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助学贷款拖欠论文

本文目录

助学贷款还贷高峰来临 当代年轻人面临诚信“大考”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15年来,已帮助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圆了大学梦。但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拖欠助学贷款、迟迟不还的情况也频频曝光。

记者调查发现,就业难、工资低等多重原因导致一些毕业生无力还款,但同时也存在恶意欠款现象,凸显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困境。社会学家认为,对即将或踏入社会门槛不久的年青一代,诚信建设,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助学贷款“应贷尽贷”还款却参差不齐

西南政法大学研一学生小温来自四川省内江市农村,由于家庭贫困,大学4年期间共申请了2.2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如今已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还因成绩优秀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最高每年不超过6000元。

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从2005年开始办理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1928个县区,2689所院校,已累计发放助学贷款544.7亿元,支持学生994.9万人次,仅2013年就发放助学贷款125.2亿元。

其中,超过80%贷款发放至19个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能够出具父母低保证、残疾证等证明,或乡镇政府盖章的证明,都能申领到助学贷款,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据介绍,目前助学贷款已逐渐进入还款高峰期。2014年,贵州省累计还本付息的贷款将达40万笔,资金超1亿元。根据国家政策,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超过14年。利率则按贷款发放时的基准利率执行,贷款利息按年计收,借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

但记者调查了解到,还款情况不容乐观。截至今年3月底,国开行助学贷款逾期本息达1.6亿元。全国各地的还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地区还款情况较好,如安徽省近两年来无一例恶意拖欠还款个例。近6年来,国开行在安徽发放的助学贷款本息回收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而西南某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底,这个省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本息到期4359万元,实际回收3291万元,未按时归还金额1068万元,违约率达24%。其中,高校助学贷款当期本息未按时归还、违约率在40%以上的高校有24所,7所高校的违约率超过80%;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15%的县有18个。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委托资产处置中心黄锐彬表示,从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看,相较于其他贷款品种,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是最高的,至2013年违约率约为8%,而2007年最高,曾达20%左右。

多重原因致拖欠恶意欠款凸显“诚信”困境

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为什么一些地区大学生还款率低?是什么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违约”?

国开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拖欠还款主要有三个原因:无力还款、对贷款政策不了解和恶意欠款。其中,无力还款主要是因为就业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有的工资不高,或收入不稳定。

“以4年贷两万元为例,年利率按7%计算,利息一年要还1400元。钱看似不多,但对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刚毕业的学生如果没找到工作,是难以承受的。而且这还不包括还本金。”贵州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忆说。

小朱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目前在安徽省一所中学任教。“我现在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扣除每月500元房租,6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以及路费、手机费等日常开销,基本没有多余的钱。”小朱说,他知道拖欠还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只要工资有结余,就会第一时间还款。

但记者采访发现,也有部分毕业生恶意拖欠。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罗某,读研期间申请了7600多元高校助学贷款。毕业后,学校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多次提醒他按时还款,但他一直找理由推脱不还,后来干脆直接说“就不还”。但据其同学提供的情况,罗某已在深圳工作,并已购房。

黄锐彬说,上海某大学一名法律专业的毕业生,现已是外省政法系统的一名处级干部,有三笔助学贷款未归还。银行多次劝说无果,只好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法院的执行通知发过去后仍没有回音。最后,法官只能将法院公函直接发给他的单位领导,在领导督促下,他才把第一笔贷款连本带息约9000元还清。剩下两笔贷款,情况照旧,银行只能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诉讼。

“银行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钉子户’,只能慢慢和他们耗,多数人眼中总体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诚信状况堪忧。”黄锐彬说。

作为子女监护人,一些家长也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黑龙江省铁力市朗乡镇铁路社区的陈某是贵州大学药物化学专业2005级学生,毕业后一直未偿还助学贷款,并与学校失去联系。学校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到其父亲的电话,联系十余次,其父亲才接了电话,并且态度恶劣。

