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银消费金融因互联网贷款业务所涉问题等被罚80万,被指对合作方管理不到位,曾合作多家助贷平台
揭开“北银创投消费卡”骗局:消费卡根本不可用
中银、捷信被挤出三甲,北银、锦程落入平庸,消费金融“老四家”为何全面被后浪赶超?
北银消费金融因互联网贷款业务所涉问题等被罚80万,被指对合作方管理不到位,曾合作多家助贷平台
来源:蓝鲸财经
7月21日,北京银保监局公开行政处罚信息。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北银消金”)因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款8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北银消金曾合作的助贷平台包括畅行花、京东金融、我来数科、趣前行、滴水贷、小象优品等。
北银消金曾多次被罚。2017年,北银消金因开展监管叫停业务等原因被原北京银监局罚款900万元。监管还对时任总经理给予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时任副总经理给予取消10年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禁止2年内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有员工被给予禁止12年内从事银行业工作的行政处罚;或被给予警告并处2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此外,北银消金曾在2015年11月,因违规放贷等问题被原北京银监局处150万罚款。2018年,北银消金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被处以30万元罚款。
北银消金成立于2010年2月。截至2021年9月末,北银消费金融贷款总额97.05亿,资本充足率11.65%,不良贷款率2.3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206.96%;2021年1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实现净利润0.43亿元。截至2021年末,北银消金总资产98亿元,净利润5820.85万元。
2021年11月,北银消金增资获批,注册资本从8.5亿元变更为10亿元,北京银行持股比例为37.50%、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20.25%、桑坦德消费金融出资比例17.00%,其他股东还包括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比例、联想控股、大连万达等。利时集团等股东曾将所持北银消金股权出质予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三个月前,北京银保监局公布了北银消金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的批复。
揭开“北银创投消费卡”骗局:消费卡根本不可用
“强大消费卡”却是一场空(诚信建设万里行)
——揭开“北银创投消费卡”的骗局
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的诚信,就是守诺、践约、无欺,就要以诚待人、以信待人。毋庸讳言,当前诚信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信用缺失也引发一些矛盾,网络欺诈、消费陷阱、泡沫营销等,犹如病毒一样侵蚀社会肌体,像雾霾一般污染清新空气。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的“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就是要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报道,大力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诚信建设万里行”专栏,总结“言必信,诺必诚”的经验,透视“言而无信,行之不远”的案例,深刻剖析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与广大读者一起推动社会共治,弘扬诚实守信的新风正气。
近年来,很多人接到过类似的奇怪电话:“不看征信,只需缴纳几千元钱,即可办理一张可透支、可贷款、可购物的消费卡。”面对天花乱坠的介绍,有人相信了,可等到缴费拿到卡后却发现,所谓“功能齐全、低息便捷”,实则是镜花水月。
其中,“北银创投消费卡”就是这种骗局的一个典型案例,已让全国11万人受害,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日前,记者奔赴重庆,揭开这一特大网络贷款骗局的面纱。
诈骗:吹嘘功能诱使群众缴费办卡
今年年初,重庆涪陵的代先生准备开一家餐饮店,启动资金需要14万元,正当他为了本钱不足发愁的时候,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7月6日,回想起由这通电话引发的事情,代先生记忆犹新——
“您好,我们可以帮您办理一张北银创投消费卡,用于商城购物、现金贷款、零首付购车。如果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号。”电话那头自称是北银创投的客服经理陈某某。代先生添加了微信,很快收到对方发来的信息:“不管黑户白户,都可以办理。”“与多家银行合作,具备信用卡功能。”“可以在各种电商平台高额透支消费。”“现金贷2年内免息,并且还款利率低于市场上的消费信贷产品……”
强大消费卡,越听越精神,代先生觉得创业有希望了。陈某某进一步介绍,北银创投消费卡分为“公爵”“侯爵”“伯爵”三种级别,可分别享受50万、30万、10万元的信用消费额度。申请办理需要填写表格,消费卡制作完成后可以先视频传给他看。同时,需要缴纳一定的会员费、制卡费。
