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信用卡电子账单贷款

本文目录

今天,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正式上线

4月22日,时值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中信银行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的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正式上线,是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

“中信碳账户”面向广大用户公开上线,用户登录“动卡空间”APP,首页上方点击“加入低碳行动”图标,即可开通个人碳账户。账户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为每个用户提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证明,打造个人“绿色生活名片”。

作为计量个人碳减排的“绿色账户”,中信碳账户将实现个人碳减排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通过构建低碳生态联盟,让碳资产得到归集。当前,“中信碳账户”已实现基础功能应用,包括碳账户开通、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碳排放计算器等功能模块,并识别和引入电子信用卡申请、电子账单、线上生活缴费等特色金融场景。未来“中信碳账户”将对外引入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多低碳场景。

今年3月,参与“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体验的数千名用户调研显示,在使用意愿层面,100%的体验官愿意参与低碳减排,92%愿意分享并邀请身边人参与体验中信碳账户;在低碳场景建设方面,超过50%的体验官希望引入地铁出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场景,37%的体验官希望增加二手回收场景。由此可见,民众参与低碳生活的意愿日益高涨,也期待个人碳账户能够进一步拓展更多元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低碳生活理念正在全面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

除了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济宁银行、日照银行等多家银行都瞄准了“碳账户”,不断探索建立碳账户体系,通过个人碳账户来记录和量化用户的节能减排行为。使用“碳账户”的实际体验与支付宝“蚂蚁森林”比较相似,当用户发生减碳行为后,就会有相应的碳减排量记录,积累一定数量就能兑换礼品或者权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账户是打造绿色低碳银行的一大切入点,银行通过碳账户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客户绿色低碳意识,助力绿色生活开展,同时促进碳普惠发展,既有助于银行在全社会宣导绿色低碳理念,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身金融服务场景。

图片来源:中信银行

个人“碳账户”实践范本:建行、浦发、中信、日照,谁更领先?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邱恩,李薇

进入2022年10月以来,多家银行加速创新个人“碳账户”服务体系,譬如:中信银行推出的“中信碳账户”,获评生态品牌认证;桂林银行上线“G+低碳达人”个人碳账户平台,创新打造广西首个个人碳账户。目前,我国已有数十家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个人碳账户”,这一赛道成为双碳战略下的新风口。

零壹智库结合对于多家银行的跟踪研究,发布“聚焦碳金融”系列文章。本文作为系列第一篇,聚焦于4家典型特色银行,即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以及日照银行,它们分别代表了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个人“碳账户”实践成果。究竟哪家银行更具创新性?哪家银行更加吸引人?期盼为业界带来借鉴启迪,帮助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在低碳环保领域的新场景。

一、产品创新综述:多家银行搭建个人“碳账户”场景

目前,多家银行均已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但其功能不同于互联网平台。对比来看,支付宝“蚂蚁森林”获取的“绿色能量”,是根据低碳行为设计出来的虚拟积分,具有较大的公益属性;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用户的减排行为有效衔接,有利于鼓励用户把生活场景的缴费等功能绑定在银行,增强用户与银行间的黏性,拓宽银行自身相关服务场景,具备一定的交易属性。

零壹智库研究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产品,选取下述6家主要银行,从中发现:在产品命名上,除了建设银行采取“个人碳账本”之外,其余5家均为个人“碳账户”。同时,在应用场景上,主要依靠手机银行A或信用卡A运营,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线上平台的用户粘性、发展信用卡或信贷业务。

本文选取具备代表性的4家银行,为业界展现其“碳账户”产品运作模式,以供参考借鉴,具体包括:一是建设银行基于“碳账本”的低碳生活个人生态圈;二是浦发银行构建“企业碳账户+ESG量化指数+绿色低碳信用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三是中信银行正式上线“中信碳账户”普惠平台;四是日照银行打造“金融+”场景综合化个人碳账户平台。

表1:6家典型银行“碳账户”产品概述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零壹智库

二、国有大行范本:建设银行“碳账本”,构建低碳生活个人生态圈

2022年3月初,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施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公示了一项创新应用——建设银行申报的“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据建行测算,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减少碳排放10吨。

