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雪花贷款

本文目录

大叔养牛培育雪花牛肉增收2万,专注13载不同部位价不同,如何养

我国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牛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耕种劳力,还在运输、治水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牛的耕作功能被机械取代之后,也就成了一种普通的牲畜,对人们的贡献无非就是提供牛肉和牛奶而已,养牛成了现代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一斤牛肉价格卖几十万,但有位大叔专注13载培育出雪花牛肉,一头牛不同部位价格不同,一斤最贵卖几千元,增收2万元,那么到底是怎么养?我们一起来看看。

农民养牛

雪花牛养殖

何为雪花牛肉想必网友都有一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就是将脂肪沉积到肌肉纤维当中,状如大理石花纹,红白相间甚是好看,营养价值比普通牛肉高很多,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脂肪酸,雪花牛肉最早是来源日本和牛,从2013年才有这个品种,作为“牛肉界”的传奇,听说牛听着音乐,喝着啤酒,饮温泉,住“五星级”牛舍,按摩长大的,真的是这样吗?有位农村大叔有话说。

雪花牛肉

大叔养牛已有十三载,他名叫李顺东,来自云南文山州广南县,这里风景优美,当地百姓喜欢的一道菜是酸汤涮牛肉,这里的牛肉的原材料是当地的高峰牛,李顺东说能产出雪花牛肉的牛品种相对较少,秦川黄牛、渤海黑牛和安格斯牛(引进品种)等,当地的高峰牛产出的雪花牛肉品质顶多达到C3标准,雪花牛肉分为15个等级,有两个平行等级标准,分为步留等级和肉质等级,步留等级分为A、B、C,肉质等级5、4、3、2、1。

李顺东说想获得高品质的雪花牛肉,就是给牛一个非常舒适的生活环境,重要的就是育肥,通过不断地吃把胃撑大,只有胃撑大了骨骼自然就会变大,通过骨骼发育,促进肉的发育,只有肉发育了脂肪才能发育,牛在进食过程播放不同音乐,增强其食欲和促进消化,每天人工给牛刷拭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牛休息在柔软的发酵床,粪污进行发酵降解,这样牛舍环境更为干净。

李顺东之所以会养牛,是在一次吃西餐,看见一块牛肉的标价300多元,看到这其中商机后,不安分的他放弃了自己经营几十年的粮油生意,经多方面打听了解,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始了养牛生涯,承包了1万多亩的山地,开始走村串户收当地的高峰牛,养牛刚开始就让他遭遇到层层险阻,他看中的是高峰牛的肉质特色,为了养殖初期少走弯路,请教专家发现,牛的品种只有进行提纯,才能避免近亲繁殖。

高峰牛

只能不断地购买高峰牛进行扩展繁殖,三年的时间李顺东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从银行贷款,前前后后总计投入了2000多万元,品种退化的问题随着扩种繁殖的展开得到了解决,高峰牛还存在个头小,长速慢等问题,又经历好几年的实践在他的科学的喂养下2岁的小牛长到了500公斤。

李顺东成功将高峰牛和当地的壮族特色酸汤相结合,他成功的惊喜远不止此,一次屠宰意外发现高峰牛的肩峰上发现了雪花牛肉,在请教专家后,他决定向雪花牛肉的方向发展,经多次养殖技术改进,一头高峰牛整整产出了20公斤的雪花牛肉,各位网友们对于雪花牛肉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讨论,喜欢文章的话点个赞关注一下我。

苦干实干 致富路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近年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多措并举,做好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发展增收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发放小额贷款……这些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农村留守妇女奋发作为、勤劳致富。

平菇大棚里鲜香扑鼻,排排菌包上,一朵朵蘑菇正破袋而出,10多位妇女正忙着装车。

“姐妹们,注意别压到蘑菇,装完就开饭!”手推车上的箱子摞得比人高,但53岁的时雪花快步推着,搬箱卸货都十分迅速,一笑起来,眉眼间写满爽朗热情。

时雪花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长春镇裕民村村民,从普通采菇工人“小花儿”,到园区组长“雪花姐”,留守在家的她苦干实干,勤学善学,不仅自己脱贫奔小康,还带动同村的姐妹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就业指导

