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培训贷款不还

本文目录

“课停了,贷款还要还!”学员“踩雷”培训贷如何维权

■广佛韦博英语发布的《告广佛韦博学员及家长书》

近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的韦博英语大量门店关门,然而,“课停了,分期贷款却不能停。”培训机构关门背后,暴露出了教育分期贷款问题。新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韦博英语的订单高度依赖金融机构提供的教育分期产品,分期订单数量占比为七八成。今年在北京读大三的小倩告诉新快报记者,“学费太贵了,我身边的同学大多都办了贷款,十个人中有七八个人办了。”据某维权群群主透露,该群中近500名(韦博英语)学员,其中三分之二的学员办理了分期产品,最高的学费达到12万元。

业务高度依赖贷款产品

今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张拿到某家外企ff,她希望能提升自己英语水平。在上海张江中心的韦博英语门店,她被销售引导一步步办了34800元的24期分期贷款产品。“三万多元的学费,我实在付不起,销售就一再诱导我办理分期,我当时稀里糊涂就办了,现在还剩下快三万元的分期要还。”小张表示,“没想到课停了,贷款还要还!”据新快报记者获悉,韦博英语课程分为不同等级、不同人数,价格平均为2万到5万元之间,也有不少高端课程超过10万元。

新快报记者从多个消费者维权群中获悉,韦博英语的订单高度依赖金融机构提供的教育分期产品,分期订单数量占比约为七八成,部分门店的分期订单数量占比甚至更高。而这个数据,新快报记者也从某位与韦博英语有过合作的机构人士处得到了证实。

从8月开始,小张发现老师跳槽频繁,于是她想退掉学费。“各种拖延,先是说找不到合同,又说找不到发票,9月中旬后销售、老师都失联了。”像小张这样的人并不少,新快报记者从多个消费者维权群证实,此事牵扯全国5000多名消费者。

据韦博英语官网信息,截至2018年7月11日,其在全国62个城市拥有150多个培训中心,其已经有20多年发展历程。昨日,韦博英语在线客服仍能“拉新”,但是其官方客服热线则一直打不通。

昨日,新快报记者走访位于广州万菱汇的韦博英语广州分公司,该公司正常营业,仍有学员来此上课。

韦博英语广州分公司市场部相关人士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中透露,近日,广佛韦博英语发布了一份《告广佛韦博学员及家长书》,当中提到,自10月4日起,陆续收到了其他城市兄弟校区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服务的消息,广佛全体学员及员工陷入惊讶、恐慌和不安。在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下,第一时间暂停了新生入学缴费,开启了所有学员退费的沟通及流程的办理。该相关人士提供的另一份《告广佛韦博全体员工书》中透露,韦博对外谈了多轮的融资计划,同时与相关主管部门紧密沟通,目前融资计划还在途中。

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据新快报记者了解,韦博英语在各地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上海分公司表示,部分消费者可转学至上海英孚。但上海英孚的工作人员表示没有接到此通知。

上海正贯长虹律师事务所律师梅华伟认为,韦博英语此次关停涉及金额比较大,“若公安机关已经立案,建议学员协助公安机关调查。与此同时,学员可根据各自的报名校区起诉所属的分支机构,先将退款的权利固定下来。若韦博最终进行了破产清算,债权人将按照比例分配其所有资产。”

据悉,与韦博英语有业务关系的有交通银行、广发银行、招联消费金融、百度有钱花和京东白条等。据知情人士透露,仅招联消费金融涉及该合作规模就多为5000万元。

近日,招联消费金融发布公告称,与韦博英语合作业务占比较小,将全力维护客户合法权益广发银行方面称,已暂停与韦博英语的分期业务百度方面表示,会为相关用户提供了一系列的援助,如免除所有息费,成立团队协助用户维权等。

一份韦博英语北京某公司的“分期付款告知书中”显示,“您与申办银行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您为债务人,申办银行为债权人,该借贷关系与我单位无关。”

据某机构人士介绍,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学员之间共有三份协议,培训机构首先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准入协议,学员报名课程需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如需贷款的话,还需学员与金融机构间签订贷款协议。“不难看出,培训机构确实是双赢。即能让学员在这里学习,获得主营业务收入,还能帮助学员找资金。”资深互金专家毕研广分析指出。

在校学生被教育机构诱导贷款,频陷培训贷风波的海尔消金、湖北消金要为此买单吗?

