得2021年9月13日那一天,是天气晴朗的周一。下午我正在处理未读的微信内容时,“海关发布”公众号推送了一条消息:“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的令”。由于养成了积极学习新政策的习惯,我立即打开了这条消息,发现新《办法》有几处变化:企业信用等级优化为三类了,还提到了信用培育服务,放宽了高级认证企业复核周期,还有失信企业的认定也多了几项内容,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信用修复机制”!它几乎是跳到我眼前的,我兴奋极了,心想难道我们公司要转运了?刚要跑出去跟大家分享这个消息,心里又产生了疑问,信用修复针对哪些企业?我们公司可以吗?怎么修复,多久能修复?
在我盯着新《办法》内容反复思考,无法给出确切结论时,电话铃响了——属地海关关员来电话了,我忐忑不安地接起了电话。跟来电关员沟通后我高兴地得知,他们已经研究过新《办法》,现向广大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另外还打算后续实地到我们企业查看情况,提供政策和业务辅导。他嘱咐我不要心急,先要好好学习新《办法》内容,正式实施要等到2021年11月1日,我们公司在信用修复的范围内,等我们被认定为失信企业满1年后,就可以提交书面修复申请了,如果符合信用修复条件,通过青岛海关审核后,就能恢复信用级别了。我感觉就跟做梦一样,原本两年的艰难时光,变成了1年,而且很快就能结束了,恍惚间心里苦闷的情绪终于得到了缓解。我马上回复:“我们公司等这种机会已经很久了,我们愿意随时配合相关工作,欢迎海关的同志莅临指导。”我随即打电话给公司各部门传达了这个好消息,大家欢呼雀跃,表示浑身又充满了干劲。放下电话后,我转头在窗外看到了天边的夕阳和火烧云,但在我心里它却像朝阳和彩霞一样,美好并充满希望。
很快,海关企业管理部门的关员就给我们发送了新《办法》的解读材料,还有出口食品企业管理、加工贸易管理等相关文件制度汇编,另外还发送了一份各业务岗位关员的联系方式给我,提醒我先系统学习文件并及时咨询,希望我们在接下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尽快自查问题并整改,后续还会派员到公司现场进行辅导,帮助我们规范经营,为未来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后来,我们又陆续向海关请教了多次,关于对外推荐注册、完善生产体系、如何按规定规范管理保税货物、规范申报单证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耐心的回答。在自查没有问题后,我邀请海关关员前来现场辅导,又发现了生产线管理、单证审核程序、账簿记录等方面的不足。经过深入交流,我们虚心接受了所有专业建议。我赶紧召集员工开会,重新布置任务,要求在失信满一年前整改完毕,在此基础上,尽快恢复信用级别。随后,我就奔走在公司各个角落,督促各部门保持热情,认真落实各项整改要求。
被认定为失信企业后的一年时间终于过去了,为了修复工作更加顺畅,属地海关积极指导我们按照新《办法》规定,梳理了信用修复申请、情况说明和其他相关材料。在我们准备就绪后,属地海关第一时间帮我们把申请资料提交到了青岛海关。我们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急等待着。2022年1月21日,我们终于从海关关员手里接到了苦苦期盼的《准予信用修复决定书》,很荣幸,我们幸运地成为了2022年青岛海关关区第一家完成信用修复的失信企业。同时,我们A公司在海关企业管理系统里的标志也变更为“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
可以享受海关常规的管理措施了!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历历在目的往事,让我的眼眶有些湿润,尝尽失信惩戒的苦头后,一年来的辛酸也已化为遵纪守法的自觉。我从心底里感谢新政策,感谢海关的帮扶。
就如冬去春来一般,我们公司也重新焕发出生机。信用修复后,恰逢一个大订单要完成,员工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充满干劲地履行着职责,各部门活力全开,铆足了劲让国外客户看到我们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现在,由于成品申报出口后的查验率大幅降低了,公司关务部门也轻松了不少。现实业务的办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公司信用等级确实恢复了;客户提前收到产品后很满意,似乎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巨大改变,更加看好我们的能力了,又追加了原本一倍的订单,还无偿为我们引荐了另外一种贝类制品对应的大客户。面对激增的订单,我们又申请了新的加工贸易手册,手册项下货物进口通关的效率也提升了近2成,订单完成的进度有了保证。
如今,公司真正地在跌倒后又爬了起来,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坚信,对公司而言,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珍惜公司信用,做到守法合规经营,未来的路才会又宽又阔。
主管海关怎么看、怎么干
文/青岛海关张勇孙佳田庆
A公司因疏于学习、守法意识淡薄,进而导致业务管理不规范,故意逃避海关监管,未经海关许可且未补缴应缴税款,擅自将加工贸易的保税料件销售,被海关认定构成走私行为而被行政处罚,2021年1月其信用等级降为失信企业。该公司成为失信企业后,业务开展寸步难行,进出口货物查验率几乎达到了100%,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教训可谓惨痛。