丈夫在辽宁做瓦匠,时雪花为何选择留守裕民村?自家的10亩玉米地、年过古稀的公婆、活泼可爱的女儿,是时雪花留下的理由。

赶牛犁地,提篮播种,十来年前的时雪花,挥惯了犁耙和锄头,也过惯了紧紧巴巴的日子。“那时候也不算会种地。籽点不齐,还随便追肥,地里总是断苗断垄,长出来的玉米穗小粒瘪。”时雪花说。

时间飞逝,女儿考上县里的高中,开销越来越大。而时雪花的丈夫,因为腰椎受伤,也不便再接重活儿。

“那一年,我真心想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时雪花回忆,在村委会的“妇女之家”里,参加过五六场“巾帼宣讲团”活动,县妇联请来的妇女带头人现身说法,用幻灯片讲着白手起家、脱贫致富的故事,“她们都说,要想学肯干。我时雪花照样行!”

“宣讲团里有妇联干部、理论专家、妇女典型、基层扶贫干部、脱贫带头人,她们讲政策、谈经验、做典范。”齐齐哈尔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有巾帼宣讲队伍128支,累计进行面对面宣讲和服务600余次。

另一方面,裕民村党支部书记杨伏杰也常常拿上传单,登门宣传。被纳入农村留守妇女信息台账的时雪花,常常这样收到就业培训和招聘宣讲会的通知。“前村后屯一有活动,我就开着拖拉机过去听听,只是不少工作地方远,我又走不开。”那时,公公刚刚患了脑梗,时雪花心里放不下家里。

2019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杨伏杰来到时雪花家:“咱们村多了150多座标准化食用菌大棚,离你家八九里地。去看看吗?”原来,县扶贫办经过考察,决定因地制宜引入食用菌产业,由村合作社和企业联建,打造扶贫产业基地,不仅为务工贫困户提供务工收入和折股分红,还发放交通补助和误餐补助。

二话不说,时雪花上了杨伏杰的车,到大棚看了几遍技术示范。经过几番交谈,时雪花高兴地签下协议,开始了自己的“采菌”生涯。

2021年,拜泉县继续重点发展食用菌、小院经济、光伏电站等脱贫产业,实施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27个,建设就业帮扶车间14个,开发公益岗位7197个。产业帮扶共带动脱贫人口73347人次,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194元,同比增长16.5%。

开展技能培训

促进增产增收

看着容易,做着却难。半个多月的采菇培训班上,时雪花不算上手快的。

头一天采菇,过老过嫩,组长不认。“这都开伞了,熟过头了,蘑菇摘晚了就白瞎了!”第二天再试,大小不一,摆箱不齐。好不容易采装好几箱,却有一半多被“打回来”。

“熟能生巧,多干、常思考,我就不怕干不好。”早到半小时,晚走半小时,时雪花把技术员示范的宜摘菌菇拍进手机,和棚里的菌菇一一比对。天色未亮,棚里昏暗,她就自戴头灯,力求看清每处细节。技能学习群里,她频频用视频发问互动,技术员说她像是“课代表”。

开工第一周,每天10小时里,时雪花只能采摘20来箱,赚不到20块钱。但她从没想过放弃:“万事开头难,什么工作都贵在坚持。”日产20箱、60箱、100箱……头3个月的起早贪黑中,时雪花采得快了,也轻松了,月收入连翻两番,升至3000元左右,很快就脱了贫。

木耳、平菇、滑子菇……两年来,她不放过任何一场线上技术培训,手机里存满了教学视频,记下两大本笔记,也掌握了其他大棚中菌类的生长习性和采摘技巧。“我加入的学习群也会定期推送培训视频和直播。”时雪花说。

近3年来,齐齐哈尔市人社部门对有技能培训意愿的农村困难群体进行了调查,形成台账,规模化定制培训,累计吸引群众参加技能帮扶培训2.24万人次。

因技能突出,认真负责,2021年春天,时雪花荣升“园区生产班组长”,统筹区域内81座大棚的生产计划,确保各类菌菇应采尽采,及时采摘。自己干出了成绩,时雪花也想带动更多人致富。“不懂就都问她,雪花姐是个热心肠。”同村的村民付华刚进棚不到一年,就进步飞快,一天能赚一百二三十元,一年增收两万元。

每早有培训,每晚做总结,常态化技术指导示范——在时雪花的组织管理下,采摘旺季时,园区的人均日产量从800斤左右,提高到1000多斤。“公司有1500多座大棚,她管的大棚生产效率、质量都明显更高,采菌工人的收入也相对更高。”拜泉县鑫鑫菌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波说。

