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时代的新农民
——庆阳市开展“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纪实
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马骁
在宁县良平乡段村,有一位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牛庚强,提起自己的经历,牛庚强直言:“是‘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改变了我的人生,给了我实现理想的机会。”
2009年,庆阳市借助陇东学院农林专业方面的师资平台,启动实施了“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至目前,市县两级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使1082名农村青年参加了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
打造学习平台圆梦大学
“2005年,我没能考上大学,不想几年后却有了机会。”牛庚强回忆,“2009年,村干部来我家,说我有资格参加‘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选拔。于是,我报了名,并顺利考入陇东学院,学习农作物生长技术专业,圆了我的大学梦。”
2009年,庆阳市“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启动实施,学员都是全市各县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层层推荐选拔,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组织大家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后进入陇东学院。
为了给参加学习的学员提供符合实际的教育平台,陇东学院开设了农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专业,待学员培养合格后,颁发国家承认的专科毕业证书。
在陇东学院进行脱产学习的同时,各县区把农民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全县村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农民大学生参与党性主题实践活动,定期举办社会管理型、创业富民型、为民服务型等专题培训班以及农村工作实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创业技能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培训班。一方面加强农民大学生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打造锻炼平台服务基层
西峰区肖金镇漳水村的赵勇勇,2012年从陇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毕业后,担任漳水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现已成为漳水村党支部副书记。
在启动“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之初,庆阳市就把为农村培养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和服务人才作为目标,通过鼓励农民大学生到村任职、创办企业等措施,打造实践锻炼平台,拓宽农民大学生服务基层和创业的途径。各县区把农民大学生全部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库,充分发挥他们思想新、懂专业、有技术、能管理的优势,组织其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工作。
同时,各县每年对五分之一的村干部进行岗位调整,择优选拔成绩突出、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民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助理、村文书、自管小组长等职务,对特别优秀的农民大学生,还选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鼓励其参选村委会主任。
宁县盘克镇洛后村的杨小勇、焦村镇下个村的李超等农民大学生分别在村党支部换届中担任了村党组织书记职务,金村乡当庄村的付博、早胜镇的苏亚平在村委会换届中当选村委会主任。全市目前共有13名农民大学生在村“两委”换届中当选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另外,部分农民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择了就业岗位,有35名积极到村文化室管理员、乡镇护林员、林业技术员、交通协管员、治安联防队员等岗位服务,有32名到非公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任职。
打造创业平台造福乡邻
胡伟是宁县长庆桥镇的农民大学生,在担任村文书的同时,他抓住机遇,创立兴桥物业有限责任公司,既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为回乡农民大学生创业开了好头。
对于由农民大学生领办的创业项目,庆阳市实行“一路绿灯”的审批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各级组织部门还积极按政策协调党内帮扶资金、协调申请双联贷款、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贷款等予以扶持,对毕业学员中的党员,择优使用党员创业基金进行扶持。“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启动以来,已累计为24名农民大学生协调各类贷款12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农民大学生创业。
华池县柔远镇田庄村的农民大学生刘文毕业后想创业,一个由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帮助了他。在创业指导小组和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刘文成立了华池县康盛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200吨食用植物油生产线和年产300吨荞麦面粉生产线,并吸收周边38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华池县张川村的张清亮,也参加了“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养,毕业回村后,他流转土地80余亩,在全村率先发展苗林产业,带动周边群众育苗500多亩。
