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贷款中介公司电话

本文目录

贷款电话频骚扰 信贷中介猫腻多

证券时报记者浩林

“我是某某银行的信贷部工作人员,我们系统显示您有一笔信用贷款,授信给到您这边使用,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

这些话术,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贷款业务”电话越来越多,而且对方都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甚至声称贷款可以用于与房子有关的用途,但这当中到底又有多少猫腻?

信贷中介的生意不纯粹

“我们要不是这么介绍自己,一般就会被直接挂掉电话。”小林曾是一名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经理,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电话给陌生客户推销各种贷款,“信贷中介进行推销其实很正常,但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接通电话后的自我介绍,都会说自己是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还会随便编一个工号,这样才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

证券时报记者对几个号称是银行客户经理的来电进行调查,发现电话号码“五花八门”,既有座机号码也有网路电话,在其中一通显示连云港的来电中,对方表示自己是深圳建设银行某支行渠道部的陈经理,可以提供一笔年化利率低至3.55%的信用贷,如果额度不够用还可以用深圳的房子作为抵押,额度可以提升至200万元,当然还有经营贷和消费贷等其他贷款,利率视客户具体资质而定。随后,这位陈经理便开始询问记者关于贷款的用途、工作收入水平以及房产的具体情况。

不过,当记者质疑这些资料仅仅在线上处理会不会存在风险,提出能否到现场进行业务咨询和办理业务之时,对方却显得有些犹豫。“审核资料以及出方案一般前期会在线上处理,处理好之后回到银行柜台面签,这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记者再三要求前往现场递交资料,这位陈经理却不断推脱,而且声称客户的电话号码是通过“大数据”获得。记者随后向建设银行官方客服以及相关支行进行咨询,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位陈经理并不是银行的员工,银行的信贷经理不会主动联系陌生的客户。

“这就是现在信贷中介的另一个套路,先用大行的名头拉拢客户、建立信任,然后再视客户信用情况确定到底哪家银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信贷中介。”小林表示,“纯粹的信贷中介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信贷中介的生意并不纯粹,他们有自己的名目来加收各种服务费。”一位曾接触信贷中介的受访者表示,一些信贷中介先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吸引借款人签约,中途却会以借款人的条件不符合等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务费,而且这些服务费都是用于覆盖“成本”,不能叫做“中介费”。

另一位自称是银行信贷经理的高经理,却告知记者办公地址位于深圳地王大厦的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记者到达现场后,这位信贷经理告诉记者可以量身定制方案,然后再去银行申请相关的贷款。而且,这位经理再三强调,公司与银行有合作,可以规避很多风险。

记着调查发现,目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小微市场主体较以前能以更低利率获得贷款。以个人经营抵押贷款为例,目前其利率在深圳已经挺进“3”时代。其实,客户可以直接银行办理贷款,何必再通过中介?这时,深圳一家金融公司的信贷中介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取得低息的经营贷、信用贷等,但自己的资质条件不够,或者想拿到贷款后“另作他用”,例如将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他们都有办法可以帮助客户解决并制定方案。而且,中介人员一再向记者打包票,只是服务费会相对较高。对于如何运作,对方不愿意说明。“我们跟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有私下的合作联系,所以成功贷款有保障。”这位信贷中介如是说。

或加剧市场恐慌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在这当中,许多贷款人正是在信贷中介的帮助下“铤而走险”。正如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的出现,如今银行的各类贷款项目种类繁多,也给许多信贷中介留下操作空间,容易滋生新的金融乱象。

有熟悉此行业的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说:“传统银行以往主要服务中高端客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感受到了竞争压力,不排除一些人会跟外面的机构合作,加上一些客户与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信贷中介就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要随随便便听这些人的承诺,猫腻可能就在看不见的地方。”记者致电多家银行的官方客服电话,工作人员也明确表示,对于类似的陌生来电,打着银行的幌子询问是否需要贷款,请立即拨打银行官方电话进行投诉。即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银行贷款,一旦被查出问题或者被人向监管部门举报,银行会限期收回贷款,也就是抽贷。