作者:曾仰琳

“最快学习1个多月就能接单了。”

“接一个单子就1000元,每个月学费都有了,自己还有剩下的。”

“学完一个月就可以接一些漫画的线勾图,勾线很简单,就像我们小时候描字帖一样。“

以兼职为诱饵、诱导在校学生隐瞒身份办理贷款,“培训贷”陷阱卷土重来。

近日,多名在校学生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一家名为成都轻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轻备教育”)的培训机构以可以提供兼职为由,吸引在校学生报名学习插画、原画课程,并申请网络贷款偿还学费。当学生发现课程质量不符合预期,想申请退学退费时,机构老师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导致学生面临消费金融公司催收,被起诉、甚至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局面。

为轻备教育提供贷款的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湖北消费金融”),也因为“培训贷”频频被学生投诉而见诸网络。

监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这两家持牌消金公司是否需要为此买单?“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被“兼职还学费”话术诱导,在校生隐瞒身份申请“培训贷”

2021年12月,在读高三学生小红在网上看到了培训机构轻备教育的一则宣传视频,其中宣称“学原画三天快速获取第一笔收入”,原本就对绘画感兴趣的小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填写了个人资料,随后该机构员工通过微信联系上小红。

“最快1个多月就能接单。”轻备教育一位老师告诉小红。

在试听了一堂直播课后,小红抱着“用兼职还学费”的想法,支付了200元定金抢占了优惠名额,并报了学费为10480元的“全能班”。

据小红提供的聊天截图,一位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员工,在得知小红还在上学的情况下,引导其隐瞒学生身份办理“学费分期”,并声称,“跟大学里面助学贷款差不多”、“免额分期跟兼职只针对非学生”。

图片:小红与声氪教育(轻备教育旗下子公司)的员工的聊天截图。

无独有偶,2021年8月,大三学生小米同样因为想学插画进行兼职而关注到轻备教育的课程。在小米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员工表示,“咱们同学来学习原画,都是为了接单赚钱,如果连每个月学费都赚不上的话,谁愿意来学习原画?”

图片:小米与轻备教育员工的聊天截图。

同时,该名员工还向小米发送了多张学员“成功接单”的聊天截图,金额从750元到4000元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被诱导学生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与轻备员工的聊天对话中,同样的“成功接单”截图反复出现。

图片:轻备教育员工给学生提供的“成功接单”聊天截图。

在轻备教育员工的劝说下,小米办理了所谓的“助学分期”,并按要求在工作一栏填写了“无业”。该名员工称,“这个助学分期可以理解为大学生一次性偿还不了学费,国家资助的助学金贷款一样的道理。”

在轻备教育学员自发建立的维权群里,大部分在校学生诉说着相同的遭遇。在学生们提供的聊天截图中,轻备教育的老师往往以“成人助学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的话术来包装“培训贷”,继而让学生扫描员工提供的二维码,在第三方借贷平台完成了贷款,涉及平台包括海尔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贷款金额从6780元到16000元不等。

然而,学生们在交完学费后正式开始上课才了解到,轻备教育提供的录播课程多为理论课程,直播课程也无法学到有用的技能。学生们联系机构退费,被告知学习协议中规定,退学需要在协议生效后7日内,机构还会扣除30%的违约金和相关费用。

“我说我不学了,问他们能不能退款、解除合约,他们说不能,只能去上课。”小红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报名后第三天她就要求退课退费,但轻备教育的员工不同意,甚至不回信息。

今年1月至今,小红一直收到海尔消费金融的催收电话。7月,小红被短信告知因贷款长期逾期,海尔消费金融近期即将正式整理材料进入诉讼流程,让她做好应诉准备。目前,不少同学同样面临被电话催收的困境。

图片:小红被短信告知将被起诉。

界面新闻记者多次致电轻备教育官网电话和该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登记的电话,均未接通,向该公司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据一位学员提供的与离职轻备员工的通话录音透露,轻备教育目前线上业务已经停办,停办原因一来是线上业务不好招生,成本太大,二是线上退课率太高,整体盈利达不到预期。

在校生轻易通过贷款审核,海尔、湖北消金为何频陷“培训贷”风波?

