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深圳小额贷款公司可靠吗

本文目录

小心!借款也敢耍套路 业内专家提醒警惕“套路借”陷阱

原标题:借款也敢耍套路,业内专家提醒警惕“套路借”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5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沈勇)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中,“套路贷”已经恶名远扬,然而“套路借”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样不容小觑。近日,深圳市小额贷款行业协会向会员企业发出《风险提示函》,提醒加强贷款各环节风险控制。

疫情下的“套路借”

记者了解到,深圳小贷协会发出的《风险提示函》指明: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相当的影响和冲击,防范风险应当格外高度重视。最近,有会员公司反映,一些不法分子散布不良信息,故意教唆、蒙骗、诱导少数客户借疫情恶意投诉或诉讼,其中有不良律师介入,打着所谓“维权”的幌子,鼓动非法串联的群体性事件。

《风险提示函》要求各公司一方面对客户确因疫情影响的还款难问题,在认真审核确认的前提下,给予合理的展期、延期或适当的减免息费,维护好客户的正当合理权益,与客户共渡难关,履行好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也应当切实加强贷款各环节风险控制,尤其高度重视贷后逾期风险处置中投诉行为,首先自查是否依法合规,对事关客户权益的利息费用标准和收取方式以及其他各重要事项的风险告知、明确提示、请客户签字确认等各环节必须确保留有确凿证据,比如面签环节要有视频、照片和录音,线上业务要有明确的电子签名等,以保护好公司的正当合法权益。

打击“套路借”维护金融诚信

“深圳小贷协会发出的风险提示,实际上剑指‘套路借’,和已经成为社会声讨焦点的‘套路贷’一样,套路借也是危及金融安全的违法行为。”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负责人胡尔义表示。

胡尔义解释,“套路借”主要有两种:日常生活中的“套路借”,就是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借钱赖账,常以高利息为诱饵;而另一种,是现在已经呈现出职业化趋势的“套路借”:以提供虚假借款材料,虚构借款事实,并在借款逾期后通过恶意诉讼、恶意举报、虚假报案或滥用政策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

“过去‘套路借’主要发生在银行,也就是骗贷。”胡尔义表示,而近年骗贷情况主要发生在P2P网贷平台,目前也在向小贷公司蔓延。而针对P2P网贷平台的“套路借”,已经成为网贷平台回款难,良性退出难的原因之一。

典型的一则案例:王XX将其注册的众多空壳企业加以财务包装,向P2P网贷平台借款3500万元。此后王XX的空壳公司拖欠债务,法院一审判决网P2P平台获得胜诉后,王XX再次恶意上诉,利用扫黑除恶的政策导向,捏造事实,混淆视听,造成案件一拖再拖,从而为自己转移资产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给P2P网贷平台和众多出借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套路借’已构成恶意借款型诈骗或者合同诈骗,其主观恶意已经超过借款不还的‘老赖’。”胡尔义表示,面对这种新型诈骗,各类金融机构要严格做好风控和取证,相关政府部门也要介入监管、依法办理,以维护社会的金融诚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圳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奖励撬动500倍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金融血液畅流 万千企业受益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沈勇)临近年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最后冲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金融血液的畅流不可或缺。

12月5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印发《稳经济接续政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实施细则》,对于今年9-12月新增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业务,按照实际发放贷款金额给予银行0.5%业务奖励,按照实际承保贷款金额给予试点保险机构1%业务奖励,并将于2023年1月在官网发布集中受理通知。

“这意味着,全市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输血’将获奖励,从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成本,让万千企业受益。”有关专家向记者表示。

撬动资金流向实体的“神器”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保险公司用保证保险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银行则接受该保险作为主要担保方式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关于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若干接续政策》,通过实施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补贴,可以全力纾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助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是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难点痛点提供的一个有效的增信工具,通过整合“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力量,能充分发挥保险融资增信功能,帮助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方便、快捷、以合理成本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2018年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关于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两年。

为贯彻落实《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于2018年底联合印发了《深圳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发放500万元以下、1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缓解我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据悉,试点期间共发放奖励约1100万元,撬动贷款51亿元。近乎1∶500的杠杆效率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成为注资实体经济的“神器”。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第一梯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圳金融业正走在积极践行的路上。金融业是深圳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与北京、上海并列内地金融城市“第一梯队”。

据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月报,前三季度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14.74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占同期GDP比重达16.2%。

在稳健增长的同时,深圳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记者了解到,截至9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8195.4亿元,同比增长17.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8个百分点。科技企业贷款余额8154.24亿元,同比增长31.5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4.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深圳地区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3万户;9月全市各类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6%,环比下降30个基点,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金融驿站”让资金快马加鞭

今年以来,深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业更展现出服务实体经济的担当。

3月16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金融服务支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通知》,指导全市金融机构通过减费让利、完善展期续贷衔接等措施,对市场主体进行纾困帮扶,保障疫情期间金融服务“不断档”。