代先生一门心思想着现金贷款、零首付购车的事宜,很痛快地分两次支付了7500元,申请办理一张“侯爵”消费卡。其间,他一再确认“拿到卡后是否可以立即贷款?”“零首付购车是不是不用掏一分钱?”陈某某始终表示“没问题”。
代先生终于盼来了这张卡。记者注意到,这张外观黑色的卡,印有北银创投的标志,右上角还有网联NLik的字样,右下角写有侯爵卡,左下角是代先生名字的拼音大写。
套路:设置陷阱和门槛,消费卡根本不可用
一个谎言百个坑。“咨询零首付购车,对方让我确认车型、购车城市、4S店名后向他们申请,并表示需要自行支付购车税等费用。”“我问现金贷款,对方要求我先去公司的商城平台上消费。”“消费卡根本用不了,也刷不了POS机,只能在指定的商城平台上消费。”“总之,后来的说法和之前的宣传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被骗了。”代先生懊恼不已。
记者登录消费卡指定使用的北银控投商城平台,发现该商品平台明确规定,客户购物时需按照商品标价的50%支付首付款,剩余50%由会员卡额度透支,如继续购物,需还清上一件商品的透支金额。记者专门对比了一款家具,北银创投的价格为4946元,要求首付2423元,而几大电商网站的价格为2050元左右,家具价格根本连首付款都达不到。
“假如你办理了10万元额度的消费卡,想购买此件家具,首先要自掏腰包,向平台支付2423元,会员钱包同步减少2423元,由此显得你真的拥有10万元的额度。如果想继续购物,就必须先把透支的2423元还清,这时还得自掏腰包,所谓的10万元的额度根本就是假象。”重庆公安涪陵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查禹说,“该商城平台没有自己的商品仓库,很多时候是拿着你的首付款,去购买相应商品寄送给你,比如这件家具,商家平台至少可以赚取差价373元。”
据警方介绍,更多受骗群众办卡是为了寻求贷款。可是,北银创投为此专门设置了先消费后贷款的复杂规则,要求客户必须按照其消费额度的最低10%,在商城平台上购物后,才可按照购物金额的25%—30%申请贷款。以代先生为例,想贷款14万元的启动资金,至少先在商家平台上消费47万元。
“办卡前,犯罪嫌疑人只会拣好的说,夸大的说,展示消费卡的强大功能。办卡后,受骗群众才会发现犯罪嫌疑人设置的各种陷阱和门槛,明白使用这卡非常不划算,由此迫使大家‘知难而退’。”查禹说。
组织:明知诈骗,犯罪集团自上而下心照不宣
整个骗局的焦点直指北银创投公司。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主动出击,深入挖掘,并且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朱某某于2016年3月在北京高碑店注册成立该公司,注册公司范围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会议服务、文艺制作等,根本没有贷款资质。同时,总公司分别在北京、内蒙古、四川下设运维部、渠道部、客服部、制卡部、商品部等。其中,渠道部又在湖北、四川、安徽、河南、湖南等地发展了数百个代理商,代理商成员具体实施诈骗。
7月6日,记者在重庆公安北碚分局进一步了解情况。据分局刑侦支队支队长赖凡介绍,代理商按受害人拟办卡消费额度的5‰(2500、1500、500元)收取制卡费,上缴总公司,并在公司网站录入相关申请信息。总公司收到制卡费后,进行网上审批,授予消费额度,制卡寄送至代理商处。代理商按照消费额度的2%(10000、6000、2000元)收取服务费,随后将卡交由受害人网上激活。
“周边很多人都在做这个业务,并且听说能赚钱,我们便主动联系了北京渠道部。”刘某某是重庆警方在湖北抓获的一名代理商,去年年底,他和其他3人合伙成立公司,并通过传真的方式,与北银创投签订合同。“为了经营这个项目,我专门在网上购买了20余万条客户电话信息,每条0.4元,花了八九万元。”
对于项目的性质,刘某某心知肚明。“我在开会时说,这个项目不能做长久,否则会坐牢。”据他反映,为了规避风险,他专门更换了公司的名称和地址,并要求员工删除工作记录、切断与受骗群众的联系。
与此同时,刘某某的员工私下也有交流,其中有员工家属主动询问办卡情况,该员工一口回绝,“千万别办,这个坑死人。”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易某某于今年3月28日入职刘某某公司,平时要么通过号码软件生成器,要么通过老板提供的客户信息,随意拨打电话,诱骗群众。“第一单就碰到一个急需用钱看病的人。当时不想给他办,但又想着是新来的,需要有业绩有提成。老板开会时还经常表扬身边出色的员工。我就给他办了一张50万元额度的消费卡。”易某某说,“案发前干了两个月,我完成了十多单业务,总额度超过300万元。后来,老板要求删除工作记录,我们也知道是销毁证据怕出事。但是身边人还在干,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提示:如需贷款,应到正规贷款机构申办
群众利益不可侵犯!经过警方缜密侦查,该案涉及全国受害人11万余名,涉案总金额高达2亿余元。近期,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重庆公安局刑侦总队牵头侦办,在北京、内蒙古、四川、湖北等地警方的配合支持下,一举摧毁这个特大网络贷款诈骗犯罪集团,抓获犯罪嫌疑人440名,查扣涉案电脑801台、手机662部。
目前本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重庆警方提醒广大群众,切勿轻信各类电话、短信、QQ、微信等形式的贷款广告。需要申请贷款时,到正规贷款机构申办贷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并且正规机构都是公开营业场所,有公开联系方式和营业执照等,在进行信用贷款时还需要相关手续,比如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工作证明。最重要的是,银行、正规贷款公司不会要求借款人在申请贷款前就支付手续费等各类费用。
中银、捷信被挤出三甲,北银、锦程落入平庸,消费金融“老四家”为何全面被后浪赶超?
