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中介担保贷款

本文目录

找中介办贷款,谨防“黑套路”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不久前,成都市民钟女士因装修需要用钱,找到了青羊区的一家商务服务公司。公司工作人员称他们是银行直贷中心,并非中介机构,也不会收取服务费,只有8‰的风险金。钟女士很快便在其指导下办理了20万元贷款。

在放款后,公司以银行查装修流水为由,让钟某把其中6万元转到一家装修公司“走账”,钟女士按要求进行了转账。可当她提出将“走账”的钱要回时,对方却坚称这是“服务费”,坚决不予退还。

家住广州的林先生听说一家贷款中介公司可帮客户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便与之签订了低息费的服务合同。可烦心事随之而来。

“一开始,中介告知贷款审核未通过,并要求我辗转多家银行继续申请。折腾了一个月,中介机构告知都没有审核成功。如急需用钱,可重新签订息费较高的新中介合同,能够立即放款。我在焦躁无奈下就同意了。”林先生说,新合同签订后,钱果然很快到账了。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第一次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就已经审批通过,但中介机构隐瞒该情况,并诱导自己支付了高额利息和手续费。

近期,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揭露开展贷款服务的“中介机构”典型骗局,并提醒有借款需求的消费者注意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警惕不法行为。

小心违法中介机构三“套路”

为满足客户需求,近年来,银行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贷款产品。由于各种产品适用客户资质、审批效率、利率、周期、还款方式不尽相同,客户在申贷过程中,有的无法做出最优选择,有的因为对贷款流程不了解而通不过审核。这种情况下,提供咨询代办服务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

然而,有些中介机构号称能够做到“零门槛”“高额度、低利息”“免费办理”,甚至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洗白征信等旗号,对消费者设下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这些不法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有关负责人及业内人士介绍了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惯用的手段,提醒消费者小心以下“黑套路”,不要上当受骗。

套路一:非法中介冒充“xx银行”“xx银行贷款中心”发布贷款广告信息,或是声称“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走内部流程办贷款”,以“低价手续费”“百分百获得贷款”等幌子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在借款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后,非法中介又以各种名义要求借款人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借款人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借款人很难要回资金。

套路二:在贷款办理过程中,部分客户的申贷条件不符合银行贷款要求,中介便诱导客户进行“AB”贷——中介谎称需增加担保人,要求客户A寻找资质较好的客户B为其担保。非法中介再使用客户B的身份信息申请贷款,借款人实际上是B,但贷款资金却由客户A使用,客户B直至被银行催收才知本人是借款人而非担保人。

套路三:在办理贷款过程中,一些非法中介以专业自居,代客操作,使用客户手机下载银行移动客户端,帮助客户录入信息、核验身份、确认贷款信息等。客户听之任之,待业务办理后,中介人员将所涉及贷款银行的移动客户端、短息全部删除,导致客户对贷款相关信息一无所知。

寻找正规中介机构要“四看”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如果有借款需求,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渠道进行咨询办理。

如何辨别贷款中介机构是否正规?最好做到“四看”。

看“门户”——业内人士表示,贷款中介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消费者前往公司后,可注意查询工商登记等信息,了解公司基本情况。消费者应避免仅凭互联网联系中介机构,正规机构也不会只公布自己的微信、QQ等线上联系方式。正规贷款中介只为当地借款用户办理贷款业务,不会跨区域办理贷款业务。

看资质——要注意了解放款机构资质。正规贷款中介合作机构往往是正规银行或经银保监会批准的具有放款资质的金融机构。如果中介机构一味向客户推荐情况不明的网贷,消费者应注意防范。

看收费——正规中介在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时,会先和客户签订贷款居间服务费合同。当客户贷款业务办理下来后,再收取贷款服务费。如果在贷款前就以“保证金”“解冻费”为由,要求借款人提前转账,消费者就应当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看合同——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要详细了解中介服务合同内容,不要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宣传。消费者还要了解贷款产品的重要信息,充分理解贷款条件、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警惕以“刷流水”“走账”为由的打款要求,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服务费、手续费、担保金,贷款中介为收费花样频出

贷款中介采用欺骗或者夸大的方式声称自己有内部渠道,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服务费、手续费。总之能拿到钱,违法违规他们也敢干。

