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银行贷款业务员前景

本文目录

信贷员这工作好做吗,未来行情如何?

2022年信贷员好做吗?

我在贷款行业呆了7年,浮浮沉沉都见过,从鼎盛到低谷再到平稳发展。

其实所有金融行业都一样,不管是保险、贷款还是证券,你会发现,最赚钱的就是这些行业,受政策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行业。

离钱越近的行业越不会差,越好赚钱,但同样,离钱越近就越要受到监管,因为要是任由你发展,天下就乱了。

所以我是怎么看的。

1.企业贷款是常青树行业。

你们看一下之前的政策调整。2也好、网贷也罢、包括一些普惠金融,其实都是针对个人贷款为主。为什么个人贷款要被整顿?因为高利贷最容易披着金融外皮混入其中,裸贷、跳楼、家婆人亡,是不是都因为利滚利的高利贷。

但是企业贷款不一样,实体企业背后的支持者就是金融。天底下99%的企业都有负债,借了钱才能扩大生产再经营,也能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贷款是不可能一刀切的,要不然社会就停止运转了。

2.学会适应。

没有人能改变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很多人为什么觉得贷款行业难做,因为他思想不会转弯,他不具备稳定的获客能力。

以前行业好的时候,很多人也只会打电销、展业、插卡片,老三件搞来搞去。发现一顿操作还是拿底薪。说白了,要是个人能力不行,行业好与坏,你都赚不到钱,你去干其他销售,也同样赚不到钱。这就是很现实血淋淋的问题。

有更多金融销售方面的疑问欢迎点击主页向我咨询!

一位金融从业者的自述:信贷行业或将遭遇重新洗牌

本文作者一只高冷的熊,来自河南郑州,是一位在金融业从业两年的信贷业务员。

银行喜欢哪些客户群体

我是18年开始接触金融信贷业务的,在之前我连信用卡是什么都不了解,接触金融之后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

在前几年小微企业融资难无非就是不符合银行申请条件,进而无法融资。实体经济目前来说大部分生意还是需要压货的,所以就压着资金,如果没有现金流会很难运转,尤其对一些个体户来说。

都说银行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那么银行喜欢哪些客户群体呢?

目前市面上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有房、车和保单的一类客户,这类客户在单家银行信用贷款可以拿到最高30万的额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房贷客群、保单客群、车贷客群,房子车子作为固定资产,银行是可以给你授信额度的,保险现在成为大家所认可的一种理财方式,所以保单也是可以申请贷款的,市场上大家所熟知的保险公司都是可以办理贷款的。保费年交大于3000都是可以的。

上面是给大家说的信用贷款,比较好批的几家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原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接下来再跟大家谈一下抵押类贷款,抵押一般是房产抵押。为什么没有车辆抵押,因为车辆贬值比较快,一般都是挂牌金融机构在做。

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银行都降息了,最低的建设银行有3里2。抵押贷款的一般都是小微企业主,需要的资金量稍大,一两百万甚至三五百万的资金需求。对于这种客群,银行也是比较喜欢的,但目前多数银行都是把这块业务打包给第三方中介在做,因为房产抵押贷款需要的材料比较多,手续相对繁琐一些。信贷更多时候手续简单能做到当天放款,抵押贷款一般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慢也需要15到20个工作日,所以如果需要资金量比较大建议提前办理。

再说一下税贷,这类客户群体都是稍微资质比较好的公司老板法人,相对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税贷顾名思义就是纳税,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是需要纳税的,国家也比较扶持这些企业,相对银行也是比较认可的。

那么纳税多少才能申请贷款呢?目前银行给出最低年交税最低2万以上都是可以办理的,纳税越多能给的额度更高,税贷利息也是比较低的,一般是四里多。

当然解决融资问题的这些办法都是需要看征信的,养好征信是前提。

如何降低你的融资成本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有什么信息直接搜索就可以了,但对于金融这块,网上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对于我们金融中介来说,不单单是帮助客户整理所需资料及如何申请办理,更多时候我们是帮助客户去完善信息差。

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银行政策更新太快,我们通过跟银行对接,能了解到银行政策的变化,或者说某个支行放款指标达到了从而收紧审批,那我们就会去其他支行给你办理。

遇到很多客户说,银行的那些申请条件我也符合啊怎么还会被拒绝呢?这里就要说到征信报告了,对于征信报告来说,银行重点会考虑两点,一个是负债,一个是机构查询次数,频繁申请贷款跟信用卡和过高负债都会导致申请失败。

