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523

本文目录

越南因疫病求助中国,毛主席曾身受其扰,“523”工程秘密展开

你知道什么是“打摆子”吗?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轰鸣,美越两国的军士却同时被一种急性传染病紧紧缠住,不仅是越南战场,这个名为“疟疾”的传染病此时正在东南亚肆虐开来。疟疾通过蚊虫传播,患病者会打寒颤,发高烧,忍不住一直打哆嗦,严重的更是高烧致死,民间俗称为“打摆子”。

更为糟糕的是,致病的疟原虫已经对当时的特效药氯喹产生了抗药性,一时之间谁先拥有抗疟新药似乎成为了取胜的关键因素,为此美军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筛选了20多万种化合物但最终无果。反观越南方面,时任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先生选择来到了中国进行求助。

疟原虫

其实在当时的中国,人民也深受疟疾的危害,我国南方地区尤甚,就连毛主席在革命时期都曾患过疟疾,收到请求后毛主席思考了一下,随后郑重地对胡志明先生说:“放心吧,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为了抗美援越,更为了研制新药挽救生命,我国秘密开展了一项“523”科研项目,历时13年,举国协作,最后的研究结果轰动世界。

那么疟疾到底为何这么难缠?我国“523”项目又是如何研究出了新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往事,走近“523”工程。

越南发出求助,“523”工程神秘启动在今天的中国,“疟疾”已经基本绝迹,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来自长辈的描述或者久远的文学作品,直到现在,老一辈人回忆起疟疾发病的情形还是心有余悸,据他们说发病时上一秒犹如烈火焚身,下一秒又如寒气袭来,整个人忍不住颤抖起来,就像在“打摆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疟疾也逐渐从我们的身边远去,但这种顽固的急性传染病曾经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人类为了顺利地治愈疟疾,和疟疾打起了一场持久战。19世纪时,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里分离出了一种抗疟成分奎宁,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金鸡纳霜”。不久之后,科学家又成功找到了用来替代奎宁的抗疟特效药:氯喹,就在氯喹成功克制疟疾将近两百年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竟产生了强大的抗药性,东南亚因此深受疟疾的肆虐。

金鸡纳树

1955年,美军进入越南发动了战争,这也是美国历时最长的一次战争,但美军没有想到,在越南战场上有比子弹更可怕的敌人,那就是有了抗药性的恶性疟疾。

越南地处热带,这里山岳连绵,山林密布,既炎热又潮湿,因而迅速成为恶性疟疾紧紧缠绕着的地区。不管是越南部队还是美国部队,因为恶性疟疾无辜牺牲了太多的军士,远远超过了战斗损失,根据相关数据,从1967年到1970年,身在越南感染疟疾的美军人数多达80万。

越南密林

鉴于疟疾对军队的巨大影响,美越两国都认识到研制抗疟新药对于作战的重要性,越共总书记因此亲自来到北京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经过仔细思考决定紧急部署,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为越南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攻克这个致命难的题。

1967年,我国正值十年动荡时期,全国的科研工作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声令下,调集全国力量进行医疗研究。5月23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召开了协作会议,组织了60多家科研单位,并初步制定了3年的研究规划,开启了一项紧急项目,并把开会日期“523”定为了项目名称。

以身试针,积累临床经验古有神农尝百草,在“523”项目里也有一位中国研究员亲试针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收到来自越南的求助之后,为了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我国选择中医西医并举,全力攻克抗疟难题,在西医方向率先取得了初步成果。

由于越南方面需求的紧急性,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把科研方向放在了预防上,并迅速研制出了“防疟1号片”,吃一片可以预防7天不被传染,后来又接连研制出了“2号片”和“3号片”,将预防效果延长到了一个月,虽然这些药片无法根治疟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解了越南的燃眉之急。然而与小有成就的西医相比,中医方向的研究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

“523”项目在中医方面的探索分为针灸和中药两部分。在针灸治疗方面由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老师李国桥负责进行相关研究。李国桥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但对针灸疗法也并不熟悉,并且针灸作为一种临床医学,必须亲自到疫区进行实验才能知道有没有疗效,于是李国桥先生不惧艰难险阻,来到了疾病多发的云南省。

李国桥

在这个位于云南省梁河县的小山寨里只有20户人家,每家都有疟疾病人,破败的木屋里病人气若游丝,饱受病痛折磨,看起来仿佛不久后就要撒手人寰。强忍内心的痛楚,李国桥先生对寨子里的患病者施以针灸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但由于针灸的作用并不像药物那样明显,因而人们很难判断针灸治疗是不是产生了效果,就在这个过程里,还是有病人接连离世。