贵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邹年娟告诉记者,学生欠款率较高,学校压力也很大。除了加强诚信教育,全校辅导员、部分任课老师都加入了催还款队伍,采用电话、短信、QQ,以及找家长、同学、村委会、居委会等各种手段。

“但遇到恶意欠款的学生,学校真的‘束手无策’。”邹年娟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我这辈子不贷款买房、买车,不和银行打交道,不怕进金融征信系统的黑名单’。”

提高诚信意识需教育和制度“双管齐下”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人生的第一笔贷款,大多数毕业生是不愿留下诚信“污点”的。为降低违约率,各地教育部门、高校、银行等联手,加大征信知识宣传,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贵州省除了组织高校大学生进行诚信签名、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情景剧等活动,还由贵州大学设计了一套诚信知识题,涵盖了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学生入学时,需通过网络答题达到一定分数,才能申请助学贷款。

安徽省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局一起,每年年初对进入还款期的学生通过短信提醒,对联系不上的学生就由其家庭所在地政府帮助提醒。

通过努力,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安徽合肥大四学生王宇就表示,如果不还清助学贷款,自己会背一辈子的良心债。贵州师范学院毕业生申小雪,父母患病、家庭困难,但她却通过4年勤工助学,在毕业时提前还款。她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就算找不到好工作,跑到工地上搬砖,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元,也能把贷款还了。

上海一毕业生,家境贫寒,毕业后因患上类风湿关节炎,耗尽了工作积蓄。但她一直坚持还款,有时几百元,有时几十元,“国家在我困难时帮了我,这个钱我一定要还上。”

记者采访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家,他们认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不仅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同时还需完善相关诚信制度建设。

黄锐彬说,目前金融机构的约束机制较多,如不良诚信记录,在办理信用卡和贷款时都会被限制。但在社会其他领域,诚信机制的建设还相对较弱,如在招录公务员时就没有对诚信进行审查。

目前,广东、甘肃、贵州等省份已进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任职记录、助学贷款记录以及奖惩情况等信息都将记录在档,毕业后档案锁定,随个人就业流转到用人单位。若发生论文抄袭、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失信行为,将影响其求职、信贷、保险等。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认为,应在全国统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相互联网,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对无力还款的学生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还款政策,对恶意欠款的学生则要增加违约成本,加大处罚力度。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认为,还应完善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毕业生逐渐具备偿还能力。此外,对于贷款学生意外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相关部门应核销该学生的贷款业务,并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的基本生活。(记者王橙橙、赵晓辉、韩振、黄安琪、朱青、李春惠)

原创论文:校园贷与缺位的财商教育

作者:北京高级少儿财商指导师于伶俐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行业的兴起以及大学生消费观念需求的转变,校园网贷在高校大学生生活中应运而生,在给大学生提供快捷高效贷款服务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校园贷的隐患,一时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新热点。

本文揭示了校园网贷现状及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分析当代大学生校园贷背景,消费去向、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暴露出国人先天财商教育缺位。提出了当今互联网金融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强合理消费与理财规划的能力,从而认识到全民提升财商教育的迫切性。

一、校园贷社会现象

校园网贷,是针对学生群体的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一种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平台。而有些平台宣称:“史上最快!无须担保,3分钟下款!随借随贷,上门服务,个人信息绝对保密!”只要动一动手指,在网络上填写相关资料,就能预支消费。“馅饼”背后,却是巨大的陷阱。

2018年8月19日玉林女大学生因校园贷跳江自杀!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因不堪借款压力,在留下遗书后跳江自杀。

今年初,西安一位21岁的女生,因为跟“校园贷”借了四五千元,拆东墙补西墙还了三年,竟剩下十七万没还,无奈跳楼自杀。

郑州市某在校大学生因背负百万元债务,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大学生因为拖欠贷款而被催逼的案例屡见不鲜。校园贷衍生出高额利息、民间套路贷盛行,再加上暴力催债、自杀逃债,造成不良的社会悲剧着实令人震惊。