青岛海关关员在出口苹果企业现场调研。图/徐杰
原本A公司最快需要在失信满两年后才能摘掉失信的帽子,但他们在失信管理期间赶上了“好政策”。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规定:“海关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依法对企业予以信用修复”,以及因“构成走私行为被海关行政处罚”被认定为失信企业满1年,纠正了失信行为并消除不良影响的,可以向海关提出信用修复申请。这既是海关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的具体举措,也是此次新《办法》修订的一大亮点,旨在鼓励失信企业通过合法渠道提升信用水平,重新恢复正常经营状态。
青岛海关关员到企业送政策上门。图/谷勤
为了助力A公司走出失信的阴霾,主管海关企业管理部门关员主动送政策上门,就新《办法》进行了面对面政策辅导,对新增的“信用修复”条款进行了重点解读。A公司在得知符合信用修复条件后,在其所在地区隶属海关的重点帮扶下,认真整理了相关材料并第一时间向青岛海关递交了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青岛海关根据相关规定受理并审核了该公司的信用修复申请,完成了对该公司的信用修复工作,这样A公司比原来提前一年享受到了海关常规的管理措施,从此日常经营步入正轨。
全国海关均开展了企业信用管理相关宣教工作。图为南京海关所属钦州海关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培训。图/易俏
海关呼吁广大进出口企业加强对新《办法》的学习,尤其是降级为失信企业相关情形。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原有失信企业认定标准,企业有下列八种情形之一的会被海关认定为失信企业:
①被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立案侦查并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②构成走私行为被海关行政处罚的。
③非报关企业:1年内被海关行政处罚次数超过上年度单证总票数千分之一且被处罚超过100万元的;报关企业:1年内海关行政处罚次数超过上年度单证总票数万分之五且被处罚超过30万元的(此项内容仅为简要介绍,详细规定请见新《办法》第二十二条)。
④自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超过3个月仍未缴纳税款的。
⑤自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超过6个月仍未缴纳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和追缴的走私货物、物品等值价款,并且超过1万元的。
⑥抗拒、阻碍海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被依法处罚的。
⑦向海关工作人员行贿,被处以罚款或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⑧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被认定为失信企业的,多数是因为存在失信情形①“走私罪”或②“走私行为”情形。以青岛海关为例,2021年青岛关区企业中因“走私罪”被降为失信企业的有29家,为近年数量最多。因“走私行为”被降为失信企业的有11家。
新《办法》突出“诚信守法便利”,针对高级认证企业,精准释放信用红利,让其享受更多的优惠措施和实实在在的便利。
丰富的高级认证企业优惠措施
新《办法》在原规定高级认证企业可享有的九项优惠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优先办理进出口货物通关手续及相关业务手续”“优先向其他国家(地区)推荐农产品、食品等出口企业的注册”“出口货物原产地调查平均抽查比例在企业平均抽查比例的20%以下”等三项优惠措施,提升措施的含金量和企业的获得感,鼓励高级认证企业继续“领跑”,真正体现守信激励原则。
延长高级认证企业复核期间
新《办法》将海关对高级认证企业复核的期间由3年调整至5年,且规定在企业信用状况发生异常的情况下,海关可以不定期开展复核。在保障海关监管不放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企业自觉形成积极向上、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
希望广大进出口企业吸取A公司的教训并引以为戒,把企业内部管理与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对于生产经营相关政策的认知水平,增强诚信守法意识,规范内部业务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如何申请信用修复
文/罗钰王挺
海关按照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依法依规、公正公开原则,对企业实施信用管理。那么,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被认定为失信企业后能否修复信用?如何修复?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信用办法》)总则第七条规定,海关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依法对企业予以信用修复。
失信企业如何恢复自己信用?
