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深度研究及2022年度策略:新分化时代
(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郭其伟、刘斐然、范清林、廖紫苑)
12021年银行业回顾:紧信用下的横盘行情2021年利润增速创新高
2021年银行业的基本面表现令人亢奋。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2021年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速创下近年的新高。这是自2014年以后再次回到双位数的增长水平。老16家上市银行(主要为国有行、股份行和头部三家城商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从2020年的零增长,提高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13.09%。其中江苏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增速甚至突破30%。行业营收增速小幅企稳回升,从2020年全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前三季度的7.18%。这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的贡献。
2021年紧信用导致银行估值下行
不同于基本面的表现,2021年银行估值持续下行。紧信用对银行估值的压制超过了基本面改善带来的利好影响。虽然银行相对于A股的市净率在2021年年初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和业绩改善,出现了短暂的修复。但是在二季度以后因为社融增速回落,特别是在房地产领域的过度紧信用,导致市场加重了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直到四季度政策调整之后,银行估值才重新企稳。到2021年末银行指数的市净率只有0.60倍,再次刷新历史新低。
2021年涉房贷款超预期收紧
在2020末人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简称“集中度新规”),开启了新一轮的涉房贷款严监管周期。但是政策力度超出市场预期。一方面不同于此前的“三道红线”,新规还限定了住房贷款占比,影响到房企的资金回笼。另一方面,在信用收缩环境下的严监管导致结构性的风险暴露以及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过快,于是造成行业性的“惜贷”行为。
2021年板块横盘,个股分化
2021年银行板块业绩向好,但是受风险因素的影响,长期预期减弱,所以板块全年处于震荡横盘的行情之中。上半年经济复苏使板块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但是到下半年部分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暴露,使板块回吐年内涨幅。全年wi银行指数涨幅只有-4.14%,和沪深300涨幅(-5.20%)相近。根据受房地产风险影响程度的不同,个股行情继续分化。资产质量优秀的标的依然表现出稳定的涨幅,龙头股招商银行全年涨幅13.65%。
22022年银行业展望2.1宽信用下的反转行情
重提“灵活适度”,强调短期政策效果:2022年银行的核心逻辑在于宽信用。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明确的宽信用信号。两者对货币政策的表述都从之前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改为“灵活适度”。历史上的“灵活适度”出现在2016年和2019年12月到2020年7月两个时间段,都对应于M2和GDP增速的快速调整期。可以预期货币政策将更强调对短期经济变化的快速响应,以及关注政策的短期效果。
删除“闸门”表述,预示信用环境转变:其次,2021年11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删除了和“闸门”相关的表述,也预示着整体信用环境将从紧转松。回顾历史,当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不提“闸门”时,M2增速易升难降。在经历了信用紧缩之后,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有必要采取适当的信用宽松实现稳增长的基本目标。
宽信用中把握银行股的行情:回顾最近的两次宽信用过程,银行股的相对估值都呈现V型走势。2018年末为应对经济压力,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社融增速从10.26%提高到11.19%。银行股的超额收益主要体现在后半段,从2019年4月到8月。第二次在2020年,为对冲疫情冲击实施的宽信用。从2020年2月到10月,社融增速从10.7%提高到13.7%。银行股超额收益体现在2020年8月到2021年3月。
2.2如何解决资产荒?
