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人信用贷流程为例,认识风控要点
本文以个人信贷流程为例子,分享了贷前审核、贷中跟踪、贷后管理中的注意要点,以及需要了解的风控关键词。
开始这篇文章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我作为非金融专业出身,这是自己关于风控知识的学习积累。本人也是一名新人希望能向更多的前辈和伙伴们吸取经验相互学习。
内容架构:
一、什么是风控?风控的全称是风险控制,指的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把控事情能安全有序的完成;降低甚至消除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和避免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
风控其实一直在我们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保障着我们的安全。比如我们平时的账号登陆在异地登陆(没在过的登陆位置)会有风险提示,并需要通过验证的方式才能成功登陆,以防盗号危险。因此,风险控制无处不在。
二、风控有哪些不同的形式?风控的形式因在不同的业务、技术和平台而制定的模型规则而不同。
首先按业务流程分类包括:信用评级风控体系、信贷审批风控体系、贷后管理体系、客户管理体系等;按智能特点分类包括:人工风控体系、大数据风控体系和人机交互体系等;按平台类型包括共建开放式风控模型和自建封闭式风控模型。
三、风控的流程是怎样的?上一节也说到风控模型因为了符合不同的业务,规则的制定和形式的管理和运用,因此会存在差异性;但是风控管理存在的共性内容一般都包括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管理的内容。我以借贷后台流程来解释。
3.1贷前审核贷前审核是各类数据集合来评估用户是否满足贷款要求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用户想成功获得贷款的必须要求。
这一个步骤我认为核心关键在有效数据的获取和反欺诈过滤的保障,因此风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十分的注意。
门槛审核是为了确定是否为真实用户和是否有收入能力还款以及通过身份证判断是否为平台黑名单或者违约用户;其次填写银行卡的卡号、身份证号和手机号是否与银行预留的一致——这是必填项,目的是用于逾期未还款的初期扣款首选项。
反欺诈检测是风控的核心环节,通过获取用户端口的数据判断是否异地操作,人脸识别活体检测,通过通话记录是否有违规预兆如涉赌风险等。
最后通过大数据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如央行征信数据、信用卡数据等,现在第三方信用数据如蚂蚁信用等也做为用户的评分估值的参考,通过制定信用评分的规则,形成的分数是否达到贷款标准和不同分数对应的贷款额度。
3.2贷中审核制定信用政策是让企业为对应收账款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性行为规范。简单来说是针对用户的信用评分做出的相应政策,若用户的信用分数高则能够贷款的数额更大,还款周期更长,利息更优惠,若信用分数低则相反甚至拒绝贷款。
贷款借出后需要对用户的贷款使用进行监督,目的是关注是否有违反信用政策或者其他不良目的的行为发生,从而不断的更新用户的信用评分。一旦客户的信用状况发生变化,就应该相应地调整向客户提供的信用条款。
例如,如果预计客户的信用状况恶化,应该调低客户的信用限额;相反,如果预计客户的信用评级提高,对客户提出的更高信用额的要求,应该给予肯定、及时的答复,这有助于保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
账龄和汇款记录要求每隔一个月或一季度必须同顾客核对一次账目,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不能使管理脱节,以免造成账目混乱、互相推诿、责任不清;详细记录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经常进行账龄分析。
3.3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让账款更快的收回,催收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从赊销原因、时间、催收方式等方面完善;分析应收账款分析表;采用合理的催款策略。其中包括通知客户还款的剩余期限,加强电话通知客户的次数、委托专业的收款理财机构进行催收。
