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国际不良贷款率

本文目录

银行应真实反映不良贷款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银监会曾于2016年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新增5100万元至1.9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4%,逼近2%,略高于2014年的1.60%。而一些国际机构对不良贷款测算则显得悲观,如BCG(波士顿咨询公司)估算不良资产在9-11万亿元的规模;中信里昂证券曾测算,截至2015年6月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约为8%。

中国官方与国际机构对银行不良贷款数据相差“悬殊”,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当然,社会各界会质疑,二者数据相差如此之大,到底谁更接近不良贷款真实性?商业银行是否为了鲜艳业绩而存在故意隐瞒不良贷款行为?国际机构数据到底从哪儿来?会不会是有意唱空中国银行机构?这些疑问,或许暂时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但有一点可肯定,目前商业银行向社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尚未全部反映不良贷款,应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与当前经济下行导致的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及利润下滑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那么,商业银行为何不敢真实反映不良贷款?据分析原因如下:一是受“一级压一级”的严苛内部下降考核,为了绩效工资、福利及职位升迁,不得已在不良贷款压降上“做手脚”隐瞒不良贷款,“一级骗一级”,导致总数据“骨感”。二是监管部门不切实际的不良贷款监管措施,虽对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反过来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商业银行“弄虚作假”行为。三是为了“虚荣”的社会经营形象及不发生经营危机,会千万百计压低不良贷款数据,以获取股东和存款人信任。四是现有不良贷款核销程序过于繁琐,导致核销进度缓慢;且随着经济下行和银行利润下降,基层银行也不敢贸然核销不良贷款。

银行不真实反映不良贷款,主要通过或明或暗手段、将实际不良贷款少报或不报的方式,向上级行或监管部门提供虚假不良贷款数据的行为。商业银行不真实反映不良贷款行为具有较大的金融危害性:

其一,从总体上影响银行社会诚信形象,给银行潜在成长与发展带来障碍。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诚信是立行之本,向社会各界及银行股东如实公布不良贷款,将风险完全暴露给公众,是商业银行经营最大的诚信行为之一;如果隐瞒不良贷款真实性,就是对诚信经营行为的“亵渎”,会引发全社会对银行的不胜任感及产生系列负面影响,不利于营造银行良好经营生态,导致银行发展后劲不足。

其二,会加剧商业银行弄虚作假行为,直接导致银行信贷数据失真,也会影响货币政策执行决策准确性。同时,隐瞒不良贷款实质在于美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掩盖了不良资产真实情况,会干扰管理部门分析研究经济金融波动问题的准确性,麻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决策;也掩盖了不同银行之间管理资产的水平差异,使得风险暴露后移,可能导致监管政策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不足,会使不良贷款风险越垒越高,最终使政府决策部门丧失对客观金融运行的操控性。

其三,越来越多的不良贷款由于被隐瞒,得不到及时处置,会促使整个银行信贷资产低效运转,不利于提高信贷资产使用效率,使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信贷能力下降。同时,大量不良贷款集中产能过剩领域,长期得不到化解,不仅难以推动银行整体信贷资产优化,更不利于中国产业经济结构有效调整。

由此,商业银行能否真实反映不良贷款,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操守”,更关系到商业银行能否博得社会广泛信任和获得源源不断社会资源。商业银行应要认真对待此事,把它纳入重要经营管理及风险管控目标,将不良贷款真实性全部展现给社会和全体股东,以消除各界不必要的质疑。

7500亿元特别国债落地,利率2.5%,个人不能购买

华夏时报(www.hii..)记者刘佳北京报道

2022年特别国债今日发行。

据财政部官网显示,为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12月12日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

本期国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面值为7500亿元人民币,可以上市交易。发行方式为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境内有关银行定向发行,央行将面向有关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这是继财政部在近年间三次新发和一次续发后,我国第五次发行特别国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本次发行的是“07特别国债07”到期续发,并非新增发行,因此不会增加政府债务规模。

“不过,本次特别国债在当前时点续发,仍然引发市场普遍关注,体现了财政保持积极取向的政策意图。这将有助于缓和今年以来财政收支紧张局面,为岁末年初稳增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有利于中央财政保持资金调控能力,减轻偿债压力。”王青表示。

7500亿元等量定向续作

所谓特别国债,是指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具有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即收即支的特点。

我国目前为止,共新发过三次特别国债。

第一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是1998年,主要是用于定向补充四大行的资本金。1995年我国加入国际清算银行后,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而当时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贷款率高,银行体系面临较高的风险。

彼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行的净资本,降低银行业的风险。

第二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是在2007年。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常年保持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大幅上升至1.4万亿美元。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外储,实现多元化投资,财政部于2007年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用于组建中投公司来进行外汇储备的运营。

第三次特别国债的发行是在2020年。当时我国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财政部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并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

此外,2017年发行特别国债与1998年、2007年和2020年的新发不同,2017年为2007年特别国债的到期续发。

谈及此次特别国债发行的背景,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发行了15500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来源。期限主要为10年、15年,2017年起陆续到期。

对2017年到期的2007年特别国债本金,财政部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2017年特别国债偿还。今年12月,2007年特别国债中有7500亿元即将到期。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将延续2017年做法,继续采取滚动发行的方式,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7500亿元,所筹资金用于偿还当月2007年特别国债到期本金。