业绩分化的差距持续扩大:这两年银行最显著的微观趋势就是分化加大。以老16家上市银行为例,利润增速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距从疫情前的20个百分点扩大到2021年接近40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利润最高增速超过30%,最低增速只有7%。增速差异部分体现的是在监管约束减轻以后银行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但更深层的原因反映的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在资产摆布、非息业务调整速度的差别。我们判断2022年银行的分化格局还将延续。
如何应对资产荒?这两年银行业的主要分化点之一在于资产配置方面。2020年和2021年是银行对公贷款结构调整最为激烈的两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历史性地跌到0%左右。与之相反,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在2020年创下历史新高之后,到2021年又一次刷新纪录,达到25%左右的超高增速。当房地产贷款不再是“香饽饽”之后,怎么进行资产配置是银行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平淡的总量增速之下,结构性的宽信用和紧信用之间的矛盾、局部性资产荒与资金过剩之间的矛盾或是继续影响2022年银行基本面的核心因素。
2.3信用风险有序化解
资产质量的核心关注点:涉房贷款
银行资产质量演变的核心关注点在涉房贷款方面,其中需密切注意对公涉房贷款业务分化。随着商品房销售增速长期走弱以及对房住不炒政策从上至下地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近年来普遍上升,个体差距拉大。以老16家上市银行为例,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差距从疫情前的1到2个百分点,扩大到2021年半年末接近5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从传统认识上的低风险资产转为风险资产。拥有房地产敞口越多、信用下沉程度更大的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银行对房地产的两种授信策略
房地产授信策略差异也间接加快了风险的传播。我们统计了144家银行在80家发债房企的已授信额度,主要结果如下。银行对于房地产客群的选择可以按照两个维度进行拆解。一是大型房企的敞口集中度。这反映银行对于大、中、小型房企的风险偏好。二是国有房企敞口占比。这反映银行对于企业股东属性的偏好。银行主要采取两种策略,一是高敞口集中度,低国企占比。二是低敞口集中度,高国企占比。过去在融资面和监管宽松的时候,对民营房企“垒大户”是比较成功的风控模式,降低了暴露风险。如图所示,左上角银行的对公房地产不良率相对较低。
2.4净息差下行无碍ROA提升
监管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稳”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因此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适当的调降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刺激内需稳定经济是必要手段。而其中主要手段就是调降银行的贷款利率。2021年12月人行在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再次提出“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该表述相较于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象范围更广,从“小微”改为“企业”。2022年降息的方向显而易见。
银行净息差预计下行
银行的净息差和贷款利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回顾历史,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走势和贷款利率基本一致,节奏上落后贷款利率变动大约两个季度左右。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贷款利率是人行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人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LPR、MLF)引导市场基准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并影响贷款利率。但是存款利率往往不在政策目标之内。另一方面,银行在贷款端对企业的议价力更弱,因此贷款端对利率的敏感性更高。可以预见2022年贷款利率将带动银行净息差继续下行。
优秀银行ROA强势提升
与其关注净息差,不如看ROA的变化。在非息业务已经崛起为新的营收驱动力之后,继续用净息差去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或许有失偏颇。部分优秀银行的ROA已经实现了在净息差下行过程中的逆市上升。比如零售标杆招商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目前已形成明显的飞轮效应。非息业务占营收比重多年来稳定上升平,2021年达38.44%,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在2021年前三季度达30.12%。ROA增长势头勇猛。从2020年三季度以来,公司ROA和净息差走势形成明显的剪刀差。宁波银行也同样如此。优质商业银行的盈利已经不再只依靠净息差,而是发展出更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2.5财务预测与个股分析