发放小额贷款

鼓励创业致富

家旁的村路上,时雪花种下近30米花带。推门入院,房前种着辣椒、豆角;屋后是半亩甜玉米地。走进客厅,阳台花团锦簇,窗明几净。

傍晚,时雪花给公婆做了黄花鱼、鸡蛋羹……在饭桌上,她掏出账本,算起去年全家的增收账:“养牛挣了万把块钱,玉米田增收了3000块,小菜园还能多赚个八九百……一年收入有四五万元。”

两年前,女儿拆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一家人围着一桌子饭菜乐开了花。从那时起,时雪花就想着:“脱了贫,得让全家的日子再上一层楼。”

一次次培训下来,时雪花总结到:农技知识“富”了脑子,壮了胆子。

“搞母牛养殖怎么保健,如何用药,我心里有数了,就有自信养好。”想起村妇联主任提过的免息担保贷款,时雪花找上门,贷了两万元,搭棚搞起母牛饲养。当年新产下牛犊的销售收入,就让她还上了贷款。

拜泉县妇联主席吴凌慧介绍,县妇联已经累计为3000余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组织广大妇女因地制宜投身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

院里的荒地也被利用起来,订单化种植甜玉米。“籽儿和化肥是统一提供的,玉米由企业统一收购。”时雪花说,县农业服务中心会来专家做指导,让小院种植标准化、绿色化。

2021年,这样的小院种植覆盖了拜泉县186个行政村,种植面积4.6万亩,带动脱贫9446户,户均增收800元。全县累计组建小院种植合作社335个,入社、规划、供种、供肥、田管、销售全流程统一管理。

晚上6点半,从村“妇女之家”的仓库拉出音响,时雪花和姐妹们一起走向新修的村文化广场,县妇联组织舞蹈老师定期培训秧歌舞。“这动作叫‘鹤舞飞翔’!”时雪花向上开臂挥扇,“你看我们的日子,过得是不是很精彩?”

《人民日报》(2022年04月08日14版)

地里的蔬菜能贷款!杭州“宋小菜”的大数据变农民信用

2019-03-2707:08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唐骏垚王逸群许雅文

“宋小菜”工作人员在山东潍坊走访生姜种植户

浙江杭州,河南商丘,相距800多公里的两地,因为一场金融惠农试验产生了化学反应。

近日,商丘市柘城县24岁的辣椒经销户孙孩等到了一个好消息:几个月前申请的一笔贷款,已经获得145万元贷款授信;只要办理开户,这145万元就会划到他账户上。与其他贷款不同,这笔贷款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是通过农产品质押的方式完成。

孙孩成为了第一批由浙江互联网企业“宋小菜”、北京银行杭州分行、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共同合作,直接以农产品作质押申请贷款的农户。对于想要扩大经营却面临资金不足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而为这次农产品质押贷款“背书”的,则是沉淀在“宋小菜”后台的农业大数据以及它的仓储、物流、分销网络。创立于2014年底的“宋小菜”,致力于用“互联网+”赋能农业生产,截至2018年底,业务已覆盖全国近50个城市。

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孙孩这笔农产品质押贷款,就是“宋小菜”“互联网+农业”的一次重要试水。

三方对孙孩进行面审记者王逸群摄

难题——

无抵押物无信贷档案

农户贷款难

互联网企业、银行、信贷担保公司,三家企业为何会选择联手?说起这段“姻缘”,还要追溯到2017年的“双11”。

那天,安徽的土豆种植大户胡宗龙给“宋小菜”合伙人谢金宇打来求助电话。“一直是我和他对接的,那天电话里,我感受到了他从未有过的焦虑。”现在回忆起那通电话,谢金宇仍记忆犹新。

胡宗龙为何焦虑?“订单从平日的三四千件增长到一万多件,从收货付款到收到货款,中间有10天的时间差,我要投几百万元下去,资金压力太大了。”面对如雪花般飘来的订单,胡宗龙却坐不住了。

每逢收购时节,巨大的资金缺口都会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经营难题。没有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也没有信贷档案,收购资金大多依靠自行筹借。但让胡宗龙最头疼的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往往费时费力把钱筹到,最好的收购节点却已错过。

