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需要征信的贷款app

本文目录

不需要征信的贷款?慎用

有不需要征信的贷款吗?

如今网贷平台因为借款流程比较简单成了大多数人首选的贷款方式,人们在选择贷款平台时通常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贷款平台是否会查征信、上征信”,有没有贷款平台是不需要征信的呢?

一般正规的贷款平台都是会查询借款人的征信情况的,因为贷款平台将借款资金放出是需要承担风险的。

如果平台不查询借款人的个人信用状况,将资金借给了信用较差的借款人,那么对于平台而言,平台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很多,通常正规的贷款平台都不会担这种风险的,因此个人信用记录良好是办理贷款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平台办理借款后是否会上征信,主要看平台是否有对接征信系统,银行贷款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的借款都是会上央行征信的,一些网贷平台虽然没有接入央行征信,但是也对接了信联、网络征信平台。例如大家熟悉的蚂蚁借呗就是会上芝麻信用的,拍拍贷、玖富万卡的平台都接入的百行征信。

有哪些不需要征信的贷款

当然在众多的网贷平台中,也存在着少部分不查征信、不上征信的平台,这类网贷平台需要承担的风险较高,因此一般贷款利率也会略高。

虽然目前市面上存在着不用征信就可以贷款的平台,但这并不代表用户借款后就可以不用还款了,只要平台不是高利贷平台,用户在办理贷款后都需要按照规定偿还欠款。

大家千万不要抱着可以不用还款的侥幸心理,即使平台不上征信,平台也会有自己的催收手段,借款人若发生逾期,平台会对逾期用户进行各种催收,同时还会向借款人收取逾期利息、滞纳金等费用,必要的时候平台也会采取法律手段来追回款项。

29个应用26个能借钱!多个生活类APP植入借贷入口

开通借款功能,就送VIP会员——最近,上班族小时发现,手机中的各种APP,俨然都成了“金融APP”。甚至打开个视频APP,都以“VIP会员”为诱惑,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

不只是视频平台,社交、打车、旅行等生活中的各类APP如今都已植入借款入口,常以小恩小惠引诱用户开通,却忽视其中隐藏的风险,甚至故意宣传“低利率”“下款快”。

测试

29个应用26个能借款

“之前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广告,我还以为是什么大好事呢。”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小时,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刷刷短视频,或是看看网剧。一次,她刚打开爱奇艺APP,突然发现平台弹出了一个广告,“免费送3个月VIP会员”。小时还以为是平台在做活动,一想到能省下几十块钱的会员费,她欣然点了进去。

可之后,小时发现了不对劲。页面上方写着“新用户领30天首期免息券”,中间还有“最高可借额度200000元”的大字,那领会员的按钮在哪呢?仔细一看,原来在“3个月会员”的旁边还有一列小字“首贷即送”。小时并没有急用钱的需求,自然无需借钱,但她一想到平台以送会员为幌子忽悠自己借钱,气就不打一处来。“我本来以为能省点钱,结果平台还想收利息赚我更多的钱。”

“你说看视频和借钱之间有关系吗?是借了钱用来开会员吗?”小时觉得十分好笑。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随后打开了手机上装的另外5个视频APP,发现其中的4个居然都有借钱功能。这些平台有的会发送弹出广告,套路同样是“借钱送会员”。还有的则没这么明目张胆,而是把借钱功能植入在平台的“钱包”页,当用户在平台充值时才会看到。

既然这么多的视频APP都有借款功能,其他的APP会不会也有呢?记者下载了常用的各类APP,结果在下载的29个APP当中,有26个都能借款,而这些APP的主要功能包含了社交、出行、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

其中,部分APP还把借款功能作为重点进行展示。如用于扫码骑共享单车的哈啰出行APP,其借钱功能按钮就明晃晃地摆在主页的最中央;饿了么外卖点餐APP,接入的借款服务居然有七八种。甚至连360这样的杀毒APP和WPS这样的文档APP都能借钱。这其中,还有不少平台会像视频APP“送会员”一样给出一些小恩小惠,有的是在支付时给用户减免一些费用,还有的则是以发送现金红包为名,引诱用户一步步前去借款。