之前跟大家介绍过贷款种类跟方式,主要就是房、保险、公积金和公司纳税税贷,这几种方式中单一资质而言都有利息相对较低的产品,目前房产抵押可以做到月息0.32%,公积金信贷可以做到月息0.33%,税贷可以做到月息0.38%,单保单可以做到月息0.85%,这是目前市面上各家银行能给到的最低利息。

但是不要被这些低息所吸引,相对而言利息越低申请条件就越严格。我遇到很多客户都是被这些低息所吸引而去申请,最后因机构查询次数多了从而导致近期都无法再申请贷款。

对于企业主来说利息越低融资成本就越少,从而能得到更多利润。但不要盲目去申请,请相信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金融中介不会去欺骗客户,也是站在客户角度去做,能够最大化去降低融资成本。

行业整顿是变相保护

一场疫情,让很多公司倒闭,店铺转租,这么多从业人员都去哪了?看网上有人分析说金融行业在疫情中影响是比较小的,其实我并不能完全认同。

我从事信贷行业两年了,接触过很多同行,但最近翻翻朋友圈发现很多人都悄然离开这个行业,有去做教育的,有去做电商的,也有的成了无业游民。我在最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师傅给我说过一句话,跟钱打交道的工作才是最挣钱。金融行业不挣钱吗?并不是,但为什么今年还有这么多人离开这个行业呢?

早几年开始干这个的很多人都是在打着法律的擦边球,行业乱象,小贷网贷都还能做,基本上一个客户只要接触过我们就没有给客户批不下来钱的一说。

随着18、19这两年行业改革,国家大力整治,P2P退出市场,今年再做客户,有时候真的是无能为力。行业整顿是好事,不管对客户还是对从业人员来说,都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一方面是保护客户的征信,另一方面也要求金融从业者不敢再做违法违规的事。

18年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到如今也两年了,行业里流传一句话,金融金融,越干越穷。从原来不知道什么是信用卡到如今信用卡负债好几万,如今的我,也有些迷茫了。

最近跟一些老板聊天,问及生意上的事,很多都是摇头说不好做,利润空间变小了,行业也越来越透明,竞争压力大,甚至有些开玩笑地说把仓库的货物处理处理就不干了。

一场疫情,让经济后退,或许这不是主要原因,但也透漏出实体经济的实情。虽然最近国家在各项政策上都在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复苏,包括发放消费券和一些在楼市上的举措,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老板们依然不敢去贷款,或许对他们来说能够在行业里生存下去就可以了。

信贷行业将重新洗牌

近日,中国人保“关停助贷险部门”事件迅速流传发酵,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对此,记者向中国人保求证,其书面回复表示,“中国人保财险没有关闭助贷险部门,更没有关停此类业务。”

人保的助贷险业务,是由中国人保财险推出的一项无抵押贷款业务,即个人贷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产品。

今年3月底,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在中国人保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曾表示,“未来将加强信用保证险承保风险选择,从承保入口端加强管控,剔除一些高亏业务。”

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消息,人保即将合并门店,收紧人力。这个消息或许是真实有依据的,人保贷后崩盘,损失高达20多亿,那么这种情况下,收缩人力是支撑下去的唯一方法。

19年三四月份听到最多消息就是哪哪哪公司又被警方查封了,那时候整个行业都是小心翼翼,对于小贷网贷之类的都是遭遇危机,失去工作或者进去了,那一段时间翻朋友圈都是看看谁还在发广告。合规问题是这个行业的一条底线,遵守合规然后勤快点你就能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当时我所在平安公司,天天宣讲合规,所以有着公司保护,我坚持下来了。

今年二三月份当时受疫情影响,普惠、人保、阳光都是逾期相当严重,前线贷前业务员也是压力非常大,审批相当严格,然后四月份阳光已经合并门店,收缩人力了,五月份人保也开始遭遇此危机。

随着2019年行业开始重组,2退出市场,市场信贷类公司就剩信保类公司和消费金融类公司,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信保就是信用担保类公司,这种模式就是保险公司财产险部作为担保方拿到银行资金,再通过嫁接平台,然后接入银行大数据系统,把握风控,最后给客户操作签约放款。目前市面上存在信保公司平安普惠、大地时贷、人保、阳光、太享贷,这么一说大家可能就知道中间担保方就是所属保险公司了。

再说消费金融,一看字面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银行发放的一种作为消费类的贷款,我所在的公司就是做的这种消费金融,目前市场上有中国银行消费金融、中国邮政消费金融、兴业银行消费金融。这两类公司的区别,信保公司操作简便,线上平台签约,流程简便,额度高,放款快。消费金融公司做消费金融相对而言手续会麻烦一点,需要提供纸质材料,上门实地考察,然后才能放款。额度最高都是20万,T+1放款模式。