表2:建设银行“碳账本”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申报项目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根据申报项目介绍,“碳账本”是建行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在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将内部数据和行外碳减排行为数据进行可信共享,基于多源碳减排行为数据,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为量化客户减碳贡献度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信用卡提额及分期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

图1:建设银行“碳账本”线上推广活动界面

资料来源:建行生活、建设银行手机银行A

不同于其他银行,建设银行开展的金融科技试点项目创新之处,在于构建建行生活平台与培育低碳生活用户。建行生活A不同于手机银行A,主要从餐饮外卖、单车出行、商超购物等场景出发,探索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打造出基于“碳账本”的低碳生活个人生态圈。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促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商业银行探索金融价值转化路径;另一方面,可引导客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建设银行基于“碳账本”试点应用的创新点,核心在于个人用户碳减排行为数据的应用与保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数据应用,经授权引入客户在公共交通出行、线上政务办理等场景的碳减排行为数据;

二是数据保护,基于联邦学习技术实现多种生态场景行为数据不出数据拥有方,但可被需求方使用;

三是客户体验,打造个人低碳生活服务体系,提升客户在低碳场景中金融服务体验;

四是风险防控,数据使用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获取客户授权,采用数据监测及隔离保障数据安全。

三、股份制银行范本:浦发银行率先启动“碳账户”,中信银行构建生态联盟

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中,浦发银行率先在2021年11月初,就宣布全面升级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出了“适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体系”。从时间点来看,早于众多银行自2022年开始陆续宣传的“碳账户”发展理念。此后,中信银行在2022年上半年推出的“中信碳账户”,最大特色在于联合多方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低碳生态联盟。

1.浦发银行:缘起企业碳账户,延伸至“ESG量化指数+绿色低碳信用卡”

零壹智库梳理了浦发银行的双碳战略布局,整体可归结为“三步走”,形成了“企业碳账户+ESG量化指数+绿色低碳信用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在业界较早推出碳账户体系。借助绿色金融业务的先发优势与多年深耕经验,2021年11月初,浦发银行举办了“绿融万物·共创未来”绿色金融发布会,并推出《金融助力碳中和发展与实现蓝皮书》。该行率先从企业端布局,构建面向企业客户的碳账户体系。此后,逐步延伸至个人客群,形成两类专属碳账户。该行构建这一账户,目的在于形成碳积分累积量,进而构建多元化的碳账户等级与对应定制权益,带动用户深化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表3:浦发银行构建的企业端、个人端两类“碳账户”体系

资料来源:浦发银行公开资料,零壹智库

第二,推出我国首只经标普认证的、覆盖海内外ESG资产的“浦银-北极星ESG指数”。这项指数与浦发银行的碳账户同日推出,精选了全球八个认可度高、流动性佳的股票或债券ESG宽基指数,除中国市场外,还覆盖美、亚、欧等多个地区的优质资产;

第三,信用卡板块上线“绿色低碳专区”。2022年7月下旬,浦发银行信用卡正式在“浦大喜奔A”上线“绿色低碳专区”,开放个人碳减排量查询服务、新增信用卡绿色积分,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事实上,此前在2021年8月,浦发银行推出“碳账户”体系之后,就已经在业界首发“浦发银行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

2022年,浦发银行构建的绿色低碳专区,涵盖了公交出行、地铁出行、公共缴费、共享单车骑行、新能源车充电、12306铁路出行等6种绿色场景消费,可获得碳减排量和日常交易积分,也可收获绿色积分。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完成15种绿色行为,获得专区绿色积分,譬如:办理购买新能源汽车分期、无纸化业务办理、环保答题或进行绿色场景消费。

图2:浦大喜奔A“绿色低碳专区”

资料来源:浦大喜奔A,零壹智库

在上述业务布局的基础上,浦发银行目前提出将全面打造涵盖碳市场基础功能服务、产品创新、交易做市以及能力建设“四位一体”的碳金融服务布局。上半年,浦发银行落地“绿色区块链订单融资”、“挂钩碳排放配额结构性产品”等多项市场首单业务。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近4000亿元,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2.中信银行:正式上线“中信碳账户”普惠平台