撰文岂料

出品消费金融频道

银行、正规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稳定,利率相对较低,是许多有贷款需求的机构和个人的首选,但因为门槛较高,很多不符合要求的的申请者被拒之门外。

随着这部分需求的扩大,一些不法机构嗅到了“商机”,他们假借拥有内部渠道、专人运作等口号,吸引有需求者前来贷款,在抽取高提成、服务费后,却并没有完成承诺的服务。

骗贷严重

“急需资金周转,怎么办?”“抵押贷款受阻,怎么办?”这样的广告让资金遇到困难的陈先生看到希望。陈先生经营着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两年公司经营状况欠佳,出现了资金缺口,因此想要贷一笔款渡过难关。

陈先生找到了在贷款中介工作的金某,该中介号称专门为急需用钱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快速申请银行贷款的服务,金某也表示自己能够帮助陈先生把贷款办下来。几天后陈先生的银行卡收到了一笔20万元的贷款,为了感谢金某,陈先生还给了金某近1万元的辛苦费。

几天后金某找到陈先生,表示银行因为发现贷款没有商用要收回,称可以把这笔贷款转到安全账户以逃避检查,陈先生将手机和银行卡交给金某进行操作。待金某走后陈先生发现贷款被金某转到了自己的账户里。于是向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福永派出所报警。经查,金某沉迷于赌博,于是盯上了陈先生的贷款,而转出的20万被金某全部用于赌博挥霍。

金某所在的中介至少能够帮助陈先生在银行申请到贷款,但一些其他的机构打着从银行贷款的旗号,不停催促顾客缴纳各种名目费用,却不行使服务。今年10月份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陆续接到多起报警,均称在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某公司办理贷款后被骗取了不等数额担保金。

警方调查发现,该公司谎称能够从银行帮助个人贷到款,骗取申请人与其签订“一站式服务协议书”,并要求缴纳贷款金额的3%—8%的担保金,该公司承诺无论贷款成功与否都会退还全部担保金,只收取成功放贷金额的1%作为手续费。但直到受害者报案,该公司也未完成一笔贷款。

还有一些黑助贷机构更加可恶,同样打着银行贷款的旗号,最终给客户贷到的款项来源于一些网贷公司。

近期一档民生节目报道浙江的郑先生因为看到一则贷款广告向当地的一家贷款中介申请贷款,该公司承诺能够有内部渠道可以帮郑先生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最终郑先生收到的贷款却来自不同的网贷机构。郑先生想退回贷款遭拒,在记者的调节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可以退回,但是需要支付1万元的服务费。最终在交涉后郑先生退回贷款,为此他支付2000元的服务费给中介。

申请经营贷却用来还房贷

7月初央行要求网络平台的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全面“断直连”后,线上助贷行业陷入严重的监管压力,与此同时线下助贷行业却还有很大可操作性的灰色空间,于是部分线上助贷机构开始开拓线下模式。

原本在线上就拥有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助贷机构转线下会更加轻松。有助贷机构员工表示,他们能够从银行打包获得更加低利率的贷款业务,随后通过电话营销等方式获得客户,当申请者贷款成功后,助贷机构会按照贷款总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随着助贷行业竞争的加剧,这些拥有内部渠道的助贷机构为业绩增长开始打擦边球。近期市场上房贷松绑的消息让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首付贷等词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而这些违规信贷的产生,助贷机构在其中“功不可没”。

以北京一银行的经营贷和放贷数据作对比,经营贷1年期3.85%,3年期和5年期均为4.65%,如与该行有业务往来,申请的最低利率可低至4%,基本与当前LPR持平。而房贷利率最低也要4.95%,且只有部分银行执行此项操作,大部分银行仍执行5.1%的主流房贷利率。

在相关调查中,一些助贷机构即使知道申请者申请经营贷是用来购房,也表示可以帮助弄到这笔贷款,只要申请者只要注册一家公司其他由助贷平台包装,不过需要收取包装费1万元-1.5万元和按照贷款额的1%-2%收取服务费,另外,提供第三方账户还需收取3000元-5000元不等。

如果首付款不够,助贷中介也能够帮忙申请贷款,通常是通过帮助用户申请经营贷、消费贷的方式获得资金,用于支付首付款,美其名曰“首付分期”。

将经营贷、消费贷用于购房是监管机构严厉打击的领域,更有多家银行因此受到银保监等机构的处罚。12月23日下午,中国农业银行与招商银行都因信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领到了罚单,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呼和浩特大北街支行被处罚款30万元,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因被处罚款30万元。