的确,这些信贷中介之所以明知故犯,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市场中也存在一些信贷中介利用银行信贷的幌子进行民间借贷,这其中的潜在风险更大。有业内律师表示,信贷公司也可能就是将自己的钱贷给借款人,那就不是金融贷款而是民间借贷。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现在‘银行’的各种推销电话非常多。不过,这个‘银行’需要谨慎鉴别,不排除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跟外包的合作机构,也可能是一些信贷中介打着各种银行的名义来进行推销,给普通市民带来很多骚扰。其实,他们的行为也是在变相推销贷款,甚至可以帮助借款人将借贷款流入楼市。我认为,如果不遏制这些违规的贷款渠道,对一些普通购房者来说也不公平。普通购房者想要申请贷款依旧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这些违法违规的资金带来乱象,也影响了大家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判断,甚至影响大家对楼市调控的预期走向,反而加剧市场的恐慌。”

揭秘过桥贷:帮借款人“借新还旧”,40万借一周利息3万,还称良心价...

全文共2528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受疫情多地散发影响,部分用户因确诊、隔离等原因无法正常工作获得收入,一度让延期还款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众所周知,银行贷款不能借新还旧、以贷养贷,但近期,一些资金掮客卷土重来,在提供“过桥”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建议企业主重新申请信用贷、经营贷进行资金周转。

这不仅可能引发银行信贷环节出现金融风险,更是将企业主推入了高负债还款“漩涡”。

“过桥贷”是什么

“您好,您若有融资需求可以找我”“我可以为您提供各类银行贷款操作”……

近日,一些资金掮客、贷款中介再次活跃起来,通过电话向用户推荐各类贷款业务,在接到贷款推荐电话后,北京商报记者以小微企业主的身份向多位人员咨询,多位人员均表示,若资金周转困难,可以提供“过桥”融资服务。

何为“过桥”融资?

“过桥”融资也就是俗称的“过桥贷”,例如,企业主从银行拿到了一笔贷款项目,后由于资金缺乏无法还款,这时过桥资金提供方入场先行将资金进行垫付,等待企业主重新申请贷款,银行资金到位后过桥资金提供方退出,这便形成了一个周转过程。

“过桥贷”的目的就是让企业主在短时间内实现信贷续展,参与主体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银行、借款人、过桥资金提供方。

北京商报记者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提出需要办理一笔“过桥贷”缓解还款压力,一位资金掮客给记者出具了一套方案,由于有“过桥贷”需求的企业多数急于获得短期融资,因此其成本极高,假设用户在银行已经贷款30万元,还有40万元款项没有还清,但用户现在需要70万元资金周转,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会要求用户先将之前的贷款还清才可以进一步申请,此时,先由过桥资金提供方将40万元提供给用户还清银行所欠款项,在贷款审批成功后再将过桥费返还给过桥资金提供方,剩下的钱就是用户所需资金周转的费用。

“‘过桥贷’垫资的费用为40万本金,借款一周的利息是3万块钱,这都是良心价。”这位人士说道。另一位人士也介绍,“一般情况下,操作‘过桥贷’的市场价不低,垫资金额越大,收取的利息费越高,100万的垫资金额在一个借款周期(一般为10天左右)收取0.08%的利息,大概是8万元左右”。

翻看公开报道可以看到,因过桥资金提供方垫付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后,企业主账户突然被查封,导致出现不良征信记录为由未能收回过桥垫付款项产生损失而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员工利用自己银行员工的身份,在民间牵头“过桥贷”,谎称有客户贷款到期,需要借钱周转,从而实施诈骗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一些资金掮客、贷款中介在电话推销过程中均向用户介绍自己为某国有大行、某股份制银行渠道部经理、信贷部门经理,但当用户进一步询问业务操作流程时,全部改称自己仅为贷款中介。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在购房过程中,部分群体等不及银行放款,选择过桥垫资加快交易进度,另外,与银行资金发放监管体系不完善也有一定关系,由于通过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机构,融资变得相对灵活,所以对于部分急需资金的企业或个人,可以由此快速获得资金支持。