为了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李国桥先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自己亲自尝试针灸,并进行观察。

针灸

考虑到这次医学实验可能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李国桥先生事先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里写道“这次试验完全出于自愿,如果出现昏迷,暂时不要用抗疟药治疗,以免干扰研究计划,请领导和妻子不要责怪我的鲁莽,如果真的发生不幸,到时候只要在花圈上画一个疟原虫,我就心满意足了”

心意已决的李国桥先生在寨子里采来了疟疾病人的血液,果断地注射到了自己的体内,没几天,李国桥先生就感染上了疟疾,身体一会儿犹如火烧一会儿犹如冰冻,痛苦不已,但为了观察针灸疗法的效果,李国桥先生坚持不服用药物,让同事在自己的身上进行针灸。漫长的4天过去了,针灸疗法没有任何效果,李国桥先生无奈只能服用氯喹,但由于当时疟原虫已经对氯喹拥有了抗药性,同事纷纷担心氯喹在李国桥先生身上不起效,那么李国桥先生将永远地留在他乡。

幸而经过11天的艰难等待,李国桥先生顺利痊愈了。虽然李国桥先生亲身试验也没能找到针灸治疗疟疾的方法,却在病中记录了宝贵数据,为后续临床试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反复试验的失败,李国桥先生不得不承认针灸对疟疾治疗并没有什么明显效果,这一研究方向也就此中止了,针灸研究所不得不退出了“523”工程,而接替他们的是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

屠呦呦

科研人员接力“赛跑”,终得“东方神药”《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就出自此处。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以“呦呦”为她取名,却没想到女儿会和“野之蒿”结下了毕生的缘分。

屠呦呦从小有个特点,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会特别的专心和勤奋。1951年,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学习,毕业后来到中医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在中医学习班里学了两年半的中医药知识,由于屠呦呦的勤奋和医学背景,1969年,屠呦呦奉命担任中药研究所所长加入了“523”项目。

在搜寻线索的过程中,屠呦呦首先想到了大量的古籍药方,为此她不仅翻阅了大量医疗古籍还到处走访老中医,最终将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抗疟中草药和药方整理了出来,并记载到了《抗疟单验方集》一书中,这里面就包括抗疟的关键原材料“青蒿”。

青蒿

但在当时,青蒿提取物的抑制效果并不好,因而暂时没有引起屠呦呦的重视。对比抑制率68%的青蒿,屠呦呦对抑制率高达84%的胡椒寄予厚望。

然而经过深入研究,胡椒的抑制效果虽然非常显著,但灭杀的效果却非常一般,于是屠呦呦重新把目光放在了抑制率第二的青蒿身上,开始用常规的乙醇提取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抑制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每次的数据还存在很大差别。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屠呦呦陷入了疑惑当中,只能重新拿出古籍,尝试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线索。这一翻还真让屠呦呦翻到了,1971年,屠呦呦在翻阅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的过程中,突然来了头绪,在这本书里记载着这么几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要知道中药常用的服法是煎药服用,这个方子却是绞汁服用,屠呦呦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因为在高温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从而影响了它的抑制效果。

肘后备急方

于是屠呦呦选择用沸点更低的乙醚对青蒿进行提取,果然用这样的提取方法提取出来的黑色膏状物经过试验,抑制率能达到100%!这一结果令屠呦呦兴奋不已,为了推动青蒿素的研究进程,次年屠呦呦在南京的研究会议上向大家汇报了这一喜人成果,这也成功激发了科研单位对青蒿的研究热情。

一时之间,山东、云南省的药物研究所纷纷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积极进行相关研究,随着研究的推动,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喜人成果,如今最重要的是抓紧研发出药剂并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测定和改造,提高它的治愈速度,降低它的副作用,把它改进成不易使病情复发的优良药品。但改变化学结构可不是一件简单事,这需要有机化学专家的积极参与。

于是这根接力棒从屠呦呦等人手里传到了有机化学专家周维善一行人手里。1973年,精通有机化学的周维善先生和助手吴照华、吴毓林拿着青蒿素晶体的样本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一行人对晶体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个晶体共有42个原子,那么这么多的排列方式到底是哪一种呢?此时接力棒再次传递。

