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行业现状

本文目录

信贷季节性波动再现,趋势更值得关注——2022年10月金融数据点评

信贷季节性波动再现,趋势更值得关注——2022年10月金融数据点评-20221111

1、信贷季节性波动大于往年,使得信贷小月影响较往年更甚

10月社融再现“过山车”,社融少增略超市场预期,从结构上看主要是受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缩量拖累。

政府债券融资规模较低,主因2022年专项债发行节奏前置,同时10月5000亿结转结余专项债发行规模不及预期,国债净融资较少所致。

而信贷的缩量,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信贷小月季节性因素,10月是传统信贷小月,历史上多次出现10月信贷大幅减少的情况。同时,疫情扰动使得该波动放大。10月疫情再度多点散发,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居民端产生了较大干扰,拖累融资需求。社融存量增速录得10.3%,前值10.6%,环比下滑0.3%。宽信用进程较为波折。

2、虽然2022年信贷季节性波动非常突出,更值得关注的是信贷的趋势

首先,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和宽信用政策脉冲影响,信贷呈现出非常强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即季末(3、6、9月)远高于往年同期,而次月(4、7、10月)大幅回落,低于往年同期。因此仅关注单月数据,并放大单个月数据的意义,可能会导致偏误,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数据的趋势。我们对信贷数据进行3个月的滚动求和处理来看最近三个月的金融数据状况,减少数据的波动,剔除季节性规律的干扰。通过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可以发现,即使信贷波动大于往年,3个月合计值整体上高于往年同期。

其次,企业端和居民端信贷持续分化,企业端延续融资韧性,居民端依然低迷。

得益于各类准财政工具发力,企业中长贷亮眼,录的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值。目前6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8000亿信贷额度调整、2000亿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PSL等准财政工具是推动宽信用的主要手段,在各类准财政工具的发力下,企业中长贷录得4623亿,同比多增2433亿,虽然环比有较大降幅,但为有社融记录以来10月的最高值。

而居民户融资延续低迷,拖累票据冲量高增。与企业端融资亮眼不同,居民户新增短贷与中长贷均大幅回落,分别少增938亿和3889亿。10月居民存款与贷款之差再创新高,已连续9个月攀升,指向受疫情影响,消费和地产需求意愿依然较为低迷,居民融资意愿不足,储蓄意愿依然较强。

3、M1和M2均有所回落

10月M1录的5.8%,环比下降0.6%,地产持续低迷和疫情多发影响了居民和企业对高流动性资金的需求。M2录得11.8%,环比下降0.3%,一方面受高基数影响,一方面因为10月是财政支出小月,财政性存款多增1.14万亿所致。

4、宽信用节奏大概率将延续,居民户融资修复需更多政策支持

总体而言,信贷季节性波动再现,波动大于往年,使得信贷小月拖累较往年更甚,“银十”成色略有不足。但从信贷趋势来看,3个月合计值整体上高于往年同期。同时,企业端和居民端融资延续分化,企业端受多种准财政工具支撑,依然保持较高景气度;而居民户则受疫情扰动和地产低迷影响,融资意愿持续低迷。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宽信用进程虽然有波折,但是节奏大概率将延续。目前多项政策工具发力,保障基建和制造业等领域中长期贷款的融资需求,除目前已有的宽信用政策外,央行再度重启PSL,目前已经连续两月正增,旨在支持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特定领域的融资支持,巩固前期资金对信贷的撬动作用。同时,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延期扩容,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融资,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改善的趋势有望延续。但居民部门的融资修复可能需要更多的政策发力支持以提振居民消费和地产融资需求。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后续信贷将延续向好趋势,社融也有望进一步微升。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疫情扩散超预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回归本源,小贷行业14年浮沉记

作者丨吴霜

编辑丨周炎炎

图源丨图虫

监管叫停新设网络小贷机构,小贷公司成立注册资本提高,大量小贷机构注销,小贷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近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留言时,银保监会明确指出,针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规范,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时隔5年,监管再次“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贷机构”。

2017年11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曾发布《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要求各级小贷公司监管部门即日起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小贷公司跨区域经营。

之后的2020年1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小贷公司从事网络小贷业务进行了规范。其中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

相比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地域限制,进行全国展业的网络小贷,普通的小贷牌照相对容易获取。在获取小贷牌照,并满足一定要求后,才能从事网络小贷业务,可以说,获取小贷牌照是从事网络小贷业务的第一步。

但近两年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也提升了小贷牌照获取的准入门槛。

新设门槛提高

9月29日,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开征求对《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

