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半年报揭开财富分层“秘密”:2%客户拥有超80%资产
在业内有“零售之王”美誉的招商银行近日发布了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招行的零售客户数量、管理零售客户资产余额(AUM)、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数量及其AUM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北京青年报记者根据半年报数据计算得知,招行零售AUM超八成都来自金葵花及以上客户,这些客户仅占招行个人客户总数的2.26%;而总人数占比仅0.07%的私行客户拥有的总资产占招行零售AUM的三成以上。
招行零售AUM八成来自金葵花及以上客户
据了解,招行金葵花客户的标准为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以上。
招行中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招行零售客户数1.78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其中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4074.8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84%,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数402.3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58%。据此计算,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占招行零售客户总数的2.26%。
截至报告期末,招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11.7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1%,其中,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9.5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32%。据此计算,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占招行所有个人客户总资产余额的81.68%。
招行私行客户人数占比0.07%人均资产超2800万元
私人银行客户是各家银行最高端、最富有的个人客户群体,市场主流门槛为人民币600万元。而招行一直要求私行客户月日均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标准远高于同业。
招行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该行私人银行客户130029户,较上年末增长6.53%;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36478.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8%;户均总资产2805.43万元,较上年末增加25万元。截至报告期末,招行已在92个境内城市和6个境外城市建立了184家私人银行中心,构建起高净值客户的立体化服务网络。
计算得知,截至今年6月底,招行私行客户AUM占该行零售客户AUM的31.13%,私行客户数量却只占招行个人客户总数的0.07%。
金葵花客户占比2.19%人均资产152万元
在招行月日均总资产超过50万元但不足1000万元的个人客户一般都是金葵花客户。
北京青年报记者计算得知,截至6月底,招行金葵花客户有389.36万人,比去年末增加34.36万人,金葵花客户占招行全部个人客户的2.19%。金葵花客户AUM约5.92万亿元,占零售客户AUM的50.55%,人均资产约为152.13万元,已是50万元门槛的3倍。
除了金葵花和私人银行客户,剩余97.74%的招行个人客户资产都在50万元以下,这1.74亿客户在招行的总资产约为2.15万亿元,占全部个人客户AUM的18.32%,人均资产仅1.23万元。
招行零售AUM中存款占两成理财产品占比不到三成
招行个人客户是如何通过招行理财呢?招行中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存款余额24,528.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3%,存款余额继续位居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第一。据此计算,个人存款占招行零售AUM的20.93%。中报还披露,招行零售客户存款日均余额中活期占比65.72%。
截至报告期末,招行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4074.8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84%。
招行表示,报告期内,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该行顺应市场、行业趋势及客户需求变化,主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加大稳健类产品供给力度,期末零售理财产品余额33529.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62%。据此计算,招行零售客户AUM中理财产品占比为28.61%。
除了存款和理财,零售客户的总资产还包括招行代销的基金、信托等。招行中报披露,上半年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1873.07亿元,同比下降45.12%,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公募基金新发募集规模下滑明显,同时客户风险偏好下降,客户财富配置向偏稳健类的产品转移;实现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714.91亿元,同比下降68.51%,主要是在“房住不炒”“回归金融本源”“信托业务分类改革”等政策背景下,招行主动调整业务方向所致;实现代理保险保费370.57亿元,同比微降0.73%,主要是持续深化期缴转型,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推动高价值贡献的期缴业务,高保费贡献的趸缴业务有所放缓。
平安银行近45%的个人客户资产属于私行客户
截至目前,全国性银行中还有平安银行和邮储银行披露了今年半年报。对于财富管理和零售业务,他们披露的数据不如招行全面,但也能看出相同的趋势。日均资产50万元以上的富裕客户虽然数量上占比较小,但对零售业务的贡献很大。
中报显示,2022年6月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1.22亿户,较上年末增长3.2%;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3.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其中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5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该行财富客户120.3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4%,其中私行达标客户47.4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5%。
据了解,平安银行私行客户标准为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财富客户标准则为50万。
计算可知,平安银行日均资产在50万以上的客户占客户总数的比例为0.99%,其中资产在50万元以上600万元以下的财富客户人数为112.87万,占个人客户总数的0.93%;平安银行私行客户占个人客户总数的比例为0.06%,但其拥有的总资产占平安银行零售AUM的44.76%。
2022年6月末,平安银行个人存款余额8687.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以此计算占个人客户AUM的比例为25%,高于招行。
邮储银行资产50万以上个人客户占比为0.63%
邮储银行中报显示,上半年,该行服务个人客户6.44亿户,AUM规模达13.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812.24亿元,增长7.03%;AUM在10万元以上的VIP客户达4624.8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49%;AUM在50万元以上的财富客户突破400万户,达406.0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98%。
计算可知,邮储银行AUM50万元以上客户的人数占个人客户总数的比例仅为0.63%,显著低于招商银行的2.26%和平安银行的0.99%。当然,邮储银行的客户总数是这两家股份行的好几倍。
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的个人存款占个人客户总资产的比例一直非常高。今年6月底,该行个人存款106937.73亿元,占个人客户AUM总规模的79.74%。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程婕
编辑/樊宏伟
当“中国平安”备受追捧之后
中国平安,保险行业最靓的仔!