除此之外,庆阳市还实行“3+1”帮扶机制,即由一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名乡镇农技工作人员、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结对帮带一名农民大学生,教技术、传经验、压担子,助推农民大学生在农村工作和创业发展。
在农民大学生管理方面,庆阳市已在县、乡、村逐级建立了培养管理台账,对农民大学生在领办、创办项目以及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定期督查登记。同时,针对每位学员的专业以及实际表现和综合素质,对学员进行分类排队,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重点,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庆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希岳介绍:“下一步,市委组织部将把实施农民大学生后续培养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措施,努力培养建设一支‘待得住、干得好、能成才’的农民大学生队伍。”
为什么你不能用公积金贷款 可能是因为这些
就要到国庆节了,这将意味着2019年只剩下2个月的时间了,然而现在房价依然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只能通过贷款购房,而在贷款购房方面,相信不少人都会选择公积金贷款,毕竟,公积金贷款的利率远较实惠,提前还贷也没有违约金。但是,有些人却表示用不了公积金贷款,这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用不公积金贷款,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
一、缴存时间太短
如果你想用公积金贷款买房,那么你必须满足一定的缴存时间。一般来说,只有住房公积金已足额缴存半年以上,才能申请公积金贷款,如果你把住房公积金存的时间太短,那么就不能用公积金贷款买房,只能全款买房或者是申请商业贷款了。
二、超过使用次数
有些购房者可能会知道,其实,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次数是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公积金并不能任由随意贷款的。一般来说,是不能够超过两次,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三套住房,在申请公积金贷款时可能会被拒绝,因此,小编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做。
三、首套房面积超140平方米
其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住房公积金是国家的一项福利政策,而且也是面向所有城市的职工的,因此,其的原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刚需家庭的住房需求,如果购买首套房面积超过140平方米,就可以超过基本住房标准,自然就无法使用公积金贷款。
四、账户余额为零
有些人认为,自己公积金账户为零是对买房行为没有任何影响的,但事实上,公积金账户余额也会影响公积金贷款的成功率。如果您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为零,就不可能使用公积金贷款,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谨记。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公积金贷款的通过率,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大家:在申请公积金贷款前,各位购房者一定不要全提取完公积金账户余额。
五、购买特殊性质的房屋
如果你想提高公积金贷款的成功率,那么在买房时就要多多注意房屋的性质了。在通常情况下,并非所有的房屋都是可以支持申请公积金的,尤其是一些具备着特殊性质的房屋,举个例子,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双联别墅以及非住宅类房产等都是不支持用公积金贷款的。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在这么多种贷款买房方式中,也只有公积金贷款这个买房方式比较实惠了,而这点实惠在如今的高房价情况下,就显得更加“省钱”,因此,小编要这里提醒一下广大购房者,一旦遇到上述五种情况,就不可能用公积金贷款了,希望你能多加注意。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以党建促脱贫纪实
作者:韩小蕙(光明日报原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一)
到郧阳,我老是摆脱不了一种内疚的情绪。
为什么呢?
欠着郧阳人民的恩情呀——现在我们每天喝的水,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郧阳的汉江!为此,郧阳人民几度迁移,别家离舍,良田被淹,关厂并村,坚守绿色,家园重建,一路筚路蓝缕……
郧阳区青山镇驻村工作队队长王燕(前)帮助贫困户收获香菇。周家山摄/光明图片
郧阳在湖北省西北部,是十堰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它原本就是秦巴山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集老区、山区、边区、贫区、库区于一体,1949年以前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荣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的丹江口水库工程,到2003年启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又两度移民大动迁,大量良田耕地、厂房、企业被淹,为汉江水的顺利北上作出了巨大牺牲——牺牲大到什么地步?连工业化的养鸡场都关了!移民们搬离旧宅时,连自家的猫、狗、鸡、鸭、鹅……都一律留在了原地!虽然说政府已为他们盖好了新房,分配了新的土地,发给了相当数量的安家费,但新到一地,人生地不熟,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少艰难!
加上郧阳本就是多山之地,交通不便,人口众多,良田越来越少,最后几乎连建房子的居住地也难找寻了……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教育问题怎么解决?移民连同本地居民的生存问题怎么解决?……一座又一座大山,压在郧阳人民的头顶上。
作者韩小蕙(中)在郧阳袜业扶贫车间厂采访。周家山摄/光明图片
沉重的大山啊,压得人喘不上气来!在全区63万总人口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864户162979人,贫困人口是十堰全市最多,异地搬迁规模是全湖北省第三,贫困发生率35.52%,其中包括省级重点贫困村85个,深度贫困村11个……脱贫的任务堪比登天啊!
