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出租车司机贷款口子

本文目录

借贷上瘾者自述:2年借遍20家 花2万参加撸口子课程

如果按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维度,赵茹(化名)进入不了贷款客户“白名单”:她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房车作为抵押资产。

然而,从2016年6月开始办理线上贷款到今年9月资金链断裂陷入还款危机,中间长达2年多时间,赵茹通过13家网贷平台以及7家银行信用卡循环借款,举债还债、以贷养贷。

期间,甚至支付2万元学费参加了快贷融资、征信“洗白”的培训课程。

赵茹觉得借款“口子”更多、门槛似乎更低的同一时期,国内个人消费贷款正迎来规模爆发的加速发展。

截至今年8月末,不含车房贷的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8万亿元,个人信用卡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还不包括各类消费金融公司、卡代偿平台等的贷款。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的行为线上化、金融行为数据化,零售信贷业务的普惠覆盖、用户量级扩张成为可能。

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类智能化助贷技术产品兴起、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甚至是网站上频繁弹出的各种贷款导流网页,都在为借款人开了方便之门。

在此情形下,如何抑制助贷灰色产业链蔓延、规避超出个人偿还能力的多头借贷、防范过度授信风险,值得关注。

2年借遍20家平台

“不是不想还,手头有钱自然会还。”日前,在一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即将旧改的楼房里,身陷个贷漩涡、欠债累累的赵茹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采访。

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先后被16个微信语音或电话打断,均是贷款逾期提醒或客服催收。这令赵茹陷入恐慌之中。

2016年6月23日,赵茹收到民间借贷传单,通过电话联系之后,第一次贷到5000元。数月后,又因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她尝试在2家网贷平台上分数次借了10多万元。

赵茹由初涉网贷,发展到开始在多个平台同时举债。

然而,需要还的钱越还越多,再加上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尽管连年化利率都算不清——等本等息、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的还款方式都听不懂,她在举债还债、以贷养贷的路上越走越远。

2016年6月到2018年9月两年多时间,赵茹尝试了13家网贷平台消费分期、现金贷产品,以及7家银行信用卡分期和套现。通过循环举债,拆东墙补西墙。

这之中,13家网贷平台累计举债本息41.5万元,单笔额度最高的19.35万元来自一家民营信贷公司友信信贷,当前累计未还款28.63万元;7家银行信用卡使用额度24.05万元,单卡借款额度最高的为5.14万元,当前尚未还款总额8.59万元。

一般情况下,信用卡逾期将按0.05%日利率罚息并收取滞纳金;上述13家网贷平台逾期约按日利率0.05%~0.098%罚息,数家平台甚至会在日利率基础上加收30%违约金等罚款。

不难想象,随着逾期时间的延长,如果不能即时清偿欠款,赵茹的未还款额将会继续攀升。

灰色产业链蔓延

按传统金融机构个人信贷的风控模型,赵茹绝不属于“白名单”上的客户,因为她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甚至没有房车作为抵押资产。让赵茹的家人感到困惑的是:她怎么能从这些大平台借到钱?

赵茹告诉记者,她通过朋友介绍,参加了一项仅学费就需近2万元的“天价”培训课程。

第一课就告知学员哪些“借贷口子”尚未列入央行征信范围;课程内容细致到“多参加微信合作消费,关注某网络银行、转入资金、参与其理财产品;与开通了该网络银行网络贷款权限的人发生资金往来,并进行相关消费等。”

“两天一夜的线下课程,学费近2万元,缴费一次可以免费多次听课。”

赵茹参加的课程举办方,是一家工商注册地在深圳龙华的XX商学院,每个月在北上广深、重庆、成都多地线下授课,课程内容不一,收费200元/次~1.98万元/次不等。稍加辨别,不难发现“教学内容”无非就是信用融资、快贷、征信洗白。

学费不同则教课内容“含金量”不一,200元的1天课程则不会涉及太细化的内容。证券时报记者从该商学院一名“授课老师”获得的课程表显示,内容有分解银行风控体系,逾期车房贷和信用卡、网贷黑户漂白,如何快速养卡、提额等等。

据他介绍,该商学院已开业近8年时间,不到10名“讲师”,每月在全国至少开4场,每次“听课学员”80人、100人到300人不等。

从该商学院的往期授课情况介绍来看,“学员”中更多是个体商户。一位“学员”告诉记者,“有一次线下授课时,有学员按课堂上教的步骤、一步步操作,当场就获得近百万的贷款。”

