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工商银行商业贷款咨询

本文目录

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额度利率条件流程介绍2022

为缓解成都市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根据实施意见,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级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推出了“蓉易贷”,普惠性政策性金融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区内企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款普惠性金融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各行业关注,推行之后也的确是帮助不少企业度过了难关。

那么,蓉易贷如何办理?下面我么能一起了解一下2022年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额度、利率、条件、流程:

一、2022年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额度是多少?

2022年蓉易贷支持对象为成都市域内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推出单户贷款金额为1000万元含)以下的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和权利质押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重点支持单户贷款金额500万元(含)以下的首贷和信用贷。

二、2022年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利率是多少?

1、合作银行“蓉易贷”产品利率较成都市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更低,2022年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利率大约在4.7%左右。

2、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担保贷款费率更低,贷款保险年化费率不超过2%、担保费年化费率不超过1%。

三、2022年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办理条件有哪些?

1、蓉易贷支持对象为成都市域内中小微企业(含个体户);

2、企业注册地和缴税关系在成都市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3、企业成立时间或核心团队从业时间在一年及以上;

4、企业经营范围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包括“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经营主体或融资用途涉及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或金融产品投资;

5、企业及实际控制人无不良信用记录。

四、2022年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办理流程有哪些?

1、来电咨询成都小微企业蓉易贷办理事项;

2、平台辅助企业申请进入“蓉易贷”白名单;

3、审核公布白名单;

4、通过合作平台选择“蓉易贷”产品;

5、企业上传资料进行蓉易贷产品申请;

6、银行审核企业资料,确定贷款额度、利率;

7、审核通过,签订贷款协议;

8、银行下款。

(文据i都江堰教育)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请注意!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可延至明年6月底

日前,新疆银保监局向疆内各银行机构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人群(包括农户、灵活就业群体等)贷款及信用卡,经双方协商继续实施延期,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多次印发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各类市场主体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今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通知》提出,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的适用范围由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扩大到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包括农户、灵活就业群体等),对其信用卡还款和个人住房、车辆、消费、经营等贷款按照“应延尽延”原则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执行期限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具体由银企双方协商确定。据了解,前期已经享受过延期政策的贷款,今年第四季度到期后还款仍有困难的,可以继续申请延期。《通知》提出,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下,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考虑借款人实际经营情况、资金周转、还款能力等因素,与借款人共同协商,采取延长贷款到期期限、设立宽限期、变更还款计划、调整付息周期、续贷等多种方式缓解借款人临时性还本付息困难。为保证贷款延期能够顺利实施,建议有需要的客户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联系贷款行客户经理,协商办理延期事宜。

内容来源:掌上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晚报

工商银行日赚9.5亿,宇宙行也有烦恼?

资产、资本、存款、贷款全球第一,市值和分红总额国内同业第一,“宇宙行”工商银行还有进步的空间吗?

文丨BT财经庆秋

在新冠病毒的蝴蝶翅膀扇动下,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实体企业停工停产困境重重,坏账风险急剧攀升,对银行业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根据2020年全球1000家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1000家银行平均ROC和ROA分别下降3.02%和0.34%,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9.2%,全球银行业由于疫情的冲击经营情况普遍不佳,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评级机构标普曾在2020年报告中警告,2021年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机余波以来银行经历的最艰难一年。

这句警告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身上似乎并没有太多体现。

2021年,工行营收9428亿元,同比增长6.81%,归属净利润3483亿元,同比增长10.27%,都创下新高。进入2022年,工行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据8月30日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工行上半年实现营收4873亿元,同比增长4.1%;净利润1726亿元,同比增长4.9%,达到了历年中期最高水平,平均每天进账高达9.47亿元。

然而,高增长的业绩并没有拉动工行的股价。事实上,工行自2018年起股价一直在4-5元的区间内徘徊。而且,目前1.5万亿元的总市值也较2.6万亿的历史高位缩水了将近一半,4.5倍的市盈率、0.53倍的市净率也都处于上市以来的最低水平。

有媒体观点认为,银行自2018年起的经营上升周期遭到打断,信用卡和房地产的坏账爆发迫使大环境入冬,这样的前提下,工商银行的业务或已经触及天花板。

事实真是如此吗?财报数据与资本市场如此割裂,工行到底还是不是一支绩优股呢?