同时,2022年特别国债发行采用市场化方式,仍与原有资产负债相对应,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简言之,2022年特别国债是对2007年特别国债的等额滚动发行。”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华夏时报》记者据WIND数据整理发现,在2007年财政部共发行8期、规模合计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其中第1期和第7期均采用了定向发行方式,而其他6期债券的发行方式均为公募,当年的发行利率均在4.30%以上。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认为,7500亿元特别国债为面向境内有关银行定向发行,再由央行以现券买断方式从有关商业银行买入,和2017年针对6000亿元到期的续作方式一致。

“特别国债不计入预算赤字,规避了赤字率激增的潜在不利影响。此外,特别国债只需人大常委会审议,无需在‘两会’上决定,故或可相机决策。我国历史上有三次特别国债发行的经验,也有历史先例可循。因此,特别国债的上述优势,或使其成为下一阶段财政开源的关键手段。”明明表示。

在流动性方面,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预计,特别国债等量定向续作影响有限。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规模较小,而上周落地的降准与资金面关系不大,央行对5000亿元MLF到期等额续作的概率较大,即便其缩量并以再贷款与结构性工具对冲,整体影响也相对有限,

尽管周四政府债缴款规模较大,但资金面仍将维持宽松状态。

个人不能购买特别国债

除去2020年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外,其他3次特别国债个人均不可以购买,本次特别国债亦是如此。

张旭提醒到,本次7500亿元特别国债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发行过程不涉及社会投资者,个人不能购买。

票面利率方面,根据财政部公告,本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日和起息日为12月12日。本期特别国债发行日前一至五个工作日(含第一和第五个工作日)财政部公布的财政部-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中,待偿期为3年的国债收益率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计算到0.01%)。

此前,财政部在2020年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分别为五年期、七年期和十年期。票面利率对应分别为2.41%、2.71%和2.77%。

“发行利率方面,主要受今年以来央行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尽管近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反弹,但整体上仍处于偏低水平。”王青预计,根据当前3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判断,本次特别国债发行利率将在2.5%左右,发行成本较此前4期续发分别下降0.21到1.80个百分点,这也体现为政府债务结构的优化。

兑付安排方面,本期国债按年支付,每年12月12日(节假日顺延)支付利息,2025年12月12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财政部委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办理利息支付及到期偿还本金等事宜。

在特别国债发行的市场影响上,明明表示,如果特别国债发行后支持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不仅可起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并以乘数效应扩大特别国债的政策效果。

东吴证券分析师李勇认为,无需担心此次特别国债对流动性造成冲击,但2023年的国债发行量或将超预期,预计央行将继续在总量型和结构型政策上协同发力,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货币政策存在诸如降息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

开泰研究中心将泰国2023年的GDP预测修正为3.2%

开泰研究中心(KRh)已将其对泰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测从之前的3.2%-4.2%的预测区间修正至3.2%,但其对泰国2022年的GDP增长预测已从之前的2.9%上调至3.2%。

开泰研究中心副董事总经理NTiiik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将大幅放缓,这将成为泰国经济复苏的障碍。考虑到美国和欧元区上调政策利率以抑制通胀,以及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它们的经济将不会出现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更有可能在2023年第二季度重新开放边境。但是,应该密切关注那里的情况,特别是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以及中国公共医疗体系的充分性。中国可能面临新一波新冠疫情,这将影响其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开泰研究中心对中国重新开放持谨慎态度,因此维持预测其2023年国际游客人数达到2200万。与此同时,泰国经济预计明年将增长3.2%。

至于利率前景,开泰研究中心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可能会在2023年第一季度继续将政策利率提高至5.0%甚至更高。整个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泰国货币政策委员会预计将在即将召开的两次会议上分别上调政策利率0.25%,反映出国内利率也处于上行轨道。关于泰铢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前景,尽管美联储继续推进其计划中的政策加息,但预计泰铢仍将走强,因为市场已经消化了这种可能性。

就金融部门而言,预计2023年泰国注册商业银行的贷款将在同比4.2%-5.2%的有限范围内增长(中位数增长率为4.7%),而2022年的预期增长率为5.0%,这与面临众多风险的经济状况和商业部门预期的不均衡复苏相符。谨慎的趋势也将反映在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上,因为2023年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可能不会比2022年有所改善。预计到2023年底,不良贷款率将保持在2.55%-2.80%的范围内,而2022年底预计为2.65%-2.75%。

开泰研究中心副总经理KviWihk表示:“关于泰国2023年的商业前景,KRh认为大多数行业仍在应对众多挑战。在运营成本方面,电价、劳动力成本和利率都在上升。与此同时,商业收入将受到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和泰铢升值的影响,从而导致泰国出口减少。此外,由于这些因素对每个行业的影响不同,2023年的企业收入可能会出现不平衡或“k型”复苏。酒店和餐馆、私人医院和零售业可能引领经济复苏。与此同时,房地产、电子设备和电器出口等行业的复苏需要更长时间,甚至会出现收缩。”

此外,到2023年,泰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面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的挑战。泰国的贸易伙伴可能会采取更严格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与此同时,泰国将更加专注于制定定义和实用的绿色分类法,以走向绿色经济。鉴于此,泰国企业经营者需要进行研究和调整,以增强其长期竞争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