好消息是,在中共十堰市郧阳区委带领下,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埋头苦干,全区已累计减贫35743户124830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8.1%。目前尚有存量贫困人口13320户37153人,计划在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全区摘掉贫困帽子,在2020年与湖北全省、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可能吗?可能!在汩汩流淌的汉水江边,在郧阳的田间、地头、小企业加工厂、香菇和药材种植基地,在移民新村、医院、学校、养老院……我亲眼看见,郧阳区的党员干部们,与一家家、一户户,与贫困群众手挽手、肩并肩,把艰难困苦一起扛起来!
郧阳袜业工人熊彦珍正在安装织袜彩线。周家山摄/光明图片
(二)
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又是“初心”呢?我个人的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具体到郧阳区,眼下,最大的政治就是安置好6万多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最本真的初心就是助贫、扶贫、脱贫。
2017年春,杨溪铺镇党委书记雷涛突然接到区委领导的电话,内容是要求该镇接收从大山里搬出来的移民,一共有4251户15000人。雷涛怔住了,面对这么巨大的数字,半晌才说“我半小时后给你回话”,然后撂下电话就匆匆走了。他马上去召集各村党支部书记开会,说实在的,自己家的地也不多呀,原住居民会不会腾出来让给移民住,他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结果在会上一宣布,刘湾村书记刘传奇带头表态:“我们接收,人多力量大,人气旺,还能帮助那么多乡亲脱贫,好事呀!”
接下来,在党员干部们的带领下,仅用20多天时间,拆迁完成。2017年11月1日破土动工,正式建起一栋栋移民新楼,25、50、70、100、125平方米5种格局,4000多套楼房,仅用两天时间就分配完毕。移民们打破腊月不搬家的旧习俗,欢天喜地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一步跨百年”,不仅完成了从柴火灶到天然气的转变,也完成了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这一片移民新村被命名为青龙泉社区,人们习惯地叫它香菇小镇,因为区政府不仅把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搬来了,还帮助他们发展香菇、袜子等产业,户户都有了万元至数万元以上收入,生计问题也解决了……
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实施“红色头雁”培育工程,是郧阳区的一大亮点,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奋发向上的干事氛围,使“强基固本”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在郧阳区委领导下,全区开展“双联、双建、双培、双带”活动,即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共产党员,把能人共产党员培养成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以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以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全区已陆续完成村和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新调整党支部书记185人,选派村党组织书记68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91人。整合资金62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64个,卫生室197个,所有贫困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多务合一”标准,实现群众活动有场所,办事就近很方便。“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引领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又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力、引领力、组织力、创新力得到大幅提升。
贫困户陈琴搬到香菇小镇后,不再四处漂泊,响应区政府号召种香菇致富,在村里党员干部们的帮助下,安下心来苦干,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一个冬天加上半个春天,纯收入过了万元,陈琴喜得见人就夸书记好。贫困易迁户明刚是残疾人,不能种香菇和侍弄土地,村里将他安排在袜业家庭小作坊,使他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月收入4000元以上。另一位女性残疾人柏化凤,是大柳乡黄龙庙村贫困户,因眼疾欠了巨额医疗债致贫,一度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她与药材公司签订合同,种植郧阳特产药材白芨、苍术等,年收入数万元,不但脱了贫,还被评为“郧阳区十大脱贫明星”,上了《新闻联播》。
(三)
