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包装贷款渠道

本文目录

贷前“走后门”、贷后“三不管”,线下助贷中介有啥猫腻?

“银行最新产品,不看查询,不看负债,额度30万”、“年化5%,最高授信50万,有逾期也可以贷”……近日,不少线下助贷业务员蜂拥向北京商报记者推荐类似贷款产品,从宣传来看,大都打上了“银行产品”、“大额”、“低息”、“不看征信”等标签,甚至部分业务员还宣称有征信修复渠道、可包装信贷资料,甚至能走银行信贷“后门”……

线下助贷中介乱象频出的另一面,线上助贷平台也蠢蠢欲动。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采访了解到,断直连大势下,不少线上助贷平台正对产品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也有机构正在加紧推进与征信机构的合作,甚至还有平台组建团队准备调头线下……

乱象频出下,线上助贷调头线下是门好生意吗?严监管下后续助贷市场又将是何走向?如何规范?

线下助贷乱象:

贷前“走后门”、贷后“三不管”

继《调查|QQ空间成贷款导流聚集地,错位宣传下暗藏哪些隐患?》后,近两日,北京商报记者以申请贷款为由,进一步与贷款推销业务员交流发现,线下助贷市场乱象频出。

注:多家线下助贷平台业务员的宣传;来源:北京商报记者截图

一方面,在贷前风控上,不少业务员称可以帮贷款者包装信贷材料,在放款银行处“走后门”;另在贷款资金流向上,在记者提出贷款是用来买房、炒股票、买基金时,也有业务员称“完全没问题”,贷款会以装修贷名义下发,具体资金用途可以自己支配。

正如一业务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公司对接的大多为地方中小银行,在简单了解记者的个人情况后进行初审,称可以给记者贷出28万元,年化贷款利率5.04%,但具体贷款操作及协议签订,需要线下进行。

“你先和我们进行签约,把信贷资料和基本情况都给到我们,我们会给你包装材料。”该业务员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当记者提出个人有过贷款逾期行为时,该业务员却不假思索回复称,“没关系,我们这边是可以走银行信贷‘后门’的,很少有下款失败的情况,实在不行我们也有线下的一些征信修复渠道。”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这一类线下助贷公司数不胜数,记者仅填完一个贷款申请后,一日内就有多家线下助贷平台联系贷款事项,其中就包括商信金融、中投众鑫、中澜海阔等。除了自称助贷平台外,这些贷款中介还有的以“信贷中心”、“快贷中心”等向用户进行产品营销,但这些业务员实际并不属于任何银行,基本都是金融外包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帮银行“拉客”,从用户高额贷款中来赚取服务费,一般收取1%-5%甚至更高。

针对贷前个人信息收集、材料包装、走“后门”,贷后资金流向股票、基金、房地产等“三不管”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商信金融、中投众鑫、商信金融等平台进行求证,其中拨打商信金融、中澜海阔天眼查披露的电话,均未接听,此外中投众鑫工作人员一听对方是媒体,就立即挂断了电话,后续无法接通。

“助贷本是贷款业务在长期发展中衍生出的专业化分工环节,有助于提升各方效率,但也因为游走在监管边缘,而出现部分乱象。”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从贷前风控来看,一些推销业务员毫无合规意识,诱导不具备申请资质的客户入场,另从贷后资金流向来看,炒股票、买基金将导致消费贷资金空转,加剧市场投机炒作风气。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线下助贷再度兴起,鱼龙混杂的市场中,确实有些助贷机构为了挣手续费,对风控排查和资金流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信用风险,助长了个人或者小企业过度借贷,甚至助长了骗贷的风气。”孙扬坦言,之前一段时间,一些银行房抵贷主要暴露的风险,就来源与这些线下助贷渠道。

线上蠢蠢欲动:

有的调整产品、有的调头线下

线下助贷乱象不断,而反观线上助贷市场,目前也不好过。

一方面,随着线上获客成本持续上升,不少助贷平台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断直连大势下,部分平台直言后续合规压力骤增,产品也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两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近10位来自不同线上助贷平台的从业人员,断直连压力下,有的机构正在进行产品上的调整,也有的在加紧与征信机构的合作以及API端口的改进。“之前的模式指定不受用了,但我们还是主攻线上。”北京一线上助贷平台人士感叹道。

与此同时,另一从事线上助贷业务的公司高管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线下助贷确实有很多公司在做,但和线上助贷的不是同一拨人,线下这块存在很多灰色空间,目前公司不考虑转型线下,主要考虑成本问题。”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从上海一助贷平台从业人士处获悉,断直连压力下,公司已经考虑组建团队,试图调头线下。该从业人士透露,“线上助贷机构一般是给持牌金融机构导流或者做联合贷款,一直都存在一些信息层面的博弈,助贷机构尽可能获取信息并留存信息,但是金融机构就不希望这样,其中存在很多矛盾点。现在断直连下,助贷机构没办法把信息原原本本传给持牌机构,所以平台也在想着能不能对接一些线下的业务,可能更有操作空间。”