巨无霸触及天花板全球银行这么多,为什么工商银行能被称作“宇宙行”?

首先体现在它的大体量上。据最新财报,截至2022年上半年,工行表内外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超过41万亿元,表内总资产达37.4万亿元。加上超4800亿元的营业收入和超1700亿元的净利润,这三项指标都稳居全球银行业首位。

据智研咨询,2014-2021年,工商银行托管资产规模以及占全国市场的比例一直都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托管规模达11.36万亿元,市占比达到11.50%。半年报显示,工行的保险资产托管规模达6.2万亿元,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达3.7万亿元,养老金托管规模达2.5万亿元,外包业务规模达2.5万亿元,也均保持行业第一。

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工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22.3万亿元,客户存款达29.3万亿元。工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0万亿元,增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61万亿元,不仅增量再创新高,也居市场首位。

截至2022年六月末,工行个人客户达到7.12亿户,几乎达到了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比上年末增加866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达17.93万亿元。同比增加3286亿元。

工行副行长郑国雨表示,上半年工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业贡献超过50%,较好地发挥了全行经营“压舱石”的作用。

此外,工行是行业内首家突破公司客户1000万户的银行,达到1028.7万户,比年初增加59.6万户,增幅6.2%。

不仅如此,工行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全球。

截至6月末,工行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21家境外机构,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拥有125家分支机构,与142个国家和地区的1434家外资银行建立了业务关系,服务网络覆盖五大洲和全球重要国际金融中心。

据悉,工行已经连续十年位列英国《银行家》评定的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榜首以及美国《财富》杂志的500强榜单全球商业银行首位,还连续六年位列英国BFi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榜首。

经济观察员江瀚表示,各家商业银行拥有着同等的存贷利率水平,而存贷利差又是银行的主要市场优势,那么体量越大,利润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工行作为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规模优势就会非常突出。而且,长期来看,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国有背景越强的商业银行,往往越容易获得市场信任,工行的强势地位未来会继续巩固。

工商银行看似无敌的业绩也有隐忧,市场上已经有观点认为工行这个巨无霸正在触及增长天花板。

据财报显示,2019年,工行营收8554.28亿元,同比增幅10.52%,国有六大行中排名第一。2020年,工行的营收同比增幅仅有3.18%,从上一年的第一名直接落到了倒数第二。2021年,工行营收同比增幅为6.81%,在国有六大行中垫底。2022年上半年,工行的营收同比增幅4.16%,仅略高于中国银行。

金融分析师翟天凌分析指出,工行虽然目前在国有六大行中规模稳居第一位,但是今年上半年银行板块不容乐观,信用卡和房地产的坏账爆发迫使大环境入冬,这样的前提下,工商银行的业务或已经触及天花板,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增速逐步放缓“宇宙行”的名号或会易主也未可知。

暴利背面的信贷风险“全社会的利润,被银行虹吸了。”金融行业分析师杨江凯表示,当工行在创造“宇宙行”的辉煌时,其背面是在为生存而债台高筑的受困企业和个人。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各项贷款2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万亿元,增长8.1%。

公司类贷款达13.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1亿元,增长9.1%,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88.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768.86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中部及成渝经济圈等重点战略区域公司类贷款持续增长。

个人贷款则有8.1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46.16亿元,增长2.4%。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1189.89亿元,增长16.9%。

细分行业来看,工行的信贷投向明显在向制造业、科创、普惠、民营、绿色、涉农等领域倾斜。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2.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量是上年同期的3.5倍,余额和增量都保持同业首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两项指标均突破一万亿大关。

科创方面,工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4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将近4000亿元,增长38.7%;其中,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贷款余额1.17亿元,增加1417.40亿元,增长13.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速70%以上。

在疫情反复的特殊时期,工行今年上半年还针对餐饮、物流、批发零售等行业推出“用工贷”融资产品。截至6月末,“用工贷”已经达到155亿元。

此外,工行还发行了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达34999亿元,同比增长23%;普惠贷款户数较年初增加12.3万户,余额年初增长27.4%;;基础设施贷款比年初增加4600亿元;涉农贷款已经突破了3万亿元,增速16%以上。