在课堂现场,教授学员操作极速秒贷案例,也成了该公司招揽学员、抬高学费的噱头。

其实,从2016年开始,赵茹觉得借款“口子”更多、门槛似乎更低的同一时期,国内个人消费贷款正迎来规模爆发式增长,围绕它的各类灰色产业务链也在迅速发展。

这类打着所谓“商学院”旗号涉嫌灰色信用融资的,并不是孤例。记者从一位现金贷业内人士了解到,数家类似机构活跃在深圳龙华和上海浦东,不仅以授课形式收费,还会借此发展新会员,一级级延伸出去,在线上线下推广做灰色信贷或套现业务。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北京网贷协会法律顾问肖飒提醒,“一旦(上课的‘学员’)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专门教授套现及灰色融资课程的个人和组织,就有可能成为典型的帮助犯、将被一同定罪量刑。”

短信轰炸

导流推介贷款渠道的信息轰炸,是让赵茹在多个个贷平台借钱的另一个诱因。

有了数次线上借贷经历之后,赵茹发现自己一打开浏览器网页、打车软件、新闻APP,就经常能看到网贷导流广告推送页,手机短信里也充斥着这类信息。

正如网页导流是通过精准推送技术实现,越来越多的人感受被各类贷款推介导流信息围堵的背后也有一套运行系统。

一家上海主营国际国内短信及验证码群发公司商务人员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现金贷平台、消费金融公司多数会与第三方合作,确定信息内容,由第三方系统或者后台群发出去;群发的内容不同价格不一,按条计费,单条费用一般在0.5元以内。”

“随着线上获客成本高企,手机短信正成为越来越多平台的选择,业内两家头部网贷平台单月群发短信费用在300万元以上。”

上述人士透露。即使简单按1元/条计算,这两家平台每月发出的信息也在600万条以上,而两家平台贷款余额还不到全社会个人消费贷余额的0.33%。

“互联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是互联网广告法律关系的‘三驾马车’。”肖飒提醒,网贷平台对这些广告的真实性负责。

传统的风控模式在贷前、贷中、贷后三部分中最看重贷前,风控部门希望严格前端审批和授信,令坏账率可控。

但是,营销部门则希望业务开展更加高效率——低成本、大规模获客。上海新颜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向前称,激烈竞争之下重流量、轻风控,广撒网的模式比较多见。

不少人不堪其扰的群发短信,只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升级的各类助贷、营销工具介入并利用民众隐私信息现象的冰山一角。

而且,网站上频繁弹出的各种贷款推荐信息,相当于实时进行着无差异全民覆盖的消费金融“教育”。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借钱消费”。

多家银行信用卡2017年余额同比均增长逾20%,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超过50%。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信用卡刷卡交易量逾13万亿元。

全民借钱

记者看到,在赵茹的两部手机上,产生过借贷往来记录的有微粒贷、卡卡贷、翼支付(甜橙分期)、微乐分、安逸花、招联金融、京东白条和金条、蚂蚁借呗、拍拍贷等,均属于国内头部消费金融或现金贷平台;有过分期、套现的7张信用卡,则来自3家国有行及4家股份制银行。借贷笔数繁多,借款数目都是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在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维度,赵茹的信用资质要获得信贷授信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人的行为线上化、金融行为数据化,于是借钱的准入机制变了。

“先把口子放开,让更多用户使用,相当于准入门槛放低,但给的额度不大,等用户有了行为痕迹之后,凭借用户的日常借贷行为、消费交易情况额度等金融行为,进行数据化模型推演,再决定贷款或者分期额度。”一位资深业内风控人士描述一款知名的消费贷产品的用户筛选机制。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茹在数个消费贷平台上使用越久、循环借钱越多,平台给予的额度反而越大。

“尽管风控模型也在不断智能化、升级进化,但不排除一些钻漏洞来养卡、套现的新方式不断冒出,尤其在消费信贷‘漫灌’的环境下,用户选择就更多。”上述人士说。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里的居民短期消费贷款规模已经超过8万亿元。这里的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为狭义口径,即银行面向居民消费贷款剔房贷、车贷后的部分。

兴业研究报告称,“若是考虑到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信用卡及卡代偿平台所进行的消费分期和现金贷业务,8万亿元的数据还远远被低估了。”