周维善

吴毓林先生的妻子李英带来了一个关键信息,成功解开了这个难题,帮助周维善小组成功测定出了青蒿素的结构,为今后所有的青蒿素和衍生药物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1975年,青蒿素抗疟新药终于研制成功,4年后顺利通过全国鉴定,这个被称为“东方神药”的抗疟特效药是中国带给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每年都在拯救全世界无数患病者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作为首位获奖的中国人登上了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世界医学界也因此对神秘的中国医学充满了好奇和钦佩。

青蒿素从发现到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犹如一场接力赛,众多科学家纷纷接过前人手中的接力棒疯狂奔跑,只为把研究进程再向前推进一步。

以身试针的李国桥先生在退出“523”工程后仍然游走在非洲东南亚的疟疾多发区,希望能把治疗方法带给最需要的人,赞比亚的疫区人民因此称他为“我们的福音”,为测定青霉素结构作出突出贡献的李英女士随后也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屠呦呦女士更是继续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积极探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等适应症的疗效。

屠呦呦

这场对越南乃至全球都具有深远意义的“523”项目耗时13年,参与者多达近三千人,倾注了科研者的心血,其地位堪比“两弹一星”。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前人的试错,后人就会一直踩坑,我们应该记住的不仅仅是屠呦呦女士,而是所有参与“523”工程的工作者,这些人值得我们的钦佩和历史的铭记,他们不仅是中国的英雄,更是拯救世界的英雄。

“523”,想不到竟是33万深圳人的共同表白

来源:【读特】

刚刚经历了“5·20(我爱你)”这个特别有爱意的日子后,我们又迎来了“5·23”。“5·23”谐音为“我爱山”,这个属于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特殊日子,在深圳过出了更加浓厚的“氛围感”。

深圳是一座富有攀登精神的城市,登山爱好者的运动热情高涨,市民们用行动向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动情“告白”——2020年3月,深圳晚报联合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在全市发起“深圳十峰”全民登山活动,截至2022年5月下旬,在“深圳十峰”小程序上打卡人数突破33万人次。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000人攀登了全部十座山峰。

2021年,无腿登山家夏伯渝登顶梧桐山,开启“深圳十峰”挑战。(资料图)深圳晚报记者林炜航摄

这些数据映射出的是深圳雄厚的户外运动基础力量,以及市民显著提升的锻炼意愿和健康理念。山高人为峰。在一次次攀登过程中,深圳市民不畏困难的攀登精神,潜移默化提升了城市涵养。

登山,俨然成为了承载着城市气质的新风尚——我爱山,爱的是文明和谐宜居的城市美景,爱的是迎难而上的拼劲闯劲。

“十峰”数据榜

(截至2022年5月22日20:00)

●打卡“深圳十峰”达到334982人次,超过2000人完登“十峰”。

●2022“深圳十峰勇士”人车接力赛中诞生多项纪录:

净登山时间(不计算交通时间)最快为8小时19分39秒;

全程用时最少为16小时35分44秒。

●“深圳十峰”总榜排名第一的山友是刘秋成,

登顶次数达到2151次,2022年至今已登顶418次。

●打卡人数最多的山峰前三名:

梧桐山(65574次)、大南山(49317次)、莲花山(47596次)。

●“深圳十峰”海拔前三名:

梧桐山(943.7米)、七娘山(869米)、大雁顶(801米)。

登山在深圳有多火?

登山达人两年登顶2151次平均每天登顶三座高峰

“深圳十峰”全民登山活动号召市民走向户外、走进大自然,“爱自然、爱运动、爱深圳”。经过市民投票,梧桐山、七娘山、大雁顶、梅沙尖、大笔架山、阳台山、塘朗山、凤凰山、大南山、莲花山最终入选。“深圳十峰”微信小程序上线后,社交、分享、打榜的玩法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登山运动。

截至2021年3月,打卡“深圳十峰”的市民突破10万人次。接下来的一年时间,打卡人数翻倍上升,如今已经超过了33万人次,且依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打开“深圳十峰”微信小程序,你能清晰直观地看到每座山峰的打卡排行榜。目前在登顶次数总榜排名第一的,是深圳登山达人“成成”,她的登顶次数高达2151次,这意味着平均下来,她每天都要登顶三座高峰。

与很多完登“十峰”的山友一样,“成成”热衷于带着家人一起向山顶迈进。在2020年夏天,“成成”就和丈夫带着儿子张旭成功登遍十座山峰,成就了第一个“十峰家庭”。

“成成”说:“当时儿子面临着考高中的升学压力,我们一方面是多带他亲近自然,另一方面是想培养他不畏挫折的韧性思维。在完成‘十峰’目标的过程中,他从最开始的夸下海口到登山过程中的挫败,再到最后越战越勇完成挑战,‘十峰’对他来说,已经从追赶的目标,变成了一种运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2020年“深圳十峰”FKT竞速赛,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登山。(资料图)受访单位供图