江苏省此次对小贷公司注册资本的要求相较以往有所提高。《征求意见稿》提出“公司注册资本应为实缴货币资本,苏南地区不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苏中、苏北地区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而在此前颁布的《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注册资本方面按照公司性质划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人民币(山区县(市、区)不低于15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山区县(市、区)不低于2000万元)。

但相较于其他中东部省市的规定,江苏此项规定变动后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并不高。

可以参考的是,湖北省2021年9月30日发布的《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变更及退出操作指引(试行)》中指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

上海市的要求是“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原则上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为实缴货币资本”。

河南的规定是“在县(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在市辖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在省辖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注销潮起

入场门槛提高的同时,大批玩家正在陆续退场。

记者根据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2日,今年以来广东省注销的小贷公司有10家。

10月11日,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由于超过6个月无正当理由自行停业、连续3个月未按监管要求报送数据信息等原因,拟取消4家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8月22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取消抚州市6家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试点资格。

7月4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拟取消海南中宇慧通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资顺(三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资邦(三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海南神州数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海南银恒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5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2020年9月,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一次性取消了118家小贷公司的经营试点资格。

除了被监管取消资格,一些持有多个小贷牌照的互联网小贷公司选择主动注销多余牌照,仅保留一张,并提高注册资本。

今年6月,京东数科注销了旗下一张小贷牌照,7月又注销了一张,目前旗下还有两张牌照。京东数科曾对媒体表示,未来只会保留一家小贷公司。

度小满金融共两张小贷牌照,除保留重庆度小满小贷并增资达50亿元外,在7月注销了旗下另外一家上海满易小贷。携程同样如此,注销上海携程小贷,并将旗下重庆携程小贷增资至50亿。

两条明路

行业门槛的提高和大量玩家的流失并不一定是坏事。

起码对于将注册资本提升到50亿元的小贷公司来说,一方面获得了全国展业的法律资格;另一方面,贷款规模限制有所放宽。根据2020年9月7日银保监发布的《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小贷公司融资杠杆上限统一为5倍,各地可根据需求调整。

可以看出,小贷行业在2008年在监管的指导下开始试点,走过了14年的沉浮后,正在经历大浪淘沙。大量的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的小贷公司正在被淘汰;而具有流量、资金、生态优势的头部企业正蓄势待发,等待着网络小贷牌照的下发的信号。

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独家获悉,2017年,整治办函141号《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暂停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此后未有文件提及放开新设。而2020年11月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监管讨论过各地监管部门的意见反馈,如设立资本金等,但并无定论,此后一直搁置。因为仅仅是征求意见稿,所以此管理办法并未实际落地,此后各地确实有零星新设,但是机构数量也在减少。

一位小贷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小贷的经营贷市场长期看好两个方向,一是三农市场,各地涉农的小贷公司竞争还不充分,仍有精耕细作的空间;第二个是本地小微,小额贷款不适合做中小企业,而本地偏实体的传统行业、物流商贸等其实不太容易被互联网平台金融覆盖。

另一位互联网小贷机构的高管同样认为小贷行业的市场需求依旧存在,未来发展方向在于回归本源,回归到助农、助小微业务上去。他介绍,目前一些业务沿着农产品供应链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其实相对稳定。

小贷机构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其资产证券化(ABS)窥斑见豹。一般来说,经营状况良好,具有大量借贷需求的小贷机构才会选择通过ABS融资。

记者统计小贷机构2022年以来的ABS发债情况发现,今年年初至10月12日,小贷公司ABS发行总量为493.701亿元。其中美团、度小满、京东等互联网小贷机构分别发行的ABS197.22亿元、107亿元、90亿元,占比79.85%。在其余的小贷机构中,大部分为具有国资背景的小贷机构,比如深圳市中小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江苏信保科技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高新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服务农村小微客群的综合助农机构,在多个省份设立了子公司,服务当地三农。

END

本期编辑江佩佩实习生罗新雨

银行十年新跨越:200万亿信贷腾挪与近4000家机构风险管理

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银行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

——总资产规模连续突破200万亿元、300万亿元大关,从2012年初的113.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6月末的367.68万亿元,增速达224.52%;占金融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

——贷款增速高于总资产增速,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贷款余额从2012年初的58.2万亿元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206.35万亿,增速达254.55%。

——税后利润翻倍,从2011年的1.25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2万亿元(净利润),几乎翻倍。受疫情影响,近几年银行业机构净利润增速波动加大,2022年预计将恢复至与经济增速匹配的水平。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自2012年起,央行连续11年对银行业开展压力测试,覆盖约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21年末,评级安全边界内(1-7级)的银行资产规模占银行业总资产的98.9%。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共有4018家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严厉惩治。银保监会采取多种形式严厉处罚银行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一体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腐败惩治;制定和修改法律规章70余部,金融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依法监管能力明显提高。

