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vivo贷款

本文目录

OPPO、vivo加码放贷业务,这个“蚂蚁”梦不做真不行

宇宙的尽头可能不是铁岭,但互联网的尽头,肯定是金融。

近日,媒体发现,OPPO、viv正在加码小贷业务,为此将专门成立的重庆隆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增加至50亿元。

如此规模的小贷公司,在国内并不多,看来OV决心已定。

OV有个“蚂蚁梦”

表面上看,OPPO和viv仍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TOP级玩家。

根据C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两家公司的出货量合计2610万台,市占率分别为18%和16%,实力足以和苹果“拍桌子”。

实际并非如此。仅一年时间,viv出货量下降幅度惊人,达44%,创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跌幅之最,OPPO则紧随其后。

出货量下跌,意味着中国智能手机天花板已现,玩家们也开始找退路了。

去年以来,手机厂商纷纷跨界搞“副业”,其中以小米、华为最为积极。以前很多人认为走高性价比路线的小米,赚的是辛苦钱,其实OV过得也没想象中滋润。

数据显示,2021年,收入前五名的苹果、三星、OPPO、小米和viv,营收分别为1960亿美元、720亿美元、370亿美元、360亿美元和340亿美元。也就是说,OV和小米其实属于同一阵营。

为了提高利润,他们都选择转战高端机市场,从去年起陆续推出售价5999元起步的手机,viv甚至上线价格近万元的新机,以期获得发展。

无奈苹果“倒打一耙”,使出一招“加量不加价”,逼退数个在高端线上挣扎的对手,其中就有OV。

坐以待毙不可取,只能另辟蹊径。所以,与其说两品牌加码小贷业务是步步为营,不如说是不得不做。毕竟向前一步可能海阔天空,但后退一步定是万丈深渊。

近水楼台先得月?

为啥是金融业务?

事实上,智能手机虽然是硬件的集合,但也是互联网的入口。厂商做金融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

以小米为例,雷军曾定下“5%”铁律,意思是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得超过5%。严格限制下,其手机毛利率仅为11.9%。但小米集团的毛利率却达到17.7%。

啥意思呢?“其他业务”赚钱呗。

众所周知,它是广告大户,还是金融大咖。财报显示,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74.1%,直接拉高了整个公司的盈利水平。

这归功于小米的未雨绸缪。从2015年起,它便开始布局金融项目,上线“小米钱包”。三年后,金融业务贡献营收已达4.76亿元。

宣布造车之前,小米也加码了小贷业务,媒体评价它“有望复刻蚂蚁成绩”。

从实际来看,比起后者,手机品牌本身就有优势,不需要像蚂蚁一样另外搭建消费场景。厂商还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集成金融服务,更直接触达用户。

要知道,公开数据显示,光是viv,在中国就拥有2.7亿活跃用户。如此庞大的流量,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

梦想还是痴心妄想?

但成为“蚂蚁”,绝非易事。

根据二八定律,任何行业的红利,80%属于第一批入局者,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

从“外滩事件”发生后,行业监管愈发严格。蚂蚁金服终止上市,按规定整改。具体到业务上,就是C端业务快速收紧,不少用户花呗额度被调低。

这头金融领域的“大象”真变成了“蚂蚁”。不仅如此,手机厂商的金融业务也频繁调整。小米互助率先宣布关停,另一款“随星贷”也低调转移。

此情形下,厂商们强调的“第二曲线”何处寻?