我们拟对银行业财务数据表现进行预测,以老16家银行为代表。①假设2021年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较21Q3末的10.63%下滑至10.5%,全年平均收益率较2021年上半年的4.45%下滑至4.40%;非贷款生息资产余额同比增速维持21Q3末的2.19%不变,全年平均收益率较2021年上半年的2.58%下滑至2.55%。2022年假设类似。②假设2021年末存款余额同比增速较21Q3末的5.90%提升至6%,全年平均成本率较2021年上半年的1.73%下滑至1.72%;整体计息负债余额同比增速由21Q3末的6.76%提升至6.8%,由此得出非存款计息负债,相应全年平均成本率较2021年上半年的2.22%下滑至2.20%。2022年假设类似。③假设2021年和2022年非息收入同比增速为16%和18%。
预计老16家银行2022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
净息差2022年略微下滑。预计2021年老16家银行净息差1.95%,较前三季度下滑3,2022年略微下滑4至1.91%。2021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98%,同比增速下滑0.83;2022年较2021年同比增速略微提升0.62至3.60%。
业绩同比增速收敛。从业绩表现来看,预计2021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37%、10%,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下滑0.82和3.09。预计2022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85%和6%,同比增速较2022年下滑1.52和4。
邮储银行:零售大行业绩喜人,受益共同富裕逻辑
受益共同富裕逻辑。公司坚守大型零售银行的战略定位,紧抓居民财富管理增长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发展大零售业务。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预计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会陆续推出,而这将成为银行发展零售金融业务的新风口。我们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距、收入差距。2022年和共同富裕相关的农村金融、县域金融有望实现较快地发展。
宁波银行:配股落地,拿下消金,资产扩张可期
配股落地后资产扩张空间打开。参考2020年公司在完成定增后,信贷投放高增速得到有效支撑,2020年二/三/四季末公司发放贷款同比增速均维持在30%以上。这主要系公司地处长三角富庶地区,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经商环境浓厚,区域信贷需求仍然较为旺盛。此外公司受让华融消金70%股权,拿下具备全国展业资质的消金牌照。
招商银行:零售AUM站稳10万亿元,看好大财富管理战略
大财富管理飞轮效应凸显。公司公司作为零售转型最为成功的银行,截至21Q3末零售客户AUM达10.37万亿元,站稳十万亿元大关。在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带动下,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托管等业务收入多点开花,财富管理业务对业绩贡献的飞轮效应愈发明显。2021年以来公司非息业务收入占营收比已经稳定在40%以上,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超过30%。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官方网站
贵州威宁:金钟支行狠抓存量不良贷款化解清收
为进一步强化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降低非生息资产率,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年初以来,金钟支行(以下简称“该行”)在支行行长的带领下对存量不良贷款进行逐户再摸排走访,秉承持之以恒的原则,伺机而动,积极处置化解存量不良贷款。
金钟镇柳树村祖某,借款10万元,该笔贷款2021年9月逾期,借款人主要承包工地工程,因为工地上出现事故遭赔偿,无力偿还本行贷款,经多次催收协商并告知逾期后不良记录影响及起诉至法院的后果,小年轻都无动于衷。
1月20日,距离该户贷款开庭受理还有一周,根据前期的支行工作部署,管户客户经理再次联系借款人及其担保人,借款人表示还在工地,暂时不能回来,担保人也表示不管。当日晚间,客户经理又接到担保人来电再次咨询被法院诉讼的后果,该行耐心解释的同时也动员担保人再向借款人施压,避免不良记录对其及子女的不利影响。
针对该户情况,负责人和客户经理一致认为必须趁热打铁,次日一早便登门拜访,由于即将年关,担保人子女均已回家,了解到其一子女刚大学毕业,现为幼儿园老师,对失信惩治的政策有一定了解,清非小队立即分两组对担保人及该子女做动员,历时4小时有余,在担保人的施压下,该户贷款得以清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在存量不良贷款回访的过程中,该行采取迂回战术,巧打亲情牌,通过对担保人施压,传达不良信用记录和法院执行信息对于担保人及其子女的不利影响,成功收回该笔贷款,金额虽然不大,但该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不良贷款顽疾,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也给该行下步的不良清收化解,持续推进支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威宁曹凤梅)
招行的低估与民生的拐点?请你看完再做决定
都说这两年银行的日子不太好过,银行员工离职的也不少,从五大国有银行员工数量变动来看,基本坐实了。然而,于行业寒冬之下,招行却逆势招兵买马,2019年员工数量更是创历史最高值,员工数量增加约1万人,其中零售金融增加人员最多,增加5427人。民生却顺从行业大势,员工数量自2014年高点后,再也没有创新高。
实际上,民生曾经也有过辉煌,员工数量一路快速攀升,业绩增速远超招行。与此同时,股价高歌猛进,从2009年年初的2元左右涨到2012年年底的6元左右。相比之下,招行的表现就差远了,彼时招行非此时招行,与民生的净利润比不断缩小,从2008年的2.65一路缩小至2012年的1.18。
作者:数据领航者
来源:雪球
转机发生在2013年,当年招行员工数量猛增约2万人。此后,招行继续猛攻,民生则节节败退,招行民生净利润比一度扩大至2019年的1.7!
