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不良贷款对银行的影响

本文目录

银行该如何应对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编者按:这是作者6年前撰写的文章,今天看来依然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意义,现发布出来供读者分享,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商业银行2015年财报相继出炉:不良贷款增长近五成,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银行业利润增长趋缓,商业银行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仅增2.43%。

年报数据反映出了商业银行经营正陷尴尬困局:一边是利润增长下降至个位数,“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资本公积、呆账准备金等蓄积能力逐渐下降;一边却又受经济下行大环境影响,导致产能过剩、企业整体效益下滑,引发不良贷款大面积反弹,“经营无风险之虞”已成过眼云烟。当然,目前商业银行经营陷入尴尬境地是对经济新常态的正常映射:一方面,银行业应对此保持正常心态,正确面对存在的困难,消除无所作为倾向,从逆境中寻找出路,则有迎来“柳暗花明”明天的可能;另一方面,正视眼前经营陷入困境现实,认真分析导致目前经营结局的原因,树立高度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困境中砥砺“品行”,则逆境求生完美结局有可能出现。

而要让目前经营不利局势转危为安,必须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应对不良贷款持续增长上来,因为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经营成败至关重要;如果不良贷款持续上涨态势得不到有效控制,或存量不良贷款得不到有效盘活,在当前盈利能力下降和盈利空间收窄情势下,不仅会进一步侵蚀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和降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能力,则更会放大银行信贷经营风险,进而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因此,目前应对不良贷款持续上涨成了摆在商业银行经营面前的头等大事,决不能有丝毫含糊,一定要把化解不良贷款当着经营重心抓好抓落实抓出成效。

而应对不良贷款持续上涨,从宏观方面看是个庞大金融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层面较宽、技术屋面较大,笔者不过多着墨,仅从微观层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方面谈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充分利用政策,加速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应对不断快速增长的不良贷款。因为靠传统的提取拨备来消化不良贷款,一是受盈利水平影响,消化额度和消化进度会受到限制,为达到快速消化不良贷款之目的,必须走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这条新路。因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加速资金流动性,加快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释放更多资本金,有更多空间做现金产业。

而且,目前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在经过多年酝酿之后,已破茧而出,尤其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意味着酝酿多年的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方案落地,也标志着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多了一条求生“通道”。令人欣喜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ABS)试点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从之前的四大国有银行扩围至五大行及招商银行六家。此外,监管层对不良ABS制定总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这对商业银行来就是化解不良信贷资产的重大政策利好。

其二,对银监会加大调整拨备覆盖率政策呼吁力度,促成银监会尽快降低拨备覆盖率水平,增加盈利消化不良贷款。据权威机构披露,银监会将动态调整拨备覆盖率最低监管要求,7家上市银行可能获得下调资格,5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可能下调拨备,下调幅度可能到120%或130%。虽然目前尚未正式成文,但商业银行可强烈呼吁政策出台。就目前而言,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1.5%,相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59.2个百分点,但仍有下调空间;且多家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为下调提供了条件。据测算,下调拨备覆盖率可为上市银行腾挪利润空间在7%到25%不等;如果拨备覆盖率下调至120%,对利润影响占比约9.4%,腾挪的利润空间在4%-15%不等,银行完全有能力通过利润本身调节,消耗掉不良贷款。

其三,充分利用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加快不良信贷资产出清力度,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包袱;并结合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加快僵尸企业淘汰力度,将隐性不良信贷资产尽可能全部暴露。目前利用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具有先天条件,原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仍继续发挥较大收购能量;同时银监会批准新进入的15家省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作用也将逐步显现。

据信达最新年报显示,2014年不良资产经营收入达315亿元,同比增长44.1%;东方资产2014全年不良资产业务收购规模达500亿元,已经累计处理了近万亿的不良资产;长城资产去年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包114个,主营不良资产业务净收入占比达76%。而且在收购商业银行不良借款中,都发了“财”,如赴港上市华融2014年实现净利润130.31亿元人民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10%;其不良资产业务占总收入的56.1%,不良资产业务获利93亿元人民币。显然,有足够资金势力收购更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沟通与协作,消化不良贷款前景还相当广阔。