——补齐金融稳定制度短板。央行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职责,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出台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等制度性文件,统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

总体来看,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得到较好落实。

信贷规模向上利率向下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近十年来,银行业机构贷款规模不断增长,但从结构看,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2.99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工业中长期贷款、“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余额分别为11.58万亿元、6.34万亿元、14.54万亿元、12.11万亿元,占比为18.39%、10.07%、23.08%、19.23%,合计占比为70.77%。

截至2022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06.35万亿元,其中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工业中长期贷款、涉农贷款、房地产贷款余额分别为29.91万亿元、15.25万亿元、47.1万亿元、53.11万亿元,占比为14.49%、7.39%、22.83%、25.74%,合计占比为70.45%。

“2010年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推动,我国信贷结构呈现出‘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提升、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特别是2019年以来信贷结构明显改善。”央行在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总结称。

上述数据还显示,近十年来,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比保持稳定,在23%左右。涉农贷款中主要以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为主,截至2022年6月末为39.27万亿元。

在信贷余额不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的同时,贷款利率不断下行,尤其是2019年LPR改革以来,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打破。2022年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2012年12月,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

“展望未来,信贷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央行在上述报告中表示,中长期看,绿色投资、“两新一重”等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信贷增长提供支撑。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20.9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而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我国绿色转型投资需求超100万亿元。

重点金融领域风险明显收敛

与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出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同,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经过艰苦努力,重点领域风险由快速发散转为明显收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9月份表示。

宏观杠杆率是指债务总规模与GDP的比值,是衡量金融风险的一大指标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为273.1%,上半年共上升了9.3个百分点。并预计下半年宏观杠杆率将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呈现出“前高后稳”的态势,宏观杠杆率的企稳给政府吃了定心丸,为政府部门继续发力提供了空间。

“债务总量增长适度,部门债务结构不断优化,较好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央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发文表示,政府部门债务占比上升,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住户部门债务占比上升,有力支持居民合理消费;企业部门债务结构优化,有序释放潜在债务风险。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大型企业集团曾威胁金融稳定,金融管理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进行“精准拆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企业部门债务余额188.2万亿元,占总债务的56.8%,比2017年末低6.3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银行贷款、债券合计占企业部门总债务的88.0%,处于历史新高值,占比较2017年末高12.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处置加速进行。2017年至2022年7月末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3.5万亿元,超过之前12年处置额总和。

个别高风险金融机构也一度影响了金融市场稳定运行,金融管理部门果断接管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10家“明天系”金融机构,目前均已顺利结束接管;支持配合相关地方政府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总体下降……

相关机构与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也不断加强,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累计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87万家次,罚没合计140.37亿元,超过之前十几年行政处罚总和。

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高风险的类信贷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9万亿元,蕴含巨大隐患的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同业理财较峰值压降99%,同业投资和非标融资大幅减少。截至2022年6月末,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为87%,较2018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包商银行的风险根源于公司治理全面失灵,最突出特点是‘形似而神不至’。从表面上看,包商银行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健全、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一应俱全。”2020年8月,相关负责人撰文称,实际上,包商银行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两大公司治理顽症同时出现,加之地方“监管捕获”、贪腐渎职,导致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基本失灵,给各类违法违规和舞弊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和宽松环境。

央行金融稳定局今年9月发文表示,自2017年起,央行按季对约4400家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分为1-10级和D级),通过对其公司治理、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科学、合理评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

“把完善公司治理作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定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准则。组织开展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连续两年开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评估,先后向社会公开五批124个违法违规股东。”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也介绍。

对于我国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部门风险管理更为审慎,普遍加强了信息报送及披露、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要求,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内部管理规定。

完善公司治理只是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

据了解,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还引导各类银行机构聚焦主责主业,明确差异化市场定位,形成特色化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大型银行“头雁”作用,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因地制宜深化中小银行和农信社改革,推动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一行一策”推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

在持续化解高风险机构(评级为8-10级和D级)风险的同时,2020年底以来按季度对央行金融机构评级1-7级的银行开展风险监测预警。自2012年起连续11年对银行业开展压力测试,覆盖约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步建立起适应国内金融形势的压力测试框架,形成了广域覆盖、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压力测试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机制。

与之同时,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继续完善,推进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修订工作以及金融稳定法的立法进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