登山已成为深圳人生活方式

山高人为峰登山提升城市精神气质

深圳人对登山的热爱,是“刻在DNA里”的。早在2013年,深圳就有超过100万人常年参加登山户外运动。截至目前,深圳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有41人,是全球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最多的。

深圳人为何热爱登山?自然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深圳温暖湿润的气候,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资源要素齐全,而丰富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空间基础。

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创会会长、“深圳十峰”发起人王石认为,深圳特别适合开展登山户外运动:“这里是丘陵地带,有很多非常美的山,而且最高海拔还不到1000米,对于一个人一天的运动量来说非常合适。”

敢闯敢试、勇攀高峰,是深圳人勇于挑战登山运动的精神内核。深圳登协会长、登山家张梁表示:“在深圳人的身上能看到不断超越自我的气质,这种城市气质也深深渗透在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中。向上攀登的精神,正是深圳的城市精神和人文气质。”

深圳登协副会长曹骏认为,受到疫情影响的深圳人更关注健康水平,积极参与登山运动,迸发了更大的热情。他说:“深圳市民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抗击疫情,通过登山这种健康积极的方式磨砺自己,迎接来自不同层面的挑战。”

登山市民热爱城市生态环境

在登山中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理念

登山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亲近自然,同样也是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重要途径。

今年年初,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孩子们参与了一场攀峰清野之旅,7天登顶“深圳十峰”,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环保知识。

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鹏成星愿义工队队长刘秋成说,爬山清野活动,既是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响应,也是学生们对环保公益的躬身践行。同学们用自身的行动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树立“不乱丢垃圾、不破坏自然”的环保意识和“走过不留痕”的环保户外生活方式。

家长苏汉勇表示:“弯下腰是一种态度,捡垃圾是一种美德,孩子们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家长,越来越多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的重要性。”

相约运动的过程,同样是增进社区氛围、提升邻里感情的重要过程。

在深圳的登山团体当中,有一支名为“十七英里小虎队”的社区队伍十分活跃,队员杨彬表示,队伍中的队员都是街坊邻居,跑步、登“十峰”、攀雪山,大家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一起勇攀高峰。

杨彬介绍,登山的过程中,磕磕碰碰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在朝着目标的过程中,携手共进、增进友谊。难忘的登山经历,也能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更有人情味,“美邻之美,居山海之间,结忘年之交,吟对酒之歌。”

“深圳十峰”系列活动点燃市民参加户外活动的热情。受访单位供图

登山还有这些新鲜玩法

每个月都有“爱山日”系列活动等您参加

除了常规登山打卡之外,深圳山友们想出了各种有趣的方式挑战“十峰”,比如“十峰连登”“登顶同一山峰100次”“上班前登山打卡”等。大家用花式打卡设置新挑战、新目标,也给予自己更多精神鼓励。

为了响应户外爱好者们的需求,更多官方组织的赛事应运而生。今年4月10日,“深圳十峰勇士”人车接力赛完赛。这是深圳登协首次组织人车接力竞赛,这标志着更多登山比赛、活动的新玩法将走进市民生活。

2022年的“深圳十峰勇士”人车接力赛,对参赛选手提出了更高挑战。受访单位供图

2022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构建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体系,新建绿道60公里,郊野径230公里,加强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建设,以纯生态方式打造一批精品远足径,让市民群众更好参与户外休闲,亲近自然生态,体验山海美景。《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中明确指出,深圳将加快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持续推动打卡“深圳十峰”等文体旅系统融合活动开展,通过郊野径、山海连廊等建设,串联道路绿化、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绿色空间,实现无障碍通行,让市民生活在“绿道上的公园城市”中。

全民健身新风尚,正成为深圳人民健康生活的独特方式。

深圳晚报和深圳登协联合呼吁,每个月的23日,都将成为新的“爱山日”。深圳晚报正在和深圳登协等单位、机构合作,策划十佳健身步道健身跑、深圳十峰团队挑战赛、山海湖线上马拉松、帐篷运动节等户外休闲系列赛事活动,新鲜、有趣、好玩是这些活动的共同标签,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参加。

“我爱山”寄语

张梁(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期待百万市民打卡“深圳十峰”