客户管理是对用户贷款还款行为的是否及时为依据作为信用评分数据的变化,及时还款的用户要提升分数甚至提升贷款额度等奖励手段,逾期并恶劣拖欠的用户则相反。通过客户管理能够挖掘更多优质用户进行下一次贷款做准备。
3.4以平台收到个人信用贷信息的流程展示风控的环节包括开户申请审核和贷款放款审核。
开户申请审核目的是:判断用户是否符合放贷条件,拦截不良用户(违约记录用户和黑名单用户)。
贷款放款审核目的是:判断资金池是否充足,申请单量是否在平台控制范围内,以保障平台借贷流程正常,不积压过多。另一方面判断开户用户成功的信用评分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在新增黑名单内,保障平台利益。
这两个重要步骤都属于贷前审核,具体如何施行上文已经阐释清楚。
四、风控有哪些关键词需要了解?1.逾期天数(DPD);DPD比如DPD(指还款截止日的次日开始到实际还款日之间的日期),DPD10=逾期10天。
2.逾期期数C、M指还款截止日的次日开始到实际还款日之间的期数。
正常还款无逾期用C表示。M表示逾期期:M1逾期一期,M2逾期二期以此类推。M+表示逾期期(含);以上,M7+表示逾期期数=M7。
3.核销金额贷款逾期M7后经审核进行销帐,核销金额截至在在核销日期当天的贷款余额。
4.回收金额Rv来自历史所有已核销合同的全部实收金额。
5.净坏账NCL当月新增核销金额–当月回收金额。
6.贷款余额ENR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
7.月均贷款余额ANR月均贷款余额=(月初贷款余额+月末贷款余额);/2
月初贷款余额,即上月月底贷款余额。
8.C,M1,M2,M3…的贷款余额根据逾期期数(C,M1,M2,M3…);,计算每条借款的当时的贷款余额:
贷款余额=放款时合同额–已还本金
已还本金=(放款日次日~T-1);的还款本金总额
9.在账月份MOB指的是放款后的月份。比如MOB0,放款日至当月月底,MOB1,放款后第二个完整月份。
10.即期指标(iii)当月特定逾期期数的贷款余额/当月总贷款余额,一般缩写为:Ci(M);%,例如Ci(M4);%=当月M4贷款余额/当月底贷款余额。
4月Ci(M1)%=4月M1余额(30,000)/4月贷款余额(150,000)=20.0%
11.递延指标(i)当月不同逾期期数的贷款余额/往前推N个月的总贷款余额,一般缩写为:L(M);%,例如:
L(M4);%=当月逾期期数为M4的贷款余额/往前推四期的贷款余额
12.账龄分析Vi(1)2015/07的放款合同金额为50,000+30,000=80,000;
1(2015/08):客户B发生逾期但是不够M22(2015/09):客户B依然没有还款,进入M2,则账龄计入:30,000/80,000=37.5%3(2015/10):客户B依然没有还款,进入M3,账龄数据保持不变37.5%。假设以后客户A依然正常还款,客户B没有偿还行为,则之后账龄保持37.5%不变。
(2)2015/08的放款合同额为30,000+50,000=80,000;
1(2015/09):客户C发生逾期但是不够M22(2015/10):客户C还清欠款,进入C,客户D发生逾期但是不够M2;3(2015/11):假设客户C未还款,则发生逾期但是不够M2,客户D继续欠款,则进入M2,账龄记入:40,000/80,000=50.0%;4(2015/12):假设客户C、D都未还款,则C进入M2,D进入M3,则账龄记入:60,000/80,000=75.0%;5(2016/01):假设客户C、D全部还清欠款,全部进入C,则账龄为0;
五、最后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风控,风控的核心应该是风控规则制定和模型的建立。那么风控产品就需要坚实的数据支撑作为分析基础,能够提供实时的风险管控。
如果将平台当作婴儿,那么需要投入充分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而风险控制就像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检测并抵御外界病毒才能更好的长大成人。这就是风控的重要性。
从0到1的学习是痛苦并快乐的,从传统行业转到互联网行业新的领域有许多新知识需要自主学习和实际运用,作为产品经理要保持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不断的进步!与大家一起加油!
作者:曹大大,公众号:省乎已
本文由@曹大大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h,基于CC0协议
九卦|场景消费金融产品风控要注意哪几点?