此外,商业银行应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金融业管制放松、市场化步伐加快的有利因素,有效拓展经营更大自主权和主动权;并利率市场化合理配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自行决定利率水平,不断提高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六大银行半年报:资产不良率两升四降,理财座次重排

2022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国有大行的资产质量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和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增加,六大行净息差几乎集体承压

文|《财经》记者陈洪杰

编辑|袁满

截至8月31日,六家国有大行已陆续披露完毕半年业绩报,交出了2022年上半年的成绩单。

在盈利方面,工商银行(601398.SH)以上半年1715.0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继续位居首位。建设银行(601939.SH)紧随其后,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616.42亿元。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邮储银行(601658.SH)、交通银行(601328.SH)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1289.45亿元、1199.24亿元、471.14亿元、440.4亿元。

从整体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的整体资产质量变好。监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而国有大行的资产质量优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具体来看,相较于上年末,四家大行的不良率出现了下降,两外两家稍微上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六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均低于1.5%。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不良率出现了上升,6月末分别是1.34%、0.83%。

2022年上半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行和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增加,六大行净息差几乎集体承压。仅有中国银行一家在6月末的净息差同比上年同期持平。

另外,2022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净利润排名座次调整,建信理财以19.13亿元的净利润位居六大行理财子的榜首。中银理财紧随其后,上半年净利润为14.56亿元。

(数据来源:WIND)

在大盘震荡下行的背景下,当下银行板块并未走出低估值,国有大行也不例外。截至2022年9月1日下午收盘,中国银行市净率为0.46,农业银行市净率为0.47,工商银行市净率为0.52,建设银行市净率为0.54,交通银行市净率为0.42,邮储银行市净率为0.64。

当下,银行业市净率较低的原因与净息差和不良率有关。市场人士称,受LPR下行和让利实体经济的影响,贷款收益率下行趋势比较明显;而存款付息率的变动相对较少,因而对银行的息差造成了压力。另外,监管要求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方面的投放,“以量补价”,并提高不良容忍度。部分投资者对银行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采取观望态度,影响了近期银行业的估值。

不良率:四家下降两家上升

资产质量是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石,一向被视为“生命线”。近年来,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般来说,国有大行的不良率要优于银行业的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六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均低于1.5%。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不良率较上年末呈下降趋势,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不良率稍有上升。

进一步来看,交通银行在六大行中的不良率最高。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其不良贷款余额1032.32亿元,不良贷款率1.46%,分别较上年末增加64.36亿元,但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基本稳定,占比较年初下降。对逾期贷款采取审慎的分类标准,逾期60天以上的对公贷款均已纳入不良贷款。”交通银行在半年报中称。

相较于2021年末,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不良率在2022年6月末也下降了0.02个百分点,分别是1.41%、1.4%。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644.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6.73亿元;不良贷款率1.41%。建设银行不良贷款2855.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4.38亿元;不良率1.40%。

8月29日,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在业绩发布会上称,农行对于法人贷款逾期超过20天以上的,全部计为不良。个人贷款方面,逾期30天以上的信用贷款全部计为不良。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比是70%,比年初下降了4.3个百分点,审慎性进一步提高。

“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分类很扎实,分类很审慎,截至6月末,逾期不良的剪刀差是-879亿元,在业内处于最好的水平;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是44.89%,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8月31日,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在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在六大行中,不良率最低者为邮储银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其不良贷款余额578.8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03亿元;不良贷款率0.83%,较上年末微升0.0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WIND)

8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1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74.2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70.2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万亿元。

银行业在资产质量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多家银行管理层在近期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中提到,对于疫情受到了影响的行业,比如餐饮业,旅游业以及小微企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受了一定压力。“这进而影响到我们一些个人住房贷款。我们在一方面做好对企业的纾困的同时,也在动态的监控,进行不断的压力测试,总体风险可控。”徐瀚称。