为什么在校学生可以轻而易举通过贷款审核,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扫描教育培训机构员工发给学生的某贷款平台二维码,发现在注册上述平台时仅需输入手机号、短信验证码,打勾“我已阅读《用户注册服务协议》《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披露信息》”,即可进入完成注册进入贷款申请页面。

在扫描另一家贷款平台的二维码进行注册时,填写完手机号、短信验证码后,就跳转至上传身份证,整个注册过程中没有出现《用户注册服务协议》等协议。

从小红给界面新闻记者提供的申请贷款短信截图来看,在海尔消费金融从申请注册到贷款通过,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图片:小红提供的贷款签约过程的截图。

小红也向界面新闻记者坦言,注册过程并没有仔细看合同,申请贷款时也是按照教育培训机构员工所说的,勾选“非学生承诺函”,并在工作经历中填写“无业”,同时,申请时不需要提供学历证明。在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天电话回访中,小红也按照此前填写的信息进行回复。

对于在校大学生互联网贷款的业务,监管有明确规定。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同时,《通知》规定,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税务等信息,全面了解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如果上述情况为事实,轻备教育涉嫌为获取自身利益,诱导在校大学生办理消费金融产品。

“在监管已经明令禁止对在校学生放贷的前提下,如果已知是在校大学生身份,就属于违反相关的管理规定。更多的责任在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监管发布条例主要的监管对象,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做到充分审核就大额放贷,明显未落实相应监管要求。而学生明知是造假,也予以配合,本身就是放弃自身权益的表现。”王蓬博表示。

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提出,在这个事件中,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的行为,消费金融公司也存在风险把控不力的问题。如果培训机构构成欺诈,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仅涉嫌虚假宣传,则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监管部门的行政责任;另外培训机构存在诱导欺诈学生签署合同,签署合同后未按约定履行合同的情形,也需要从民事角度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消费金融公司没有严格审查借款人实际情况、合作机构的风险把控上也存在问题,则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轻备教育存在不当营销宣传、诱使学员借贷行为的嫌疑。而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在借贷行为之前充分尊重申请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提前向用户展示合同内容,在风控过程中也应当调查申请人的真实意愿,但从贷款过程来看,机构既违反了贷款业务基本的审查流程,在尽职审查中的义务有所缺失,也纵容了场景方的不当营销,对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此事件中涉及的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两个平台,已不止一次陷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的“培训贷”风波中。

今年3月,界面新闻记者曾报道,大学生在求职时被面试机构诱导,在海尔消费金融办理了培训贷款。

另据多家媒体报道,湖北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多次因“培训贷”纠纷被在校学生投诉,涉及多家培训机构。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涉及在校学生的贷款的投诉,合计超过500条。

天眼查信息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4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李占国,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其股东包括海尔集团公司、北京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建材广场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逸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天同赛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0%、25%、19%、16%和10%。

湖北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4月,法定代表人为周楠,注册资本金9.4亿元,其前三大股东为湖北银行、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疆特易数科”)和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1.91%、24.47%和12.77%,其余股东包括TCL集团、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0.64%、10.64%、4.79%和4.79%。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新疆特易数科于2020年5月获批入股,在获批前一个月,其唯一的大股东由玖富数科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玖富数科”)变更为北京利荣兴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利荣兴”)。从股权结构来看,玖富数科与利荣兴并无直接关联,但利荣兴的另一家全资子公司(北京联云智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一帆,同时也是玖富数科的法定代表人。

业绩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为1.91亿元和0.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3%和481.3%。

对于“培训贷”风险,今年4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2年第1号预警提到,有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接受课程培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填写不真实信息办理“培训贷”。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无法学到有价值的课程和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兼职岗位,却因为退费难而背上了沉重的贷款债务。而在监管处罚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因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线上个人贷款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违规行为,遭到监管部门通报和处罚。

多填一道信息多流失一批客户,“培训贷”业务该如何规范发展?

