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宿州市小额贷款

本文目录

安徽省宿州市五大机制合力推进 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成效显著

来源:【消费日报】

本报记者许永军□郑浩

为进一步协同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落实,增强工作合力,安徽省宿州市乡村振兴局、银保监会宿州监管局、市金融局三部门,联合建立分工负责、数据共享、调度推进、典型引路、沟通联络等五大机制,做到左右联合、上下联动。截止7月底,全市2022年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108户2.21亿元,放款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3.5%,贷款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57.6%。

一是分工负责机制。银保监、金融监管部门牵头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制度,并对外公布联系方式。在脱贫人口数量较多的乡镇,指定设有网点的银行机构,作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对脱贫人口实行名单制管理,确保应贷尽贷。乡村振兴部门及时向银行机构提供和更新脱贫人口信息,做好政策宣传、全国防返贫监测系统小额信贷数据管理等工作。银行机构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开展评级授信,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优化审批流程,满足脱贫人口贷款需求。乡镇政府联合分片责任银行,做好政策宣传、需求摸排、贷款投放、贷款使用、到期还款、风险防控和清收处置等相关工作。

二是数据共享机制。乡村振兴部门每季度末,向承贷银行提供本季度脱贫人口更新信息。承贷银行定期梳理统计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数据,每月3日前向地方金融监管局、乡村振兴局和市银保监分局,推送上月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数据,县区乡村振兴局每月7日前,完成小额信贷数据录入工作。

三是调度推进机制。建立“月监测、季通报、半年调度、年度考核”调度推进机制。“月监测”,市乡村振兴局、市金管局、宿州银保监分局根据工作职责,按月分别监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相关指标,监测结果部门共享。“季通报”,每季度统计分析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情况,重点是贷款余额及户数占比、当年贷款发放情况、当月贷款发放情况、逾期情况、典型宣传情况等内容,形成季度通报,印发各县区、各银行,呈报市委、市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省级对口主管银行等。“半年调度”,每半年组织一次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调度会,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安排有关工作。“年度考核”,宿州银保监分局和金融监管局对银行机构,市金融监管局和乡村振兴局对县区,县区对乡镇,组织年度考核时,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落实情况,纳入重点考核内容。各县区金融监管、乡村振兴部门比照市级,落实调度推进工作机制,压实各部门、各机构、各乡镇责任,精准掌握贷款需求,及时足额发放贷款。

四是典型引路机制。挖掘落实小额信贷政策中基础好、思路清、成效明显的各类典型,如深化推广“一自三合”典型、信用村创建典型等,综合使用金融支持、资金奖补、行业帮扶、精神激励等措施培育典型,依托报纸、网站、电视等媒体宣传典型,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大力促进小额信贷宿州模式开花早、结果多。

五是沟通联络机制。建立完善市、县区及部门、银行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机制。市、县区金融监管、乡村振兴部门和宿州银保监分局、各银行机构明确分管负责同志、业务科(部、室)和联络人员,建立沟通平台,适时沟通工作情况。定期不定期组织工作通气会、问题研讨会、难题会商会、前景务虚会,真正做到对小额信贷政策落实“时时放心不下”,取得明显成效。

本文来自【消费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

安徽灵璧:小额信贷撬动乡村创业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海涵王磊通讯员邓朋

连日来,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负责人程壮壮干劲十足。一个月前,28岁的他当选杨集村党总支书记,决心带着当地百姓发展食用菌、甲鱼、蜜薯、蔬菜、西瓜等产业,将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

现在入户走访时,他总要向乡亲们大力推荐“小额信贷”,事实上,他也是受益者。2016年,程壮壮刚退伍回乡,出生没几天的孩子患病,他花光了包括退伍安置费在内的所有积蓄。生活日益拮据,家里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踏实能干的程壮壮被聘为杨集村扶贫专干。他自己流转了60亩地种植红薯,不过租地、买苗、肥料都急等着用钱。当时镇、村干部上门宣传:“有创业能力但是缺资金的贫困户,可以申请5万元,3年期的免息贷款”。

