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难求?债务人的电话号码竟成了赚钱工具
2022年8月,刘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在通州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案情介绍】2021年2月,刘某浏览讨债QQ群发现,群内催债人高价求购债务人的手机号码(已知债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信息)。刘某从中发现商机,为获取非法利益,其从网上寻找能够获取个人信息的“查询人”,这些“查询人”是互联网上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爬虫技术掌握所需要的公民个人信息。刘某在催债人和“查询人”之间充当中间商,在讨债QQ群内获取大量“姓名”“身份证号码”个人信息后,在“查询人”处以低价获得债务人的电话号码,再将该电话号码高价转卖给催债人,从中赚取差价。
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在受理刘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后,逐条梳理刘某的微信、支付宝、银行账单等记录,对刘某手机中存储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并邀请专门机构对重复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最终认定,刘某手机中存储的向他人出售、提供的公民个人信息达2.6万余条,获取违法所得7.8万余元。
该院刑事检察部门认为,刘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可能造成侵害公益的后果,于是将线索移送本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组通过缜密审阅刑事卷宗、查询法规资料、询问当事人,初步确认刘某不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等人格权利,相关信息还可能被非法利用滋生诈骗、非法讨债等次生犯罪,具有危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潜在危险,刘某除应受到刑事处罚外,还应当承担相应的公益损害赔偿责任。
今年1月29日,通州区检察院就该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主张刘某在国家级媒体上赔礼道歉、删除其非法持有的个人信息数据并赔偿损害7.8万余元。8月2日,法院依法开庭审理本案。庭审中,刘某积极悔罪,表示愿意承担全部公益损害赔偿责任,与通州区检察院就公益诉讼部分达成调解。刘某亲属及公司领导均来到庭审现场,在痛心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表示会接纳、引领他重新步入正确人生轨道,积极弥补社会公益损害。
“通过这段时间的认真反省,本人深刻认识到这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不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特在此为那些受到侵害的被害人致以诚挚的歉意,并保证绝不再犯”。8月18日,刘某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发表《道歉声明》。同时,刘某通过亲属缴纳了全部损害赔偿金。
(本报记者简洁通讯员梁爽)
【评析】通州区检察院针对刘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秉持“全面守护社会公益”检察理念,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诉求,及时启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程序。持法之利剑,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损害社会公益的行为坚决说“不”,以公益诉讼检察筑牢个人信息安全法治屏障,并切实发挥法律的教育、引导作用,实现了检察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充分发挥一体化办案的“检察优势”,全面打击。通州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与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保持紧密协作,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公益诉讼检察法定领域后,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及时与刑事检察部门沟通,增强相关案件线索的审查移送能力。在发现刘某行为可能侵害社会公益后,刑事检察部门及时将案件线索移送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保障了证据的及时补充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质效。同时,刑事检察部门和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干警充分发挥业务专长,共享证据材料,确认案件审理重点,共同研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损害基数,联合询问、讯问案件当事人,最大化巩固关键证据,为后续法庭审理时的举证质证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寻求多角度“外脑智慧”,全面推进。通州区检察院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案件办理精细化。如召开法律适用问题座谈会,全链条模拟案件提起诉讼的各个环节,对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提起条件、刑事与民事责任的追究、诉讼请求的可实现性及诉求损害赔偿后的钱款管理使用问题等进行研讨;提请专家书面论证,对诉讼请求是否可以依据民法典第1182条及赔偿损害的适用条件、计算标准和赔礼道歉的方式、范围等进行深入研究,听取法学专家、实务专家等各界声音,为案件顺利办理并达成调解提供重要支撑。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对赔偿款的管理使用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期更好维护社会公益。