记者曾仰琳
编辑
随着年报季落幕,22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渐次浮出水面,“老四家”消金公司也交出开业第十一年的成绩单。
迈过了发展的前十个年头,首批消金公司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头被“后浪”赶超,业绩表现不如后起之秀。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在2020年净利润等方面表现优于“老四家”。
作为我国持牌消费金融行业的“先行军”,“老四家”消金公司从一开始的抢占先机,到如今逐渐被后来者赶超,这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老四家”年度业绩排排坐2009年7月,原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2010年,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首批四家消金公司相继开业。
从2020年盈利数据来看,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全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55亿元、1.36亿元、1.21亿元和0.46亿元。
在净利润增速上,仅北银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余三家公司净利润都出现下滑,其中,捷信消费金融下滑速度最快,净利润同比下滑88.1%至1.36亿元,其次是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下滑31.0%至4.55亿元,锦程消费金融同比下滑27.1%至1.21亿元。
营业收入方面,北银消费金融的股东方北京银行并未披露其营收,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全年实现营收分别为112.32亿元、43.10亿元和7.5亿元。
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的营收均同比下滑,分别同比减少0.1%和35.2%。而锦程消费金融则出现“增收不增利”,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4%。
总资产方面,仅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资产出现同比下滑,其余三家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同比均有所上涨。
中银、捷信:昔日“吸金王”风光不再中银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都曾是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2016年,捷信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以9.31亿元和5.37亿元的净利润在行业名列前茅。
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3.75亿元,与同期净利润一并进入10亿“俱乐部”的捷信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相比,位列第一,捷信消费金融以10.22亿元位列第三。
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反超,以13.96亿元的净利润再夺冠军宝座,而中银消费金融当年净利润下滑近六成至5.59亿元,跌至当年披露业绩的消金公司中第四位。
对于2018年的业绩下滑,中银消费金融曾回应媒体称:“2018年,受资本金充足率影响,公司业务规模以及营业收入受限,同时,资金等成本上升,业绩有所波动。”
为了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中银消费金融启动增资,并于2019年11月获监管批复,同意其注册资本由8.89亿元增至15.14亿元。
成功“补血”后的中银消费金融2019年的净利润有所上升,但在同业激烈的竞争下,却再也未能迈入“前三甲”。2020年,其净利润排名仍为第四位,前三名为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
而捷信消费金融的冠军宝座也未能实现蝉联,2019年被招联消费金融反超,净利润同比下滑18.3%至11.40亿元,位列亚军。
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业绩更是全面下滑,净利润在已公布业绩的22家消金公司中位列第九名。
何以至此?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伴随着数字化转型和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成为捷信消费金融掉队的一年。捷信不仅面临线下渠道严重流失、数字化转型不畅,高层人事动荡等多重困境,捷信集团实控人彼德·凯尔纳3月27日在美国不幸坠机,更为捷信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详见报道《【深度】捷信“失速”,曾经的消费金融老大哥还有机会吗?》)
受一系列风波的影响,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相关债券在5月8日被联合资信列入评级观察名单,此前其主体及相关债券的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
联合资信公告称,捷信消费金融2020年经营业绩表现暴露出其业务处在转型期,受业务策略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存在业务规模收缩趋势较明显、高管稳定性呈现一定波动、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盈利水平承压、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尚不明朗等问题,以上因素可能会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盈利能力、流动性与融资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从资产质量来看,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为2.80%,逾期贷款占比21.87%,拨备覆盖率为150%,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和拨备计提压力有所加大。