深圳的户外运动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深圳十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效果,疫情发生以来,更多人注意身体健康,希望增强免疫力,与大自然有更多接触。户外运动爱好者、普通群众都参与其中。

参与登山运动带来身体、心灵上的成长,会对生活很多方面有帮助。参与登山运动将会成为深圳市民的一个常态。

深圳有非常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能看到有百万市民打卡“深圳十峰”,期待这一天。

曹峻(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登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象征

深圳是一座登山文化非常盛行的城市,这十座具有代表性的山峰,展示了深圳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面貌。同时从西到东,都能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看到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和自然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已经有33万人次打卡,希望“深圳十峰”能够继续成为市民喜爱的品牌活动,成为深圳人喜欢的全民健身运动。

余志斌(深圳山友):我清野,我自豪

自从“深圳十峰”小程序推出打卡和证书功能以后,深圳户外登山的人越来越多了,户外登山已经变成了生活习惯。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周末习惯从以前单纯的跑步,慢慢变成了跑步+登山+清野。

希望未来像用心清野的户外社团多一些,户外人能自觉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下山,耕耘今天,收获明天,我登山我快乐,我清野我自豪,我文明我开心。

“风下”(深圳山友):户外运动因“十峰”出圈

“深圳十峰”活动发起后,我感觉最大改变是户外运动出圈了,很多人的身份从游客变成山友。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打卡活动,慢慢了解户外圈的常识,具备了安全和环保意识。

在参与户外运动的同时,希望大家的安全和环保意识继续加强。我随着户外出圈,很多网红路线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大家登山过程中把垃圾带走,才能让参与户外运动的环境变得更好。

“深圳十峰”大事记

2020年3月20日

春分时节,深圳登协创会会长王石登梧桐山,号召市民走到户外、亲近自然,发出“爱自然、爱运动、爱深圳”的口号。

2020年3月28日

深圳晚报联合深圳登协向全市市民发起“深圳十峰”投票活动。

2020年3月29日

“深圳十峰”发起首个线下活动——“深圳十峰”体验日,召集了亲子家庭、户外教练以及企业单位攀登梧桐山。

2020年4月10日

由近万名深圳市民投票评选出最具代表的十座山峰:梧桐山、七娘山、大雁顶、梅沙尖、大笔架山、阳台山、塘朗山、凤凰山、大南山和莲花山。

2020年4月12日

王石开始攀登十峰,耗时8天完登,点燃深圳登山运动热潮。

2020年4月12日

启动“十峰”领队带队打卡“十峰”计划,共计招募了40名协会注册教练和领队。

2020年4月20日

“深圳十峰”山野清洁系列活动启动,62名义工分批次走进阳台山打卡,向市民、登山爱好者宣导环保。

2020年4月21日

发起”深圳十峰“亲子登山队招募,希望通过户外运动塑造孩子人格,学习登山技能、训练自我管理能力与领导力。

2020年4月28日

“深圳十峰”小程序发布,市民登顶后,通过深圳十峰小程序打卡可获得电子登顶证书和电子勋章。

2020年5月18日

梧桐山(盐田秀桐道)FKT测试赛启动,定向邀请30名运动员参赛。5月24日,创造了34分钟登顶梧桐山的最快纪录。

2020年5月26日

“深圳十峰”自然探索主题活动举办,呼吁广大市民共享山林之美,探索自然之奇。

2020年7月10日

“十峰勇士”榜发布,鼓励已完登“深圳十峰”的户外爱好者。

2020年8月31日

在“十峰”打卡明星人物刘秋成(成成)的影响下,其爱人和儿子也一起完登“十峰”,第一个完登“十峰”的家庭诞生。

2020年9月20日

“深圳十峰”FKT竞速联赛首站梧桐山站开赛,共有117名个人组运动员和27个家庭参赛。随后还完成了三站比赛。

2021年3月3日

无腿登山家夏伯渝登顶梧桐山,开启“深圳十峰”挑战,向青少年传递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最终他在3月29日完登。

2021年3月28日

十支登山小队攀登梧桐山,拼出一幅深圳地图,开启2021年深圳十峰全民健身登山活动。

2022年4月10日

2022深圳十峰勇士人车接力赛成功举办,35支队伍140人36小时昼夜不停参赛。

编辑张玉洁冯进容审读吴剑林审核郑蔚珩曹亮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111型、523型、811型三元锂电池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差别?

你的电动汽车都是用的什么电池?811锂电池、523锂电池、622锂电池、111锂电池,都是什么意思呢?