三是深度解剖各层次“违法行为”,全面认定。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组在案件办理的同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于个人信息的类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认定、损害的认定等展开探讨,以理论指导实践,精准提出诉讼请求。同时,开展同类案例研判。经以“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等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检索,办案组发现180余件同类案件,逐案查阅后发现,各地检察机关对于损害赔偿的计算依据在违法所得与非法盈利间产生争议。刘某也辩称其违法所得7万余元中包含向“查询人”购买信息的成本,其纯获利为3万余元。办案组经综合审查,明确法律参考,认为以全部违法所得认定刘某赔偿数额,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完整评价、对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完整保护;以纯获利数额进行计算,则是对其非法购买、获取个人信息行为的默许,最终确认以7万余元认定刘某赔偿数额,全面严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
(点评人: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魏婷)
来源:检察日报作者:简洁梁爽魏婷
“你是否需要资金周转?”“这里可提供贷款,利息很低”女子遭遇电信诈骗 借款没成反被骗走4万元
刘女士说,自己到现在都还是懵的。
陌生人说可低利息贷款她信了
刘女士今年48岁,在西安城北靠卖水果为生,10月30日,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男子在电话里自称是京东金融的,询问她是否需要资金周转?考虑到自己借过朋友钱,一时还不上,刘女士就说需要,对方马上提出可提供贷款,利息很低。
双方加上微信后,对方把她拉入一个群。对方给刘女士发过来一个二维码,让她扫码进去后填写自己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婚否、月收入、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居住地等,要先进行审核。
审核完毕后,对方又说合作的银行可以发放10万元贷款,让刘女士先给自己的银行卡上充钱,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我就借了2万元充到自己账上,没过几分钟,他就说给我放款了,给了我一个页面,让我在上面查看。我点开看到上面的确显示我借款10万元,提现正在处理中。”
“提现”没成对方让她转账认证
提现一直没有成功,刘女士就通过微信问对方,对方显得很着急,说是去查询,还说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随后说刘女士登记的银行卡号和身份证信息不符合,导致放款失败款项滞留。现需要对贷款人进行认证协议处理,刘女士必须做一个认证保证协议,先提交贷款金额的百分之五十即50000元。
对方还给刘女士提供了一个“关于银行卡号错误及卡号变更业务”的说明,上有“中国银监会”抬头,内容是让她先提交50000元,他们处理完毕后会连同审批的100000元贷款一并到账。若借款人无法认证,将通知法务部介入调查,必要时将联系当地有关部门上门取证调查,还将把借款人的征信列入央行终身黑名单。
刘女士有点害怕,就相信了。但提出来没有这么多钱,对方提供了一个银行账户,说先转两万。她转过去之后,对方说不行,还需要5万,“我又借了2万,转过去,对方说我的资料还存在问题,得补齐3万元才能处理,这时我就不相信他们了。”
典型的电信诈骗警方已立案
11月6日,刘女士说,这两天,对方当初转给她的页面打不开了。刘女士和对方的聊天记录显示,当她对认证打款提出质疑后,对方说:“希望您重视一下这个订单的问题,希望您去想办法周转认证资金,这个钱,处理好之后就可全部提现。”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微信聊天中两次提示“对方的安全性未知,请仔细核实真实身份,涉及金钱交易务必电话确认”,但这并未引起刘女士的重视,她还是按照对方的引导多次共转了4万元给对方,“对方提供的是不同人的银行账号。”
事发后,刘女士向辖区派出所报警。
6日下午,华商报记者从西安未央警方了解到,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目前,警方已立案调查此事。华商报记者李小博卿荣波
你的身份被冒用了吗 教您六种自查方法
个人身份信息至关重要,一旦被冒用,不仅可能影响正常生活,遭遇经济损失,而且还存在巨大的法律风险。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有没有被冒用呢?可以自查!
今年10月份,南京的莫先生接到了一通来自广西的电话,请他帮忙联系下他的“合伙人”张某。南京市民莫先生称,“我并不认识,他说是我的合伙人,我就到天眼查去看了下,确实有我的名字,但是我不确定是不是我,我就到这家公司所在地——江宁行政审批局去查询,真的是我”。
这家公司自2009年成立之初就冒用了莫先生的身份。莫先生担心这家公司一旦存在不诚信经营行为或债务纠纷等就会关联到自己,当即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待信息进一步核查后,将依法撤销莫先生的“股东”身份。而像莫先生遇到的这种情况远非个例,除了冒用身份注册公司“被法人”外,还有市民身份被冒用了进行贷款、办理电话卡等。北京金诚同达(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威介绍,“身份证被他人冒用注册公司,如果用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也将面临被追究《公司法》及《刑法》法律责任的风险,身份证被冒用办理贷款或者担保责任,之后将面临被要求还款或承担担保责任的风险,还有如果被冒用办理电话卡,将成为犯罪分子冒充身份的工具”。
建议大家不要等麻烦找上门来了才关注到个人身份信息安全,可以先进行自查。查身份信息有没有被别人用来注册公司,在微信搜索“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再点右下角“其他应用”—“投资任职情况查询”就可以查到了。
查你的身份信息有没有被冒用入职公司,可以下载“个人所得税”APP点开“个人中心”—“任职受雇信息”。
需要查询自己的身份信息有没有被用于网贷,可以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通过“个人征信查询系统”查看“个人信用报告”,有多少张信用卡、贷款了多少、是否为他人担保都一清二楚。
名下的微信和支付宝账号绑定了哪些支付账号,也能快速查询到。打开微信依次点击“支付”—“钱包”—“帮助中心”。进入支付中心后再点击“实名问题”—“查询名下账户”,进行身份验证后就能查到自己名下绑了多少微信支付账户,有不想绑定支付的,点击“清除”可以冻结账户。在支付宝APP搜索“我的客服”—“查询名下账户”。
此外,打开微信的“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在便民服务中,搜索“电话卡”选中“电话卡一证通查”,填写好信息就能查到名下电话卡办理情况。
预防身份信息被冒用,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北京金诚同达(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威介绍,“在提供纸质身份证复印件的时候,应当在身份证正面书写用途说明,在身份证丢后,及时办理挂失办理”。
大家在社交平台上,也尽量不要“晒”出与个人身份信息相关的照片,在网站、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时也要仔细阅读使用情况和用途等。
转自:荔枝网
来源:荔枝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