二、校园网贷乱象的分析

(一)背景要素

1、互联网金融科技高度发展时代背景

当今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科技已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网络移动支付手段则是世界领先。校园网贷是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2、选择大学生群体的不良网贷机构

在毫无抵押的条件下,简单的身份证、学生证和学籍信息便“毫无顾虑”的把资金借贷出去,而用非正常手段来降低“风控”的不良校园贷机构。

选择大学生,是因为他们拥有相对的财政自由。大学生一般前往异地求学,刚刚成年的他们,追求新鲜、刺激,同时父母对其经济管理也相对宽松,在无法陪在孩子身边的日子里,中国父母更愿意多打些钱,希望孩子可以生活的更好。

3、大学生自身存在过度超前消费

现今校园贷与过去不少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负担学习费用不同。因为有了国家助学政策的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开支不再是大问题。

而某些大学生存在普遍的过度超前消费,当消费能力无法满足其物质欲望时,只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而这就给不良网贷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校园贷消费去向

据《麦可思2016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为2000元,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父母。家庭是学生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94%的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或亲戚提供,其次为打工兼职。

在调查中,四成的大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三成以上学生曾出现生活费不够花,入不敷出的情况;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经常不够用。大学生将父母给其提供的正常生活开销花到哪里?

2016年05月5日清华大学首份《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每月消费支出排在前几项的为日常用品、社交娱乐、服饰化妆品、学习、伙食、交通、社交等;前三项超过学习开支。

根据网络调查问卷显示,男生更愿意将资金花在娱乐和社交上。打游戏买装备,娱乐打赏主播送礼物,购买高档数码电子产品。当然还有一条是谈恋爱。作为男朋友当然要为维持良好的恋爱关系付出一定“代价”,而维持新鲜甜蜜的恋爱状态少不得为女朋友付出时间、金钱、人力、物力上的努力。

女生更愿意把生活费花在“外在”。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女生更愿意把金钱花费在衣服、化妆品、鞋等这些用来装饰外在的物品上。购买奢侈品、高档化妆品、热衷名牌商品、也就是说,更愿意把解决“温饱”问题之外的资金用来做物质享受。

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茫然无知,对网贷风险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不良网贷的甄别抵制能力不强,从而容易将自己暴露在金融风险当中。

(三)爱攀比消费心理

“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实际上很少是因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是因为盲目的超前消费。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一般都来自家庭,而家庭经济实力的差别也使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部分同学之间易产生攀比心理,最终自尊心作祟导致冲动盲目不理性消费。在面对奢侈品、各种品牌高端商品时,大学生似乎更在乎是否拥有,是否有面子。

大学生面临各种消费刺激,吃穿、娱乐、交友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形成攀比消费。拿着父母的钱,大手大脚的花销,的确也是大学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事儿。

2016年05月5日清华大学首份《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基本的生活费远不足以支撑无底洞式的消费。口袋里没有钱之后,怎么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网贷平台以及花呗、白条等借款平台门槛较低,为大学生超前消费行为提供了便利,也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超前消费习惯的养成。

当大学生因为超前消费陷入还款危机时,或者向父母寻找帮助,或者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继续从别的借款平台借钱,或者独自承受,面临被暴力催收的风险,不一而足。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应对方式,都意味着当事人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学习和生活都将受到影响,甚至采取自杀等极端方式逃避现实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损害在校学生的权益,同是也扰乱了高校育人的生态。

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该具备什么样的消费观与金钱观?超前消费透支的远不只是金钱、是信用啊,更有可能是未来!