无独有偶,另一家线上助贷平台,目前也已将线下获客视为一个重要渠道,据介绍,该平台早已组建了线下团队,人数超过600人,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微商户,也包括个人业务。

与前述上海助贷平台一样,另一平台业务人员同样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不少机构确实开始调头线下,但和断直连或没有直接联系。该人员说道,“目前,线下业务相比线上业务,一是渠道自建,客群的成本与质量相对更加可控,另外行业激烈竞争,线上获客成本持续上升,线下场景的成本比较优势开始显现,因此有一批企业开始回过头来重新探索金融科技与线下场景结合的方式。

”尽管线下场景渠道自建,客群相对可控,但线下业务不如线上标准化、数据化,也没办法通过风控模型合理预测,因此要注意金融风险总是滞后的,线下现在的利润是否持续,未来会不会爆发风险,还是有待观察。”该人士说道。

后续市场走向:

或线上线下结合严监管是必然

乱象频出背景下,线上调头线下,真的可取吗?

在孙扬看来,“转向线下,助贷面临的监管压力会小很多,但实际上会给贷款业务带来风险,尤其是那些抱着打一炮就走、赚一笔钱就走,通过包装贷款资料来赚钱的,背后风险其实很大,不仅对金融机构没利,对社会没利,对借贷人长期来看也是不利的。”

“助贷业务实际上最早是从线下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线上助贷模式才得到快速发展。”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指出,目前看,一些头部线上助贷平台也在探索线下获客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方式开展业务,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互联网红利消失相关,线上获客成本上升,适合客群增长受限,另一方面也通过线下方式,在小微、场景客群、大额借贷等方面进行拓展。至于线上还是线下,主要还是看哪种方式更有效,成本更低,未来看,在一些助贷业务上,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也会成为主流。

苏筱芮则认为,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线上互联网贷款的监管体系逐步形成,而线下业务则缺乏明确依据,尚处于“荒原”,在她看来,线上助贷转战线下或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一些深耕线下业务的传统机构早已积累多年资源与运营经验,另一方面,线下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面向的客群也不如互联网渠道广泛。

助贷市场鱼龙混杂,后续又将如何规范?在孙扬看来,监管部门还是要出台助贷的管理规范,对机构开展线下助贷业务流程提出合规要求和规范,另对金融机构也要加强约束,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助贷机构的准入和管理,此外,监管部门要对金融机构的线下业务做穿透式管理,重视贷后风险管理。

苏筱芮则称,后续严监管是必然趋势,助贷依托于持牌金融机构,主要还是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约束来传导至助贷端,一方面需要持牌金融机构提升对合作机构的监督管理意识,强化风险识别流程,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制度方面厘清合作权责,将线下助贷业务纳入至监管范围。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刘四红

小时调查 | 中介打着银行名义推销贷款,这背后有一些不能说的秘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手机上收到的贷款推销短信。

4月13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推出小时调查《授信69.8万备用金!为啥频繁收到贷款推销短信,到底谁在发这些信息?》(详见报道),揭秘了我们频繁收到的贷款短信的幕后原因,主要是贷款中介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客户号码,并进行推送和营销。这样的贷款中介,大部分既无贷款资质,又与银行没有合约,他们大大小小分散在写字楼里,却鲜少有人注意到他们。

既然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又为何会有这些贷款中介存在?对于贷款中介以银行名义进行短信营销的行为,银行为何不加以制止?既然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样的贷款短信不堪其扰,为何贷款中介还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客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调查后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和贷款中介的关系,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辅助轮,维持着大额贷款业务的运行。银行贷款经理背负着大额的放贷指标压力,而贷款中介迫切希望寻找到有大额贷款需求的客户,而主贷人(贷款客户)从银行拿到贷款后,也不介意给中介一笔手续费,这样双方都从中分到了羹。

需要大笔现金流的客户多了,贷款中介公司应运而生

CFP供图

如果要追溯贷款中介频繁“冒头”的时间,可以说和当年“炒房客”的出现,不无关系。

普通上班族,除了房贷和车贷,很少有其他的贷款需求。而炒房客不同,他们需要大笔现金流。

“以前我们客户里的大部分都是炒房客。近两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客户组成才有所变化,开始有一些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找到我们。”一名贷款中介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四季青一家商铺店主王青(化名),就是通过这名贷款中介,成功贷出了近100万元的现金。王青起初没打算贷款,前年,他扩张店面花了不少钱,之后又因为店内积压了一批春装没卖出去,货款没有回流,导致手头原本就不充裕的现金流彻底断裂。无奈之下,王青想到了卖房。