作者宋皓(河北幸福消金自营业务部总经理九卦金融圈专栏作家)
来源九卦金融圈
编辑武文张云迪美编杨文华
本文所论述“场景消费金融”特指银行业机构和消费场景合作,以受托支付的方式发放消费贷款的产品和业务模式。
本文是规划的第三部分,对场景消费金融的风控要点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场景消费金融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层面:
客户层面的风险与其他类型的消费贷款产品类似,解决的是客户“有意愿且有能力”还款的问题,总体风控策略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稀缺的是对场景及客户的认知,以及数据和经验的积累,功夫在勤不在巧,这里不再予以赘述,主要提几点在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场景贷款业务风控的效果:
1、消费行为合理性评估
当一名客户的贷款具体消费用途明确时,我们往往可以搭建出一个行为合理性的评估机制,比如在分期购机中,客户所处的社会层级和收入水平,是否会贷款购买一款高端商务手机?又比如在教育场景中,一个孩子的父母年龄区间应该在哪个范围?还有在线下教培领域,客户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报名是否正常?这些合理性评估的机制有时候不会特别准确,因为客户的非理性消费也是常态,但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些预警策略,通过加入人工审核等方式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
2、商品价格体系管控
有一些风控逻辑认为不需要费力去评估掌握商品的价格体系,只需要实现客户维度的准确授信就足以控制场景风险,但笔者认为不然。商品价格体系的管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根据金融机构能力的大小,比较好的方式是建立两套价格体系,一是由场景自身提供的商品品类和价格列表,二是由银行采购或调研形成的市场同类商品价格列表,互为表里,互相印证。
在具体策略中的运用一是品类固定,不做没有备案的商品品类,二是价格合理,商品交易价格应在预设的合理区间,这样一方面能够识别客户的不合理购买行为,另一方面也能帮我们及时发现场景销售情况的变化,交易价格策略的调整一定能反溯到场景经营的变化,从而让我们有更充分的反应时间。
3、贷款产品充分告知
除了部分金融属性较强的场景外,大部分场景都会出现贷款产品告知不够充分的情况,销售人员由于专业能力的缺乏,在话术设计中刻意的模糊分期付款和贷款的概念,让客户在云里雾里的状态签署贷款合同,后续一旦发生纠纷,大概率会形成对金融机构的投诉甚至是本金损失。贷款产品的充分告知要在产品交流的每个流程中都加以强化,同时关注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抽检,有一段时间笔者也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平衡风控和销售的问题,但经过多起风险案例的处理后,现在很肯定这是一个必须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这些补充策略的思路和前文一脉相承,主要是强调风险策略需要和场景自身的数据和特点相结合。
商户层面风险是场景消费金融的核心,笔者见过很多的案例都是片面关注客户层面风险,忽视了商户风险,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较大损失。
1、经营持续性风险
判断一个商户是否能够持续经营是商户风险控制的核心,这里又要分几个阶段,一是准入和年审,二是巡检,三是危机处理。
准入和年审阶段笔者较为倾向的还是对公业务的模式,由专人实地拜访并撰写尽调报告,当然这种模式有很多的问题,常提及的:
一是人力资源消耗大,那么就要考虑上文提到的集中性问题,场景选择是否和金融机构自身能力相匹配;二是资料获取困难,毕竟不是给企业贷款,场景方配合度不高,这里就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是要找大场景合作,稳定性强但掌控力弱,还是找小场景合作,稳定性弱但掌控力强;三是人员能力问题,特别是一些做惯线上现金产品的团队不具备评估企业持续性的能力,但这在我来看这个短板不补齐,千万不要涉足场景分期业务。年审是指每家机构必须建立一个年度评估机制,定期对合作场景的经营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巡检阶段其实是行业内的老生常谈了,具体措施各家有各家的诀窍,做得不多的依葫芦画瓢也不会出大问题,但我想提几个关键点:
一是抓执行,明访的频率、要求必须落实到到位,有检查和奖惩机制;二是有机制,明暗访必须搭配,且暗访的信息最好能做到隔离,并且内外结合,有条件的机构可以考虑通过调查公司来进行补充;三是强调责任,现场问题总是超过一张调查表预设的内容,调查工作要尽职免责而非填表免责;四是减小规律性,增加飞行检查、突击检查。
危机处理阶段是在问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处理一个风险事件,降低损失,这里一是要有预案,规定汇报机制、响应机制和责任人,避免不必要的延误;二是尽快和机构直接沟通,判断事态发展,是否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三是不要报侥幸心理,大多数情况下,最坏的情况都一定会发生,预案的处理动作必须坚决果断执行。
2、商户欺诈风险是风险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旦发生肯定是批量事件,所以必须建立一整套监控和处置体系。
商户欺诈风险的种类根据场景类型的不同形式多样,但归根到底是由场景的经营环节中派生出来的,粗略可以分为虚假客户、虚假商品和虚假交易三类,虚假客户是指贷款客户本身不是实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人;虚假商品是指贷款的商品和实际使用的商品要么品类不同,要么价格差异;虚假交易是指客户是真的,商品也是符合的,但实际交易环节并没有最终完成,或者完成以后又进行了取消,但并没有告知金融机构,从而导致贷款被挪作他用。这几类都是常见的欺诈类型,而防控方式有如下几种:
(1)数据交互实时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场景都形成自己的数据体系,很多的场景消费金融产品缺乏和场景自身数据体系的实时交互,还通过邮件或表格来获取数据,就给欺诈留下了空间,实时数据来说就会有更多的验证方式,同时也给商户造假制造了门槛。
(2)识别关键交易环节,必须明确一个关键的交易环节节点,来确定和客户的责任,哪个环节确认交易达成,哪个环节确定资金交割,哪个环节确定商品交付,哪个环节确定售后责任达成,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证明材料或识别特征。
(3)不要远离场景,任何时候当我们的客户经理或者风控人员很久没有去场景的时候,就代表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增,在办公室读到的数据和报表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误读,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前来洽谈场景的平台类企业,往往大谈特谈一年之内接了几百几千家机构,这时笔者往往会问你们到底有多少人?接下来大概率就会发现他们就是通过在一些底层平台上再包一层产品,对商户的实际情况根本不了解,如果把风控的工作寄托在这类平台身上,那么和赌运气的差别也不大了。
(4)倾听客户的声音。一定要关注客户的咨询、投诉等信息。组织团队定期分析,从中查找漏洞。客户的反馈是宝贵的数据资产,千万不要放弃这些价值。
3、服务质量风险
服务质量风险是场景风险大于现金风险观点的主要成因之一,不可否认的,场景消费金融业务确实将服务质量风险叠加到了原有的风险之上,且并不能单纯的被法律合同约定去抵消——无数的案例都已经证明在金融机构无法律责任的前提下,却迫于各方面压力需要承担一部分损失。这个风险的实质在于,金融机构对于服务质量风险缺乏清晰的认知、有效的衡量以及得力的控制手段。
从长远来说,对服务质量风险的控制取决于团队通过在场景的深耕所形成的场景认知,以及和场景的互信机制,但在业务初期,也有一些必要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一风险。
(1)对于服务承诺的彻底理解。首先就是读合同,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购买者,认真研究客户需要签署的每一份协议内容,理解权力和义务条款;其次是当客户,模拟客户进行现场的购买咨询,了解是否还有不落纸面的潜规则;再次是学政策,对于场景涉及的行业,有哪些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由哪些政府机构、自律组织进行责任管理;最后是查投诉,历史上有哪些典型的投诉案例,都是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有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2)做同业借鉴。同行既是冤家也是良师益友,通过拜访场景的同类机构,一些行业桌面以下的问题、趣闻,往往能从同业了解到,特别是在谈到自己竞争对手的时候。当然这里也要警惕不要听风就是雨,信息的广泛收集和理性判断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3)重视非营利性交流平台。贴吧、微博、知乎,都是场景客户甚至是员工乐于进行分享和讨论的地方,而这里的信息与投诉又不尽相同,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信息,而一些从业者/前员工的分享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潜藏的风险。
(4)销售环节执行标准风险。流程、制度设定得再好,销售流程标准化不到位,结果也会不那么美好。而根据SA和RA甚至直营等不同的业务模式,销售的标准化的实现会有不同的难度,但总归来说,必须要重视销售人员培训的工作,保持一定的频率和检核力度,同时注重使用信息化工具,将一些容易出现非标操作的环节固化起来,减少操作空间。
4、监管层面
监管风险是较为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因为近年来监管层面一直在增强对现金类贷款产品的监管,相对就形成了对场景类金融产品鼓励的态势,但实际工作中银行和监管对于场景消费金融的风险认知并不见得完全一致,从而会对业务的开展造成阻碍,这里提几点笔者经历过的认知差距:
(1)场景类风险低于现金。从可识别的风险点来说,场景类业务风险确实是一个个人+商户的风险叠加,特别商户相关风险往往是银行和团队缺乏认知和经验的,要远高于现金类贷款业务,但是如果可以培养出对场景有较强认知的团队,像前文提到的可以把场景数据充分用于反哺风控,那么是有可能将综合风险控制到极低的水平,场景业务提供的是一个可能性,但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反复的试错,并非一蹴而就。
(2)忽视投诉压力。一旦选择场景业务,由于目前消保环境下金融机构事实性的弱势地位,无论前端的贷款行为告知做得如何充分,独立的合同条款约定得如何明确,一旦场景服务发生问题,客户难免会选择向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进行投诉,而且由于客户的纯金融需求并不强烈,在场景业务中的投诉力度和烈度都要远高于现金类产品。
所以在接入该业务前金融机构应该有充分认知,并提前和当地监管机构沟通形成默契——投诉是一个和金融知识并不完备的客户友好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并不代表都是坏事,一个好的投诉处理会给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需要建立这样的意识,而不是只要有投诉就闻虎色变。
当然金融机构自身要根据监管要求做好投诉的引导、处理和反馈,最关键的是要将投诉尽量引导到本机构的渠道,而非动辄投诉到监管或其他政府机构,这样和监管之间就能形成较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助力业务平稳运行。