(四)消费盲目,随意性,无计划性

2016年05月5日清华大学首份《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

大学生的消费随意性大,寅吃卯粮,上半学期小康生活,下班学期省吃俭用的情况并不少见。数据显示,40.5%的大学生消费时没有计划、随心所欲,22.7%的大学生消费计划不明晰,仅有9.8%的大学生有非常明确的消费计划,并能坚持。

有句老话:吃不穷,喝不穷,不会算计就受穷!没有规划,缺少节制,大学生月初宽裕,月底拮据,给不良校园贷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支付手段培养了过度消费习惯

互联网移动网络支付毋庸置疑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也为消费支出的无节制性带来方便。再加上“新消费时代”的诱惑,年轻的大学生出现“卡奴”和“月光族”“校园贷”就不足为怪了。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便很可能像吸食毒品一样上瘾,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而且,这种现象在年轻人群体中渐成趋势。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群体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4500万。即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使用花呗,而在购买手机时,76%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使用现金,也就没有了数现金的这一道防火墙。无现金支付环境,提倡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更加让人对消费没有了感觉,对金钱没有了概念,似乎动一动手指,一切都有了。

(六)理财认知偏差,国内财商教育缺位

如何合理理财,使每月支出保持在一定范围,使资金流向自己最有效用途。基本理财能力如何?就90后对理财认知分析的调查显示。

2016年05月5日清华大学首份《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

A第一位的认知:过六成大学生认为不借款不欠债是最好理财;

B第二位的认知: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存在利率高而风险低的理财产品;

C第三位的认知:过三成的学生认为存在利率高而风险低的理财产品;

D第四位的认知:过15%的学生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游戏;

E第五位的认知:有1.5%的学生对理财不清楚。

大学生普遍没有建立正确的理财认知,自然也就缺少基本的理财能力。

目前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产品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移动支付便捷养成了学生超前、盲目花费习惯。

目前90后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存在明显误区,消费社会化与消费无计划性并存,理财意识勃发和财商素养欠缺,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

国内大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普遍没有受过管理收入与支出的亲身体验。国内财商教育是个空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开设财商教育。专门开设财商教育的高校很少,个别学校会有关于个人理财的讲座,但一般没有系统开设这方面课程。

国内的教育往往更强调智商和情商的培养,财商常常容易被忽略。财商是人在经济社会里认知、管理和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商教育本质上是关于幸福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驾驭金钱的智慧,而不是变成金钱的奴隶。让孩子学会取舍,管理好自己的钱财,进而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财商教育致力于培养个体关于财富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具有解决与财富相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最终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健康发展。

三、校园贷不良现象的建议

校园贷事件频发,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加快提高理财规划能力,加强财商教育的迫切性。

(一)大学生学会理财,提升消费理财规划能力

理财,不仅仅针对大学生,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客观必要的。不良校园贷现象背后映射的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盲目消费观和金融理财法律知识的匮乏。

大学生消费需要理性消费,控制消费冲动。在强大的消费背景下,首先管理好自己的资金。相比于大的理财概念,大学生理财的要求并不高。

(二)学习基本的金融知识

学习不能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教导传授,最重要的还要靠自身的修习。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不仅是现在,对未来大学生步入社会,如何积极有效维护自我权益都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者,如今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普惠金融时代已经来临,金融知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更不必说大学生了。如果能掌握一定金融知识,那么在面对互联网借贷平台蜂拥奔入的情况下,就会识别正规合理的网贷平台,就会知道选择什么的网贷服务是最适合自己的,“裸贷”、“裸条”等标签也不会出现了。

(三)树立正确消费观

大学生应树立理财意识,培养财商能力,其次要挡得住诱惑,控制得住自我的消费冲动,开源节流,量入而出,这样才能合理理财,避免掉入金融陷阱。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正确的理财习惯,指引大学生走向新的道路。只有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金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理财知识自我学习能力,才能避免校园网贷悲剧重演。

(四)增强个人信用认知度意识

众所周知,各大银行都有属于自己的征信系统,而且也已相对完善,而互联网的信用系统尚存在缺口,完善的信用体系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但未来我们必然生活在信用社会下,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信用等级,银行与互联网的客户信用信息必然处于一个大数据环境下,所以此时大学生应着力提高个人信用认知度,避免未来因信用问题造成对生活的消极影响,在正确认识个人信用基础上,抑制超前消费冲动,合理量力进行正规的信贷消费。