2022年4月下旬,中信银行基于多年形成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宣布正式上线了出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同时,中信银行宣布启动“绿·信·汇”生态平台,联合多方生态合作伙伴,让用户的绿色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让绿色消费行为数字化、可视化、资产化、价值化,进而发挥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协同效应。目前,该平台在运营渠道、生态联盟、场景布局、数据安全、预期效果等领域,展现了下述经营模式:

第一,在运营渠道方面,“中信碳账户”依托于信用卡“动卡空间”A开发构建,在用户同意开通个人碳账户的前提下,授权系统自动采集用户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截至8月末,“中信碳账户”注册用户数已达到40万,累计在线金融场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0吨;

图3:“中信碳账户”操作页面

资料来源:中信银行“动卡空间”A,零壹智库

第二,在生态联盟方面,中信银行联合多方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低碳生态平台。回顾2022年上半年该行推出的“绿·信·汇”生态平台,目前已达成的合作伙伴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银联、Vi、万事达卡、国航、厦航、海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华为、腾讯、京东、中信数媒、中信书院、大昌行、天音科技等机构;

第三,在场景布局方面,“中信碳账户”已实现基础功能应用,包括碳账户开通、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碳排放计算器等功能模块,并识别和引入电子信用卡申请、电子账单、线上生活缴费等特色金融场景。此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曾发布了《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调研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应积极拥抱低碳生活,高达86%的受访者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低碳行动,76%的人期望成为影响者,能带动更多人加入。在场景搭建上,中信银行重点围绕信用卡客户进行布局;

第四,在数据安全方面,“中信碳账户”采用“AS开放生态+国密算法”的组合应用。其中,AS基于API开放生态服务,可实现绿色生态合作伙伴快速无缝接入,加速构建开放银行生态圈。同时,使用国密算法对数据全程加密,让用户信息得到安全保护;

第五,在预期效果方面,据“中信碳账户”此前测算,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每年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今后,中信银行也将探索建立个人购买他人或第三方的碳积分的途径,推动碳积分向碳资产转变,践行普惠服务理念,使碳普惠平台进一步深化应用。

四、中小银行范本:日照银行打造“金融+”场景综合化个人碳账户平台

总部位于山东省的一家城商行——日照银行,在中小银行之中率先践行了双碳理念,在2022年3月末上线了山东省首个个人碳账户平台。该平台主要依托两大渠道展示,具体包括:第一是日照银行手机银行A,第二是“日鑫悦”生活金融服务平台,进而打造出一款“金融+”场景综合化个人碳账户平台。

图4:日照银行“碳账户”平台展示界面

资料来源:日照银行手机银行A

具体来看,日照银行构建碳账户服务体系,在下述场景布局、积分兑换、经营成果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值得同业借鉴学习:

第一,在场景构建上,日照银行形成了绿色生活、绿色支付、绿色信贷以及绿色政务等“四大场景”。通过完成每类场景的任务,用户可获得积分奖励并且兑换相应礼品,使用户养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照银行在绿色信贷场景中纳入了小微企业群体,包括小微贷款与光伏贷两类业务累计积分,向业界展现了从个人用户到小微企业的碳账户布局雏形。

此外,在碳账户的展示界面上,日照银行也显示了4个另类活动,运用互联网运营思维来提升活动吸引力,具体包括:低碳步行、“垃圾分类,万家同行”趣味挑战赛、低碳答题活动、低碳环保金点子征集。

表4:日照银行“碳中和账户”的四类场景介绍

资料来源:日照银行手机银行A,零壹智库

需要指出的是,日照银行手机银行A在体验碳账户平台功能时,存在操作跳转不稳定的现象。在启动登录进入界面时,多次出现下述界面的无法登陆现象,因此各家银行在设计碳账户时,更需着重考虑到线上A稳定性与用户体验优化。