6月28日,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经济保民生稳发展的实施方案》。针对疫情常态化下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难点痛点,提出具体举措,例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费率最高减免40%,执行期限由2022年8月底延长至2022年底。

创新启动金融驿站项目。今年6月,我市创新启动“金融驿站”项目,通过线下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实体驿站网点和线上设置平台服务专区相结合,打通服务企业融资最后一百米。截至目前,驿站网点已扩张至97个,驿站对接后授信成功企业数量3949家、新增授信规模224亿元、新增融资担保业务规模45.2亿元,累计举办金融驿站主题活动41场。线上线下金融驿站累计解决资金806亿元。

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深圳金融工作锚定而动。

积极争取开发银行专项贷款支持。国开行深圳分行与市国资委建立应急协作机制,向深投控、深圳燃气、深农集团等6家市属企业发放应急贷款;完成鲲鹏资本并购华为荣耀项目首笔220亿元并购贷款评审和发放,有效支持手机产业链安全稳定。

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产品宣传,有效提高实体企业对于政策性银行产品服务的知晓度。

引导开发性银行转贷款合作。国开行深圳分行与辖内商业银行加强合作,推出“开发性金融+互联网科技”转贷款新型小微企业服务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

强化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截至9月5日,我市已获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40个,涉及资金251.3亿元,助力广东省圆满完成国家布置的任务。

多措并举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积极争取再贷款政策,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的有效手段。用好科创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对于扩大我市贷款供给总盘子、推动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具有积极意义。

6月23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组织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召开科创再贷款工作会议,研究帮助银行机构争取更多的再贷款额度。8月初,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已向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提交首批申请并获批额度。

稳步提升深圳金服平台服务效能。201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深圳市创业创新金融服务平台,通过线上需求发布、银行产品智能匹配,为我市企业提供精准化的线上融资对接服务。

新冠疫情发生后,这种“足不出户、线上对接”的模式受到广大中小微企业的青睐,2020年平台解决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了420%。今年以来,深圳金服平台累计发布需求金额5658亿元,共计解决金额276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08.06%。来源:深圳特区报

一家闷声发大财的小贷公司:余额常年不到100亿,利润却十几亿!

在国内个贷领域风起云涌的这几年,P2P行业、消费金融领域风声鹤唳,而一波传统小贷公司夹在其中的日子变得异常难过,不过,也有个别例外,在逆流中不退反进。

比如大本营扎在香港,已进入内地市场11年之久的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财”),这家公司实际上通过香港和内地多个线下门店开展个人及小微企业信贷和抵押贷款业务。

亚联财鲜少在媒体发声,在内地可以算得上低调至极,但它的业绩却不像名声一样低调。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上半年,亚联财除税前溢利为6.09亿港元(约合5.25亿元人民币),照此推测,亚联财2018年全年很可能获得超过10亿港元的除税前溢利。

实际上,除2015年-2016年受到内地经济发展影响盈利数据发生缩水外,亚联财在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的除税前溢利分别为11.48亿港元、12.24亿港元、14.08亿港元、14.45亿港元(约合12.46亿元人民币)。

有趣的是,这些年亚联财的贷款余额绝大多数时候保持在100亿港元以下,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极速变革的冲击下,亚联财没有被时代的浪潮掀翻成为历史,反而成为了传统小贷中少见的成功转型案例。

香港小贷之父的扛鼎之作

年前,亚联财刚刚庆祝完25周年纪念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91年的日本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的大股东新鸿基有限公司(下称“新鸿基”)持股58%,1993年正式更名为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

亚联财的创始人是香港小贷之父长原彰弘(原名张炳煌),进入内地之前,亚联财在香港的市场已经打下了不小的江山,是当地名列前茅的金融机构。

2007年,亚联财进入内地市场后,从深圳开始,通过扩张线下门店的形式逐步布局了北京、武汉、上海、重庆、成都等15个内地城市,成为了内地拥有绝对资金实力的最大外资小贷。

目前,亚联财在内地的业务主要包含了两部分,一是薪易贷、车主贷、企业贷、生意贷、社保贷、保单贷等信用贷款,二是房押贷、车押贷等抵押贷款。

亚联财的贷款业务与银行、小贷、消金公司的线下大额信贷业务有所重合,但综合费率较银行、消金公司更高。例如在随手借APP中的借款合同中,贷款利息加费用可达到年化35%。

早期,亚联财秉承了传统小贷一脉的谨慎风格。“放款慢、查得严、费率高。”提到亚联财,某金融机构人士总结道,“前些年亚联财在深圳展业的时候,每一笔都会去现场核查,内部还会过审贷会。”

企查查显示,亚联财在国内投资的十多家小贷牌照中,大多数都是有地域限制的传统小贷牌照,不过,少部分如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是网络小贷牌照,另外深圳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过一次更改后,去掉了“在深圳市行政辖区内”的区域限制。

