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新年已有22家小贷公司遭遇清退,监管风暴持续
随着监管红线的持续收紧,小贷公司的清退也在加速。2021年多个省市地方监管部门出手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摸排、整顿后,部分“空壳”、失联等违规小额贷款公司遭遇出清。进入2022年后,又有22家小贷公司面临出局。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地方小贷、网络小贷监管政策出炉,小贷行业仍将持续洗牌,各地小贷机构还是要回归本源业务,以合规为本。
22家小贷公司正式“出局”
1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安徽、江苏两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接连披露了取消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名单,共计22家小贷公司被要求退出市场,不再列入小额贷款行业监管范围。
具体来看,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于1月4日披露《关于同意取消芜湖市兴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位于芜湖市的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正式被取消。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前述17家小贷公司被取消试点经营资格,是芜湖市在2021年9月对辖区失联、“空壳”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排查、清理后的结果。
就在芜湖17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出局”的同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也对外发布了关于取消南昌5家公司小额贷款试点资格的公告,包括南昌市东湖区光正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正小贷”)、南昌市东湖区邦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邦信小贷”)等。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两地披露的22家小贷公司中,注册资本在2000万-2亿元间不等。其中,2亿元注册资本的邦信小贷成立于2012年12月,在2020年5月决议注销,当前处于注销备案阶段。而光正小贷自2018年初便出现“异常经营”,于2021年6月被吊销营业执照。此外,还有多家小贷公司因为欠税、严重违法失信等问题陷入经营风险中。
按照两地监管局要求,相关企业应当依法办理工商注销或变更。继续保留市场主体的,可以依法清收存量贷款,但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小额贷款”“小贷”字样,经营范围不得含有“经营小额贷款业务”。从小额贷款经营许可到期之日起,发生新增贷款业务的,按照非法发放贷款处置。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指出,地方小贷公司业务普遍立足地方,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波动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因而近几年生存压力较大,甚至还有部分地方性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相关违规机构遭遇清退,也体现出小贷行业监管的不断规范。
“小额贷款作为地方金融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发展过程中异化出一些乱象,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现状开展清理整顿,释放出明确监管信号,既能够使小贷剔除‘沉疴旧疾’、提质增效,也能够使小贷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补充道。
合规为本
1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多次联系相关机构了解具体退出情况,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事实上,正如于百程所言,地方小贷公司受到多方限制,乱象频出。
在2021年12月,甘肃省华亭市公安局发布《华亭市鑫源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通告》,表明该公司放贷资金基本源于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已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并敦促借款人主动归还贷款。
此外,根据央行官网披露数据报告,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连续下滑。截至2021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相较于2020年底的7118家,在三个季度内减少了552家。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小贷公司贷款规模和公司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也是近年来各地区监管部门持续加强整顿的结果。而就在2021年末,央行发布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小贷公司等地方金融业态统一纳入监管框架,地方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认定和处罚机制也更加清晰。
叠加此前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等内容,小贷公司将面临全方位的严监管举措。在于百程看来,小贷公司被纳入新监管框架,与此前的小贷监管要求一致。未来随着网络小贷的监管办法落地,小贷行业将持续洗牌。
苏筱芮指出,从监管政策内容来看,实践中存在对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分工理解不尽一致等问题,部分机构和活动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基于此,未来地方各类金融业态将被纳入统一监管框架,中央、地方之间的协调配合将被强化,地方所承担的责任更为明晰,有利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苏筱芮强调,对于小贷机构来说,还是要以合规为本,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关注小贷相关的顶层管理制度,力争达成各项监管指标,回归本源业务,努力在拓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充分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
新三板小贷公司营收净利双降 已有6家摘牌1家跑路
新三板小贷公司营收净利双降已有6家摘牌1家跑路去年39家小贷公司实现净利7.22亿元,同比下降6.81%