这时,有朋友告诉他,与其卖房,不如把房子抵押出去,拿一笔钱凑上,等资金回笼了再把贷款还掉。于是,王青通过搜索“银行直贷”,找到了这名贷款中介。

“他说我征信不错,只收我2个点的手续费,就能把100万的贷款办下来。”王青说,贷款中介为他推荐了三家银行的不同抵押贷款方案,“有的利息高,有的放贷快。”王青最后选择在其中一家商业银行,办下了这笔贷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寻找像王青这样的人,就是贷款中介大批量发送骚扰短信的原因。他们需要找到这些有大额贷款需求的客户,并为其“包装”,让他们递交的材料,能符合银行条条框框的审核要求。

大额贷款相比于小额贷款,对客户的资质要求更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致电某贷款中介机构,询问自己作为普通上班族,能否从银行贷出100万。贷款中介告诉记者:“你没有房子,做不了抵押贷款;要做信用贷款的话,你又没有信用卡还款记录,也没借过贷款,这笔钱在银行肯定是贷不下来的,但是我们能尽量给你做。”

这位贷款中介为记者提供了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借呗”借一笔钱然后还掉,只要征信报告上有这个记录,就能去银行贷款;二是申请一张信用卡,但时间比较久。“到时候把你的工作证明重新做一下,打卡工资做高一点。”他补充道。

这里提到的“做一下”,就是指伪造一些材料,从而帮贷款人达到贷款条件。这是贷款中介业务的“大头”。当然,还有一些贷款人资质够,但因为办理贷款需要比较复杂的手续,加之又要权衡各个银行的政策和利率,索性花一些手续费,让贷款中介帮自己解决这些麻烦。

银行贷款经理,为完成放贷指标需要拉拢贷款中介

CFP供图

如果贷款人不通过中介,直接去银行贷款,又需要怎样的流程呢?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联系上了一位商业银行的贷款经理,询问是否可以做房屋抵押贷款。对方询问了记者的银行卡流水,是否有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满几年,以及征信情况如何等情况后,为记者推荐了一个贷款中介。

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不直接帮我办理贷款,而要推荐给贷款中介呢?”对方并未直接说明原因,“你的有些资质可能不符合银行的条件。”

为何贷款经理要将送上门的客户推荐给贷款中介?就这个问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咨询了三名贷款经理,一名就职于国有商业银行,两名就职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均从事贷款业务。其中一名经理李唐(化名)透露,有些事情,贷款经理不方便和客户明说。

“作为银行的业务员,我们没办法直接告诉客户,有些材料可以‘改动’一下,只能告诉他们不符合资质。至于剩下的部分,就交给中介去做。”李唐说。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不同银行的主营业务不同,以贷款为主要获利点的银行,银行客户经理和贷款中介之间,就会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

有些银行会和贷款中介签订协议,协议中银行向贷款中介支付佣金,贷款中介为银行提供客户,但这类协议规定,贷款中介不被允许向客户再次收取服务费。

但事实上,银行付给贷款中介的佣金并不高,贷款中介的主要盈利点,依然是客户贷款的手续费。

另一名银行的贷款经理张超(化名)透露,自己作为团队长,每年背负着银行压下来的大额贷款指标。“如果只给最符合要求的客户放贷,那我们的任务是远远完不成的。所以对于贷款中介帮忙包装好的材料,除非特别离谱,我们通常也就帮忙提交审批了。”张超说。

张超的工作,既像是甲方,又像是乙方。

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底前后,银行的贷款政策有所放松,所以有资格办理抵押贷款的人也多了很多,业务比较好做。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银行的贷款政策开始陆续收紧。到了今年,放贷的年度指标变多了,但政策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这样的条件下,张超等人就对贷款中介更加“依赖”。他们也会允许贷款中介自称是“某某银行的贷款经理”,以方便他们的推广和销售。

上述人士透露,这当中,难免存在有贷款经理收了贷款中介的好处费,就给贷款中介的客户走银行特批程序,帮助客户能更方便地贷到大额贷款。

缺乏有效监管,贷款中介“烧不尽,吹又生”

CFP供图

客户依赖贷款中介能提供信息和包装材料的服务,某些银行的贷款业务又依赖中介带来的客户,这就导致贷款中介“烧不尽,吹又生”。

那么,对于这样的贷款中介行业,监管部门是如何规定和管理的呢?