图为程壮壮在家庭农场前

正是这5万元解了程壮壮燃眉之急,他也收获了来自红薯种植的“第一桶金”――10万元。2018年底,得知当地正推广种植食用菌,他拿着10万元新建了3座食用菌棚。经过细心管理,蘑菇长势喜人,当年就收益14万元。

杨集村地理位置较偏僻,曾经产业单一,土地闲置普遍。近年来,在程壮壮的带动下,至少有30多户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通过申请小额信贷,拿到创业启动资金,当起小老板,腰包变鼓了。

宿州市灵璧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国家出台小额信贷政策后,灵璧出台细化文件19个,坚持以党建引领,鼓励贫困户根据情况灵活申请贷款,政府则因地制宜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匹配和发展产业。据悉,该县所有行政村设置“金融扶贫村官”,专人负责小额信贷政策落地。此外,县里明确承贷银行、保险公司、乡镇、村的责任,让银行“敢贷款”,群众“敢借钱”。

在小额贷款助推下,程壮壮牵头成立了灵璧县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成长为技术专家。村里两名返乡90后青年,从事蘑菇种植,得到他的技术支持。目前,程壮壮拥有15个现代化食用菌种植棚,销售不用愁,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客户定期上门进货。

他计划再申请一笔小额信贷,扩建2个棚。在他看来,“贷款的意义不在于给多少钱,而是让返乡创业青年迈开步子,为他们注入创业的信心和底气。”

据灵璧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唐锐分析,以往贫困户存在选择产业项目难、筹集发展资金难、怕亏本不敢贷款等心理。该县围绕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户贷户用户还”的定位,创新探索“一自三合”的金融扶贫模式,精准促进信贷资金与产业资源有机融合。

据悉,“自”是指户贷户用自我发展,“合”是指多种形式抱团发展。其中,鼓励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条件的贫困户通过贷款,实现独立经营增收;鼓励贫困户与贫困户、能人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代种代养、租赁、托管、订单生产等经营方式,形成发展合力。

有了金融扶贫好政策,灵璧县着手打造新型支柱产业全链条。以食用菌为例,目前,该县正打造“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种植+肉牛养殖”为主的绿色循环农业,构建完整的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体系。截至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行业的各类经营主体74个,食用菌年总产量1.2万吨,年销售额1.15亿元。

“一自三合”模式中,还支持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唐锐介绍,此举旨在鼓励贷款贫困户加入或抱团成立种养业、手工业等合作社;或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协作合营,变“输血”为“造血”。

36岁的张培就是受益者之一。2012年,他从浙江回到灵璧县虞姬乡,跟着父亲种沙瓤番茄,成立浩园果蔬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靠着勤劳从土地里刨金。

扛钢管、开货车等累活他都干过,可是农场规模小,只有三、五亩地,小产能供应不了大市场。2016年,张培决心建10个标准大棚,但资金紧张,县扶贫开发局知道以后,主动提供政策辅导。张培用名下两个经营主体申请扶贫贷款近100万元,在此务工的10户贫困户员工每人申请5万小额信贷,入股合作社一起创业。

起初,贫困户们心里也打鼓:“怎么让俺去借钱?”张培记得,是两个老员工带头申请,后来其他人觉得“政策确实好,合作社发展得也红火”,都主动申请贷款入股合作社。他们不仅在合作社务工、学技能,年底还有相应分红。

有了150万资金,10个标准棚顺势而起。浇水、施肥、固定植株、采摘蔬菜……张培明确分拣、包装、打杈、整枝、采摘等岗位和职责,成立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拟定产量指标和提成指标,提高贫困户的积极性。

他算了一笔账,干得好的贫困户,每人一年收入1.5万元至2万元不等。目前,基地吸纳近20个脱贫户做工,企业的年产值已经达1200余万元。

图为张培创办的产业基地里的西红柿

据了解,为确保贫困户“还得上”,灵璧县健全征信系统和公示制度,开展星级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建立包括特色产业保险、贫困户生产意外险、经营主体特色种养业保险和带贫主体产业扶贫综合保险于一体的保险机制;县财政还专门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2019年,灵璧县脱贫“摘帽”。截至目前,灵璧县“一自三合”模式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1.67亿元,获贷脱贫户24872户。其中,2021年新增2708户、1.32亿元。