“优等生”小米、华为纵身跳入造车大军,在其他玩家愣神之时,已经成为新的“弄潮儿”。OPPO、viv一晃神,就错过了首发车,但第二列车何时发车,谁都不知道。

除了金融业务,它们还布局了T,但时至今日只有6件产品,大部分仍是手机配件。

金融业务确实可供选择,但稍有不慎,也可能让其走上诺基亚老路。希望OV梦想成真,而不是落得被外界评价痴心妄想的下场。

独家丨OPPO、vivo旗下网络小贷公司增资至50亿,首次拟发行30亿ABS已获反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上海报道

首家手机厂商系网络小贷公司增资至50亿元。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重庆隆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携小贷”)注册资本增加至50亿元,这也是第十家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据2020年11月央行与银保监会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网络小贷新规”)规定,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小贷公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取得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颁发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经营许可证(有效期3年),其次是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非跨区域网络小贷业务不低于10亿元),并全部完成实缴。

启信宝数据显示,隆携小贷成立于2009年6月,今年6月6日,公司注册资本由35亿元增至50亿元,目前实缴资本10亿元。若要实现网络小贷跨区域展业仍需补充实缴资本。

股东方面来看,重庆隆合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隆合科技”)、东莞市德吉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吉特软件”)、东莞市腾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腾盛软件”)分别持股93.4%、5%、1.6%,其中隆合科技为腾盛软件全资控股的子公司,按此计算腾盛软件合计持有隆携小贷95%股份,为第一大股东。经股权穿透后,自然人段要辉、施玉坚分别持有49.95%、47.95%股份,为第一、第二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段要辉为OPPO集团副总裁、手机产品线总裁,施玉坚为viv高级副总裁。2020年,隆合科技与腾盛软件入主隆携小贷,拿下网络小贷牌照。此外,隆合科技持股5%的重庆千礼科技有限公司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可在重庆市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目前其支付牌照已在2022年6月26日获批续展至2027年6月26日。

OPPO发力金融这四年在2020年OPPO与兄弟品牌viv共同拿下网络小贷牌照时,业内将其视为这两家3C厂商大举布局金融的信号,但比起2015年发展金融业务的小米而言,OPPO金融业务起步较晚。

2018年开始,OPPO组建金融业务线,2019年6月,原小米金融CRO兼信贷负责人陈曦加入OPPO金融担任CEO。在陈曦就任后,OPPO钱包正式上线并逐步上线支付、贷款、理财、联名信用卡等金融服务。

2020年3月,在OPPO、viv联合收购隆携小贷后,但2020年9月,陈曦入职一年后就离开OPPO金融,OPPO上线金融A面向全部手机用户开放的独立A“秋贝金融”,这也是如今“欢太金融”A的雏形,主要提供“秋贝好理财”、“秋贝好借钱”两方面金融服务。据彼时的媒体公开报道,AS显示,秋贝金融开发商为隆携小贷,运营商为深圳市乐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但在2020年6月,就职方一年的陈曦从OPPO金融离职。

也是在这一年,金融监管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互联网巨头们的整改工作拉开序幕。具体来说,监管部门提出了5大要求: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在科技公司金融业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2020年11月,深圳市乐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市欢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欢太数科”),欢太数科CEO徐立夫来自华为。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隆携小贷还是欢太数科,股权方面都由OPPO高管控股,可能是希望金融业务与公司隔离开来,避免合规风险。

欢太数科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欢太数科主要提供科技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服务载体包括OPPO手机内置的钱包功能,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欢太金融”,此外欢太数科还为OPPO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欢太金融A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理财、保险等,在理财产品方面涉及基金、券商资管产品等,金融信贷及分期产品资金方包括中原消费金融、中信百信银行、四川新网银行、隆携小贷、中关村银行等等。

拟发行30亿ABS已获反馈除了增资等动作,记者还发现隆携小贷正在筹谋发债融资。

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信息显示,中信建投-隆携小贷欢盈系列消费贷款1-10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2022年2月21日获上交所受理,并在4月8日得到反馈。原始权益人为隆携小贷,计划管理人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ABS拟发行金额为30亿元。

这也是隆携小贷首次申请发行ABS。

一直以来,网络小贷公司都是消费贷ABS的发行主力,对于部分大型互联网小贷而言,通过ABS融资放大贷款杠杆规模更是网络小贷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前的惯用手段。