同时,联合资信认为,其母公司捷信集团大幅亏损及实际控制人离世等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公司对捷信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
但作为中国第一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拥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在消费金融行业涉足多年,业务覆盖范围较广,拥有较好的客户基础。综合考虑,联合资信决定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19捷信消费金融债01”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与此同时,中银消费金融此前几年因业务扩张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5月10日,上海银保监局公示中银消费金融的“罚单”,该公司被处以100万元罚款,并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其主要违规事实为: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贷款调查、审查不尽职;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
北银、锦程:起了个早却赶了晚集北银消费金融是我国首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前期也曾风光无限,不过近年来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其业绩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北京银行财报显示,2016年北银消费金融给北京银行带来4.76亿元的权益损失,按照该行35.29%的持股比例计算,北银消费金融2016年的亏损约为13.49亿元。2017年,其净亏损幅度缩小至0.79亿元。
北银消费金融2016年至2017年陷入亏损的背后,绕不开经营乱象和风控漏洞等问题。
2016年6月,北银消费金融因“当事人变相突破监管规定发放贷款;贷款管理存在严重问题,造成个人消费贷款用途不真实,部分资金被挪用;无合理理由和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上调贷款风险分类,资产质量严重不实”,被罚款150万元。
次年,北银消费金融再领巨额罚单,处罚金额为目前消金业内之最。
2017年9月,北京银监局公开了对北银消费金融的处罚决定,给予其合计900万元的行政处罚。宋文昌、袁耀璋、顾弢、尹峥作为责任人接受处罚。其违法违规事实为:贷款和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超经营范围开展业务、提供虚假且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开展监管叫停业务等。
上述两笔罚单均与该公司被曝光的“拉人头”骗贷乱象相关。
据《中国经营报》2016年5月报道,北银消费金融与一些中介公司合作拓展客户,部分合作公司借此从北银消费金融违规套取资金,贷款客户并非实际资金使用人,资金用途和去向不透明。
乱象曝光后,北银消费金融经历两年低谷期,2018年才扭亏为盈,虽然2018年至2020年其净利润逐年攀升,但表现大不如前。
作为有明确杠杆率限制的金融业态,消金行业资本金的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其业务的拓展情况。
从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金来看,截至目前,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依次为70亿元、15.14亿元、8.5亿元和4.2亿元。
注册资本较低的北银消费金融和锦程消费金融,其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明显受限。
为此,北银消费金融近期也在谋求增资。2020年12月14日,北京银行发布董事会公告称,会议通过《关于参与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的议案》,同意该行出资7500万元参与北银消费金融增资扩股。目前,在银保监会官网上尚未查到该增资方案获批复的信息。
另外,我国第二家开业的锦程消费金融近年来盈利能力一直表现平平。
从公开可查数据来看,2016年至2020年,其净利润分别为0.75亿元、0.61亿元、0.76亿元、1.66亿元和1.21亿元;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67亿元、1.56亿元、2.30亿元、5.34亿元和7.5亿元。
据华夏时报报道,在2018年上半年以前,运营八年时间里,锦程消费金融重在发展线下大额信贷业务,如分期贷款、薪时贷、医美、车险、助业贷、乐居贷等,业务覆盖成都、眉山、南充、资阳、德阳等地区,集中于四川。
虽然布局场景众多,但主要依靠线下渠道代理获客,借助成都银行的渠道网络资源和存量客户资源来拓展客户。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近两年净利润蝉联冠军的招联消费金融自2015年成立后,主打纯线上模式,捷信消费金融也在2016年前后推出线上业务。而锦程消费金融于2018年下半年才推出首款线上消费贷产品“锦囊贷”。
有分析指出,锦程消费金融“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的表现或与其初始股东成都银行和丰隆银行过于保守有关。
2016年12月,在原银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锦程消费金融原副董事长何维忠对该公司做出定位:“深耕本土市场,做小而精的专业消费金融公司”。
彼时,何维忠在锦程消费金融两家股东公司均有任职,其同时兼任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成都银行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