净息差集体承压

净息差是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的比例,为评价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的关键指标。净息差越高,则反映商业银行运用生息资产的效率越高。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面临较大挑战。主要原因是,宽信用政策持续发力,但同时有效需求疲弱,各类贷款利率继续呈现下行态势。但同时,银行之间存款竞争压力较大,核心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导致负债成本受益于利率下降的程度低。

国有大行也不例外。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工商银行净息差为2.03%,同比下降了9个基点。农业银行净息差为2.02%,下降了10个基点;建设银行净息差为2.09%,下降了4个基点。邮储银行净息差为2.27%,下降了10个基点等。

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称,农行净息差的下降跟行业整体趋势保持一致。净息差收窄在于主动加码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投放和让利力度。2022年1月-6月,农业银行各项贷款收息率达到4.23%,其中公司内贷款收息率下降了8个BP。农行虽然净息差有所下行,但是得益于服务稳增长大局,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速达到6%,与上年同期持平。

(数据来源:WIND)

202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净息差与上年同期持平,为1.76%,甚至比上年底还有所上升。中国银行行长刘金称,从上半年贷款利率看,境内人民币新发生贷款的利率仅为3.65%,比上年下降34个基点。为可持续性发展,中行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主动优化人民币资产负债的结构,合理控制负债的成本。合理摆布外币资产,提升外币资产的收益率。

对于下半年息差的走势,林立称,预计净息差还将一定程度承压,但是边际将有所收窄。从资产端来看,将继续有序的让利实体经济,贷款收息率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负债端来看,存款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成型将持续显现,负债成本上行的压力有望缓解。另外,将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的领域贷款的投放,以此获得专项再贷款等资金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带来的压力。

理财座次重排:建信盈利居首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2022年翻开新的篇章,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银行理财的转型和业绩备受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建信理财盈利能力最强,资产总额203.36亿元,净资产193.60亿元,理财产品规模20470.02亿元,上半年净利润19.13亿元。

另外一则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建设银行理财产品规模21515.80亿元,其中建信理财管理20470.02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20470.02亿元,占比达95.14%,较上年末提升2.89个百分点,均由建信理财管理。

8月20日,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在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的“2022夏季峰会”上表示,理财与其他资管产品相比突出的特征:收益稳而不高,净值稳而不破,风格稳而不偏。这种稳,源于银行母体的资源禀赋。理财公司的投资、投研、机制不太突出,但也没有明显短板;理财公司由于拥有来自母行的基础资源,诸如客户、品牌、系统、风控、文化,以及政治领导,继承了母行基因的同时,也受到母行体制和机制的约束。

在六大行中,盈利能力仅次于建信理财的是中银理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资产总额153.81亿元,净资产145.44亿元。实现净利润14.56亿元。

另外四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盈利情况分别是:上半年交银理财净资产105.40亿元,实现净利润6.34亿元。中邮理财实现营业收入10.19亿元,实现净利润6.71亿元。工银理财净资产186.65亿元,净利润9.66亿元。农银理财净资产162.9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2.26亿元。

国有大行理财子净利润表现不错的同时,在2022年上半年也遇到一些“破净”的压力。根据万得(WIND)数据统计,2022年3月,在有数据披露的28000只银行理财中,累计单位净值低于1(即破净)的产品多达2150只,占比超过7%。但此后,市场回暖,“破净”率减少。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通过资本的流动、汇率、投资者的情绪等传导至境内金融市场,国内预期导致经济运行的压力也会逐步映射到金融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些因素从资金端到资产端都会给银行理财的净值管理带来挑战。”中银理财总裁宋福宁在8月20日表示。

银行理财的全面净值化转型也面临着核心能力建设,投资者教育、跨境投资能力等多方面的挑战。宋福宁称,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要打造卓越的多元化的资产管理能力。

宋福宁进一步表示,应该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投融资需求,提升多资产配置能力,加快布局权益类资产、商品类资产、外汇资产、另类投资等,实现从公开市场到非公开市场的各类资产类别的全覆盖。银行理财应该通过加快代销、直销等渠道建设,全面提升银行理财的客户触达能力,提高理财产品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构建资产类别齐全,投资策略丰富,投资周期完整,分层有序,功能互补,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多元化净值型的产品体系。