图片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漏洞

审核标准太宽松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平台的借款功能都以“实时审批,极速到账”为卖点。记者逐一尝试开通借款功能,发现有些平台的审核颇为宽松。

开通步骤最简单的是支付宝、微信这样的支付类APP,或许是因为平时能掌握到消费数据,这些平台只需点击一下开通键即可开通借款功能,无需其他任何信息。

还有一些APP,就需要提供一些个人数据了。比如美团外卖APP,填写身份证号、刷脸之后,平台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了“审核”和额度测算,最终给出了18000元的借款额度。

填写身份证号并刷脸,APP瞬间完成审核和额度测算。

另外的一些APP,借款步骤会稍稍繁琐一些,除了上传身份证和刷脸,还需要填写个人工作、住址等信息。但记者发现,即使乱填这些信息,有些平台依然可以审核通过,给出额度。

除此之外,有的APP在首次审核时会告知用户失败,但还会给用户指出“另一条路”,用平台接入的其他借款服务进行借款。有的还会直接让用户下载另外一个借款程序,在上面进行借款。记者试用发现,有的借款程序中虽然只填了一遍信息,但它会为用户直接向三家不同的借款机构进行申请。如果再次失败,还会给用户推送一个“查询为何失败”的“查信用”软件,而这个软件是需要额外收费的。

记者发现,审核成功与否,似乎与手机通讯录中有多少人有关。许多平台在审核时都会要求借款人打开手机上的权限,并会查看通讯录。记者首先使用了一张经常使用、通讯录中人员较多的电话卡,审核都比较顺利。但当换成了另一张没有通讯录好友的新卡时,有好几家APP都显示审核失败。

在26个APP中,有14个最终都审核成功,开通了借款功能。APP给出的额度平均都在两三万,最多的一款直接给到了10万元额度。所有平台的借款额度加起来,足足有30万。

猫腻

广告宣传拿低利息做噱头

在借钱的宣传页面,除了宣称审核快和放款快,还有不少APP会以很低的利率引诱你开通。比如百度贴吧APP,宣称借款额度最高达到20万元,而最低年化利率只有7.2%。但当记者填完各种信息后,平台最终给出的额度只有7500元,而且年化利率一下子涨到了23.4%。

还有一些APP,宣传时往往不会告知年化利率,而是用“日息万三”“日息万五”这样的日化利率代替。还有的干脆不会出现利率百分比,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式,比如“10000元借1天利息仅2元”。有的平台为了让利息数字看起来小一些,还会把例子变成“借1000元,利息仅0.16元”等等。

为了混淆利率数字,平台宣传时往往采用举例的形式。

在手机微博当中,借款广告里写最低日息万三,计算后发现,年化利率最低为10.95%。而在审核通过后,借款利率变成了24%。更让人不解的是,当记者填写借款金额时,APP还用小字提示“您正在享受利率6.6折优惠,1000元用1天仅需0.67。”原本记者以为平台已经给出了利率优惠,可一算才发现,用这个数字算出来的年化利率依然是24%,根本不存在6.6折优惠。

明明写着利率优惠,算出来却还是和原利率一样。

除了在利息上玩猫腻,有些平台还会给借款人发起“电话攻势”。在饿了么平台开通借款时,平台将记者导流到了另一个借款APP,记者首先用手机号注册,并上传了身份证信息,但因为当时使用的手机卡是无通讯录好友的新卡,在后续填写个人信息时,无法从通讯录里选取联系人,最终只能作罢。可就在之后的半小时,记者就接到了一通来自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言语中不断催促记者继续填写个人信息完成审核。即使记者说明了填写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平台还是在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又打来了两通电话。

正说

引诱借贷易造成“过度借贷”

对于APP中大量接入借款功能的现象,中国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顾雷认为,这有可能会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平台为了更容易把贷款放出去,可能会互相比较,竞相降低自己的放贷利率,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放贷利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可能对国家统一的利率价格产生冲击。”