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是位70后,1996年大学毕业,从基层干起,一路走到今天。他虽不是郧阳人,但已在郧阳工作了13年,是“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的建设者、亲历者,现在是郧阳实现脱贫“百年梦想”的带头人。
20多年的基层工作,已经把当年的白面书生,打造成鬓角见斑白的中年人,沧桑的脸上显示出明显的过劳神色。我说:“13年奔走在郧阳区的山道上,连路上的石头都认识你了吧?”他笑笑,回答说:“它们认不认识我不敢说,但我敢说我都认识它们了……”
这位区委书记为人低调,听说从不接受记者采访,这次我是托了著名女作家梅洁帮忙,梅洁在这里有影响,因为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为“南水北调”及汉水大移民奔走和讴歌。
孙道军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没讲自己一个字,说的全是郧阳当下的工作:一个中心,是两个字——“扶贫”;一个方法,是四个字——“抓好党建”。
区委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按区域分四大片区,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组建了20个乡镇战区党委、340个村级指战所,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构建起三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负主责的工作机制。以区扶贫办、发改委、教育局等职能部门为主,成立了21个工作推进专班,将行业部门扶贫责任落实到点到人。实行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每年约谈考核排名最后2位的乡镇党政一把手、最后5位的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倒逼责任上肩,任务落地。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对驻村工作开展专项巡察,每月通报一次情况,连续三次通报表扬的优先提拔重用,连续三次批评的就地免职。
在三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全区党员干部全部加入到扶贫队伍中。最后,连机关、学校的职工们,连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参加进来,形成一支15000人的强壮生力军。他们与340个贫困村的所有贫困户都结了对子,帮助规划脱贫的路子,寻找致富的法子;帮助联系贷款,推销农副产品;帮助找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帮助建立和谐家风和美丽乡村环境;帮助传达党的各项政策,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甚至手把手地教那些从大山中易地扶贫搬迁出来的移民大爷、大婶们,怎样使用燃气灶、热水器、空调……
青山镇驻村工作队队长、共产党员王燕走访时了解到,68岁村民张正华老人吃穿不愁,唯一的诉求是感到出行不便,希望政府能修一条水泥路。王燕马上去打听,回来喜滋滋向老人报告好消息,户通公路的项目正在实施,到今年年底就能铺到家门口了。城关镇贫困户王正义夫妇俩想叫在武汉打工的儿子回乡发展,又怕回来没出路,党员代表张永红随即上门去宣讲政策,告诉他们回乡发展香菇产业有前途,还可以申请小额贷款……
在郧阳区做共产党员,没有消消停停只享受党员的光环而不奉献、不付出的;在郧阳区做干部,没有舒舒服服待在家里不下乡出力、不流大汗的。为此,郧阳区委创新出台了“369工作法”,区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带头,利用晚上6点至9点群众在家的黄金时间,户户走到,一看二查三访四解决,实地为群众解需、解难、解怨。
五峰乡乡长叶宝负责联系5户贫困户。其中一户男主人遭遇车祸,身体残疾干不了活,女主人和儿子打短工,没有固定收入,还有一个女孩正上高中。起初对于他的来访,女主人很排斥,说:“我家什么都没有,怎么脱贫?”叶宝拿来了自己的衣服给男主人穿,帮助安排母子俩到一家化工民企上班,每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帮助联系女孩在学校享受免费就读,还帮助他家把土地流转了……如此,这个贫困家庭的冰箱里有肉了,饭桌上有饺子吃了,一家人脸上有了笑容。
另一家深度贫困户的女主人曹小娥,嫁到外村,有了两个孩子,丈夫去世后回到娘家,老父亲70多岁,老母亲智障,家里住的土房一面墙都倒了,而因为是外嫁女,未被村里纳入贫困补助对象……曹小娥实在无路可走,只能奔走在上访路上。叶宝深入了解情况后,从虽不合规但合情的角度去做村里的工作,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挽救了一个家庭。而叶宝自己,有一天也遭遇了车祸,被送进医院做了大手术,肩膀上钉上了钢板,但他第8天又出现在扶贫现场……
在郧阳区的党员干部扶贫队伍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贫困户的岁月静好,来自帮扶干部的负重前行。”谭家湾党委书记柯相国的妻子和孩子同时生病住院,他恰好在扶贫现场,没能及时回去看一看。移动公司扶贫干部谭化亮,39岁,肝癌晚期而不自知,肝区疼得一边掉眼泪一边加班,最后牺牲在岗位上。郧阳区前后有3位扶贫工作队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滴滴热血洒在条条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化作一朵朵鲜艳的木槿花,日日夜夜开放在一座座青山上!