当然,工行通过信贷向社会释放巨量资金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相应的风险。

据半年报,截至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为3159.6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1%,较2021年年底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率1.87%,较2021年下降0.1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20%,较2021年下降0.0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间的剪刀差-473亿元,已经连续9个季度为负。

其中,公司类不良贷款2703.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4.88亿元;不良贷款率2.03%,下降0.06个百分点;个人不良贷款455.87亿元,增加70.45亿元;不良贷款率0.56%,上升0.07个百分点。

从项目和行业划分来看,会发现今年上半年个人客户信用卡透支、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上升。其中,信用卡透支从2021年底的1.9%扩大到2.24%,房地产业则从2021年底的4.79%上升至5.47%。

对此,工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一些行业和客户经营比较困难,对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和挑战。不过,对于个别房地产开发商暴雷、楼盘延期交付的情况,截至6月末,停工项目涉及工行的按揭不良贷款余额为6.37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风险可控。

据悉,今年上半年,工行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近1000亿元,同比多处置105亿元,正在加快风险出清。

金融行业分析师杨江凯认为,银行股的估值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对于其的不良贷款率长期处在一个不信任的状态,“工行财报中的不良率为1.4%左右,但资本市场认为这个数字肯定低估了。但具体是多少,不清楚不知道,总之是低估了。”在这种认知下,银行股的股价往往很难出现高的增长。

资本市场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9月6日,工行杭州分行、银川东城支行就收到了两张来自监管局的罚单,因其贷款管理不慎或未按规定进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分别被罚款45万元和80万元。

这只是最近的新闻,翻阅历年报道,会发现工行不良贷款暴雷的事件屡屡发生。信贷风险也成为工行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的阴影。

“宇宙行”的科技未来回归到一家企业的身份来看,资产、资本全球第一,市值和分红总额国内同业第一,“宇宙行”工行真的触及到天花板了吗?

工商银行肯定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数字化转型是工行近年来一直想要发力的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工行就在引领国内银行业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的数字化1.0时代。2011年,工行推出“工行移动银行”,涵盖了短信手机银行、WAP手机银行、iPh/Ai手机银行、iP个人网银等一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整合并推出整体移动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

2014年后,工行开始了从工具向平台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尝试,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平台“-ICBC”,包括电商平台“融购”、即时通讯平台“融联”、直销银行“融行”三大平台。

但是,电商平台和即时通讯平台的跨界尝试并不成功。

“融购”最初上线时发展势头很猛,开业近一年注册用户超1200万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都能跻身国内电商第二梯队了。2017年,“融购”交易额突破一万亿元;2019年,用户达到1.46亿。但想要从京东、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中抢夺用户并不容易,2020年工行不再披露“融购”的相关情况。今年6月30日,应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的监管指导,“融购”服务正式关停。

“融联”的初衷是便于客户与客户经理在线联络,同时还能办理转账汇款、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并可免去短信余额变动提醒资费。当时,将原本手机银行的部分功能分流到另一款A上,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用户不便。

不过,工行手机银行APP发展还算良好。根据易观数据,2021年7月工行手机银行月活突破1亿户,成为首家移动端MAU破亿的单一银行A。截至2022年6月末,工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规模达到4.88亿户,移动端月活(MAU)超1.6亿户。

2022年,工行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2月正式推出了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D-ICBC)”。

据悉,在政务端,工行目前已与全国29个省区市开展政务数据合作,落地了300多个政务合作场景,如“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金融服务、助力征拆迁工程建设的“安心付”资金管理产品等;产业端,工行上线了20余个“金融+行业”的云服务生态圈,对外输出2600余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服务种类、场景覆盖数量均居同业首位;消费端,工行打造了“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服务4亿多用户。

数字化将助力银行构建金融新生态,G(政务)+B(产业)+C(消费)的金融生态圈布局成为银行发展重点,也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主战场。

对此,工行也是加大了投入力度。据悉,2021年全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59.87亿元,较2019年新增接近1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则提升至2.76%;2020年末,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38.19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5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1%。截至2022年6月末,工行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居国内银行业首位,专利授权已累计超1300项。

随着工行构建的金融科技生态圈走向纵深,数字化基因深度融合业务,这家全球最大的银行,有望继续称霸。

只是不知道这层金融科技的润色,未来能否带飞工行的股价?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