“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面对频发的“培训贷”风波,消费金融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目前,在验证学生身份上,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获取学信网的数据。加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监管对于数据要求日趋严格,因此,目前针对18至23岁的用户,行业常见的做法都是设置“非学生承诺函”的选项,并通过电话回访二次确认用户信息,以此来避免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

对于为何不设置强制阅读合同的选项,以及要求用户上传学历证明的问题,该人士坦言,如果在用户申请贷款产品时多加一道程序,比如让用户上传学历的证明材料,或强制阅读完合同再打勾,或是要求用户阅读完合同后像签署保险合同一样抄写“本人已阅读合同条款”等,都会流失一定的客户。

“从外界来看可能只是在产品设计时多加了一个动作,但对于机构来说,哪怕让用户多填一个信息,都会产生客户流失率,尤其如果是让用户抄写已阅读合同的字样,估计可能流失至少10%的客户。”上述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消费金融公司目前只能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给用户好的体验,在用户体验、获客和合规三个方面取得一个平衡。

另外,界面新闻记者从多位消费金融人士处了解到,虽然经监管批准可以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但是由于落实第二还款源操作较为困难,目前业内尚无公司推出相关的消费金融产品。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为规避“校园贷”风险,会选择“一刀切”的策略,即不给23岁以下的用户发放贷款。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部分18岁至23岁的已工作的用户确实也存在消费金融的需求,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在无法通过学信网获知用户是否为学生的前提下,会选择让这类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勾选“非学生承诺函”。

“最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利润压力,因此在吸收用户上不遗余力,表面上完成了监管要求,实际上并没有重视相关监管规定。浅层次的原因在于确认机制问题,很容易被上游导流平台造假,技术风控能力欠缺。”王蓬博称。

对于规范“培训贷”业务的发展,王蓬博建议,消费金融公司还是要把合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完善相关的风控管理机制。

针对消费金融公司,李亚建议,应当优化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加强对机构的审核和贷后管理。不仅要审核借款人,更要监控培训机构经营财务动态,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应对,以降低因培训机构跑路给消费者造成的资金损失。

针对监管部门,李亚进一步指出,建议从两个方面去规范,一方面是业务监管,严防虚假宣传、诱导贷款,杜绝陷阱条款、霸王合同;另一方面是资金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收费范围、要求培训机构缴纳风险保证金或预付款的三方存管,降低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风险。另外,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好衔接,联合执法,不能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苏筱芮则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应确认客户申请意愿的真实性,比如参照银行机构使用的“双录”流程,确认客户是否接受产品的属性及规则等,相关资料作为合规工作的重要构成进行留存。另外,金融部门监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通报力度,增加消费金融公司、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

目前,在轻备教育报名课程并贷款的学生们陷入退费难、无力还款而被催收和起诉的困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王蓬博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审核的责任,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尽量配合监管核查,耐心和消费者协商,也可考虑适当放宽相应的还款条件。

李亚提出,首先,消费金融公司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规范对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行为。第二,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借贷资金流向符合贷款合同规定;最后,妥善处理逾期贷款,规范催收管理,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不得非法曝光、泄漏学生个人信息。

对于给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与轻备教育合作情况、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界面新闻记者发送采访函至海尔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截至发稿,均未收到回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小红、小米均系化名)

来源:证券时报网

“培训贷”卷土重来?多位在校学生投诉被诱导借贷,海尔消金该担何责?

未来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凌萌)“没想到,学会Ph即使不做程序员都能收入过万!”