再回到主题,阳光人保作为全国性的信保公司,全国范围内都在收缩人力,放款审批非常严格,那么对客户而言能贷款的方式又少了一种选择,同时也是范围内保护客户征信,征信作为日后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越来越严了。

信贷行业即将开始洗牌,也说明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了,对行业来说也是好事,大浪淘沙,能留下的或将柳暗花明又一村。

银行信贷面面观!部分地区需求反弹,"掐尖"展业更内卷!警惕疫情长期影响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4月社融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疫情反复起伏给融资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银行业所受的冲击也不言而喻。

多位银行业人士坦言,受到防疫措施升级与经济下行两大因素影响,年内信贷需求较为低迷。银行方面也因担心风险,存在慎贷、惜贷问题。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务员背负的业绩指标并没有随之减少,加上大行下沉,行业竞争更趋激烈,银行“掐尖”现象也越发明显。

“现在大家对优质客户都是不计成本地争取,甚至有的客户拿到的贷款利率比一些银行存款产品都低,可以套取银行利差。”华东地区某大行的一位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

券商中国记者还多方采访了解到,华东地区部分省市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前期管控措施造成的需求抑制正在快速减退,5月以来出现企业融资需求激增之势,显示经济的强劲韧性。

信贷需求面面观

央行发布的4月社融与经济数据显示,社融新增规模同比减少近1万亿元,明显不及市场预期。另外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

“现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很多好企业不太愿意进行规模扩张,信贷需求自然就减弱了。”东南地区某城商行一位高管表示。

与宏观数据显示的情况相同,券商中国记者也从多位受访的银行人士处了解到,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有所减弱。前述城商行高管表示,一线城市如北上广的信贷需求减弱明显,整体信贷规模同比去年有收缩趋势。

“一方面宏观经济偏弱,市场主体投融资意愿不强,比如不愿扩展生产;另一方面,尽管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但是没有实质性配套政策出台,商业银行慎贷、惜贷现象依然存在。”中部省份某大行的一位分行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信贷需求的地域差异较为显著。一位来自受疫情影响较小的某省份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其所在地区信贷需求保持稳定。

另一位来自华东地区的大行人士则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自5月其所在省市进入复工复产阶段以来,信贷需求出现激增。

“前一段时间贷款的企业比较少,主要是疫情影响;现在开始解封,好多企业复工复产需要比较大的资金量,就需要银行提供支持。”他补充道,“现阶段贷款很多,不用出去找了,一大把自己找上门的客户。特别是像商贸、化工、出口、工程、建材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正值资金需求旺季,很多工程要开工、建筑企业要垫款、工人工资要预存,这些都需要资金。”

警惕疫情长期影响

当前,部分地区银行的信贷投放受疫情反复扰动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上海等地区因较为严格的防控隔离措施,使得本地一些银行的增量信贷业务一度几近停滞。

上海地区某城商行的一位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信贷流程涉及前、中、后台多个环节与岗位的协作,由于疫情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的未知性,部分业务运转面临直接中断的严重影响。

“行里要求,原则上不做新增授信业务,但也要支持实体经济,存量业务原则上能展尽展,能延尽延,而且不得收取罚息。”该人士透露。

相比于短期风控因素造成的需求抑制,疫情的长期影响或许更加不容忽视。华东地区某大行的一位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受疫情反复影响,部分企业主担心经营风险,不愿把赚到的钱投入业务扩张,而是存入银行“吃利息”。

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大也让银行对贷款的投放更加审慎。“银行现在的流动性比较宽裕,尤其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资金是‘应有尽有’,信贷员也在努力加大资金投放,但如何平衡投放和风险,目前是一个难点。”该人士进一步补充,“就怕企业生意不好,到时候出现了风险,业务员对这一块也是高度重视的。”

前述城商行人士也表示,当前存量风险较大,导致新增投放的风控门槛也有所收紧。“贷款投放的风险暴露要经过一段时间,现在很多疫情初期遇到困难的企业,这口气就没缓过来,一直在延期,我们担心这些企业经过一个周期后,风险慢慢就会体现出来。”该人士说。

展业内卷“掐尖”忙

伴随供需两端的不同调整,在一些领域里,“投与贷”之间的主动权已经发生了变化。

“昔日你让我高攀不起,今日我对你爱搭不理。”这是落户长三角的某科创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券商中国采访时,对银行贷款的调侃。据他回忆,早在2012年,该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很是迫切,但愿意提供信贷服务的银行并不多。

经历过一段窘迫的“创业难”后,这家科创企业逐步稳定经营,现在不少银行又盯了上这家企业,希望能够为其进行信贷服务。

“这两年优质的科技型企业成为银行争抢的客户,议价能力比较强,银行的利差较低。”某大行的一位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前来寻求资金支持的企业主不少,但找到资质良好的贷款客户比较难,“既要有发展潜力,又要有资金流、好信誉。”

