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子征信报告长达6页,当事人:都是网贷借助村镇银行上传的
话说个人征信曾在我心里是非常具备公信力的,更具备公平公正的特性,所以我们把个人征信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但当一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网贷平台也能上传征信的话,那么个人征信便成为催收人员要挟的工具,甚至于还极其有可能成为“别有用心”的人迫害他人的“帮凶”。
河南80后女子邵小姐私信我们称,她最近打印了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发现,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长达6页,里面大部分都是网贷逾期的负面信息,从个人征信报告中这几百元到几千元的负面信息来看,这些负面信息的上传者几乎涵盖了很多的农村村镇银行,信用联社等等,而这些金融机构为什么会帮助这些网贷平台上传这些个人征信负面信息呢?
据邵小姐表示,其实,我们从这些没有资质的网贷平台借钱的时候,大部分的贷款不是这些网贷平台在发放,而是一些所谓的村镇银行在发放,而当这些贷款逾期之后,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些通过网贷平台发放贷款的银行面临着损失,甚至于有可能就连本金都收不回,因为这种发放贷款的方式是违规的,特别是在发放贷款的时候扣除了砍头息这种违规操作不仅仅违反了民法典和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甚至于就连他们的发放贷款方式也会面临着相关部门的监管,这才会有金融机构想起,利用自己是金融机构的优势上传个人信用报告,因此为要挟他们相信借款人会偿还债务的。
说白了,在前几年P2P平台市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P2P平台打着对接了个人征信的字样,其实他们只是对接了一些边远地区的银行,因为这些银行通常营业额不是很高,他们能通过在这些P2P平台上发放贷款的方式获取高额的利润。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一些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村银行直接面对的客户都是一些农民以及就近的企业或工人,而位于经济开发区的村镇银行获取还会好点,但处于居民区的村镇银行他们的营业额却非常的低,而就是因为这些存在的客观原因,加上他们是银行机构的优势,所以就会被一些P2P平台盯上,他们借助这些村镇银行的优势开办网贷平台,然后由P2P平台获取用户信息,这些所谓的村镇银行发放带有砍头息的贷款,一次会获取更多的利润。
其实,这些村镇银行利用P2P平台发放的贷款不仅存在砍头息,而且这些被预先扣除的砍头息在受害者还款的时候还是要还上的,说白了就是双份服务费,而随着P2P市场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各种网贷平台都要面对监管的压力,而在这个时候这些P2P平台最仅需根据网贷平台提供的用于申请资料发放贷款迹象了,当然这些贷款也都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那就是用户的信用值和个人隐私信息。
在我看到我个人征信报告中的这些负面信息,其实我没有没有那么的可怕,因为只要自己做到微信绝对不妥妥,至于个人信用报告中的这么多负面就算我是哪样的人,那么也得在上传之前搞清楚问题的所在,这才是真正的道理,而我们发现,在个人信用报告中的这些负面信息有很多我们都已经还清了,但是个人征信报告中是不是可以的不用出现呢?
而现在的问题是,不管借款人还清没有,也不管借款人按照法律规定的义务还清了贷款,在法律上自动解除了双方的关系,所以他们在上传时候上传的相关以协议是否具备法律效益,甚至于就连他们是谁,现在就连我银行或网贷平台都不知道,甚至于还在电话中告诉我们,这些利于虚拟拨号拨打催债电话的人都是骗子,你们相信吗?