(五)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不良校园网贷背后映射的是大学生经济实力的滞后性和消费的超前性,是大学生需求与经济能力矛盾、外加自控力不足、基础金融知识不足、心理承受力差等原因造成的悲剧。

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不光要从大学生自我做起,更需从政府、家庭、社会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避免大学生再次掉入陷阱,陷入此类金融事件的漩涡。

(六)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金融素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17)》显示,我国国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显著低于成年人,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权责意识亟须加强。

当前金融业态多元化发展,金融创新不断加快,青少年相比于当前的成年人会更早更小接触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未来也会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

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金融消费者教育,提高个人的金融决策能力、风险意识和权责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通过对青少年普及金融知识,可以搭建起一座向家庭、社会传播金融知识的桥梁,达到教育孩子、辐射整个家庭、造福经济社会的良好效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7-07-10

[2]《2016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由清华大学。

[3]刘星辰《“校园网贷”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南方论刊2017

凉山小伙6000字论文致谢刷屏:曾辍学放羊,遇一人改变命运

澎湃新闻记者吴怡

2.5万余字的毕业论文,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点名致谢了65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本科毕业生苏正民讲述了自己的坎坷求学路:从一个放羊娃蜕变为一名大学生,终于实现了梦想——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苏正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图

6月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发言中感谢学校对他的培养教育,并表示自己即将回到家乡凉山支教,始终铭记“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据长江日报报道,苏正民在毕业论文《论志愿服务的政府责任及其立法规范》的致谢中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

在论文致谢部分,苏正民讲述,自己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从生下来就营养不良,村里的老人常常劝父母放弃我和妹妹。靠着山泉、野果我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

苏正民回忆,家里虽很拮据,父亲依旧选择砸锅卖铁地把三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山里的道路,看着很近,常常却要绕很远的路,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能到达学校是家常便饭。说是学校,其实就是黄土垒起来的几间泥瓦房而已,常常是屋外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是他学会背诵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课文。

从此,“走出大山,想去看看”成了他奋斗的信念。

因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这个“沉睡”的大山迎来了许多大城市来的支教老师。小学时,让他最刻骨铭心的是那群年轻的支教老师。他们面对这样一群皮肤黝黑、衣衫褴褛、浑身散发着汗臭、鼻涕满脸、连句汉语都不会讲的“小屁孩”,一遍遍地教,充满耐心。

“我想不明白,一个艰苦到连当地老师都无法留下的地方,这群来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师是如何坚守下来的。支教老师们用点点荧光照亮了我那条狭窄崎岖的小路。”苏正民写道。

小学毕业后,他有幸进入了凉山州数一数二的中学继续求学之路。然而,他蹩脚的汉语、浸染着火塘煤烟味的破旧衣裳、矮小的身高,成了被嘲讽对象。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来自城里,不仅家境优渥,学习成绩也是令人羡慕。第一次测验他就拿了倒数。

他疑惑自己应不应该坚持下去,“年轻而敏感的心啊,我又该如何拯救你呢?”

初一的寒假,他打包好行囊,向父母提出了退学,准备跟着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出去打工。就如同电影中的那样,父亲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母亲掩面痛哭,“我和你阿达(爸爸)没日没夜地辛劳为了什么?我白天打扫大街,晚上还要兼职种地;你阿达白天在砖厂烧砖,晚上还要去种地为了什么?不就是想着你们姐妹三人能够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再吃我们这种没文化的苦吗!”

他永远难以忘记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哭泣,他们把他又重新拉回到求学的路上。苏正民发奋读书,将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生活费全部买了学习资料。每天下晚自习之后,他就偷偷打着手电筒,用被子盖住,趴在床上开始学习这些附加的学习资料。努力有了回报,他的学习成绩和汉语水平突飞猛进。

就在他以为能够通过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时,2013年,15岁的苏正民遇到了人生第一场大风暴。

父亲为了三个子女的教育日夜操劳,最终积劳成疾,患上了多种疾病,从心脏病到肝囊肿、肺水肿,最终不幸去世。医疗费用也让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治病欠下数十万元外债。