从增速上看,银行面向居民的短期消费贷在2012年末仅1.94万亿元,2015年突破4万亿元,再到2018年8月末的8万亿元——这意味着,不到3年时间,居民短期消费贷增长近2倍。

过度授信隐忧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消费金融的崛起和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上升几乎同步,可以理解为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流动性和收益等综合考虑后的选择。

然而,随着消费贷获得多路资本加码,尤其是消费金融公司、现金贷平台、信用卡代偿平台等激烈竞争之中,不容忽视的是,行业过度授信、多头共债的风险隐忧在凸显。

今年8月,融360选取十个行业数千人开展的一份信用贷调查问卷显示,每20个人中有1人每月需偿还贷款(含车房贷)比实际到手月收入多;有28.57%的人只能借新还旧、使用消费贷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在其样本统计中,50.71%受访者使用信贷(不含车房贷)用于日常生活消费,这当中90后年轻人占比高达49.31%。

此前,新型消费金融公司覆盖的是商业银行覆盖不到的长尾用户,但是,近年来两者的用户群正在重叠。

一家处在行业前列的信贷导流机构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赋能金融科技公司包括流量方正在开放合作、打通边界。

注册用户申请小贷、信用卡、网贷平台(P2P)以及分期类贷款等多个产品,用户授权的交易类数据、相关征信数据、操作性数据——比如用户申请了哪几家、审批被拒原因、是否逾期坏账、是否多头共债、在平台活跃时间等等数据被共享了。

如此一来,不良也在加速暴露。易宝支付旗下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年~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2.85%增至4.11%,再到6.62%,呈现加速上升。

“在技术上,大规模的消费金融业务高度依赖打分卡等内嵌模型的批量自动化审批机制,容易发生客户违约和集体性违约等风险。”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解释信用卡贷款风险机制时认为,风险产生原因不过两点:直接低利率或创新变相降低利率,过高授信额度、过低准入门槛,导致收益无法覆盖风险。

最典型的余额代偿业务上,经过数年繁荣走向疯狂,在用户现金流不够偿还贷款情况下、仍过度降低风控门槛满足借贷需求。

不过,在包括王剑在内的数位业内人士看来,对比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中国的消费信贷仍属于增量市场、还未到过度饱和爆发大规模逾期的阶段。

在他们看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前提下的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仍然受到政策鼓励支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网约车鼻祖”欲卷土重来,易到“三角债”如何理清?

国庆假期之后,易到发布《易到权益保障计划上线公告》,展现最大诚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沟壑纵横”,公司股权方面,易到现任控股股东韬蕴资本与易到创始人周航、前控股股东乐视、贾跃亭之间剪不断理还乱。公司经营方面,易到与司机、用户、供应商、离职员工以及前CEO巩振兵的经济纠纷未解。

如今网约车行业发生深刻调整,滴滴出行等企业正受网络安全审查,美团、高德等平台加码聚合打车模式,易到似乎看到机会,想要打响翻身仗。

易到实控人韬蕴资本董事长温晓东直言,易到“船小好掉头”,欲卷土重来。但另一方面,如今的易到平台已超过1年未向交通运输部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传输数据。

易到能否抓住机遇“卷土重来”?

借鉴f?易到“权益保障计划”欲解决账户余额问题

“我应该还有两三万充值额度,当时巩振兵带大家充的,他先个人充了10万,我们也都充了。”10月份,易到前员工小月表示,从离开后就再没有关注过易到的进展,易到仍有5个月的工资和报销未结清,此外还有数万元储值未兑付。

与此同时,“网约车鼻祖”易到用车最近的动作不断。国庆假期后,易到发布《易到权益保障计划上线公告》称,力争解决易到权益用户的权益兑现问题。同时也为易到减压创造条件,使易到能尽早恢复正常运营而重新起航。

易到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解决广大易到用户(包括但不限于司机、乘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离职员工等)关心的账户余额问题,保障用户权益,易到正积极地通过“易到权益保障计划”推出多种解决方案,且正在逐步落实。

此前,易到一度推行储值消费模式,不少用户在易到平台账户中仍有余额未能提现。该“易到权益保障计划”主要通过商城消费、自营抵扣、债股转换和轮候提现的方式逐步兑现用户的所有权益。