“成功的人生,可以从学习Ph开始!”

……

刚刚参加完2022年高考的高三毕业生筱筱(化名)没有想到,在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之前,生活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抱着学习一门新技能的心态,筱筱报了湖南杰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越教育”)开设的Ph技术课程,却不曾想被诱导以“在薪人员”的身份申请了7100元的贷款。

为杰越教育提供贷款服务的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消费金融”)。近日,多位在校学生向未来网记者投诉称,在插画、计算机技术等培训机构的诱导下,掉进“培训贷”的陷阱,而背后的贷款公司,均为海尔消费金融。

在“培训贷”“校园贷”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海尔消费金融是否需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多位在校学生投诉:被培训机构诱导,背上数千元贷款

8月初,筱筱被杰越教育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多篇推文所吸引,留下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很快,一位自称“Ph导师-七七”的人联系到他,称能够线上观看一节Ph技术的免费直播课。

据筱筱回忆,这节课令当时的他获益匪浅。“授课老师在介绍Ph技术外,还称学习这门技术后可以接单赚钱。”筱筱告诉未来网记者,在直播课中,授课老师晒出了学员的接单图片,并称初学者每单的费用大致在三、四百元左右,经验丰富后可接到千元左右的单子。

受访者供图

抱着既能学习又能赚钱的想法,筱筱报了学费为8780元的全套课程。随后,“Ph导师-七七”主动向其提出,“有压力可申请腾讯官方教育助学分期24期,每月365元左右”,并发来了一张海尔消费金融分期办理的二维码截图。

未来网记者在联系海尔消费金融方面后了解到,杰越教育为腾讯课堂的入驻商户。由于腾讯课堂与海尔消费金融存在合作关系,腾讯课堂的入驻商户均能够为有需要的消费者办理海尔消费金融的分期贷款服务。而在腾讯课堂官网的客服窗口输入“海尔消费金融”后,也会出现“海尔消金”的关键词。

受访者供图

“当时被教育助学分期的说法误导了,以为是对学生的优惠政策,后来才意识到是贷款。”筱筱称。然而,在提出了退款诉求后,他却被要求支付违约金3280元。截至目前,筱筱仍未就退款金额与杰越教育方面达成一致。

事实上,掉进“培训贷”陷阱的并非只有筱筱一人。大三学生安然(化名)向未来网记者表示,今年5月初,其在小红书平台看到湖南插画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插画喵教育”)旗下账号发布的“开启副业,接单赚钱”的广告。

受访者供图

与筱筱的经历类似,售课老师同样以“教育分期”的说法让安然申请了海尔消费金融的分期贷款。“其实你真没必要担心这些,一个月就三百多块钱,肯定是能还上的。就算你用花呗分期都是一样的道理……”在安然提供的聊天截图中,售课老师以各种说辞劝导其买课及办理分期贷款。最终,在售课老师的指示下,安然以“无业”身份成功申请了贷款。

未来网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多位在校学生遭遇的“培训贷”经历近乎如出一辙:从出于兴趣、兼职的角度,被宣称“能够接单”“0基础学习”的培训机构吸引。而这些机构普遍以“教育分期”“用兼职还学费”的说辞,同时示以学员的接单截图,诱导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在校学生以“社会人员”“在薪人员”等身份办理分期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从多位在校学生的反馈来看,整个贷款过程似乎都颇为顺利。前述在校学生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在贷款过程中及贷款成功申请后,均未收到海尔消费金融方面关于身份、年龄等信息核实操作。

在校学生轻松通过贷款审核?海尔消费金融贷款纠纷不断

在校学生为何能够轻松申请贷款?“培训贷”背后的借贷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又是何来头?

