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提振 新增信贷有支撑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中国证券报》6日刊发文章《多因素提振新增信贷有支撑》。文章称,11月金融数据公布在即。业内专家表示,受益于降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力等因素支持,新增信贷有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料维持高景气度。从近期政策信号看,持续推进宽信用,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经济回稳向上,是下阶段货币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
(小标题)政策支持加码
政策支持是新增信贷的主要支撑因素。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撑的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再贷款推动的制造业,以及政策托底的地产领域仍是新增信贷的主要支撑力量。
(图片说明)资料图,新华社发
从基建和制造业领域来看,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在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导向下,重点领域信贷仍将维持较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引导下,预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全年增速维持在30%以上,成为四季度信贷投放的一项有力支撑。
从房地产领域看,政策支持明显加码。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金融支持房地产16项措施出台,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三箭齐发”,以及各商业银行与重点房企批量签订意向性大额授信等,将较好拉动房地产领域信贷投放。
“当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的基建配套贷款、设备更新贷款以及政策支持下的房地产行业融资需求,是新增信贷的重要推动力,预计11月新增信贷与往年同期水平接近。”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静静表示。
(小标题)企业中长期贷款料维持高景气
从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得到支撑。
一方面,抵押补充贷款(PSL)余额连续三个月净增长,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支持,带动中长期企业贷款投放。人民银行数据显示,11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PSL3675亿元。
另一方面,降准释放大额中长期资金,更好满足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降准释放的资金没有成本和到期期限,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长期、无成本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同时,低基数效应促使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同比多增。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去年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仅增加3417亿元。温彬表示,在降准拉动、低基数效应和基建、制造业、地产等重点领域发力下,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将维持较高景气度。
(小标题)宽信用是核心政策方向
从近期相关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仍是下阶段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之一。
11月2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各商业银行要全力做好稳投资促消费保民生各项金融服务,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上述会议与人民银行近期的操作反映出当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助力宽信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宽信用仍是核心政策方向。近几个月我国信贷结构已明显优化,强化中长期贷款投放可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能,有效拉动中长期经济内生增长潜力,金融信贷政策将继续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可以预期,为助力稳增长,信贷投放将继续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应继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和业务流程,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力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资金需求。(完)
摸排企业信贷需求 提高资金供给 金融保障“不断档”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为助力经济回稳向上,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12月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不少金融机构正在全面摸排企业信贷需求,有效提高信贷资金供给。
在广州从化罗洞工匠小镇,当地的种植大户谭福星隔三岔五就来河道边看看这片70亩西洋菜的生长情况。
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的大米、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的出货量不仅比往日增长了一倍,还得向附近的农户进行收购。企业努力保供的背后,也有着当下的烦恼,下游的商超、电商平台回款周期延长导致现金流承压。
为免除保供企业的后顾之忧,广东金融机构强化企业融资保障,全面动员各地分支机构开展深入调查,“一户一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谭福星所在的企业就获得了来自农行的500万元优惠贷款资金。
当前广东金融机构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确保金融保障“不断档”,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助力民生物资保供、保通、保畅。同时坚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确因受疫情影响出现暂时性还款困难的客户实行延期还款、征信保护和续贷服务等相应措施。
栏目主编:顾万全张武文字编辑:卢晓川
来源:作者:央视网
10月新增信贷、社融不及预期,企业中长期贷款是增长主力
记者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152亿元,同比少增2110亿元,且大幅低于预期。分析师表示,居民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是人民币贷款大幅少增的主因。
央行数据还显示,受新增贷款和政府债券净融资两项拖累,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097亿元。截至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8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850亿元,新增社融1.75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界面新闻表示,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一方面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居民信贷需求尤其是中长期信贷需求大幅萎缩。
央行数据显示,10月,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减少180亿元,同比下降48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同比下降93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同比少增3889亿元。
梁斯指出,居民短期贷款减少,说明消费意愿依然疲弱;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少增,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依然萎靡,9月楼市交易回暖的态势并未在10月得到延续,这与房地产交易高频数据相符合。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的数据显示,10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为1077.78万平方米、9.79万套,同比下降18.03%和22.7%,降幅均较9月扩大5个百分点左右。
除了房地产因素外,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和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都表示,疫情反弹扰动经济运行,对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影响较大,抑制了相关信贷需求。
企业部门上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26亿元,同比增加15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843亿元,同比多减155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23亿元,同比多增243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905亿元,同比多增745亿元。
王青指出,企业中长期贷款韧性很强,表明宽信用方向明确,但票据冲量现象抬头,说明企业信贷结构有所恶化。
“10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季节性少增8865亿,同比多增2433亿,虽较上月多增幅度收敛,但明显强于整体信贷表现,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韧性很强。”他说,主要原因是当前政策面对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的支持力度,包括9月底第二批3000亿元基础设施基金投放完毕、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再加上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贷款加速落地,都会对10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形成较强支撑。
梁斯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了8月以来同比多增的态势,显示实体经济在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支持下有所恢复,但短期贷款多减、票据融资多增,说明依然存在“以票充贷”现象,也显示短期内企业对经济预期有所走弱,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稳固。
社融方面,导致社融增量同比大幅减少的原因有二,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321亿元,二是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减少3376亿元。截至10月底,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3%,较上月放缓0.3个百分点,创今年5月以来新低。
梁斯表示,由于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大幅前置,下半年政府债券融资同比明显放缓,预计这一现象将持续至年底。
对于M2增速的回落,梁斯表示,主要由于缴税因素所致。“10月通常为缴税大月,当月新增财政存款达1.14万亿元,这对M2带来抽水效应。”他说。
王青表示,在季末透支效应退去、财政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增长取向的带动下,11月新增信贷有望恢复同比多增,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也将恢复上行,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增长点,这也是当前宽信用的一个主要发力点。
他还表示,11月国债到期量将大幅下降,对社融数据的下拉效应会相应减弱。“不过,去年11月仍是专项债发行高峰期,今年10月加发的5000亿元专项债基本发完后,11月再度面临专项债发行断档问题,或会对月度新增社融数据形成一定拖累。这意味着11月社融数据仍有可能同比少增。我们判断,年底前宽信用将主要依靠政策性金融发力和商业银行贷款多增。”
郑嘉伟表示,随着中央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未来疫情防控对经济的约束将进一步减弱,加上地产债融资逐步恢复,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社融会逐步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