最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文对于征信、三方信息、模型风控只字未提,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代表笔者认为工具不重要,但他们只是基础设施,是作业的必要条件而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笔者相信且也在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来取代一部分上文提到的风控要点,但一只对场景特点进行深入挖掘的专业团队,以及针对性设计的风控措施和策略,才是在细分场景形成竞争优势、打造核心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于场景消费金融产品风控要点的理解和认知,整理成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和业内同仁进行交流和讨论,欢迎探讨和指正。
END
做好信贷管理的要点
贷后管理指的是贷款发放直到完全收回的过程,它体现了放贷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最终成果,如果贷后管理做的不到位,那前面的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的所有努力都算白费。
如何做好贷后管理成为信贷业务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贷款风险的产生很大原因在于贷后管理的缺失,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怎样做好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的目的
某位银行行长曾经说过:“贷后管理职责就好比看护苹果,当苹果有一个虫眼的时候,就要及时发现和报告,赶紧处理,不要等到苹果已经烂掉大半的时候,才发现,才去处理,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由于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投资失误的影响,上下游的影响会引起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发生较大不利变化。贷后管理就是要跟踪客户所属行业、客户的上下游和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不利于贷款按时归还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如何做好贷后管理
1学习行业知识,把控行业风险
客户经理可以在贷后回访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收集行业相关信息,总结同行业几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形成对于这个行业的初步认识,针对信贷行业知识,把握行业风险,以后碰到同类型的客户,更便于快速了解贷款企业在行业的中的地位,做出更精确的贷款决策,从而达到优中选精,优胜劣汰的客户筛选与风控前置效果。
同时还要进行行业监控,了解贷款行业的集中程度,并根据行业特征,对贷款企业进行差异分类和动态管理,对于支持类产业上下游客户给予积极扶持,对于退出类产业上下游客户,应当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尽早明确对该类小企业的营销方向,择机选择退出。
2杜绝重贷轻管观念
信贷员一定要重视贷后,贷款只放的好不行,还要看能不能收得回,由于客户经理日常工作是事务繁重,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而贷后管理流程比较复杂繁多,监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部分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从而导致贷后管理工作常常流于形式,结论过于简单化,格式化,还有的客户经理为了维护客户,防止客户流失,会出现包庇客户的情形,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贷款收不回来,为贷后管理增加风险隐患。
贷后管理亦是如此,贷款的好不算好,能将贷款成功收回来才算好。贷后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客户经理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学习相关的风险管理知识、财务税收贸易等相关知识,培养自身对相关信息的反应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自身的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能力,加强自身的责任心,杜绝“重贷轻管”的观念,观念不抓变,强化贷后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创新贷后检查方式
针对小微客户贷后管理的形式有现场和非现场方式,现场形式是指到客户经营场所,且和客户当面进行沟通获取相关信息或商谈。非现场形式是指在不到客户经营场所或与客户当面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或商谈,比如电话、客户交叉方式等。
积极推进贷后管理IT系统建设,开发对企业财务分析、风险信息提示、资金流向监控等专业化贷后管理工具,提高贷后管理效率。注重优化内部信息共享功能,提高响应速度,并与外部工商、税务、产权登记、法院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探索贷后差异化管理,集中力量针对高风险客户、高风险环节、高风险时期,采取贷后管理措施。
4落实客户还款,及时了解客户真实情况
在贷后管理工作中,落实客户还款是首要目标,因为这个涉及到机构的不良率、利息收入和利润水平,主要工作体现在:
第一,针对正常类客户,按时提示客户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还款,一般对等额还款客户需要提前3日提示客户还款,对一次还本需要提前30日提示客户还款;了解客户真实的还款来源,有多少是自有资金还款,多少通过其他渠道融资还款,这些都是风险因素;
第二,针对逾期类客户,需要联合催收部门,与客户达成还款计划,促成客户按计划还款;
第三,针对不良类客户,需要形成处置方案,促使客户按计划还款或结清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