在张培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年,为了助力乡村振兴,还打算继续申请贷款投入研发,培育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种子,打造科研、种植、加工全产业链。”

唐锐介绍,今年以来,灵璧县又印发《关于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宣传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最新政策,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方向,持续推广“一自三合”模式,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

“我们让贷款者发展产业有路子、有项目、有带动、有效益,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效益。”灵璧县委书记刘博夫表示,小额信贷起到了撬动作用,实现用金融活水浇灌传统产业,用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更促进了传统和新兴产业的统筹发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图片、视频拍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海涵

作者:王海涵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拉动青春引擎 乡村振兴再出发

宿州是安徽省唯一连续四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的省辖市,绝对贫困历史性画上句号。脱贫攻坚初告捷,乡村振兴再出发。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宿州共青团和宿州广大团员青年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始终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立足宿州市情,深入实施“青春五彩兴乡”专项行动,全面拉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实施的青春引擎。

聚焦产业兴深化青年创新创业

团宿州市委积极拓展金融服务新路径,扎实做好皖北地区青年创业贷款财政贴息工作,仅2021年就对该市83个项目提供了105.16万元的皖北地区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拉动贷款1734.4万元。联合市银监局实施“青创基准贷”,推动宿州市辖内所有银行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按基准利率执行,总投放额度近4亿元。

大力推进市、县两级“青年创客学院”建设,邀请中国青年创业导师来宿开展创业培训,联合市人社局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筑梦宿州创赢未来”创业特训营,对具有发展潜质和领军潜力的初创小微企业进行培训与咨询辅导,全方位提升学员创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每年从技能农业、文化、农技、电商等领域推荐不少于1000人。

连续举办七届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全市农业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展示平台、融资平台、资源对接平台。支持各级团组织牵头成立青年创业者协会,吸纳农业创业青年加入各级青年创业组织,组织农业创业青年参加农展会、博览会等。推动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宿州市共拥有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12家。

联合市人社局开展抖音直播带岗、人才对接招聘活动48场,参加企业达403家,发布岗位信息63654条,抖音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09万人次。

发放皖北地区青年创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

举办“筑梦宿州·创赢未来”创业特训营

聚焦人才旺培育发展奋进动能

推动基层团组织加强与在外青年人才的联系,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外出优秀青年人才库,召开优秀外出青年人才座谈会,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在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地建立驻外青年人才工作站,组织青企协开展企业交流,为青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加强对青年农业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发掘力度,凝聚团结乡村青年技能人才,加强乡村青年技能人才选树宣传力度。2021年,一人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四人获评“安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以村“两委”换届和县域共青团改革为契机,高质量完成全市村(社区)团组织换届任务。扩大对农村青年的有效覆盖,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团建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团工委——专(产)业团组织——团支部”组织体系。依托基层党群活动中心,打造一批覆盖范围广、辐射力强、功能齐全的乡村青年之家。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引领,推动农村班优秀学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强优秀学员的举荐和组织吸纳,推动更多青年人才勇担重任。完善乡村青年干部挂职机制,注重从乡村推荐优秀青年到乡镇团委或团县(区)委挂职锻炼,增加乡村青年干部挂职交流机会,提高干事创业能力。

调研团宿州市委驻苏州青年人才工作站

聚焦新风尚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提升,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建好用好青年志愿服务队,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动员青年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创建、户厕改造等工作。2022年,共开展植树护绿、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文明交通劝导、普法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覆盖青少年2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

动员广大青年党员、团干部带头,倡导文明、理性的婚恋观,反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婚恋新风,倡导尚俭戒奢,杜绝炫富摆阔、铺张浪费。2021年,团市委组织开展集体婚礼、青年交友等婚恋活动19场次,覆盖青年千余人次。

开展“向上向善好青年”等青年典型推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培育挖掘乡土文化青年人才,净化网络空间,加强扫黑除恶宣传,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暑期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举办安徽省暨宿州市第二届集体婚礼

动员青年志愿者宣传改厕知识

□通讯员尤阿欠

本报记者黄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