其中,“商城消费”为用户提供一定现金配比的方式消费,所有用户均可以通过“待偿账户”相关功能,直接在商城进行余额抵扣消费。而用户最关心的“轮候提现”方式仍需排队。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易到推出的策略类似当年f处理用户押金问题的思路,易到需要找一个大资本来挽回局面,但自身又没有这样的吸引力,不管用户、车辆,还是市场影响力、技术体系等等。作为拥有10829公里用车里程的易到用户,丁道师仍有近500元储值未提现,排队提现名次2000名以后。

除了账户余额问题,易到司机提现、员工工资问题仍未解决。

离开易到两三年了,易到仍拖欠杨洋数万薪资,看到近期易到的权益保障计划,杨洋表示,“毕竟这么久的空当期,也没有任何信息,突然出来这么一个公告,很难相信。”

易到前员工林玲介绍,自己有数万元的工资和赔偿还没结清,易到既然开了这口子,肯定是在想办法解决的,但是有没有钱去解决就很难说了。据她了解,目前,易到开始慢慢解决债务问题,先解决供应商,再解决老员工的。

“希望别流于形式,把易到真正当做服务平台去经营,不只是一个资本工具。不能负起责任就放手,背后关乎了太多司机的劳动权益。”杨森至今仍有数万元的薪资未到手。杨森强调,“获得信任的前提是完成履责,否则谈不上重获信任。”

“账户余额未提现之前,我不敢再用易到了。”用户陈先生表示,易到提现出问题后,易到平台车辆减少,叫车成功低,此外费用翻倍,让他印象深刻。

对于此前的资金压力,10月份,有接近易到的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基本没什么问题了,终于缓过来一些了。”该人士称,之前易到大部分精力放在解决债务问题上,现在债务问题理清了,接下来就是在市场上重新发力了,可以再给易到一些时间看看。”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易到”这个品牌沉落市场多年,大家可能记忆也不太清晰了,实际上司乘的储值问题,相当多的用户、司机恐怕已经遗忘,所以这个计划更多是一个态度,本身并不会消耗易到太多的资金。

与贾跃亭、周航、巩振兵上演多轮经济纠纷

作为网约车早先玩家,易到曾经也是风光无两。2010年5月,由周航、杨芸、汤鹏三人在北京创立。时至今日,易到先后经历三批实控人。2015年10月,乐视用7亿美元买下了易到70%的股份,取得控股地位。

乐视曾希望易到提升乐视汽车生态中的社会化运营环节。可乐视“带资进组”并没能扭转易到的局面,反而给它埋下了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乐视危机爆发后,易到再次易主。2017年6月,易到公告显示,易到股权出现重大变更,乐视不再是易到控股股东,随后韬蕴资本接手。

韬蕴资本曾是乐视及贾跃亭的盟友,后来反目。2018年12月,乐视控股债务处理小组表示,与韬蕴资本达成收购易到的交易协议后,韬蕴资本一直未向乐视方支付任何交易对价以及完成抵债等协议约定的义务,导致了涉及几十亿元的经济纠纷。

随后,韬蕴资本方面回应称,因为这是一次承债式交易,当时乐视控股及贾跃亭在交易文件中承诺易到债务规模是23亿元,而韬蕴资本入主后陆续发现债务规模在50亿元左右。

易到前员工杨森曾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乐视遗留债务对易到后续经营的确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但不至于成为易到目前局面的主因。据我所知,在乐视退出后,易到曾一度迎来不错的发展局面,也没有进行大面积补贴,去年底公司账上突然就没钱了,比较奇怪。”

而这场承债式交易也令韬蕴资本卷进乐视漩涡。2021年8月,韬蕴资本董事长温晓东撰文称,“我所知道的易到第一次‘爆雷’发生在2017年3月,当时易到创始人周航对外发表声明,指责贾跃亭利用易到借款14亿,导致易到资金流断裂。而后我们接手易到,变成了‘填坑侠’。然而这颗2017年3月埋下的雷,居然在多年以后又引爆了!”