更让众人皆服的是,在上市银行利润增速普遍进入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时代,招行2017、2018、2019年净利润重回到两位数增长通道,稳居国有、股份制中大型上市银行榜首,遥遥领先!随着业绩的增长,股价回报也令投资者很是满意,从2013年年初10元左右上涨到2019年年底40元左右,声名鹊起的核心资产!
然而,从总资产规模来看,招行与民生差距并不大。2019年,招行与民生总资产规模比仅有1.11,远小于它们的净利润比1.70。这也就意味着资产总额差别不大的两家银行,给股东的利润回报却有着巨大的差距。显然,招行总资产收益率远超民生,而且位居行业榜首。
银行是一个高财务杠杆的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财务杠杆倍数而放大。
净利润/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净资产/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平均财务杠杆倍数。那么,平均财务杠杆倍数=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
你会发现,招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也是同行当中最高的,但其平均财务杠杆在同行当中是最低的!这也意味着招行单位净资产撬动的资产规模最低,但其效益最高!2019年,招行净资产收益率16.84%,然而,民生净资产收益率仅有12.4%,创历史新低。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招行遥遥领先的利润回报能力?背后究竟有何种竞争力,使得招行与民生盈利能力的差距如此之大?这就得从衡量银行经营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净息差与净利差”讲起!
01净息差与净利差2012年前,民生的净息差与净利差优于招行,2012年之后发生了反转,招行的净息差与净利差一度超越民生,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当下招行的净息差与净利差不仅是优于民生,在全部可比上市银行中同样处于领先位置。
我们知道,净利差=生息资产收益率-计息负债成本率=利息收入/生息资产日均余额-利息支出/付息负债日均余额=净利息收入/生息资产日均余额+利息支出/生息资产日均余额-利息支出/付息负债日均余额=净息差+利息支出/生息资产日均余额-利息支出/付息负债日均余额
那么,作为同样经营“钱”生意的企业,一个银行赚的比另外一个银行多,无非就是两个主要原因:(1)“卖钱”价格(生息资产收益率)定得高且卖得出;(2)“买钱”价格(计息负债成本率)定得低且买得到。
净息差与净利差具有领先优势的招行,究竟是“卖钱”价格定得高且卖得出,还是“买钱”价格定得低且买得到呢?
以2018年数据为例,你会发现:招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并不是最高的,属于行业内平均水平。然而,计息负债成本率最低的却是招行1.9%,而且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净息差最低的民生计息负债成本率高达2.89%,超出招商银行52.4%。
因此,净息差与净利差具有领先优势的招商银行,主要是“买钱”价格(计息负债成本率)定得低且买得到。
2019年,民生计息负债成本率仍然超出招行41.3%。两者差距到底有多大?为了更直观感受,我们来算一算。
2019年,招行计息负债平均余额比民生多出约6200亿元,却少付约330亿元。
那么,作为同样经营“钱”无差异产品生意的企业,招商银行为什么“买钱”价格定得低且买得到?又是如何做到的?
(1)计息负债成本率拆解计息负债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客户存款计息负债与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其中,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包括个人定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公司定期存款、公司活期存款;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发债借款、跟央妈借。
通过下表,可以发现:
第一,无论是来自企业、个人的客户存款,还是来自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发债借款、跟央妈借等非客户存款,招行的成本率都均比民生低。
第二,招行在成本率低的客户存款方面,配置占比又较高。相比之下,民生在成本低的客户存款方面,配置占比较低。
以2019年数据为例,招行计息负债超70%是来自客户存款,平均成本利率只有1.58%;相反,民生计息负债仅有59.32%来自客户存款,平均成本利率2.36%,超出招商银行49.37%。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发债借款、跟央妈借等非客户存款成本利率,招行仅有2.8%,民生3.17%,超出招行13.21%。
也许正因为其他银行比招商银行吸引储户的能力差,在他们存款资金紧张、需要用钱的时候,不得不跟同业拆借或者跟央妈借,自然而然非客户存款成本利率就高。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越是没有足够资产实力,那么信用就越差,借钱成本利率也就越高,典型的嫌贫爱富、趁火打劫。
2019年,招行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占比略微增长,民生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占比增长加快,但依然未突破60%,与招行的差距还是很远。
招行占比较高的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率继续提升,占比较低的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幅度较大,加权平均后,2019年综合计息负债成本率持平于2018年;民生与招行趋势一样,但民生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占比较高,加权平均后,2019年综合计息负债成本率明显下降。但是,实际上,民生的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利率上升比招行还快,也就是说民生揽储存款的成本增长幅度比招行高。
另外,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利率波动率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利率波动率。也即是说,市场化更强的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其成本利率对宏观政策更敏感。
从边际变化角度看:利率下行周期,如果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占比较高,那么加权后综合计息负债成本率下行速度就较为明显;利率上行周期,如果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占比较高,那么加权后综合计息负债成本率上行速度就较为明显。
但是,从绝对值总额角度看,截然不同!非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利率远大于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利率,客户存款计息负债高占比才是每一家银行追求的目标!