网络小贷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多项规定直指“控杠杆”,对网络小贷公司杠杆无序扩张作出限制:单笔联合贷款中,网络小贷公司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对外融资杠杆率限制在5倍,即:网络小贷公司的非标融资(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1倍;通过标准化融资(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4倍。

这意味着网络小贷公司扩大放贷规模,需要更多的资本金才能撬动相应杠杆。

一位网络小贷公司高管向记者直言,网络小贷新规这一限制,也使得ABS融资对中小型网络小贷公司而言,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一般来说,ABS的融资成本相对银行信贷融资成本要低,但对发行主体与入池资产质量、资产规模要求很高,大部分都是主营C端消费贷的头部互联网平台来发行。”

无论是增资还是发行ABS,都彰显出隆携小贷进一步扩张放贷规模的野心,OPPO旗下的金融业务将如何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仍将持续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国产手机发力,vivo合作马上金融上线贷款产品“借钱”

硬件的利润不断下降,手机厂商纷纷做起了金融,有业内人士猜测,未来viv或许会推出自营借贷业务,自此国产四大手机厂商已全部涉足消费金融行业。

撰文、编辑维姆

出品消费金融频道

如今,viv也入局消费金融了。

近日有消息称,智能手机品牌viv旗下应用viv钱包已上线“借钱”服务。

据用户截图显示,viv钱包推送的贷款产品日息0.048%起,最高额度50000元。

从去年开始,就不少业内人士猜测viv将入局消费金融行业,如今并不是空穴来风。

金融布局加速

目前,“借钱”仅向部分用户开放。

据客服回复称,用户可自行前往查看是否有相关入口;同时,“借钱”入口仅能通过官方邀请开通。据悉,目前“借钱”的放款方包括马上消费金融。

不仅如此,viv在金融领域的布局也在加快。上个月,viv联合中国银联推出vivP服务支持18家银行。viv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会把更多的金融服务带到viv钱包当中。

事实上,去年8月就有消息称,原网易金融总裁王磊已加入viv金融,负责牵头viv的金融业务。

同时,viv金融在各大招聘网站发力招聘包括金融支付架构师、贷后风险政策岗、风险策略分析师、反欺诈分析师等多种金融人才;同时也有媒体报道,viv已拿下互联网小贷牌照。

如今看来筹备妥当后,才开始逐步落地。

手机厂商入局

目前,不少手机品牌均已推出包含理财、支付、借贷等综合金融服务的产品。

小米金融是小米集团旗下的金融服务平台,业务线涉及互联网小额贷款、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等领域。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5月31日,小米小贷的消费贷余额约为258.7亿元,分期余额约为5.9亿元。从业绩角度来看,除核心业务网络小贷已经初具规模外,小米金融的其余金融业务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今年6月,OPPO钱包正式上线,用户可以通过OPPO钱包申请贷款,除OPPO旗下“分子贷”外,还有与第三方合作的安逸花、好期贷、任性贷等产品。

据悉,好期贷属于招联消费金融,安逸花属于马上消费金融、任性贷则是苏宁金融旗下产品。

华为也紧随其后,以其稳居第一的出货量作流量为信用卡、贷款产品导流,拓展金融业务。

如今,手机行业大环境不利好,硬件难赚钱,那么通过服务赚钱成为一种可行且便捷的方式,利用小额信贷和支付进行变现无疑是个好方法。

有业内人士认为,手机自带的“钱包”就是天然的优势,轻松获客,也能提供支付场景,而电商平台,也给了分期贷生长的土壤。

除了线上入口,手机厂商还有门店的优势,如今,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都已经转为线上模式,而手机厂商开展线下分期可以填补相关空白。

根据viv官网信息,截至目前,viv有25万个销售及售后网点,线下门店品牌超过7000家,有超10万品牌销售人员,覆盖全国32个省,600座城市。

开展线下分期业务由手机销售兼任分期销售,通过线下数十万的门店深入全国市场展业,可以有效降低推广成本,足以令人产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viv的入局,至此国产四大手机厂商已全部涉足消费金融行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