贷款中介是信贷行业在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下自然而然出现的信息中介,通过撮合放款方和借款方,满足市场上的各方的资金需求,但贷款中介目前灰色地带大,监管机构缺失,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行业发展。

隐形交易成本下“房东直售”替代中介模式仍需持续完善

日前,苏州正式上线全市二手房自主交易平台“苏找房”。自2021年8月杭州率先试水绕开中介、由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房东直售”模式后,深圳、上海、宁波、徐州等城市接连跟进,几乎每次都能引发一波讨论。不少售房者和购房者认为,此模式能够避免不菲的中介费,从而降低房屋交易成本。

针对买家担心的房源真实性问题,“苏找房”推出房源验真功能,提出真实存在、真实产权、真实委托、真实价格、真实业主。所有验真房源都被赋予“苏房码”,相当于有官方“背书”。

不过相比于话题热度,“房东直售”模式并未像热议那样全面铺开。比如,被誉为“首创者”的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个人挂牌房源”板块在运营一年多以后,挂出的房源不足9000套,在全市10多万套的二手房挂牌总量中,目前占比不到十分之一。

从服务模式上看,相比于传统中介,“房东直售”仍属于第三方平台,求购者根据自身所需,搜索平台照片、区域、面积、属性、是否抵押、卖家联系方式等房源信息,觉得合适即可直接联系房东进行交易。

然而,让求购者与房东形成信息对接,不过是二手房交易的第一步。房屋交易有大量较为复杂的环节,如网签备案、付首付、办房贷、过户、交税、领产证、放贷、款清交房等十几道程序,专业中介机构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所能提供的服务更便捷高效,房东与求购者所支付的中介费,有相当比例是交易双方为节省时间精力、提升交易效率所支付的费用。

此外,在“房东直售”模式中,政府部门其实扮演了以往房地产中介的服务角色。虽然有试点地区的牵头部门声称,推出个人挂牌功能的本意不是取代中介,而是为无中介撮合的二手房交易提供配套服务。

按照很多人的认知,相关房源信息来自于官方平台,这一交易模式由官方推出,而所有上网房源信息,都是经过官方认证的,一旦出现交易纠纷,就会习惯性寻求相关部门来解决。对于牵头部门而言,随着持续增加的交易量,将面临同步提高的纠纷协调成本。

对于认可官方平台“不负责参与交易”声明的买卖双方而言,则意味着将承受交易纠纷“风险自负’带来的各种后果。缺乏风险兜底机制的平台,往往很难获得大多数人的信任,也就注定了此类”房东直售“模式未能全面铺开。更多房东或求购者宁愿选择多一个中介担保模式,降低交易风险系数。

其实,对于试点地区而言,相关部门未来也会面临挑战。假设一下,如果杭州等试点地区全年10多万套二手房交易全部进驻官方平台,所有房源信息验证都由官方负责,会给相关部门造成人力等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由于这一平台被定义为公益性质,成本大幅增加的话,也会带来运行维护的压力。

综上所述,房地产交易成本是多重因素所构成的,“房东直售”模式避开了中介费,却会带来一些隐形的成本,比如办事成本及事后纠纷处理成本,并且这部分隐形交易成本牵涉到负责平台运转的相关部门、房东和求购者三方,如何合理均摊、厘清各方权责边界仍需探讨,这也是一些人依旧选择传统中介模式的原因。

不过,各地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等也在不断完善服务,如杭州在移动端“房通”增设购房资格前置核查、意向合同网签、资金保障服务、按揭贷款服务等功能,引入公证机构承担“信用中介”职能,又接入银行资源,保障贷款流程。

随着官方服务平台不断“打补丁”,并采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同时引入公证、银行等机构提升服务,未来“房东直售”模式有望提升在房屋交易市场的成交比例,为购房者和售房者在传统中介服务之外,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未来,随着政府管理部门以“房屋直售”“一网通办”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也将倒逼更多中介服务机构将业务中心放在供需信息精准匹配、为购房者提供更周到的看房及后续服务上,从而推动房地产服务的专业化提升,方能确保客源。可见,“房东直售”与中介服务互为补充,将让广大购房者享受来自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双重供给侧改革。

财经评论人毕舸

编辑徐超校对柳宝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