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新一代个人手机银行7.0发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1月4日消息(记者汪慧实习生王曦)11月3日,交行召开发布会,升级推出个人手机银行7.0版本(以下简称“7.0版本”)。7.0版本基于“轻松一点”的设计理念,从客户视角和使用习惯出发,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化、轻松化的移动服务,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客户体验的跃升。
当前,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此次7.0版本对财富投资、信贷融资、支付结算等场景进行了流程重塑和功能升级,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智慧金融服务。全新的“金融频道”围绕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为客户设计了陪伴式服务,助力客户建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和决策体系;一站式融资推荐能力再升级,针对客户的资产与负债情况推出“融资诊断与推荐”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7.0版本全新改版生活频道,重点聚焦大出行、大健康、政务服务、餐饮娱乐四大生活场景,连接万千优质商户、聚合专属优惠福利、联动本地银政合作,打造智能开放的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
“云上交行”是交行创新推出的服务品牌,旨在用数字化手段为客户带来更轻松、便捷的体验。7.0版本对网点、客户经理和客服团队的线上化实时服务能力赋能升级,将原本线下网点才能办理的业务搬到了线上。通过“屏对屏”的方式达成“面对面”效果,全方位满足客户通过手机银行进行咨询、交流、交易等非接触服务需求。
7.0版本还升级养老专区,从全市场优选具有长期性、稳健性的养老投资产品;精选行业优质机构联手打造一站式养老服务,覆盖挂号问诊、远程医疗、居家健康检测等多项权益;量身定制养老计划,助力客户提前规划高品质银发生活。
7.0版本还上线了普惠专版,推出“烟户贷”“菌菇贷”“兴农贷”等特色场景类普惠贷款,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客户提供一站式普惠金融服务。
“一部手机就是一个交行”,迈入数字化转型时代,交行将持续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为亿级用户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智慧服务。
(南海网)
交通银行威海分行有效提升小微首贷户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交通银行威海分行持续强化普惠政策宣传,推动创新产品运用,加大企业走访力度,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户中首贷户的比重,帮助小微企业打开融资渠道,获得发展支持,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2022年以来,该行深入贯彻总行普惠金融战略,锚定目标,细化措施,小微首贷户得以有效提升。截至9月末,当年新拓展小微企业首贷户20户,占当年新拓展客户的22.73%,同比多增15户,超去年全年7户。
一是强化考核引导。将首贷户拓展要求纳入各经营单位绩效考核、普惠条线综合评价等考核体系,推动各单位主动谋划,提早布局。二是强化营销力度。围绕产业链业务、票据贴现等对首贷户带动效果较好的重点产品,加大营销拓展力度。三是强化价值导向。开展小微客户提升攻坚行动及普惠、乡村振兴业务专项行动,增配工资及费用资源,激发全行营销积极性。
下一步,交通银行威海分行将继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精准对接营销,积极走访企业,充分利用交行普惠金融的产品优势,持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特别关注未获得过贷款的小微企业,多措并举破解小微企业首次融资的难题,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实现银企双赢,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更好更快发展。
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首笔数币贷款落地金华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浙交言
近日,交通银行金华分行成功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向浙江某齿轮有限公司发放普惠贷款,高效满足了企业融资需求。该笔贷款也是交行浙江省系统内首笔数币贷款,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在普惠信贷场景的应用创新。
浙江某齿轮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企业主营汽车变速器及齿轮、齿轴及同步器配件的生产销售。近期,企业因采购原材料导致流动资金存在缺口,“目前我们公司正处于发展期,生产需要购买大批的原材料,资金比较紧张。”企业财务负责人说。得知企业需求后,交通银行金华分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企业沟通融资方案,并建议企业选择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数字人民币融资模式。
“数字人民币贷款具有发放速度快、效率高、无手续费等优势,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丰富企业支付结算的渠道,为商业银行助企纾困、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探索了新的方向。”交通银行金华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到。据悉,在上级行的指导和支持下,该行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普惠贷款业务系统开发,而该笔贷款从贷款申请到贷款成功发放,仅仅用了半天的时间。
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交行正在着力打造数字化新交行,作为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之一,交行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金融科技为突破口,围绕交通、教育、医疗、税务等领域构建数字人民币生态应用。接下来,将在数字人民币创新试点场景做更多尝试探索,不断拓宽数字人民币支付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