说它是保险行业最靓的仔,并不是因为其行业地位,也不因为其经营业绩,更与股票市值没有关系,而是其高达112万户的股东户数,位列保险行业第一。
股民对中国平安的追捧程度,在全部A股之中,仅次于京东方。
其实,自2007年上市以来,中国平安被股民追捧过两次,上一次发生在2008年4月,后来经历了长达6年的折腾。
下面,猎人就来讲述这其中的故事!
故事的起点是2007年7月。
2007年7月,中国平安的港股股价,自2004年上市以来已经涨了6倍,A股股价自2007年3月上市以来,也涨了1倍,但其股东户数仅7.5万户,对当时市值就高达6千多亿的中国平安来讲,这等规模的股东户数,显然算是比较低的水平,换言之,也许持有中国平安的对象以机构为主。根据2007年基金持股数据,2007年一季度,基金持股比例已经高达16%,此时刚上市,基金持股比例高,算是说得过去。2007年二季度,基金持股比例飙升至57%,2007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高达54%和59%。
接下来三个月,在所谓牛市的氛围驱动之下,中国平安的股价迅速涨至55元(A股前复权价,下文均采用这个价格)。
然而,股民似乎还是很冷静的,对中国平安并不是很感兴趣。2007年10月,中国平安的股东户数仅比7月份增加了2.5万户。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股市都受到了影响,中国平安自然也未能幸免。
半年后,也就是2008年4月,中国平安的股价跌至18元,比此前跌走了三分之二,此时,股东户数迅速飙升至37万户,比半年前多了27万户,也许是股民看到了“牛回头”,开始对中国平安提起了兴趣。
与股民的蜂拥而至,相反的是,基金正在大撤退。2008年一季度,基金持股比例骤降至4.6%。
显然,股民的热情,并没有减缓中国平安的股价持续下跌。
又过了半年,也就是2008年10月,中国平安的股价最低跌至7.5元,可这在半年里,股东户数并没有显著增加,为38万户,可能大家都觉得心里没底,谁知道它会跌到什么时候呢,干脆装死躺平。
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中国平安的股价在A股全面反弹的背景下,也涨了3倍,此时的价格刚好与2008年4月份抄底的27万户股民进场价格大致相当。随着股价的反弹,逐渐有人离场,到2009年7月,股东户数减少了10万户,为27万户。这27万户股民,似乎就成了中国平安的“铁粉”。
随后的五年,也就是2009年7月到2014年7月,中国平安似乎被打入了冷宫,股价开启了震荡下跌模式,最高跌幅达50%,其股东户数竟然变化很小(最高33万户,最低26万户),也许是股民相信,业绩优秀的中国平安终能带来回报。
这五年,中国平安分别录得净利润144.8亿、179.4亿、225.8亿、267.5亿和360.1亿。
从2008年4月,中国平安开始受到股民的追捧之后,到2014年7月,经历了长达6年的煎熬,股价最大跌幅高达60%,应该很少有人在中国平安身上取得回报。
文章写到这里,仅将中国平安上市以来,第一次备受股民追捧的故事,大概讲完。
第二次的开局是2014年9月。
前面提到过,在过去五年,持有中国平安的二十多万股东基本算是“铁粉”,到2014年9月,铁粉的数量小幅下降至五年最低,24万户,也许有少数人实在忍受不了“中小创”带来的赚钱效应,选择了离开。然而,资本市场总是事与愿违。
两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11月,中国平安的股价大爆发,到2015年3月,股价升至32元,其股东户数增至35万户,后来虽然经历股灾,但也仅有5万户股民离场(2017年4月是30万户)。
到2017年8月,中国平安的股东户数继续减少,至28万户,也就是说,从2014年9月到2017年8月这期间,中国平安的股价涨了3倍,达到48元,但股东户数却没多大变化,也许除了“铁粉”的坚持之外,很少有其他人关注中国平安。
然而,人性使然。
随着股价的持续上涨,中国平安的赚钱效应似乎越来越强。
2018年1月,在中国平安的股价超过2007年的最高价55元之后,股东户数增至40万户,随后在5月份增至50万户。这个阶段,还不是股民最热情的时候。2020年4月,中国平安的股价自80元回落至60元时,股东户数迅速增加了30万户,达到80万户,又一波聪明的抄底人进场。
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中国平安的股价,步履蹒跚地又涨回80元,这期间,股东户数又增加了14万户,达到94万户。