对此,未来网记者根据受访者提供的海尔消费金融申请贷款的二维码,仅在填写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勾选《用户注册协议》、《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消费信贷服务协议》、《用户隐私政策》几步操作后便成功完成了海尔消费金融平台的账号注册,进入贷款申请界面。

而据多位在校学生陈述,在贷款申请过程中,仅需按照培训机构老师的指示,填写职业、工作单位、年收入等,便可成功申请贷款,整个过程在十余分钟左右。

受访者供图

海尔消费金融官网显示,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由海尔集团、海尔财务公司、红星美凯龙、绿城电商及中国有赞五家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是国内首家由产业发起设立、致力于场景消费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对于在校学生被诱导借贷的问题,海尔消费金融公关部人员张女士在回应未来网记者采访时直言道,“向在校学生贷款并非我们所愿。杰越教育、插画喵教育、云易绘教育均为腾讯课堂的入驻商户,消费者在腾讯课堂上购买上述商户提供的培训课程时,可以选择使用我司的分期贷款服务。如确切证明商户诱导用户隐瞒学生身份向我司取得贷款,我司会立刻永久停止与其合作。”

而对于多位在校学生反馈称未收到海尔消费金融方面关于身份、年龄等信息核实操作,张女士则表示,“用户向我司申请贷款需要进行身份证、银行卡、姓名、手机号四要素验证和人脸活体识别。基于四要素信息,我司模型系统会自动跑出年龄,也就是用户通过上传身份证信息已经与我司完成了年龄确认,不存在未确认身份/年龄的情况。”

不过,在北京京麟律师事务所李扬律师看来,作为借贷平台的海尔消费金融,在审核贷款人的身份方面存在漏洞。

“目前大学生通常都已经年满十八周岁,高中生普遍还属于未成年人。如果仅通过审查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来确认年龄,只能区分成年与未成年,但无法区分学生或工作状态。”李扬律师向未来网记者表示。

另外,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监管已经明令禁止对在校学生放贷的前提下,如果已知是在校学生身份,就属于违反相关的管理规定。“更多的责任在于消费金融公司,作为监管发布条例主要的监管对象,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做到充分审核就大额放贷,明显未落实相应监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海尔消费金融近年来频频因“培训贷”“医美贷”问题遭到消费者投诉。

黑猫投诉截图

据界面新闻报道,今年3月,一位大三学生在求职时被面试机构诱导,以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的名义办理了海尔消费金融的培训贷款业务,贷款金额高达近2万元。

另据蓝鲸财经报道,2021年10月,多位广西南宁的消费者投诉称,向海尔消费金融申请了医美贷款后,遭遇医美机构跑路。据悉,海尔消费金融此前通过给米金服、丽人等平台开展医美业务,月放款额接近2亿。

黑猫投诉官网显示,截至目前,涉及海尔消费金融的投诉量高达4075条,近30天的投诉量就有408条,在校学生的投诉屡见不鲜。

“培训贷”乱象频出,培训机构、借贷平台该担何责?

在“培训贷”乱象频出的情况下,上述“培训”机构、海尔消费金融该担何责?

对此,李扬律师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上述在校学生的投诉情况来看,相关课程机构的诱导贷款行为涉嫌违法。

“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2017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也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可见我国已对诱导在校高中生、大学生贷款的行为持禁止态度。”李扬律师指出。

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律师咨询专家、上海律协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陈小兜也向未来网记者表示,上述培训机构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诱导在校学生隐瞒“学生”身份,虚构“在职工作”“在薪人员”等身份来办理贷款,属于明显的诱导行为。

“若该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教育培训资质,或者无法履行合同中约定的培训事宜,则可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在校学生的财物,若涉案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陈小兜表示。

而对于借贷平台海尔消费金融,陈小兜认为,借贷平台应对贷款人身份及培训机构的资质负有充分且严格审核的义务。

李杨律师则表示,当下国家已三令五申禁止网贷机构开展学生网贷业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教育培训领域贷款业务的合规管理和风险管控。“如果海尔消费金融仅是因为贷款发放环节审核不严而向在校学生发放贷款,则会受到银保监会、金融办等相关机构处罚若是因为参与了与培训机构的‘套路贷’合谋而故意不审核学生身份,那么该贷款平台涉嫌违法,达到刑事处罚标准的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