最终,“宋小菜”给予了胡宗龙资金上的帮助,帮他渡过了这一难关。

但是,胡宗龙并非孤例。2017年底到2018年初,当“宋小菜”团队去各个城市与供应商对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现象。“谈到第二年发展愿景时,我们说订单要扩大三四倍。我们本以为供应商会很高兴,因为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嘛。但没想到,他们的反馈却惊人一致——做不到,因为钱不够。”“宋小菜”联合创始人张琦告诉记者,公司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如果合作农户遭遇发展瓶颈,也会影响到“宋小菜”的发展。

如果像给予胡宗龙那样,给予所有遇到问题的合作农户资金帮助,超出了“宋小菜”的能力范围。

“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帮他们寻找融资渠道。”为供应商联系了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之后,张琦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绝大多数供应商是农民,没有合适的贷款抵押物;很多农户都是现金交易,没有交易流水,甚至连信用档案都没有;农业是看天吃饭的产业,贷款风险大……就这样,这些供应商被挡在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门外。

就在这时,孙孩找上了门。每年的九十月份是三樱椒种植的尾期。对于孙孩而言,这个季收年卖的品类要大规模储存起来,然后在一年的时间里慢慢销售。与农民交易多靠现金,这就需要很多的流动资金。受限于流动资金,已经运营4年的孙孩却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张琦告诉记者,在多年发展中,“宋小菜”积累了大量蔬菜交易数据。“农户没有信用档案,能不能用这些数据给他们‘背书’?没有抵押物,能不能用存储的蔬菜进行质押?”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谁来评估蔬菜的价值?遇到问题后,谁来处置蔬菜变现?如何保证仓库内的蔬菜不腐坏、不被偷盗?如何保证蔬菜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反正就是一大堆问题砸过来了。”在张琦的回忆中,当时管理团队咬咬牙,说“我们来做”。

接下来则是漫长的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在多次接洽后,去年中,北京银行杭州分行告诉“宋小菜”,他们愿意进行合作尝试。为了分摊银行的风险,“宋小菜”又与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进行接触。去年第四季度,三家企业围绕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开始了谋划与准备。

仓库里的红辣椒

破题——

数据共享

辣椒质押获145万元贷款

河南辣椒经销户孙孩,成了三方合作的第一个案例。他们称之为“打样”。

今年2月19日,“宋小菜”、北京银行杭州分行和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工作人员一起奔赴河南省柘城县丁刘村,对孙孩进行下户尽调。

在辣椒加工厂内,孙孩对面坐着“宋小菜”金融、市场等负责人,北京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俞斌,以及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业务部高级项目经理张昕。在完成面聊、实地考察等一系列程序后,孙孩在一沓厚厚的文件上依次签下名字。家里的辣椒将作为质押物,为他换来145万元贷款授信。

孙孩贷款,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对于有加工厂的他,为何不走传统融资渠道?

“如果抵押贷款,我手中的房产能贷到最多不超过100万元,民间借贷利率又很高。我手中最值钱的辣椒,一般银行不要,贷款一直是难题。”去年一次偶然机会,孙孩得知可以通过“宋小菜”这一渠道,将农产品质押,申请一笔最高8%利率、500万元额度的贷款;而他则需将辣椒存储在“宋小菜”运营的仓库里作为质押物。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却是一次企业、银行与国资担保公司三方牵手,利用“互联网+”方式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一次尝试。

张琦告诉记者,在这次合作中,“宋小菜”用数据对申请农户进行第一道把关,也就是用交易数据作为信用“背书”;还要对申请农户的农产品进行价值评估、仓储监管,以及出现问题后质押物的变现处置等。

“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将一些相关的数据向银行和担保公司开放。”张琦所说的数据平台叫“大金主”。在“大金主”后台,记者看到贷款申请人的信息可直接共享,还能实时查看质押农产品在冷库中的情况,以及一些农产品的行情信息等。

作为一家非浙江本土的银行,北京银行杭州分行为何要加入到这场“实验”中?“在科技金融和农业金融领域,我们银行一直是比较乐于尝试一些新业务的。‘宋小菜’本身就是我们的客户。”北京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吴峻说,“在他们提出这个想法后,我们也进行了讨论。因为‘宋小菜’有大数据库和智能仓储监管,让农产品质押成为了一件可操作的事。”

在三方合作中,北京银行杭州分行根据自身的风控体系对申请农户资料进行审核,这包括各种材料的预审、现场面审等,最终确认授信金额。“这段时间,中央释放金融惠农的信号。我们认为农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参与这次尝试,也是对农业金融市场的看好。”吴峻坦言。