不忍看到母亲辛苦,苏正民和姐姐都毫无约定地选择了辍学,想把上学机会留给小妹。姐姐去了广东,而他选择了祖祖辈辈们耕耘的那片黄土地。那时,他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就这样吗?”他反复问自己。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她)像一束光一样照进了我灰暗的人生。”改变苏正民命运的,是天津日报的张俊兰记者,她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凉山孩子们的张妈妈”。“正是她用瘦弱的身躯,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帮助了几万名像我一样的凉山贫寒学子重返校园。”苏正民写道。

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8月,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采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事新闻扶贫。目睹令人心碎的贫困,誓愿尽此一生为凉山脱贫而努力。从那时起的23年时间里,她33次走进凉山从事助学扶贫:受社会各界委托兴建了三所希望小学,在七所院校设立奖助学金,与爱国慈善家共同努力创建了六十多个以“福慧之星”命名的孤儿班、女子班,同时开展“一对一”个案助学,二十多年来受到持续资助的贫困学生、孤儿数以万计,同时在凉山从事赈灾济困、紧急个案援助等工作。在凉山千难万险的路上,张俊兰从35岁走到58岁,把一生的黄金岁月奉献给西南边陲贫困区的彝族同胞。

湖北日报曾报道,在苏正民辍学后最迷茫的时候,有人伸手拉住了他。学校老师、村支书多次到家中劝说苏正民继续读书,帮助苏家申请低保。多年在凉山从事公益资助的张俊兰还为他联系到每年2000元的定向资助,他终于有机会重返校园。

回校后,班主任找到他谈心时说:“阿苏,现在党和国家、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士都这么关心你,给了你那么多的帮助,老师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学会把手心朝下,去帮助其他人。”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

重新坐在课桌前,苏正民拼命学习,2017年通过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的预科招生计划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211”大学的学生。

父亲没能见到他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那一天。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带着母亲的谆谆教诲,他走出大凉山,又开始了求学之路。“故乡的索玛花又绽开了,山坡上再也没有父亲沉重的脚印,火塘边只有思念成疾的母亲。”

他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以前,年少而又敏感的岁月里,他总是羞于谈及母亲的工作。在外求学的岁月里,每当吃到美食的时候,他总会突然地悲伤甚至流泪,总会联想到远方的母亲是否又为了省钱,一碗苦荞、一个土豆就草草解决了自己的伙食。

“正是这个‘毫不起眼’的环卫工人,靠手里的小扫把养活了一家人,靠瘦弱的身躯独自养大了三个子女。”在苏正民眼里,多年来,母亲靠淳朴、善良、坚毅、感恩教会他们成长,教导他们“做人做事和扫地是一样的,都要干干净净、认认真真”。

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后,他实现了儿时那个靠读书“逃离”大山的梦想。从小学到中学的路,他走了很多年,他想知道:山的那边还是山,而大学的那边又是什么呢?“不管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我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大学生涯当中,他树立了信心,真正摆脱了自卑,成了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在2019年,他发起了凉山阿依(儿童)助学计划,号召同学们“一天节约一块钱、一个月少喝两杯奶茶”,用月捐的资金去帮助凉山的困难学生。几年下来,有1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加入了计划,用点滴微光资助了65名凉山贫寒学子。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虽人不在武汉,他也挺想为这座英雄的城市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便第一时间报名成了洪山区双建社区的线上志愿者,为249户的武汉居民提供生活需求统计服务,每天接打六七十个电话。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历史时刻。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历史性巨变,一路走来,我和我的家庭,正是这一巨变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苏正民写道。

这一年,在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之下,他参与成立了凉山州教育基金会阿依助学专项基金,为更多凉山学子提供精神帮扶,助力他们更好地走出大山。临近毕业,他选择了报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回到家乡大凉山支教。“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我相信在我们一代代中南大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一定能够点亮更多凉山阿依(彝语,‘孩子’之意)们的求学之路。”

论文致谢全文: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