《信用办法》总则第七条规定,海关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依法对企业予以信用修复。《信用办法》规定了两种信用修复方式,一种是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依企业申请修复”,另一种是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海关主动修复”。在“依企业申请修复”方式下,企业提交的申请符合信用修复条件的,海关自收到企业信用修复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准予信用修复决定。在“海关主动修复”方式下,失信企业连续2年未再发生失信情形的,海关应当对失信企业作出信用修复决定,对已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将其从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中移除,并通报相关部门。
企业申请修复信用需要什么条件?
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失信企业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并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向海关书面申请信用修复。海关按照失信行为危害程度对失信企业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修复条件:因构成走私行为被海关行政处罚以及抗拒、阻碍海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被认定为失信企业的,应适用失信企业管理满1年方可向海关提出修复申请;因存在违反海关的监管规定被行政处罚而认定为失信企业的,应适用失信企业管理满6个月方可向海关提出修复申请;因存在超过规定期限仍未缴纳税款或相关罚没款项而被认定为失信企业的,应适用失信企业管理满3个月方可向海关提出修复申请。此外,《信用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明确规定不可修复的,海关不予信用修复。
企业申请修复信用需要递交哪些材料?
企业应当提交企业信用修复申请书。针对不同的失信情形提交不同的证明材料:对存在《信用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情形的,企业应提交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罚履行完毕的证明材料;对存在《信用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四项情形的,企业应提交相关税款缴纳完毕的证明材料;对存在《信用办法》第二十二条第六项情形的,企业应提交行政处罚决定书和配合海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相关证明材料。
诚信守法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海关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是一种允许失信主体实行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有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失信主体的守信意愿。海关提醒广大企业珍视自己的海关信用,失信后要积极予以修复,用好海关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尽可能享受诚信守法带来的通关便利。
专家建议:
经营须合规失信要修复
文/刘新宇
中国人民大学海关与外汇法律研究所共同所长、《中国海关》智库专家
近年来,在处理违反海关法相关案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进出口企业关注的“痛点”逐渐从补税、罚款等转移到维护企业信用等级的问题上。企业一旦被降级为失信企业,将会导致其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受到重重限制,付出巨大的失信成本,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尤其是对A公司这种以水产、冻品进口加工为主业的企业来说,接近100%的查验率、加工贸易全额担保等失信惩戒措施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巨大。
而随着《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信用修复制度”无疑成了饱受失信惩戒之痛的相关企业的一线曙光,甚至是“救命稻草”。通过参与立法过程,我们理解,建立信用修复制度的本意是鼓励企业对于相关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并消除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慎”失信的企业,给予了一定的容错空间和修复信誉的合规渠道,缩短通常情形下至少长达2年的“失信期间”,可帮助企业减少因失信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
根据新《办法》,A公司这类因走私行为而被认定为失信企业的情况,满1年后就可以向海关申请信用修复。在新《办法》出台后,A公司受惠于主管海关的支持与指导,通过积极纠正错误、加强进出口合规管理等方式,成功把握了机会,顺利修复了信用等级,减少了因失信带来的巨大损失。这种从“举步维艰”到“柳暗花明”的艰辛,也真实地体现了公司管理层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那么基于新《办法》和A公司的经历,对于广大进出口企业来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我想提示以下几点:
1“预防大于治疗”
企业应加强日常合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进出口业务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合规培训及内审,防患于未然。对于企业因工作疏忽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违规情形,在自查确认相关事实和原因的基础上,可及时通过“主动披露”等化解风险。A公司此前正是因为对相关监管规定的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怀有侥幸心理,才导致了后来降为失信企业的惨痛后果。因此,建议进出口企业吸取A公司的教训,在日常经营中应主动提高企业整体进出口合规意识和水平,完善进出口合规管理。
2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如不慎出现违法情形而面临海关调查和处罚风险的,也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在相关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可在专业律师的协助下,依法提出合理主张、充分举证,争取获得免于处罚或者是从轻、减轻处理的结果,从而避免降为失信企业的风险。
3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如果企业最终还是没能避免落入“失信”的不利后果,可借鉴A公司的经验,依法积极申请信用修复。针对不同情形,新《办法》分别规定了3个月、6个月和1年的信用修复等待期。企业应积极纠正错误,消除不利影响,同时加强与主管海关的沟通,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在修复期满后以最快速度获得信用修复,最大限度地减少相关损失。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姚璟
协助筹划/陈星华
文章来源于《中国海关》杂志2022年3月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海关杂志”以及作者。
编辑:常相婧
审校:王国秀
出品:中国海关传媒中心
投稿邮箱:569613217@.
(秀米投稿账号同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