为“宋小菜”与北京银行合作“护航”的是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我们的加入,给农户融资增加信用,又分摊了项目80%的风险,给银行吃了定心丸。”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文丽华说。

文丽华说,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信息不对称。“我们一直在探索开展‘大数据+担保’的业务模式,破解农业融资难题。本次与‘宋小菜’、北京银行的合作,就是一次大数据驱动业务的有益尝试。”

孙孩是三方共同合作的首个受益者。在整个环节中,三方通过数据平台完成信息交互、共享数据。

解题——

延伸到上下游

共建生鲜产业新生态

“宋小菜”、省农信担保公司和北京银行杭州分行的三方合作能够成行,这还得归功于“宋小菜”的反向供应链。

自诞生之日起,“宋小菜”就自带光环——其创始人余玲兵曾一手创办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馆,被业界称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余玲兵说:“小散农贸市场现在约占整个城市蔬菜流通量的70%到80%,有了他们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城市蔬菜需求的总数据。市民爱吃什么菜,爱吃多少,爱吃哪个产地的,都可以通过订单大数据的集合来科学推导。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前一年向生产基地下单。这就是反向供应链。”

2019年,“宋小菜”计划扩展业务到80个城市;下游小商家用户超过3万人;在全国各地,有一万多名合作农户。在上海市场,它的定装土豆份额接近50%,蒜米超过30%。而反向供应链让供应商和农产品交易互联网化、数据化,“宋小菜”形成了一个基于真实交易的农业大数据库。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农业大数据库,为三方提供了一个合作基础。数据可以为农户信用“背书”,但光有数据还不够。

“宋小菜”还进入了仓储监管领域。他们在山东和河南等供应商集聚地改造了100多个冷库,安装可以24小时视频监控的探头、可以记录温湿度的传感器,并且专门开发新的管理系统、派驻专门人员管理存货、出货。

在三方的设计中,每一位将农产品质押贷款的农户,需要将农产品存储在“宋小菜”的智慧冷库中;每出一车货,都需在“宋小菜”工作人员的监管之下;与此同时,每出一车货,农户就需还上一部分银行贷款。

为合作农户提供金融支撑服务,是“宋小菜”利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的一个突破口,但并非全部。

“我们就是一个‘网上勾庄市场’。”2017年,记者第一次采访“宋小菜”时,他们这样定义自己。勾庄市场,是杭州最大的线下蔬菜批发市场。

而在今年2月份记者再次采访余玲兵时,他坦言:“到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从做蔬菜生产与订单的精准配对开始,现在的“宋小菜”做着做着,已不由自主地延伸到上下游,打通仓储监管、物流调度、供应链金融……

不仅在上游,在产业链下游,“宋小菜”也有拓展。比如去年第四季度,它与海底捞达成合作,为北京的海底捞提供土豆和蒜子的配送服务。

依托真实交易,“宋小菜”积累了买家、卖家、商品、价格、物流、仓储等核心数据。“‘宋小菜’的核心是数据!依托这些数据,我们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建中国生鲜产业新生态。”余玲兵说。

而今的“宋小菜”,做着做着,更像一家大数据分析企业。现在,“宋小菜”每个月要向某大型连锁超市提供一份价值不菲的生鲜蔬菜大数据分析报告,用来与该超市蔬菜商品采购价格比对,提升内部管理。

【记者手记】

“互联网+农业”赋能乡村

当我们上淘宝购物时,系统会根据我们的搜索和浏览记录自动推荐“它认为我们可能会喜欢的商品”。这背后,就是对消费大数据的充分挖掘。

在乡村振兴中,“互联网+”如何赋能?农业大数据不可或缺。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宋小菜”的核心产品就是“大数据”。与杭州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并无本质不同,只不过它聚焦于农业。而农业大数据,就目前来说是稀缺的。

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红东看来,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今天,在城市化不断提速的背景下,要借助互联网、借助电商为农村赋能,为农村提供“新服务体系、新生产要素、新基础设施”。

通过对各方的采访,我们依稀看到了农业大数据在乡村振兴中一些场景的应用,比如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对农民信用的“背书”。但更多的应用场景,还需要各方共同探索。

“互联网+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市场力量的介入。先知先觉的“宋小菜”们,也许有一天,就会成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生力军。

希望在“宋小菜”们的努力下,未来的乡村,会更加活力四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