2020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通过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在第五章的贷款合作管理中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各类合作机构的全行统一准入机制,明确相应标准和程序,并实行名单制管理。并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与合作机构签订书面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合作范围等界限问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注意到,第五十一条中提到,合作机构承诺配合商业银行接受银行监督管理机构的检查,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等内容。也就是说,如果商业银行明确和某些贷款中介公司签订了协议,银监会就有权对其进行监管。

“有这条监管在,银行是不会轻易和贷款中介公司签订书面协议的。他们只有业务员之间的私下交易,这样即便出事了,银行也不会牵连过多。”一名银行业资深从业者透露。

这位从业者同时认为,贷款中介行业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就是因为相关部门对这个行业缺乏有效监管。“比如,征信报告这样的内容,如果交由贷款中介处理,就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有些贷款中介会和垫资公司合作,如果看到一些信用良好的征信报告,就会怂恿贷款人直接在这些贷款中介公司贷款。这样操作,对贷款人而言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浙江省银监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只有银行,如果遇到银行工作人员在贷款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可以向银监会进行举报,他们会调查处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自己去银行申请贷款很难,为什么却经常接到银行推销贷款的电话?

对于我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贷款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融资现象,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大家缺钱了首先会考虑从银行去借贷款。

毕竟相比于其他融资渠道而言,银行贷款利息总体是比较低的,目前一年期LPR只有3.85%,5年期LPR只有4.65%,就算银行上浮一定的比例,整体算下来,如果有抵押银行贷款利率不会超过8%,就算是信用贷款一般也不会超过15%,这相比于一些民间借贷,动不动就月息两分以上算比较便宜的。

但也正因为银行贷款利息比较低,所以申请人很多,银行不缺乏客户,因此他们可以做到优中选优,在众多客户当中挑选那些资质优质的客户放贷款,那些资质一般或者没有抵押物的客户想要从银行申请贷款很难。

尽管最近几年,我国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放贷力度,甚至出台文件要求银行必须达到两增两控。

但我国有几千家中小微企业,并非任何一个小企业都能够从银行借到钱,大家去银行申请贷款,要么因为营业收入不多或者利润不足,或者抵押物价值不够,或者没有抵押物,或者信用比较差等各种原因很容易被银行拒绝掉。

所以普通客户自己去银行申请贷款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估计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己去银行申请贷款非常难,但却经常接到各种银行打电话要求自己贷款,也经常接到各大银行推送的各种“备用金”短信。

看到这很多人都挺纳闷的,明明自己去银行申请贷款屡次被拒绝了,为什么银行还主动打电话向你推销贷款呢?

其实真正给大家打电话推销贷款的根本就不是银行,而是跟银行有合作关系的一些中介公司或者一些小额贷款公司。

我在信贷行业工作多年,对银行贷款营销套路还是比较熟悉的,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家所接到的银行贷款推销电话无非就两类。

1、中介公司。

银行贷款要求比较严,自己想去银行申请贷款难度很大,这里面除了客户资质比较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银行工作人员有限,他们不可能把精力放在所有客户身上,他们只会把精力服务那些优质的大客户,毕竟一个大客户就可以顶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客户了。

但是按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又必须给小微企业发放一定比例的贷款,这时候这些银行就会跟一些中介公司合作,由这些中介公司负责营销,负责客户前期的资料准备等等。

这些中介通过跟银行合作,他们帮客户包装,一旦客户贷款获得通过了,他们就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至于这个服务费是多少,不同中介收费不一样,大多数中介收费都是在2%~5%之间,有些中介收费比较狠,甚至可能达到10%以上,相当于你从银行借100万,中介有可能要收10万块钱的手续费,这个手续费比银行本身的利息还要高。

也正因为收益比较可观,所以很多中介公司就会雇用一些业务员到处打电话,他们从银行或者房产中介公司,或者其他渠道收集电话号码,然后挨个给客户打电话推销,从中寻求符合条件的贷款客户,大家经常接到银行贷款推销电话,十有八九就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小额贷款公司。

市面上有很多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贷公司放款的额度基本上都是在50万以内,大多数客户能够审批的额度也只不过是1万到10万之间。

相比银行贷款来说,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利息比较高,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月息都可以达到1.5%以上,如果再加一些管理费服务费,整体算下来,年化利率可以达到20%以上。

正因为利率比较高,所以这些小额贷款公司营销客户相对比较困难,很多人一听到利率之后就会吓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在对客户进行营销的时候,就假装是银行的工作人。

客户在接到电话是银行贷款之后,很多客户就会放下防备的心里,认真听取他们的推销,然后这些小贷款公司业务员再约客户上门。

如果客户上门发现不是银行贷款,这些业务员就会说你的条件不符合银行要求,但是我们可以给你提供小额贷款,门槛比银行的低,放款比银行快,服务比银行好,你不如在我们这贷款吧。

由此可见,大家平时所接到的一些银行推销电话,其实绝大多数都不是银行工作人员推销,银行工作人员根本没有精力,也不屑于打这种电话,大多都是中介公司或者小额贷款公司打,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从中区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