■本报记者于德良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人的这首诗如今却成了小贷行业现状的最好注解。
新三板39家小贷公司亮出了2017年的成绩单,从而也勾勒出全国小贷行业的生存窘境。数据显示,39家小贷公司2017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同比下降5.68%;净利润7.22亿元,同比下降6.81%;净资产收益率6.42%,同比下降0.56%;资产负债率19.09%,同比下降0.79%;不良贷款余额9.44亿元,同比增长1.73%;不良贷款率7.70%,同比上升1.17%。总体来看,各项主要指标均出现下滑。
第一网贷全国小贷大数据系统显示,新三板小贷公司的各项主要经营指标继2016年下降以来,2017年又一次全面下降。一位业内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某种意义上看,新三板小贷公司是小贷行业、网贷行业、传统民间借贷业的影像。我国民间借贷规模庞大、极不透明,在促进经济增长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又引发诸多问题,新三板小贷公司业绩成为观察全国小贷行业、网贷行业、传统民间借贷业生存现状最直观的样本。
新三板39家小贷公司
平均营收净利均下降
第一网贷大数据系统显示,去年39家正常运营的新三板小贷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同比下降5.68%。其中,12家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占比为31%。营业收入前三名为商汇小贷、宏达小贷、通利农贷,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1.37亿元和1.10亿元;营业收入增速前三名为黔中泉36.84%、天秦股份24.15%、海博小贷20.11%。而27家小贷公司营业收入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营业收入下降最多的3家为:汇邦小贷41.95%、汇丰小贷41.94%、阳光小贷39.99%。
从净利润指标看,去年39家正常运营的新三板小贷公司,共实现净利润7.22亿元,同比下降6.81%。其中,17家公司净利润增长。净利润前三名分别为:宏达小贷8271.61万元、商汇小贷6838.75万元、黔中泉5724.27万元;净利润增速前三名分别为:日升昌159.46%、文广农贷91.49%、黔中泉49.01%。22家小贷公司净利润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净利润降幅前三名分别为:汇邦小贷1224%、天秦股份108.56%、泰鑫小贷135.81%。
对于营业收入下滑的原因,多数公司在年报中表示,或是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或贷款规模出现下降,或是贷款利息降低所致。广盛小贷的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270.76万元,同比下降11.79%;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82.37万,同比下降56.80%。公司称,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是因为公司推出降息让利举措,从2017年3月1日起调整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类贷款利息,从17.4%/年降至15.0%/年;2017年贷款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增加幅度较大。多数公司对于净利润下降的原因解释则大同小异,例如收入下降、成本上升、行业竞争激烈、坏账损失增加等等。
汇邦小贷
不良贷款率89.62%
近日,央行公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8471家,环比减少80家;贷款余额9629.67亿元,环比减少169.82亿元亿元;从业人数为101197人,环比减少2791人;实收资本8381.57亿元,环比增加111.24亿元。
这一数据也佐证了第一网贷大数据系统对新三板小贷公司主要经营指标的统计结果。数据显示,去年39家新三板小贷公司的总资产139.17亿元,同比下降0.28%;净资产收益率6.42%,同比下降0.56%;资产负债率19.09%,同比下降0.79%;实收资本87.69亿元,同比下降1.13%;不良贷款余额9.44亿元,同比增长1.73%;贷款余额122.57亿元,同比下降0.62%;不良贷款率7.70%,同比上升1.17%,平均员工人数767人,同比减少2.8%。汇邦小贷2017年净亏损326.07万元,公司表示是“缩减贷款规模、降低贷款利率和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坏账损失准备所致”。该公司去年不良贷款为798.7万元,同比降55.2%;而不良贷款率则由2016年的22.51%提升至2017年的89.62%。
自2014年8月8日鑫庄农贷登陆新三板以来,小贷公司一度掀起挂牌热潮,共有46家小贷公司“上榜”。然而,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新三板小贷公司已有6家退市、1家跑路。自2016年1月起的两年多时间里,再无小贷公司实现新三板挂牌。
2016年底,三花小贷宣布终止挂牌。2017年又有5家小贷公司加入了这一行列,分别是佳和小贷(1月25日)、中兴农贷(4月26日)、通源小贷(6月16日)、顺泰农贷(8月28日)、以及元丰小贷(11月23日)。“摘牌”原因则大同小异,多为国家政策原因、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调整等。昌信农贷因为实际控制人失联,公司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原因,被股转公司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昌信农贷”变为“ST昌信”,惨遭“戴帽”。
广东省小贷行业的发展在全国还算前列,但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曾在广东小贷协会会员大会上介绍,目前广东(不含深圳地区)378家小贷公司当中,正常经营的不到100家,而仍有增量业务的小贷公司只有50家-60家,个别小贷公司不良贷款甚至超过50%。
小贷公司清退加速!17家小贷公司被取消试点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下沉,监管部门政策持续收紧,小贷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撰文岂料
出品消费金融频道
随着市场评级制度的不断深入和监管要求的增高,不合格的小贷公司正在被加速清退。1月4日,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同意取消芜湖市兴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芜湖市的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正式被取消。
不止芜湖市,2021年以来全国各地多家小贷公司的试点经营资格被取消。小贷公司持续清退的背后,小贷牌照的价值也在下跌。
小贷公司数量持续下降
此次芜湖市取消的17家小贷公司,不乏有实缴资本上亿的大体量公司,也有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的小额贷款公司,但因为经营不合规且不进行整改而被取消试点资格。