招行的计息负债成本利率的竞争力不仅是优于民生,在同行当中也是处于领先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招商银行客户存款成本利率能做到如此之低,远远低于民生银行?
实际上,成本利率最低的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招行约有24%,然而民生仅约有6%。相反,成本利率较高的公司定期存款占比,招行仅约有29%,然而民生约有50%。
2019年招行客户存款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最主要的力量是个人定期存款占比、平均成本率均快速提升。但是,个人定期存款占比、平均成本率提升,主要是受资管新规逐步落地实施影响,部分到期理财资金由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成本相对较高的定期存款承接。
民生的客户存款成本利率上升比招行还快主要是活期存款占比下降了,公司活期存款占比下降4%=公司定期存款占比提升2%+个人定期存款占比提升2%。
聊完计息负债端,我们基本知道了招行与民生各自的负债结构与利率结构。我们继续从生息资产端探讨招行与民生各自的优劣。
(2)生息资产收益率拆解同样,生息资产也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客户贷款生息资产与非客户贷款生息资产。其中,客户贷款生息资产包括个人客户贷款、企业客户贷款;非客户贷款生息资产包括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投资类资产。
招行非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能力较差,在行业内处于末尾位置。但由于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远高于非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占比较高的客户贷款从而保证综合生息资产收益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
过去无论是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还是非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民生均远高于招行,综合生息资产收益率超越招行10%以上。如今,优势丧失,差距明显缩小。
(新金融工具有关会计准则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收益不再计入利息收入。为了统一口径比较,民生银行2018、2019年利息收入做了还原,将上述收益还原至利息收入。)
客户贷款配置当中,招行的个人客户贷款生息资产占比明显高于民生,而且招行的个人客户贷款生息资产占比继续提升,2019年个人客户贷款占比首次超越50%!相反,民生的客户贷款主要以企业贷款为主。
招行的企业客户贷款收益率明显低于民生一大截。这主要是因为招行企业客户贷款集中于优质大客户,尤其是国有企业客户,形成不良贷款风险较小,风险补偿定价自然就低;民生企业客户贷款集中于中小民营企业,形成不良贷款风险较大,风险补偿定价自然就高。然而,招行的个人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民生一大截。占比较高的个人客户贷款从而保证综合客户贷款收益率处于同行平均水平。
个人客户贷款配置当中,招行在住房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方面配置的资产规模都大幅领先于民生。2019年,招行住房贷款余额高达1.1万亿元,民生却仅略超4000亿元,其差距之大不言而喻。
我们知道,企业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对宏观政策敏感度个人客户贷款生息资产收益率对宏观政策敏感度。鉴于企业客户贷款大部分直接挂钩LPR,未来收益率大概率也是继续下行!相反,个人零售客户贷款受市场利率下行的冲击明显要小。诸如消费贷、信用贷基本不受影响,住房贷款虽有挂钩LPR,但基本都是挂钩五年期LPR,最起码比挂钩一年期LPR的好一些,利率下行速度慢。
在资金市场利率下降周期,个人客户贷款占比越高,越有利于生息资产端收益率的管控。招行企业客户贷款占比不断下降,一定程度上抵消资金市场利率下降周期企业客户贷款收益率不断下行的冲击!