此后,亚联财的打法没有因此走向互联网金融惯用的疯狂扩张之路。尽管线下个贷市场分食蛋糕的竞争者突然之间多如牛毛,创始人长原彰弘甚至也曾公开抱怨过亚联财受到限制较多,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是“不公平竞争”,但亚联财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更稳的革新之路。

亚联财不属于固步自封的一类玩家。早在2000年,亚联财就先在香港推行了线上贷款业务,而在内地,亚联财迎着互联网金融的趋势,逐步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策略,从线上获客,在线下门店签约。

从2014年开始,亚联财在内地和融360、点融、搜易贷、银联商务、通联支付等多个互联网渠道先后合作展业,还推出了线上现金借款产品“亚联财”APP、与华傲数据合作的“随手借”APP等,打下了线上借贷业务基础。

新鸿基2018年半年报透露,亚联财与银联商务的合作十分顺利,所产生的溢利贡献“令人满意”。亚联财还将与素具规模的POS终端机网络营运商进行类似的合作,增强线上营运的能力。

潜入内地市场的虎狼之师

上月,亚联财方面数据显示,其总共服务香港客户超52万人,贷款产品平均还款期为14个月内18-29岁的客户平均还款期为14.5个月30岁或以上的客户平均还款期为17.2个月。

另据新鸿基2018年半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月底,亚联财总共在营业的分行数量为73间,香港占据其中的49间。据悉,目前亚联财员工总数达到600人。

作为私人财务业务板块,亚联财的收入早就是新鸿基最重要的收入之一,过去多年间一度成为其第一大利润来源。

而从2014年到2018年上半年间,亚联财无论是在内地,还是整体业绩方面,都获得了不小的成绩。

上表可见,亚联财内地贷款结余和发放贷款总额在2015年开始缩小,同时内地业务的户均代偿余额也从2014年的57835元降低到了2017年的28628元。

财报中解释,这其中存在亚联财为抵御内地市场风险而进行的主动调控因素,也再次吻合了亚联财在业务风险与规模中一贯的谨慎风格。

在2014-2017年间,亚联财发放贷款笔数其实是在逐步上升的,其中2017年同比增加了46.36%,由此可见,亚联财的内地业务隐藏着不小的活力。

从亚联财整体盈利情况上看,2015年之后,尽管贷款余额并未大规模增长,其整体盈利情况仍保持了逐步回暖趋势,并在2017年回升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在经济形势严峻、国内金融行业政策不断收紧的情况下,一个小贷公司靠小贷牌照杀入内地市场,还能如虎狼之师一般杀出重围站稳脚跟,实属难得。

暴风中转舵的先见之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流财经,亚联财这样的外资企业,不仅考虑运营成本和内地市场政策波动的影响,同时还承担着很大的税费压力。

外资小贷进入内地抢占市场,既然没有牌照优势,就必须有坚强的业务资源作为后盾。如果说亚联财的股东背景和资金实力是一个小贷企业生来的好运气,那么在这几年的风暴中的及时转舵,就要算管理层的先见之明了。

2015年,由于内地经济疲软,主营个人和小微贷款业务的亚联财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受到重创,整体呆坏账开支总额几乎较2014年翻倍,内地业务的净撇账率达到24%。同年,亚联财迅速调整了信贷策略,降低平均贷款额以分散风险。

如上表所示,在试图分散风险的同时,亚联财还在不断缩减线下团队运营成本,线下的门店数量逐年递减,成果显著:新鸿基财报显示,与2014年相比,亚联财2017年的贷款放款宗数增加了75%,而经营成本却因为精简人手下降28%。到了2018年中,线下门店数量仅剩2015年的35%。

此外,得益于亚联财对互联网渠道合作不遗余力的推动,到2018年二季度,中国内地线上交易数量已超过线下交易。

早期线上化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亚联财陷入与其他小贷一样的困境:不转型不起量,转型又面临投入产出比太低的问题。

运营思路的及时转变,和对风险的敏锐感觉,为传统小贷的转型迎来了一线生机,但更多传统小贷面临的困难,其实是监管政策对业务的限制。即便拥有网络小贷牌照,但从融资额度和杠杆倍数上仍然有颇多限制,这一点,也仍然是亚联财在内地开疆扩土需要突破的问题。

不过,亚联财方面也透露,与银联商务的合作中,未来可能推出以零售客户为对象的借贷转介业务计划——流量分发,或许也是小贷公司规避经营范围风险的方法之一。

此外,亚联财也正式成立了金融科技及创新部,在政策不明的未来内地贷款市场,多留了一条出路。

在公司成立25周年时,长原彰弘曾表示,亚联财公司现金充足,希望透过收购拓展业务。可以推测,“财大气粗”的亚联财如果想在内地信贷市场进一步发展,也不排除布局消金牌照的可能。

文章来源:新流财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wzi官网www.w8.网融并购APP)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