(作者为《财经》记者,《财经》记者张威、严沁雯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报观察: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31家上市银行不良率下降

目前,42家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已披露完毕,对比去年末各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发现,31家下降,8家上升,3家持平。今年上半年银行继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31家上市银行不良率下降

按不良贷款率从低到高排名,前十的银行分别为宁波银行(0.77%)、杭州银行(0.79%)、常熟银行(0.8%)、邮储银行和成都银行均为0.83%、无锡银行(0.87%),南京银行、厦门银行、张家港行及苏州银行均为0.9%。

总体上看,截至上半年末,共有15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除上述银行外,还有招商银行、苏农银行、沪农商行、江苏银行、江阴银行。

与银保监会披露的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相比,有5家银行超过该均值。

截至上半年末,按不良贷款率从高到低排名,前十的银行分别是华夏银行(1.79%)、郑州银行(1.76%)、民生银行(1.73%)、青农商行(1.72%)、兰州银行(1.71%)、北京银行和贵阳银行均为1.64%、浦发银行(1.56%)、浙商银行(1.49%)、交通银行(1.46%)。

相比去年末,42家银行中有31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江阴银行降幅比较明显,下降0.33个百分点;紫金银行、苏州银行、成都银行下降也相对明显,分别下降0.25个、0.21个、0.15个百分点。

有8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分别为北京银行、贵阳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沪农商行、中国银行。其中,北京银行、贵阳银行分别比去年末增加0.2个、0.19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来看,杭州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宁波银行和苏州银行均超过500%,最高的杭州银行达到581.60%。

不良处置持续加大

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称,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逐季“双降”,新发生不良贷款率也在下降,逾期贷款大幅减少,贷款迁徙率指标逐渐优化,风险抵御能力有较大提高,拨备覆盖率达2014年以来最高,拨贷比有所提升。与此同时,该行上半年化解处置不良资产403.5亿元,同比提高3.5亿元,看起来增加不大,但考虑到上半年多地因疫情影响了处置进度,应该说成效不错。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在不良贷款清收化解方面,虽然部分不良贷款大户的化解工作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突破,但受疫情影响,总体化解处置进度有所放缓。

在一定程度上,疫情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有所放缓,但是以六大行为例,上半年均加大了处置力度。

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上半年,该行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近1000亿元,同比多处置105亿元,继续加快风险出清。

农业银行上半年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坚持立足自主清收,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和不良贷款重组处置力度。积极推进不良处置,按照多清收、多核销、多重组、审慎批转的处置策略,抓好重点领域不良贷款处置,提升主动化解风险能力。

中国银行方面称,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风险识别和管控,着力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力度,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建设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领域和重大项目风险化解,拓宽处置渠道。

交通银行上半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处置不良贷款382.47亿元,实质性清收占比近47%,同比提升约6个百分点,处置质效提升。

上半年,邮储银行加快重点业务的核销进程,实施不良资产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处置,有序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共处置不良贷款表内外本息238.25亿元,同比增长27.23%。

资产质量管控加强

各银行均表示,下一阶段将着重加大对重点领域、潜在风险管控以及不良资产化解力度。

王景武表示,有信心保持工商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韧劲和增长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得益于工商银行通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实施风险消化,主动夯实资产质量,不断增厚对未来风险的缓冲垫,为下一阶段应对风险挑战、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阶段该行将在入口端、闸口端、出口端持续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前瞻性防控和主动管理。

刘坚东称,中国银行将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对各类风险识别和穿透管理能力,不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工具箱,避免风险在各领域交叉传染。继续按照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四早”要求,加大对重点风险领域的管控,盯住和有效防控主要风险点和风险源,加大潜在风险以及不良资产的化解力度。

建设银行称,下一阶段将加强资产质量管控,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交通银行表示,将持续深化风险授信管理改革,把住授信准入、审批、贷后管理等重要关口,严控增量、出清存量。

招商银行表示,会密切关注重点行业、区域及客户风险,加强对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大额集团客户、小微客户等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审慎研判并做好风险预案,加强对关注类和逾期类贷款管理,充分计提拨备,并积极推进不良贷款处置。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