芜湖市此次清退的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是根据去年9月芜湖市地方金融局发布的《关于开展小额贷款行业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辖区“失联”“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履行属地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引导其退出小额贷款行业。
2021年来多地金融监督管理局都出手对辖区内小贷公司进行合规排查,共计取缔上百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资格。2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广州市天河益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小贷公司;11月安徽池州市6家小贷公司试点经营资格被取消。进入2022年,小贷公司的清退仍在加紧推进,1月5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南昌5家小贷公司试点资格被取消。
根据最新数据央行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相较于2020年四季度统计的7118家,数量已减少552家,相当于每天就有2家小贷公司退出市场。
小贷公司减少的同时贷款余额却在上升,2021年三季度的贷款余额9353亿元,相比较2020年四季度的8888亿元,总量上涨了465亿元,这说明未被监管和市场淘汰的小贷公司2021年在贷款总量上逐步提升,监管对于合规的小贷公司的影响较小。
小贷公司目前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作为类金融市场主体,其在涉农、小微等地方金融服务中的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性小贷公司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势必会遭遇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要求。
牌照贬值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让地方性小贷牌照进一步贬值,全国性业务的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需要一次性实缴50亿,普通小贷牌照被踢出局。地方网络小贷不得跨区域经营让之前含糊不清的网络小贷牌照经营范围仅限于注册地方内,不能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放贷。网络小贷牌照的大幅度掉价。
在相关规定为发布前,小贷牌照曾一牌难求,2017年至2018年期间,一张牌照1个亿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从业者表示2019年广州一块网络小贷牌照的成交价是六千万元左右,电商背景平台寻求网络小贷牌照的出价是八九千万元。自从意见稿出台之后,小贷牌照大幅度缩水,2021年赫美小贷通过出售其51%股权来出售其全国性网络小贷牌照,成交价格仅为1000元。
地方小贷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2021年最后一天,央行发布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将地方各类金融业态纳入统一监管框架,也预示着小贷公司的监管进一步收紧。该意见稿赋予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职责以及属地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并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对小贷公司违法行为的处罚也进行了量化。对于一些长期游走在违法违规红线上的小贷公司来说,最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早在2020年,银保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对于小贷公司的准入、管理和退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地方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价制度,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合规情况、风险状况等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分类监督管理。通知中还提到暂停新增小额贷款公司从事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及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
除了监管的压力,小贷公司目前也面临着复杂的行业情况,特别是银行等持牌机构下沉对其业务带来的巨大冲击,银保监下发《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中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鼓励在信贷审批流程、授信权限、产品研发方面对乡村振兴业务予以政策倾斜。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积极推出相关信贷产品,例如湖北消费金融的“农村消费贷”、北银消费金融的“轻松贷”和晋商消费金融推出的相关信贷产品。
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小贷公司的劣势更加明显。首先最突出的是在资金成本上,小贷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因不能够吸收存款,小贷公司的获得资金的方式十分有限,只有少部分能够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因此成本相对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方式更加丰富,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加之个贷的利率上限已经从36%下调到24%、杠杆率的约束,小贷公司的盈利空间大幅度压缩,一些小贷公司甚至出现营收困难的情况。
小贷公司的另一重尴尬在于身份的认定,虽然是持有政府发放的小额贷款牌照,但在过去几年,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高利贷、网贷和套路贷等不合规的放贷形式,扰乱了行业秩序,小贷公司放贷的利率又普遍偏高,这导致借款人对于其身份的认定产生了怀疑。小贷公司虽然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但在身份认定上一直介于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身份不明让很多小贷机构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进一步压低了小贷公司的成长上限。
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下沉,拥有地方小贷牌照的小贷公司竞争会更加激烈,再加上监管部门的监管不断加强,地方小贷公司的数量还会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