另一位同样来自大行的资深从业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发展潜力、资质条件好的企业,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需求,依托本身的现金流,不少企业主并不习惯借助金融工具实现自身融资,而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很多经营不稳定,银行又不敢贷,这也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一个矛盾。

相对优质的融资客户有限,银行业务员背负的业绩指标却只增不减,结果就是银行展业变得更“卷”。“现在大家对优质客户都是不计成本地争取,甚至有客户拿到的贷款利率比一些银行存款产品都低,可以套取银行利差。”前述大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大行下沉分“蛋糕”

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大行下沉创造了技术条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行和中小银行对市场、客户的争夺。

近期,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选取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13家城农商行作为样本,轧差出其他银行数据。通过分析前述各类银行贷款增量的市场占有率发现,国有大行的贷款增量市占率自2018年以来逐年上升,2022年一季度已经超过50%;所选取的13家头部城商行、农商行的占比则比较稳定,而股份行和其他银行的增量市占率均呈下降趋势。

大行的显著优势在于资金成本更低。“我们贷4%的客户,他们可以贷3%,价格战肯定和大行打不起。”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但一位来自大行的从业人士认为,大行下沉,也不意味着单方面的向下收割,“股份行、城农商行也在努力争取大行原有的优质客户,整个行业内卷,大行的压力也在增大。”

这样的情况也获得了一位做普惠业务的大行人士的佐证。他指出,以往一些小企业因为自身资质的情况,较难在大银行借到款,“彼时大银行并不侧重下沉业务,而本地的一些区域性银行在当时就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帮助,已经建立了好的联系和用户习惯”。

在大行下沉服务的阶段,本地企业主所受服务的习惯并没有在短时间内产生改变。“我们这里就有个现象,有小企业主来了之后发现我们的利率比他们之前在区域性银行的还要低,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上述人士表示,实际上很多客户对于大行普惠内容宣传的接受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大行流程决策链条较长,没办法保证及时服务到一些急于用款的客户。

面对大行下沉的竞争压力,地方性银行迫切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做出差异化。“随着大行下沉,中小行就只能比它们更下沉,也就是客群下沉、担保方式下沉,例如大行要求抵质押物,我们就提供信贷产品来保持业务投放规模。”前述城商行人士说,“我们的区域性资源更加集中,在本地的人员投入可以比大行更大,把服务做得更好。”

记者观察:信贷结构转型需及时跟上步伐

对于当前因受疫情影响而受到抑制的融资需求,行业分析师的看法其实并不悲观。“预计伴随复工复产的推进,这部分需求将逐步反弹。”华安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指出。但长期来看,银行业信贷投放难而出现的“内卷”现象,其实反映的是银行业务同质化问题,金融供给侧改革任务仍艰巨。

一位曾在银行工作多年的企业融资负责人表示,尽管开展供给侧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企业现在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信贷。

“需要认识到,银行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进一步称,“银行本身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考虑到业务可持续性,最基本的就是要平衡风险收益。比如一个刚成立几个月的初创企业,要让银行给其贷款。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合理的,与这类企业相适配的资金来源就是风投一类的风险资金。”

早在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已明确,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有差异,加上广大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这些都需要更多更加精准、及时的服务,因此势必需要呼唤更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适配。

但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新旧动能交替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绿色信贷、数字经济等新理念不断推动银行信贷结构转型,目前行业仍在探索。

“金融机构对传统房地产行业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依赖,短时间内还没有转变,这也是当前信贷投放的一大难点所在。”华东地区某大行的一位人士表示,这几年银行也在向科技型企业、战略新兴企业、普惠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但是由于这类企业存在经营不确定性和普遍缺少抵质押物,银行还是比较谨慎。

伴随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扎根于中国广袤土壤之上的4000多家中小银行,必然要不断探索差异化定位,才能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中立足,进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之融资需求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来源:券商中国(ID:h)

编辑:叶舒筠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iiTi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新春走基层丨个人房贷利率再迎“降息”,100万房贷利息可省近3万,A股、港股大涨,地产板块走强丨A股“瓜子大王”送口福!价值100+/包的瓜子请股东品鉴丨散户开始卖茶叶,猪企亏掉数百亿!探寻猪周期拐点,下半年有戏?丨特斯拉“最牛散户”坐不住了!喊话马斯克:赶紧回购1000亿丨招行行长定了!27年老将王良接棒,保持战略执行不偏移、不动摇丨小米1季度净利大降53%!手机出货量在下滑,小米汽车、印度施压啥动态?有最新回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