倒卖微信号就能月入过万?这样的暑期兼职要小心
2020年3月,家住鄞州区的何某正在为借钱的事发愁,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来电,对方自称是某知名贷款平台的客服。经过初步的交流,双方加了微信。
该客服告诉何某,“目前有个贷款业务,只要下载官方贷款APP,注册成为会员,即可享受低息贷款,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且没有贷款门槛。”正愁没钱的何某动了心,于是按照客服提示,下载了“官方”APP,并立马交了会费699元。
随后,客服又声称只要花钱升级为高级用户即可享受一秒放贷,何某虽有一丝疑虑,但看着如此“官方”的客服微信头像和“正规”的贷款专用APP,何某还是信以为真,“唰、唰”又是两笔支付出去。然而,他左等右等,并没有等来“一秒放贷”。何某发觉被骗,选择报警。
原来,看似正规的贷款APP和贷款客服专员,实是一场精心谋划的骗局,而这一切都与大学生段某有关。2019年12月,段某通过某社交群发布的兼职信息,认识了一位神秘买家“远山迷雾”,对方称“只要段某能找些活跃度在1年至5年的闲置微信账号并卖给他,就能获得一笔丰厚的酬劳,多劳多得,月入过万不是梦”。对于学生党段某来说,这样的兼职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简单易行来钱快。于是,段某开始寻找“微信账号供应商”,很快他通过网络找到了李某,李某称有渠道购买到一批无人使用的微信号。
然而,“远山迷雾”提出“光有微信号还不够,还需要把这些微信号的头像和昵称,统一修改仿造成某知名贷款平台专用的商标图案和客服头像。”于是,段某吩咐李某照做。操作完成后,李某将这些微信号分批出售给段某,段某再按照每个微信号加价50元的标准统一卖给“远山迷雾”。等待验收合格后,段某如约拿到钱款。上述被验收合格的“产品”之后被不法分子用于实施电信诈骗,何某便是受害者之一。
据调查,段某共通过上述方式出售微信号2500余个,所售微信号被上家用于电信诈骗,涉及金额数百万元,段某从中获利12万余元。不久前,余姚市人民检察院对该案提起公诉。考虑到段某是大学生,且系初犯,悔过态度良好,并且已经返还部分违法所得,承办检察官对其适用附条件的量刑建议。开庭前,段某将所有获利12万余元全部退出。8月1日,该案在余姚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法院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被告人段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一万四千元。
(戴文超王天成)
来源:中国宁波网
“零利息”贷款?给身份证能贷?权威专家揭秘网贷陷阱
“近三年来,北京西城法院每年受理互联网信贷类纠纷均在数千件以上。”
互联网信贷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
主要有哪些争议点?
消费者申请互联网信贷时
应该注意什么?
来看
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
“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中
各位专家怎么说
01互联网信贷纠纷三大争议焦点
据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成龙法官介绍,司法实践当中此类纠纷的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三大方面:
一是贷款合同是否是本人签署,是否为本人真实意思表示;
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等与实际履行的情况是否一致;
三是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的问题,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
此外,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也是一大争议焦点。
北京金融法院审二庭法官李默菡在访谈中表示,互联网信贷的最大优势在于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数字化,从而使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问题。
“互联网金融涉及到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范围,例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个人金融账户不再安全,不法分子可以据此进行精准诈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朱巍在访谈中提醒金融消费者,要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警惕性,不要点击陌生链接,避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02申请贷款先看平台资质
申请互联网信贷时应该注意什么?在李默菡法官看来,最首要的是识别贷款平台的合法性。
李默菡表示,在互联网信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会在营销、获取贷款客户、联合贷款、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多方面与其他机构合作。这些合作机构可能是其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能是融资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贷款催收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这就潜藏了一些风险。
例如,一些所谓“零利息”的互联网贷款产品,实际的管理费、信息费等远超利息。有的宣称拿身份证就能办理的平台,实际是在骗取个人信息。
朱巍表示,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从事信用贷款业务必须获得金融许可,并在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还要履行ICP备案等相关手续。实践中,很多网络平台本身不具备相关资质,但他们以信息中介的方式,实际从事信用贷款业务。这种实质信用贷款业务如果得不到规范,极易导致虚假宣传、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电信诈骗、网络骚扰等情况出现,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消费者要注意,不要只看宣传。
首先,要看贷款平台是否有金融资质,是不是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备案。
其次,看贷款平台的营业范围。信用贷款大都是属地经营,营业范围为全国的网贷产品一般存在巨大隐患。
再次,还要看贷款利率。过低的利率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很可能存在管理费、中介费等不透明费用。
此外,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尽量不要超前消费。
03遭遇纠纷注意留存证据
杨成龙法官表示,发生互联网信贷纠纷时要注意保存证据。通常来说,重要的证据有贷款合同、放款记录、还款记录以及与平台客服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证明发生争议或遇到问题时双方的沟通情况。
“因互联网信贷均在互联网平台办理,证据通常留存于线上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事后想要调取这些平台证据往往存在困难。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及时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好证据。”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