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中国农村贷款

本文目录

六大行涉农贷款占比超35% 新市民将是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客群

见习记者秦燕玲

7月21日,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发布普惠金融系列主题轻报告第一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基于多家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调研》(下称《报告》)。

《报告》通过调研多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以及覆盖全国各区域的地方法人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梳理了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并概括总结了五类乡村振兴主要服务模式,最后从政策保障、信息共享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六大行涉农贷款占比超35%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末提升1.3个百分点,略高于全部贷款增速0.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61万亿元,同比多增5603亿元。

《报告》指出,国有大行在涉农贷款中发挥“头雁效应”。截至2021年末,六家大行涉农贷款合计金额约15.3万亿元,占当年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35.42%。

其中,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最高,突破5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最高,接近1/4。从户均贷款额来看,邮储银行仅约40万元,为六大行最低,不过,《报告》认为,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服务下沉程度相较于其他大行更加深入。

农信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截至2020年末,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24万亿元,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28.86%。《报告》认为,这些农信机构主要业务在农村地区,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涉农业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报告》认为,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网点数量和业务量均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独占鳌头;2020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超过70%,是农村金融的生力军。

服务乡村振兴五大主要模式

《报告》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分为银担、银政模式,农户贷款模式,行司联动模式,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产业链模式五类。

银担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与国家农担以及各级农担公司合作,银政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等各级农业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相关金融产品,有效缓解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格抵制押物不足问题。

农户贷款模式又可分为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模式,常见于地方银行,主要下沉到乡、村级组织;行司联动模式以大型银行为主,依托集团优势,协同集团内银行、保险、理财、投资等子公司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传承于产业扶贫,具有长效性特征,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

产业链模式主要是以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服务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等,该模式对银行服务能力、多方信息共享等要求较高。对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具备地缘优势,与本地产业链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因此很多中小银行将其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服务模式。

《报告》特别说明,这些乡村振兴主要服务模式并非单一的,在某个项目、产业、产品中,一家银行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服务更加全面、效果更加优化、风险更加可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为未来服务重点

《报告》同时指出,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变化,农业农村金融供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市场也出现了新群体、新变化。接下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群体,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粮食生产等重点领域,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对象。

以近3亿新市民群体为例,《报告》认为,银行服务新市民群体时,一方面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下沉服务,逐步培育“新市民”的个人信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手段,利用各种替代性数据,来解决“新市民”服务初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报告》还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加强涉农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四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最管钱的政策:发展农民信用贷款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金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是制约小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由于缺乏抵押品,因此农民贷款很难;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业务受限、农业经营风险高,因此农民普遍存在贷款贵。贷款难、贷款贵是农村金融的两大顽疾。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信用贷款,这为解决农村金融顽疾提供了政策支持,是最管钱的政策。1、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农民自有资金来看。由于收入低、种田不赚钱,因此农民的自有资金不足,难以用自有资金去扩大农业再生产。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万元。而随着化肥、农药、种子以及教育、生活等费用的上涨,农民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资金已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受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普遍收缩涉农经营业务,连原来专门在农村开展存贷业务的“农村信用社”也被“农商银行”所取代。而由于农业风险大、农业项目利润低,尽管金融机构众多,但愿意办理涉农业务的很少。总而言之,由于农民自有资金少、而银行不愿意从事涉农业务是造成农业资金缺乏的重要原因,而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农业、农民缺乏可变现的抵押品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的重要原因根据银行的业务要求,贷款一般需要抵押物。这是银行作为企业经营降低自己的发现的必要措施。在城镇,由于住房、土地、机器、专利权甚至住房公积金、工资单都可以作为抵押物取得抵押贷款,而到期后,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银行作为债权人可以拍卖这些抵押物并用拍卖价款优先清偿债务,从而减少或者避免自己的损失。而在农村,作为农民可以用作抵押的、能够在未来变现的、风险相对较小的物品很少,这是银行不愿意开展涉农业务的重要原因。尽管国家正在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简称“两权抵押贷款”),但同样由于到期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银行面临资金上的发现而它又不能去拍卖农民的土地或者房屋、或者拍卖的价值很小,银行对“两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一样不是很高。3、2022年一号文件要求开展农民信用贷款将解决抵押品缺失难题,为农民扩大农业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七部分“七、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中的第三十条的内容如下:(三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治理机制,稳妥化解风险。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统计制度,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

不难看出,国家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的政策将解决农村信贷缺乏抵押品的难题,这将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锦上添花”,解决农民扩大农业再生产的“燃眉之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供资金支持。四川省广安市观塘现代农业园区

陕西杨凌农博园

贵州省遵义市羊肚菌农业产业园

农业银行推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

中证网讯(记者王方圆)记者5月11日获悉,农业银行日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相关特性,创新推出了专属信贷产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支持农村发展生产经营,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在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介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产品特点显著。该产品贷款对象涵盖各层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管是乡(镇)级、村级还是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要是将农村集体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取得县级及以上农业农村管理部门登记赋码证书的,都是该产品支持对象。该产品实行差异化的客户准入政策。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组织架构、决策形式、财务管理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一般法人,该产品搭建了专属信用评价体系,从管理、信用、经营、财务、担保等维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实现信用评价结果在信贷业务全流程应用。同时,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区域发展不均衡,设置了区域差异化信用评价政策。该产品担保方式多样,客户可采用抵(质)押担保或保证担保方式。对于一些优质客户,可采用信用方式用信,贷款额度可达1000万元,并鼓励引入政府增信机制。

此外,该产品既可以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满足客户发展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生产经营方面的流动资金需求,也可以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固定资产贷款支持,满足客户发展设施农业、购置大型农机具、厂房建设等方面的固定资产建设资金需求,贷款品种丰富。

据介绍,农业银行积极服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发推广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平台,为村集体资产核资、产权改革、资金流转和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截至目前,农业银行“三资”管理平台已在全国1154个县上线,覆盖行政村14万个。农业银行将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的推广力度,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助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