展望未来,招行生息资产端将优于民生。
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聊一聊招行与民生各自的资产质量。
02资产质量(1)不良贷款比率银行贷出去的钱,总有一些收不回来,变成坏账,我们把变坏这部分称为不良贷款。从下表数据,可以发现:招行贷款总额比民生超出约1万亿元,但两者变成坏账的不良贷款绝对额比较接近。这也意味着招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低于民生。相较于同行其他银行,招行不良率也是行业最低的。
那么,招行较低的不良贷款比率是其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较低吗?民生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是因为其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较高吗?
不良计提偏离度从五级贷款的分类标准看,逾期90天以上贷款应该归入不良贷款,但不良贷款里还包括其他部分。正常来说,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1。因此,如果这个比值1,意味着有部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并没有被划分为不良贷款,该银行的五级分类很可能存在不严谨,或是有意扭曲不良贷款率,降低拨备,净利润可信度大打折扣。
按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行可以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从关注类贷款和次级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差额来看,如果"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1的银行资产要重新分类,利润增长将面对巨大的压力。
民生过去有多年"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大于1,可以说,民生过去有大量已经逾期90天以上不还的贷款,依然以正常贷款来认定,不良认定上尺度过松。相反,招行不良认定尺度较为严谨,"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始终小于1,而且行业最低!
风险迁徙类指标
民生的不良认定不够严谨,还可以从风险迁徙率来观察。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关注类贷款不属于不良贷款,但是,比关注类贷款差一个等级的贷款类别就划为不良贷款,因此,在所有迁徙率指标当中,最重要的是关注贷款迁徙率。
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民生与华夏,其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竟然还低于招行!真的如此吗?
先来说民生,2018年净利润增速为负,增长率-1.16%,如果民生关注类贷款迁徙类提高,那么就意味着其不良贷款增加,贷款减值准备也随之相应增加,最终减少利润,其利润增速就远远不止-1.16%了。因此,民生银行不排除牺牲贷款分类质量的可信度,来维持表面上的利润数据好看性。
再来说华夏,2018年"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高达1.47,不良认定尺度非常不严谨,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低也是意料之中了。
因此,剔除掉利润存在注水嫌疑的民生与华夏,招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依然是股份制行当中最低的,资产质量可信度是最高的。
2019年,招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是基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大幅上升情况下发生的。相反,民生不良贷款比率下降是基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是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发生。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2)拨备覆盖率一旦贷款归为不良,就得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如同一般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贷款减值准备与不良贷款之比称之为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行业监管要求是150%,该指标是2009-2010年期间设计、2011年正式公布的。虽有行业监管要求,但也不是强监管约束,甚至有的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跌破监管红线,民生2018年就这么干过!
股份制行当中,以2018年行业数据为例,招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358.18%,远超监管红线,行业最高!相反,民生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34.05%,行业最低,甚至跌破监管红线。
2019年,招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继续大幅提升高达426.78%;民生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虽有提升,但幅度较小,仅有155.5%,常年在监管红线附近徘徊。
鉴于每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尽相同,银行之间直接比较净利润的话,显然不科学。因此,为了能够更科学比较银行间的利润,一家银行需要按照另一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来计提不良贷款减值准备进行调整。
不烦试计算一下:民生2019年净利润549亿元,如果民生拨备覆盖率按照招行的标准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话,所得税按照25%计算,净利润将调减544*(426.78%-155.50%)*0.75=1107亿元。
当然上述的计算调整并不能归入一年经营,是历史多年积累。
如果净利润调减在一年内处理的话,2019年实际净利润将是549-1107=-558亿元!如果是5年内分摊的话,2019年实际净利润将是549-1107/5=328亿元!如果是10年内分摊的话,2019年实际净利润将是549-1107/10=438.3亿元!
虽然民生2019年年报披露的利润增速有所反弹,但是一旦民生拨备覆盖率按照招行的标准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话,实际情况就糟糕了!