图5:登录日照银行“碳账户”平台出现不稳定界面

资料来源:日照银行手机银行A

第二,在积分兑换上,个人客户在完成上述任务之后,可兑换相应礼品,用以激励更多用户参与低碳行动之中,譬如:5000碳积分兑换一次运动体验卡,12500碳积分兑换瑜伽拉力带、64500碳积分兑换京东便携节能暖风机。

第三,在经营成果上,据此前山东银保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已有3万余名市民参与活动,平台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18亿分,预计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10吨。作为地方性城商行,日照银行与山东本地政务部门合作关系密切,因此借助G端来快速撬动C端用户参与共建“碳账户”平台,相较全国性银行而言,更能体现各省市的本土化、区域化发展特色,并且优先支持特色行业发展,更容易吸引本地市民,进而提升参与度。

五、小结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围绕着碳金融工具,展开加速比拼。其中,面对后疫情时期的上亿互联网用户流量,“个人碳账户”成为了业界聚焦点,在此赛道进行创新布局。本文研究发现,部分领先银行已经给出了典型范本,譬如:建设银行“碳账本”、浦发银行构建了“ESG资产量化指数+碳账户+绿色低碳专区”服务体系等,均为业界践行新时期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不容忽视的是,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仍处于“试水”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并且没有与金融场景紧密结合。在运营渠道上,主要依托于手机银行A或是信用卡A,线上体验也会出现卡顿、页面不稳定等现象。展望未来,更多的商业银行将加入“试水”个人碳账户的行列,更需注重低碳环保的特色应用场景搭建,促使银行与用户之间形成强关联关系,构建具备双碳属性的、能够吸引用户的高频服务场景,进而驱动形成银行业绿色低碳生态圈。

E.

中信银行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中信碳账户”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3月10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联合多家专业调研机构发布《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围绕我国民众在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的低碳行为展开调查,了解当前民众对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实践,前瞻洞察人们对于绿色低碳生活的未来期待。

同日,中信银行宣布,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上线,公开邀请千名用户参与测试体验。这是中信银行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

此次发布的《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面向一线到四线近200个城市、22岁至60岁的民众开展市场调查,是国内银行机构首次发布面向消费者低碳生活行为的研究报告,其研究结论为“中信碳账户”的推出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绿皮书》提出了五大亮点发现:一是绿色生活成共识。高达95%的受访者认为应积极拥抱低碳生活。垃圾分配、减纸减塑、光盘行动,是感知度排行前三的低碳行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更能让大众体验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实在感。二是数字服务成为新蓝海。绿色消费、环保行动等低碳实践在受访者中践行度分别达到96%、85%,数字服务仅为62%。大众认知不足、业务功能不全、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数字服务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一线城市及31岁至39岁的受访者在数字服务实践方面最为突出和积极。数字服务是践行低碳生活的新蓝海。三是低碳实践,知行尚未统一。整体而言受访者对低碳行动感知度为76%,而践行度仅为32%,低碳要求尚未成为社会准则、经济实力限制、正向反馈不足等都是绿色低碳生活践行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四是低碳不被动,积极影响他人。高达86%的受访者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低碳行动,76%的人期望成为影响者,能带动更多人加入。五是绿色初心,让每次低碳都有意义。受访者“为低碳的初心”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更看重低碳平台的价值观导向,而非商业利益。助力公益、清晰记录低碳行为、与好友共同参与成为受访者对低碳平台最期待的三大功能。

基于《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的最新洞察,“中信碳账户”内测版面向个人用户,依托千万级用户活跃的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凭借中信银行“金融+生活”生态圈的广泛覆盖,发挥其金融科技优势,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为每个用户提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有力证明,打造个人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活名片”。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未来用户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

“中信碳账户”减碳量核算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碳减排方法学,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保证了核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中信碳账户”旨在成为消费者低碳生活方式的掌上动态指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当今的生活新风尚。

“中信碳账户”内测版现已上线,于3月10日起公开招募用户参与内测版体验,首批体验官登录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即可在线开通个人碳账户,获取关联个人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并可对碳账户的内测版功能提供优化建议。据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含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即将上线的公开版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经济日报记者于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