当年从乐视手中接盘易到,韬蕴资本因此诉讼缠身。截至今年9月,韬蕴资本与乐视控股、贾跃亭之间的经济纠纷仍未平息。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21年6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韬蕴资本关于停止拍卖原乐视大厦的请求。而这正是温晓东所说的“2017年3月埋下的雷”。

8月12日,韬蕴资本温晓东发文称,2017年12月,韬蕴资本为顺利获得投资方入股易到,与中泰创展就以易到20%股权换取易到14亿债权一事达成协议,并在当月完成相关股份转让登记工作。但中泰创展以韬蕴资本“未提供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证明”为由解除股权转让协议。温晓东认为该行为,“公然毁约,利用法律程序漏洞的人居然还操持着一盘硕大的生意。”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阿里拍卖平台获悉,2021年9月9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拍卖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原乐视大厦,起拍价为5.73亿元。但该场拍卖已中止,阿里拍卖显示原因为“案外人异议”。

韬蕴资本的经济纠纷远不止于此。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8年,易到创始人周航与韬蕴资本关于易到公司股权转让纠纷一事对簿公堂。2019年8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韬蕴资本向周航支付股权转让款1.61亿元。但韬蕴资本不服一审判决,却又不缴纳二审诉讼费。为此,2020年8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此外,从百度外卖转战易到的巩振兵也与韬蕴资本有经济纠纷。2018年5月,易到宣布原百度外卖董事长巩振兵加盟易到,出任CEO,全面负责易到的运营及管理事务。当年9月开始,司机提现逐步不顺利,当时易到采用一些限额提现的方式来解决。

与此同时,入职易到的巩振兵自掏腰包垫付司机提现,但易到司机提现问题仍未解决。2019年3月,巩振兵卸任易到CEO职位,但韬蕴资本迟迟未付该借款。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20年1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冻结、划拨韬蕴资本应向巩振兵支付的借款本金1152.69万元的相应银行存款,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相应银行存款。

网约车迎来新机遇,易到能否“翻身”?

“对于今天的易到而言,船小好掉头。无论是信息费的改变以及为司机提供社保服务,对我们而言都是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O2O的结合不是建立在i对ffi的压榨,而是两者结合后所诞生出新的机会。易到目前正围绕这一点打造场景内营销、汽车租赁、商品销售等服务,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市场突破点。”温晓东近日表示。

温晓东对网约车行业仍信心满满。他认为,网约车行业仍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刻,作为信心互联网行业,包括美团在内的O2O行业都会在国家整理规范要求中改变自己。

温晓东之所以有这番判断,主要源于今年下半年来,相关部门对网约车行业的再规范。包括对滴滴等平台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等以及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T3出行、美团出行、曹操出行、高德、滴滴出行等11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

此外,今年8月18日,交通运输部公开表示,“规范平台企业的经营行为,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规范自主定价行为、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加强与驾驶员之间的沟通协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向社会公布。”

隔天,易到便发文响应称,“2021年9月6日将推出全新的运营规则体系,取消传统抽成模式,变为信息服务费模式,租赁公司政策更加灵活;按照阶梯模式收取信息服务费,最低1元,最高5元等。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网约车市场又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入场机会,应该说比当年易到网约车入场争夺战时的市场机遇还好;易到此时重整,显然有备而来,对于资方来讲,应该是准备好了足够的资源和资金。

“客观来说,面对网约车市场,易到仍有机会,但主要看准备的资金和资源配置以及决心的大小。从某种层面来看,过去几十上百亿都投进去了,如果不抓紧机遇去盘活这盘棋对此前的投资者没法交代。未来易到能做到多成功就不好说,但如果想做,至少能够在市场立足应该还是有机会的。”张毅认为。

易到前员工林玲也认为,如果重新进入这个市场,机会是有的,但是有信任危机,首先很多司机都有债务纠纷,如果不解决,一线城市的司机不会去做。用户方面只要不充钱,叫车还是有可能会用易到,毕竟多个软件好叫车。要看易到这次如何吸引老用户下载APP打车。

“需要资本进入,问题是易到如何让资本相信?没有钱一切都是空。”杨洋认为。有足够资金就会有机会,首先解决之前债务问题,尤其是司机的债务,让司机再跑起来;其次,解决员工拖欠工资问题,最大化减少负面影响;乘客方面好说,毕竟打车主要还是要有车接单才能服务。

易到此前的司乘互选模式曾获好评。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表示,易到早年的优势是“司机和乘客互选”的模式,但这模式需建立在司乘双方均有很大规模的前提下才可以运作,现在基本上所有的优势已经瓦解。整个品牌层面是负资产,经过此前几波股东的消耗、折腾,到了今天基本上很难看到回旋的余地。

实际上,在易到处理与各方的经济纠纷的这段时间里,网约车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团打车、高德打车大力加码聚合模式,吸引了不少司乘流量,而首汽约车、T3出行、滴滴出行等平台相继遇到了一些运营困境,网约车行业也发生深刻调整。