因此,如果投资者仅仅拿利润表来研究比较,那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当然,对于民生来说,不是想提高拨备覆盖率就能提高。如果拨备覆盖率提高,必将计提更高的减值拨备,净利润受到压缩,进一步意味着资本无法得到补充,在资本充足率强约束下无法扩大信贷。当然,较低的拨备覆盖率也就意味着较低的资产质量,利润存在主观调节的水分。正是因为民生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如此之低,净利润质量不得不令投资者怀疑,股价萎靡不振也就不难理解了。
(3)资本充足率2012年6月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该资本管理方法参考《巴塞尔协议3》。
(1)从2013年起,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指标强制提升到5.5%、6.5%、8.5%。
(2)以后每年增加0.4%的储备资本要求,直到2018年达标,分别为7.5%、8.5%、10.5%,系统重要银行额外加1%。目前我国系统重要银行一共六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无论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还是资本充足率,招行均高于民生,而且位居行业榜首。招行不断强化并领先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该行具备更强信贷扩张、扩大资产负债表、提高营收能力,甚至可预见的、更大的分红可能性。
03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民生与招行的股价差异背后的逻辑,分别有以下几点:
民生:
负债端劣势依然较大,计息负债成本率远超招行,无论是客户存款,还是非客户存款,其成本率都均高出招行一大截;
生息资产端的优势正在丧失,无论是客户贷款还是非客户贷款,其收益率与招行的差距明显缩小;较高的非客户贷款占比,客户贷当中企业客户贷款占比又较高,展望未来,伴随LPR下行,生息资产端收益率不容乐观;
资产质量可信度较低,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较为不严谨。即使认定为不良贷款,但其计提减值准备不够充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常年在监管红线附近徘徊,远低于招行。正是因为民生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如此之低,净利润质量不得不令投资者怀疑。虽然民生2019年年报披露的利润增速有所反弹,但是一旦民生拨备覆盖率按照招行的标准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话,实际情况就糟糕了!
鉴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受制于E的预期拖累,其PE迟迟起不来,股价长期萎靡不振,当下拐点论依然不成立。
招行:
负债端优势明显,计息负债成本率远低于民生,无论是客户存款,还是非客户存款,其成本率均为行业最低;
生息资产端的优势将会有所体现,在资金市场利率下降周期,个人客户贷款占比越高,越有利于生息资产端收益率的管控。招行个人客户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抵消资金市场利率下降周期企业客户贷款收益率不断下行的冲击!展望未来,招行生息资产端将优于民生;
资产质量可信度较高,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行业最为严谨。一旦认定为不良贷款,其计提减值准备也最为充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不断创新高,位居行业榜首,遥遥领先!
因此,招行的利润更为真实可靠,甚至提前隐藏了部分利润。基于此,股价涨幅远超利润的增长,PE估值不断抬升,名副其实的戴维斯双击!
但是,再好的资产,都会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当下的招行还值得买入吗?
如果以2019年12月31日净资产为基准,合理假设招商银行未来五年2019-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14-16%,分红比率保持在自上市以来分红率水平28.51%,连续分红五年,第五年后净资产出售,考虑到银行牌照等等无形价值,假设以20%溢价率出售,WACC折现率=8%,那么市值区间[9216.01,9955.92]亿元,每股内在价值区间[37,40]元。
假设持有五年期(2020-2024),股价会上涨到内在价值,要求复合回报率下限=WACC=8%,那么安全边际折扣=1/(1+0.08)**5=0.68,相对安全买入价格区间=[25,27]。
也就是说,如果招行股价跌到25元左右就可以考虑逐步买进,越跌越买;如果招行股价一旦涨到37元左右就可以考虑逐步卖出。
切记!本文所写内容仅供交流讨论,不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若完全按照文中提供的观点进行交易,由此带来的风险收益自担!由于数据君阅历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多多担待。
巴菲特割肉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0年Q1雪球股票失宠榜发布,民生银行也在其中,哪些股票的上榜在你意料之中,哪些股票的上榜又让你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