三元电池又可以细分成NCM路线和NCA路线,NCM是指正极材料由镍钴锰三种材料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产品类型从NCM111(N:C:M=1:1:1)到532、622、811,随着镍含量的增加,电池能量密度也相应提升。

而NCA的正极材料是由镍钴铝构成,三种材料通常的配比为8:1.5:0.5。

目前锂离子电池产业重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我国以NCM为主,日本以NCA为主,韩国则是NCM和NCA齐头并进。

(1)811是指正极材料中镍钴铝或镍钴锰按8:1:1的比例进行搭配的三元锂电池。以这种比例搭配能够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容纳更多的电量。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大多数所使用的三元锂电池主要是镍钴锰(NCM)电池。

吉利的高端纯电品牌车型几何A、蔚来的ES6、小鹏G3等等新改款都是用的811电池,续航可以达到500公里左右。

(2)523型是指正极材料中镍钴铝或镍钴锰按5:2:3的比例进行搭配。

上汽的电动车就是采用的523型电池。

(3)622是指正极材料中镍钴铝或镍钴锰按5:2:3的比例进行搭配。

(3)111型则是指正极材料中镍钴铝或镍钴锰按1:1:1的比例进行搭配。

(4)NCA则是镍钴铝按8:1.5:0.5配比。

(一)中低镍的NCM111(即111型)和NCM523(即523型):

NCM111型低镍材料是最早被提出的材料组成,研究最为深入,但成本高。111型电池中Ni、C、M等过渡金属元素具有相同组成比例,兼具高倍率、长循环和高安全等性能优势。同时,因为Ni、M含量相等,其通过电子迁移后以Ni2+、M4+形式搭配存在,没有多余的Ni3+,所以NCM111是多元材料中最容易制备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含量相对较高,对大电流充放电等倍率特性的发挥有利,但因为钴的价格很高,市场价30多万一吨,所以也带来材料成本偏高问题。

111型电池早期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应用市场被广泛选用。

与NCM111相比,NCM523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较低的成本、相近的热稳定性,使其一举成为市场用量最大的三元材料。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充电宝、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混合电动车、纯电动汽车等众多领域。

(二)高镍的NCM622、NCM811和NCA

NCM622型多元材料0.1C比容量约180A·h/,比NCM523高出近10A·h/。NCM622中的LiNiO2所占比例已经达到40%,其制备难度比NCM111、NCM523大幅提高。该材料的比容量较高,加工性能较好,已产业化并用于高端笔记本电脑用圆柱电池和高能量密度的纯电动车用电池中。

NCM811型多元材料0.1C比容量达200A·h/以上,比NCM523高出30A·h/。镍含量增加、钴含量降低,使得NCM811有望摆脱钴资源紧张带来的原料成本困境。811三元锂池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成本比NCM523低,但热稳定性不如NMM523电池。

与前几种多元材料不同,市场上销售的NCM811大多并非严格地按Ni∶C∶M=8∶1∶1这个组成来制备的。Ni含量有可能是78%、83%、85%或88%等多种组成,以追求更高的比容量和相对稳定的结构,最终实现良好的加工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高性价比等综合指标。

(三)NCA层状材料0.1C比容量达到200A·h/以上,与NCM811接近。

与NCM811类似,NCA大多并非严格地按Ni∶C∶A=80∶15∶5这个组成制备。镍含量与NCM811相同时,由于A含量不能太高,只能补充更多的C,导致材料成本升高,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因此,NCA适合于面向更高镍组成的高容量电池应用,如镍含量达到89%、92%或95%等水平,以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长寿命、高性价比等应用开发目标。近几年来,不同镍含量的NCM/NCA产品被陆续开发,以满足电动工具、混合电动车、纯电动汽车等多领域的各种细分应用市场需求。

“三元锂电池”应该是指以三元材料(镍钴锰)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是一类材料,可以用通式LiNixCMzO2来表示,通常简写为“NCM”。式中x、、z表示各元素的占比,比如LiNi0.5C0.2M0.3O2中镍、钴、锰的比例为5:2:3,因此简称“NCM523”,其他情况类同。

比钴酸锂、磷酸铁锂和锰酸锂正极材料,三元材料具有更高的克容量,充电电压。因此三元锂电池正在逐步取代磷酸铁锂成为汽车动力电池的主力军。

811三元锂池的优点是能量密度高,但热稳定性不够好。

523三元锂电池成本高,单体能量密度也低于811三元锂电池,但热稳定性明显优于811三元锂电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