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拨贷比到底多少比较合适?(1)正常类贷款的拨备率
一、引言在上一篇文章《银行是如何释放拨备提升利润的?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化过程》中,我们详细讨论了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化过程,最后给出结论,银行其实每年都在大量的释放着拨备,未来只有通过降低减值标准来降低拨贷比才能提升利润。
那么,银行合理的拨贷比到底应该是多少?现在的拨贷比到底高不高?到底有多少下降空间?本文及接下来的两篇文章共计3篇,将通过拨备消耗的压力测试来讨论目前银行的拨贷比是否充足,以及有多少下降的空间。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银行的拨备能抵御多少不良贷款的冲击以及营收减少的冲击。
二、银行之间拨贷比的差异来自于正常类贷款的拨备
上市银行之间的贷款拨备率(拨贷比)差异很大。
表1-贷款拨备率(拨贷比)
计算公式:
贷款拨备率(拨贷比)=贷款拨备余额÷贷款总额
其中,贷款拨备余额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拨备余额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拨备余额之和。
如表1所示,2022年中期,拨贷比最低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都不足2.5%,而最高的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都超过了4.3%,二者相差将近一倍。
然而,相差更悬殊的是正常类贷款的拨备率。
表2-第一阶段贷款拨备率(以摊余成本计量)
计算公式:
第一阶段贷款拨备率=第一阶段贷款拨备余额÷第一阶段贷款余额
注:此处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
如表2所示,2022年中期,民生银行的第一阶段贷款拨备率只有0.52%,浦发银行也不足1%,多家银行仅仅略超1%,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则都超过了3%,高低之间相差3倍以上,这个差距比表1中的拨贷比差异更加显著。
因此说,正常类贷款(第一阶段贷款)的拨备率差异是银行间拨贷比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那么正常类贷款到底应该如何计提拨备呢?
三、正常类贷款为什么也需要计提拨备?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三阶段模型的概念:第一阶段是信用风险没有上升(正常类),第二阶段是信用风险显著上升但没有减值证据(关注类),第三阶段是已经存在客观减值证据(不良类)。
这里边,第二三阶段的减值准备比较好理解,资产的信用风险显著上升之后自然需要做减值处理,已经存在客观减值证据的资产做减值处理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没有信用风险的资产为什么也要做减值呢?其做减值的比例依据又是什么呢?
表3-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贷款减值准备变动
如表3所示,招商银行截止2021年底贷款拨备余额2445亿,但其中有1693亿(占69%)都是第一阶段贷款的减值准备。那么招行为什么要从第一阶段贷款里计提这么多减值准备,是不是在隐藏利润呢?
其实,我们看下表1中的表头部分就能大致理解了,第二三阶段因为已经出现信用风险可以按照风险的大小对资产的整个存续期做减值处理,而第一阶段虽然还没有信用风险,但要对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预期风险)做减值处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预测第一阶段的贷款(正常类贷款)在未来12个月内的信用损失?
其实,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比如年报和中报中公布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这个迁徙率就是指期初(1月1日)的正常类贷款到年底时(12个月内)有多少比例向下迁徙了(变成了关注类或不良类贷款)。也就是说,银行通常都会利用类似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之类的模型来预计第一阶段贷款在未来12个月会有多少迁徙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然后再根据二三阶段贷款的计提比例来给第一阶段贷款做减值处理。
表4-正常类贷款迁徙率
计算公式(示意性):
第一阶段贷款拨备余额=第一阶段贷款余额✖️(第一阶段贷款向第二阶段迁徙率✖️第二阶段贷款计提比例+第一阶段贷款向第三阶段迁徙率✖️第三阶段贷款计提比例)
对于经营谨慎的银行来说,第一阶段贷款的拨备率至少应该能够给银行做到如下保障:当银行在未来一年(12个月)内遭受到较大的不良冲击,其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率大幅上升时,银行的存量拨备在大量消耗后依然充足,不需要在当期额外计提过多的拨备,从而使得业绩不会受到明显的冲击。
所以,大家再回头看一下表2中列出的15家银行第一阶段贷款的拨备率,大家可以用这个数据与各家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表4)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很多银行第一阶段贷款的拨备率是大幅低于其正常类贷款迁徙率的,说明其正常类贷款的拨备率严重不足。
四、结论
银行的拨备是一个逆周期调节工具,银行在不良生成低的时期不断提升拨贷比(表1中,2015年之前和2018年之后农业银行的拨贷比),而在不良生成高的时期加大核销拨贷比就会下降(表1中,2016年-2017年农业银行的拨贷比)。
而在最近10年中,大部分银行都没能将拨贷比提升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值,因此,真正能够通过降低拨贷比来释放业绩的银行其实是很少的(图1中,2019年之后招商银行的拨贷比)
那么银行理想的拨贷比到底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其实和银行过去的贷款迁徙率或不良生成率关系很大,因为不同的银行在最近一轮不良大周期中呈现出的贷款迁徙率和不良生成率存在很大差异,这个差异就是银行间拨贷比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请见下篇文章。
相关文章:
银行的拨备以什么形式存在?它放哪了?(2)银行财报深度探秘
银行的拨备以什么形式存在?(3)核销等会计处理揭晓了答案
超高拨备的农业银行能否释放利润实现戴维斯双击?