(四)
340个贫困村,我们驱车跑了3天,也只到了10来个。随着汉江的漫漶,平坦土地越来越少,越是新修建的移民新村,越是形成了上上下下的新格局。远看,像一幅幅辉煌的大壁画一样挂在大山上;近看,一栋栋房屋依地形站立,多是鄂式二层民居小楼,粉白的墙,斜坡屋顶是灰色的细瓦,像鸟羽一样整齐排列下垂,覆盖着下面一个个温暖的家。屋前屋后,有红艳艳的木槿花热烈地开放着,一看到它们,我即想起了那3位走进白云深处的扶贫队长……
他们的热血没有白流,全区所有党员干部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今天的郧阳,已经形成了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户户能脱贫的崭新局面——你看,连滔滔汉江水都在鼓掌!
香菇和袜业,作为全区脱贫的主导产业和兜底产业,已经在全区全面铺开。小小香菇作为人类的健康食品,堪称真正的朝阳产业,有无限上升的空间,孙道军说“能做上一百年”。
一双双小袜子虽不起眼,然而已远销美、欧、亚、非,各档次、各颜色、各年龄段、各新老样式,有数百种,像是全世界的花儿都开放在这里,比如销往非洲的都“长”着长长的袜筒,那是出于防蚊虫的需要;又比如给小婴儿的一般都“睁”着大大的眼睛,给大儿童的竖着大大的耳朵,其设计之精巧,真能把人的心都萌化了,拿起来就爱不释手,即使家里没有孩子也想买几双送人——不过人家袜业一双也不卖,因为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昔日大山里面的农民,今天也已成为契约精神的自觉执行者。这袜业的年产值高,而且在自家门口就能做,老人、妇女和残疾人都能做,郧阳人再不用抛家舍儿地跑到外地去打工了。
为了一江清水的绿色环保,当然绝对不能上马大工业,于是“四小产业”就遍地绚烂了。汽车坐垫村、服装玩具村、黄酒酿造村、粉条加工村、蔬菜种植村、黑猪养殖村、旅游养生村……绿水青山即是郧阳之本,“好山好水好环境,好土好人好产品”日益成为郧阳区脱贫致富的名片,全区举办了龙舟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全民健身运动会,形成了“樱桃沟樱花节”“五峰乡油菜花节”“鲍峡芍药花节”“安阳菊花节”“红岩背腊梅花节”等五大品牌,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亿元,还荣获了“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中国最佳健康养生休闲旅游胜地”称号,并荣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金字招牌……
我到郧阳时值6月初,据说正是汉江枯水期。然而对于来自干涸北方的我来说,汉江的宽阔、浩大,以及一眼望不到末端的汤汤水流,还是给我的心灵以深深震撼!过去,中国人动不动就说“长江”“黄河”,当然有时也说“江、河、淮、汉”,但汉水是最少被提到的。
我绝对不能容忍的是,身边还有多少人在浪费水!要知道,北京是极度缺水城市,在全国排名第四,与联合国计算的数据相对比,北京与中东的约旦、北非的利比亚是一样的“干旱”级别。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北京,包括在全国缺水排名第五的天津、排名第三的石家庄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域,早就被渴死了!只有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做节水的卫士和模范,才能稍稍对得起十堰、郧阳的移民和人民。而对于总干渠长1241.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说,郧阳区只是一个小点,滚滚不尽的北上汉江水,发自陕西汉中的秦巴山脉,流经丹江口水库,最后在武汉进入长江。在这一路的滔滔奔流中,又有多少移民舍家搬迁,多少企业关停并转,多少百姓另谋生计,多少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殚精竭虑地奔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汉水巨龙,三千里进京,全部是与地面立交渠化,不接触任何地面之物,沿线每两公里即设有水质监测站,全线监测连通,24小时不停报告水质情况,以保证流到北京的水是最干净的水!自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汉江水已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输水203亿吨,北京地下水位已上升了近30厘米。
我们今天能够喝上这一口口清洁的南水,真是一种福分——让我们深深鞠躬,感谢所有赐福于我们的奉献者!
《光明日报》(2019年08月07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