助推贷款资金入楼市、股市

“好多企业根本不符合再行申请新贷款的条件,我们就是让不符合申请新贷款企业申请到新贷款。”

除了提供垫资服务之外,这些资金掮客也向不再符合申请新贷款条件的企业主提供解决方案。一位资金掮客介绍,“具体到操作流程来说,我们会先行给您垫资支付您未还款的费用,然后等银行征信刷新之后再重新给您匹配信用贷、经营贷等贷款,具体产品看您需要和银行审批情况,这样不仅能缓解您的资金周转问题,还能让您手里多一笔钱,服务费一般在银行放款金额的0.05%-0.1%左右。”

另有多位资金掮客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到了在“过桥贷”垫资操作过程中另行申请信用贷、经营贷周转的提议,且建议的申请金额均在企业主负债金额的2倍之上,也就是说,若此时企业主需要40万元资金用来周转,那么资金掮客便会推荐企业主再另行办理80万元左右的贷款,在无形中也推高了企业主的负债压力。

一位银行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银行也会针对企业主推出企业申请贷款服务,银行首先要向企业主了解为何不能按时还款的原因,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上报审核部门,在企业主提供资金证明用途、资金过度的空白支票等一系列证明材料后才会发放贷款。

“‘过桥贷’事实上就是短期贷款,通常期限不超过半年,且只能专款专用,不能用于购房和炒股。”上述银行人士说道。不过,在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咨询后发现,多位资金掮客均表示,匹配后的信用贷、经营贷等贷款均可以用来购房、炒股。但当记者追问如何避免被查时,却收到了“不便透露,和银行有合作”的回应。

梁楠进一步指出,这些资金流入股市,或将影响股市的稳定性,较大的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投资者,特别是散户入市的风险性,从而影响整个股市。对于楼市来说,“过桥贷”将产生一些投资性炒房需求入市,一定程度上会推高房价,提升了刚需及刚改群体的购房门槛,同时,“过桥贷”使得购房成本增加,购房者压力加大,风险系数更高。而对中小微企业来说,这种操作将影响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致使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保障对象身上,小微企业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特别是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下,如疫情等,企业生存压力将更大。

建立“黑名单”制度管控资金流向

在实际操作中,“过桥贷”往往可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环节的“燃眉”之急,但此类业务在为融资企业提供便利性的同时,确实存在着不容小觑的风险隐患,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银行信贷环节出现金融风险。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银行来说,应严查“过桥贷”“接力贷”等贷款产品,做好贷后资金管理,对资金流向如实申报、如实核查,如果确定此类资金已经进入房地产、股市等领域,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资金的管控。同时对一些资金掮客、合作的贷款中介公司违规行为进行严惩并取消合作。

应高度警惕银行通过资金掮客、贷款中介参与的“过桥贷”业务引发的信贷风险。正如梁楠所言,银行对于贷款的发放,应进一步加大审核力度,严查申请人信息的真实性及资金用途等,同时对于这种违规操作,建议制定并完善相关规定,查实查透,一经发现,严厉处罚。

消费大嘴巴/文编辑张兰综合北京商报金融调查小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谎称帮忙办理贷款,男子诈骗超200万元被起诉

男子自称是贷款中介可以帮助贷款,只需交服务费就可以简化流程快速到账,办理期间又以提额度、防风控等各种理由额外收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诈骗10余人超200万元,其间又为填补资金窟窿盗窃30万元。日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以马某涉嫌诈骗罪、盗窃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急需资金者掉入代办贷款陷阱