银行是如何释放拨备提升利润的?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变化过程
【本文为原创,您的点赞、分享与评论就是对我持续创作的最大支持!同时也欢迎您关注“考拉大叔滚雪球”,及时发现我的分享!】
多家上市银行拨备率逾500%,为何远超150%监管要求?
中报季悄然拉开帷幕,截至7月27日,已有12家上市银行披露了业绩快报。
上半年,12家银行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均增长,经营业绩表现亮眼。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有10家银行拨备覆盖率高于300%,其中,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州银行5家的拨备覆盖率更是超过了500%。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胡彩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较高拨备覆盖率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不利于利润的合理利用。当前经济形势下,可以敦促上市银行降低拨备覆盖率,提高利润水平,增加分红率,提升投资者信心。”
此前,财政部曾就《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出“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如此,远超监管要求的高拨备覆盖率,为何在当下的上市银行中较为普遍存在?
5家银行拨备率超500%
截至7月27日,在已发布业绩快报的12家上市银行中,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3家银行营业收入破百亿元,其中,杭州银行净利增速最高,达31.52%;江阴银行营收增速最高,达25.96%,不过该行上半年末营收仅20.36亿元,在12家银行中排名最后;另外,紫金银行的营收增速和净利增速双双垫底,分别为10.05%和2.64%。
资产质量方面,在已公布业绩快报的12家银行中,拨备覆盖率达到300%以上的银行有10家,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州银行更是“遥遥领先”,拨备覆盖率均高于500%。
其中,杭州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达581.6%,居首位。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该行拨备覆盖率急速攀升。2017年至2021年末,该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86.76%、211.03%、256.00%、316.71%、469.54%,567.71%。
同时,上半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79%,在上述银行中最低,较2021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并已连续22个季度下行。
类似的还有常熟银行,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行拨备覆盖率达535.83%,在已披露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中居第二位。2018年至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持续上升,分别为445.02%、481.28%、485.33%、531.82%。
7月25日,常熟银行发行60亿元可转债获批。据该行公告,本次拟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60亿元(含)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支持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
银行拨备率为何居高不下?
作为重要的监管指标之一,拨备覆盖率向来备受市场和投资者关注。
银行拨备覆盖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是银行用于考虑防控风险及反应业绩真实性的量化指标,也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9年9月26日,财政部下发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提到,“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
那么,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远高于监管要求,究竟有哪些利弊?
胡彩梅分析称,银行拨备覆盖率率高说明银行的吸收风险能力比较强,是银行可持续经营的保障,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增强了银行应对各种突发风险的能力。多家上市银行维持比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也是增强投资者信心、提振股价的重要手段。
“我国上市银行的市盈率普遍较低,有部分投资者认为银行的坏账率不真实,较高的拨备率也是对外界担忧的一种回应。”胡彩梅进一步补充。
不过,高拨备覆盖率也容易打破商业银行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胡彩梅认为,较高拨备覆盖率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不利于利润的合理利用。比如,利润变成拨备后既不能增加股东权益,也不能补充资本金,相当于资金闲置,浪费稀缺资源。
当然,拨备覆盖率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拨备覆盖率并不能准确反映银行贷款的质量和拨备对损失的覆盖情况,在胡彩梅看来,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对拨备覆盖率进行逆周期调节,在经济上行周期,贷款规模扩张,盈利能力强,可以适当提高拨备覆盖率,为经济下行期提供缓冲,因为风险暴露存在一定的时滞;在经济下行周期,风险加大,降低拨备率有助于银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处置不良资产,同时促使银行释放更多资金来支持实体经济。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可以敦促上市银行降低拨备覆盖率,提高利润水平,增加分红率,提升投资者信心。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做大分母,对贷款分类更为严谨审慎,充分暴露风险资产;二是压低拨备计提比率,做小分子。”胡彩梅建议。
风控知识扫盲|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有啥区别?
在风险业务中,各位童鞋经常接触的就是拨备率,拨备率也就是大家接触最多的内容,拨备率全称为贷款拨备率,其计算公式为:
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
比如经常性的,我们在计算某些资产的拨备率的时候,可以参考下以下内容大概就能计算出相关资产的拨备率:
1)先将每个月的ki的金额做一个统一的规整,得到一张ki金额表·
2)将每个月h_ff,逐一统计
3)最后将步骤2中的进行iv,得到一张表
4)根据前三个步骤得到的值,进行一个汇总得到资产表现情况表
(下图依次对应步骤1、2、3)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
另外关于拨备,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成为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是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的计算公式为: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
在这个三种准备金额中,分别指的是:
•一般拨备(亦称一般准备),主要用于信用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押汇、拆出资金、应收账款、投资(包括股权、债权)等。计提标准银行原则上应不低于风险资产的期末余额的1%。
•专项拨备(亦称专项准备),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拨备。
•特种拨备(亦称特种准备),是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拨备。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
之所以有这三种拨备,是因为金融业务与衍生品的发展,使得业务的划分越来越精细化。特别是在《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明确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至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至2.5%。
另外在按照不同贷款的划分,对于拨备覆盖率与贷款拨备率的要求也截然不同:
①按照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的比例,确定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最低监管要求。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
②按照处置的不良贷款占新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确定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最低监管要求。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
③按照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最低监管要求。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140字(可选)
关于以上在金融相关的专有名词拨备率、杠杆率、充足率以及相关的银行中用到最多的内部评级法等内容,有兴趣的童鞋可关注星球课堂-《巴赛尔协议—发展历程、资本充足率、拨备、杠杆率、资本流动性》:
...
~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