有出行行业人士相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易到的“天时”已过去,随着司乘服务的一度停摆以及这两年网约车行业的新变化,易到已被遗忘。“用户和车主都分别在其他地方使用习惯了,不好转移。”该出行人士对易到重整持观望态度。

“资本对网约车失去兴趣了,没有充足现金进入,易到不具备盘活条件,况且信誉受损严重,只是依靠自我造血很难。”作为在出行行业多年的杨森,对易到的前途并没有太大信心。“关键是温晓东把易到如何定位,如果专注做一个好的服务平台,社会会接纳,也会给耐心。如果把平台当作一个资本抓手,走不通的。温晓东不解决欠薪问题,这个态度就有问题。”

经过多轮提现风波,易到平台上活跃的司机与用户也屈指可数。对于目前平台相关数据,易到方面暂未对外公布。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的《8月份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显示,易到已累计180天以上未向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传输数据。早在2020年10月,易到就已超过180天以上未传输相关数据。

(本文中林玲、杨洋、杨森、小月均为化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陈维城编辑徐超校对卢茜

美团情人节低调推出打车服务,是准备要抢滴滴的饭碗了吗?

据了解,2月14日,美团在其APP上推出了打车功能。不过,当前只适用于南京这座城市。美团开年的这次尝试,似乎并没有经太多的媒体宣传酝酿,行事如此低调,是前期的准备不充足还是考虑到了互联网打车市场水深,不能贸然挺军直入?

此次,美团APP上推出的打车功能并不是简单地接入滴滴之类的第三方服务,而是如同京东自建物流式的从头到尾自己做。可见其决心之大,不过,滴滴这尊在大浪淘沙中最后脱颖而出的独角兽也不是吃素的。因此,滴滴打车的市场地位也不是说被撼动就撼动的。

也许是美团考虑到了这一点,才选择了试点城市,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着自身的特点。选择其必然有着试点的优势,南京也是一座人口集散密度大的城市,相比北上广深却有些见拙,对比二线三线城市却有着人口基数大的优势。如果在南京这个试点展开市场的渗透,说明其近6亿用户还是能释放出洪荒之力助其撕开打车市场的口子。尤为在网约车行业新政刚刚推出没多久,市场正在重新洗牌,美团借此机遇入局,也算是恰如其分。最终能不能从滴滴独享的大蛋糕上抢食一块另当别论,我们将拭目以待。

这将意味着,美团继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业务之后,跨界网约出行把衣食住行涵盖其三的行业。纵观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发展趋势,都是以单点突破,全面进攻的战略来布局。阿里巴巴利用淘宝天猫得天独厚的优势把大小企业家汇聚到平台上,衍生出淘宝教育产业,做的也是风生水起,看的俞敏洪老师万分着急和无奈。可见,这种越做越大的企业模式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终极追求,先不论这种模式的优劣与否,但是每一次的互联网企业鏖战,最终获利的都是坐山观虎斗的的消费者。所以,大家乐见其成,对美团的这一举动多持赞成。

我们还是来看看美团是怎么说的吧:

为了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完整的生活服务体验,美团点评日前开始在南京试水打车业务。在南京本地打开美团手机APP,在APP顶端分类一栏,即可看到“美团打车”入口。进入之后,就可以输入出发与目的地,并看到周边运行车辆信息。叫车成功之后,可以使用包括银联卡、微信支付、QQ钱包等支付方式进行付款。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互联网平台,美团点评拥有用户近6亿,日订单量超1300万单,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超1.8亿。平台积累14年的消费数据,持续推动着美团点评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服务。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要从广度和用户量的增长转变为深度,为单个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服务。

目前,首批美团打车平台网约车已经在南京市辖区试运行。“‘让每个人吃得更好、活得更好’,是美团点评的企业使命。此番在南京试运行网约车服务,也正是基于美团点评平台上的用户需求。打车业务的推出,除了能够为南京地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出行选择,还可在为用户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同时,一体化解决“行”的问题。”

在商言商,打着为顾客为上帝的口号是商家一贯的尿性,我们也都习惯了。在点餐观影的同时能解决出行问题,确实能为自己省去不少麻烦。所以,无论美团的发心是什么,我们都希望其能做出点成绩出来,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互联网+”的思维就是不断地加加加加,若只是如此,只会令整个平台不堪重负,一步步踏入自己掘好的坟墓,却不自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