“快速办理贷款,您有需求吗?”2020年6月,家住苏州市相城区的张某接到了自称贷款中介小刘的电话。彼时,张某的公司因为资金问题陷入运营困境,听到对方说可以快速帮他贷款,张某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随后,在小刘的介绍下,张某认识了该贷款中介公司的老板马某。在马某的帮助下,张某很快申请到了一笔82万元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然而没过多久,这笔贷款就出现了“问题”。

“你的贷款风控不行,银行最近查得严,弄不好的话会被收回。”2020年12月29日,张某收到马某发来的消息。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某想将贷款一次性还清,但马某给他出了新的方案:“年底有个100万元低利息额度的贷款,你先把之前贷的钱还掉,我公司再帮你申请新的,很优惠!”禁不住更低利息、更高额度贷款的诱惑,张某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分两次将82万元汇入了马某的公司账户中。汇款后不久,马某以办理新的100万元贷款需要提前缴纳保证金为由,让张某又给其转了8万元。

然而,新的贷款始终没有办下来。从2021年1月5日给出8万元起,到2021年9月30日,马某陆续以各种理由让张某转账了70余万元。加上此前投入的资金,张某陆续转账给马某150万余元,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此后,在他多次追讨下,马某归还了28万元。2021年10月15日,马某的一再拖延让张某忍无可忍,张某选择了报警。

接案后,根据张某提供的线索,警方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马某,并于2021年12月4日将马某抓获归案。

贷款中介“转行”诈骗

警方调查后发现,被马某诈骗的不只张某一人。原来,马某自2015年起就接触贷款业务,并于2018年入职某贷款中介公司,工作内容是帮助客户办理贷款,从中收取正常比例的服务费。

“可以从一些网上查询平台获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联系方式,我们收集后就给这些人打电话,问他们有没有贷款需求。”当被问及从哪里获取的个人信息时,马某说,“他们中有的人真的急需贷款,也在等我们这样的中介联系他。”

慢慢地,马某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捏造其他理由向客户收取更多钱款。首次行事,马某心里没底,决定先“试试水”。2019年6月,他因帮忙办贷款结识了客户陈某,并先后以贷款需要前置利息、保证金、加急费等理由陆续向陈某索要了10万元。此后,他一直找各种理由拖延办理贷款。同年10月底,马某又用同样的套路骗取了客户王某近17万元。

但是,中介服务正常只能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和定金,马某私下以其他名义收取客户钱款的行为很快就被公司发现,他不得不从原公司离职。

2020年1月10日,马某成立了个人贷款中介公司,开始“自由发展”业务。他招了几个业务员,让他们打电话广撒网寻找客户,之后所有的业务都由自己谈。就这样,马某将自己的业务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链”。

经查,从2019年6月至案发,马某共计诈骗10人,涉案金额超200万元。今年4月11日,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后,将该案移送相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除了骗还有偷

“住豪宅、开豪车、年纪轻轻自己开公司”“感觉和很多银行有关系”……谈及对马某的印象,多名被害人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然而,检察官在审查中发现,这个“成功人士”的身份不过是马某为自己立的人设。马某十分向往富裕、奢侈的生活,经常出入高档场所,挥金如土。收入和支出的严重失衡,让他逐渐走上了诈骗的道路。

此外,检察官发现在诈骗之外,马某竟还对其中一名被害人实施了盗窃。

原来,随着自己的资金窟窿越来越大,马某开始不择手段地圈钱。2021年6月,马某认识了被害人周某。在帮助周某顺利办下第一笔贷款后,他成功取得了对方的信任。第二天,马某继续帮周某申请约定的剩余贷款,此时,正遭到多名债主催债的马某动起了歪心思。他以帮周某操作申请为由,拿走了周某的手机,趁周某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在贷款成功到账时偷偷转走了30万元。此后,马某一直以剩余钱款没到账为借口拖延,直至将近一个月后周某收到了银行的提醒还款短信,才发现自己有30万元贷款被马某盗走了。

今年7月8日,相城区检察院在查清全部事实后,以马某涉嫌诈骗罪、盗窃罪向法院提起公诉。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检察日报王金艳)

来源:石家庄普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