顾雷提到,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一则通知,明确表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离开所属注册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但在调查中,一些平台依然在联合地方法人银行发放贷款,但记者明显不在该银行的服务范围。对于异地放贷的现象,顾雷认为在实际监管中有比较大的难度,“既然是在网上完成借款,如何认定借款人的所在地?是以手机定位为准还是以手机号注册地为准?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而在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看来,APP里发放的大多是无抵押的消费信贷,对于促进消费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如果平台采用诱导的方式,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会有过度借贷的可能。“比如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没有受到很好的理财教育,平时用这些APP又多,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陷入贷款陷阱,甚至会导致以贷养贷。”

事实上,刘兴亮所担心的现象,已经时有发生。网上部分论坛的信贷专区,早已成为“以贷养贷”的讨论场,“哪家机构审核快下款快”成为最常见的帖子,还有的人则列出了自己的欠债明细,光是一个人就欠着七八家机构的贷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手机上的app,免费查询个人征信,早知道早好!

2020年11月中旬,全国2数量已完全清零!而在此之前,我竟主动还清了在2平台上借的所有钱,且支付了超额利息……

毕业出来工作以来,遇到过的信用卡业务员推荐过信用卡的次数不少,建行,交行,工行,招行……,有时候因为没法拒绝而同意办理,结果没通过。有时候也因为资金困难而主动申请信用卡,也被拒。再后来,每当有信用卡业务员再向我推广信用卡时,我也开始学会拒绝了——因为知道通过不了。

申请信用卡除了需要填写身份信息/工作信息,联系方式以及紧急联系人电话外,还需要授权征信查询。当各(银行)机构开始查询我的征信记录时,我就知道,信用卡申请多半是会被拒了的。不仅因为我征信上有网贷记录而且还产生过逾期行为。

17年,刚上大学那会,就很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但自己没钱买而又不方便开口让父母帮买。于是就想着先跟谁借钱买吧。但那时候身边的朋友/同学又有谁真的能借出多少钱给自己呢。正一筹莫展时,有人向我推荐了校园贷,一申请竟有了3000额度。于是再用自己的一些生活费,买下了一台电脑——第一次使用网贷。

后来,面临还款时,发现账单竟然可以分期,于是还款压力小了。而每次还款后,额度又立马恢复。又可以接着使用,那时觉得使用网贷简直不要太爽。于是日常消费,假期外出旅游,和同学聚会请客吃饭等都喜欢使用网贷支付了……

当一个平台的额度不够用时,就继续申请别的平台,而且通过率很高:分期乐,招联金融,拍拍贷,网商贷,榕树贷款,安逸花等。不知不觉竟用了七八个P2P平台,撸了四五万块。接着我就陷入了网贷泥潭。毕竟是学生,又没有收入来源,几乎没有还款能力。于是开始逾期,那些平台也开始冻结额度。最后无力偿还贷款,深陷网贷泥潭。

直到毕业出来上班两年,省吃俭用,最后才还清所有贷款。但是,此前的网贷行为,网贷记录已进入我的个人征信系统,导致现在信用卡申请不了,一直一直被拒。我也曾无数次想过,查询一下自己的征信。通过自己征信报告确认一下我是否已还清所有贷款(以前撸的平台/借的钱太多。难免有些忘了还的)同时也想看一下自己的征信报告上有哪些记录,以便于自己好在今后通过良好的信用行为去修复。但不知如何查询,直到那天,在中国工商银行上看到了“信用报告”点进去申请查询,才看到自己征信报告(等待了两小时)。

71条借款记录,分别列出了我每一条借款的信息,包括借款时间,放款机构,借款金额,以及最后还清账单日。7条逾期记录同样罗列了何时逾期,逾期多久等信息。让我有些意外的是:竟有27家机构/银行查询过我的征信信息。(在申请信用卡,申请网贷时授权的)

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确定了我确实是还清了所有网贷,同时也确定了就目前来说,不能再去申请任何贷款以及办理信用卡了。因为征信被查询的太频繁,也说明一个人长期缺钱,可能是个没能力偿还债务的主。

最后在此也以过来人的惨痛经验奉劝每一位青年朋友:尽量不要使用网贷,也不要频繁去申请网贷或信用卡。如果你曾有过申请网贷/信用卡而多次被拒的经历,那么,或许是你征信出了问题。赶紧也通过“中国工商银行”查询一下自己的信用报告(征信)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