估算下来,差不多有60多万户股民在中国平安60元以上进场的。
然而,股民对中国平安的追捧并没有停止。
到2021年10月,中国平安的股价自80元跌至45元,几乎腰斩,但股东户数却在10月份飙升至130万户。(中间还经历了,2021年7月达到120万户,当时价格60元)
随着股价的下跌,股民一路追捧,似乎担心买不到更低的价格。
看到股民这次追捧的过程,似乎与2008年4月第一次追捧中国平安,有类似之处。
上一次追捧之后,中国平安的股价继续下跌,随后反弹,又经历了长达5年的震荡下跌,最终留下了20多万户的“铁粉”,算下来,股民总共经历了6年多的煎熬。
这一次追捧之后,中国平安的股价仍然是继续下跌,最低跌至35元,然后会经历什么呢?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三个大方向看中国平安估值修复的长期逻辑
2月16日,中国平安发布了2022年1月保费收入,期内中国平安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364.86亿元,同比增1.21%。至此,上市五大险企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1月份的保费收入业已全部公布。
统计数据显示,五家险企今年1月份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5719.61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产险业务继续反弹,太保财险、人保财险及平安产险的保费收入累计达到1142.3亿元,同比增长了121.74亿元。寿险保费继续承压,五大险企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累计4441.45亿元,同比下滑0.34%。
其中,平安人寿实现收入985.74亿元,同比下滑0.63%,相较去年1月同比下降5.16%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平安寿险保费降幅呈现出的收窄趋势。
1寿险改革现曙光?首月"成绩单"提气
如果将这份成绩放在较为复杂的行业大环境里,今年1月平安的保费收入可以说是较为提振信心。
从时间节点上看,相较2021年同期新旧重疾险切换导致寿险销量大增,2022年开年以来的外部环境相较平稳且叠加疫情反复,保费收入规模更能客观检视代理人队伍质量。
2021年平安继续加强代理人队伍的重塑,其关键在于清理部分低能效代理员,新增高能效的代理员,期间必然会有"清虚"引发大量脱落的阶段。截至2021第三季度,平安人寿个险代理人数量降至70.6万人,仅约为2020年同期的七成。再结合去年同期新旧重疾定义切换导致寿险销量大增的高基数背景,如此大的人员规模缩减下,平安的寿险保费收入仅微跌,产险保费收入同比上涨8.21%,整体保费同比增长1.21%,已经为公司今年的保费收入打开良好开端。
平安代理人队伍的改革进程始终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从现有的结果看,公司高素质、高学历、高潜能的"三高"代理人队伍似乎基本成型,以2021年平安优才计划代理人的近万名员工为样本,团队人员结构中本科以上高学历占比已超过45%,35岁以下人员占比高达63%。
从人员规模缩减但整体产能稳定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平安代理人队伍的人均月均产能提升趋势。表现在具体数据上,2021年上半年,代理人产能(按新业务价值计)同比提高4%,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9350元/月,同比增长23.8%。到去年12月,平安的保费已经止跌回升,单月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3%,环比大增38.28%,足见公司人才团队的改革成效。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宏观"稳增长"的经济提振预期下,基于居民保险消费需求的潜在提升,以及去年前高后低的保费收入表现,加上高质量的代理人队伍,今年平安后续的保费增速或将持续改善,并延续保费企稳复苏的态势。
2国家政策利好,
保险行业迎长寿时代的风口
与此同时,平安在医疗和养老产业的布局也正在迎来新的机遇。
平安掌舵人马明哲提出"集合保险金融、医疗生态等力量布局康养产业,让养老有尊严"的前瞻布局,引导平安逐步建立平安逐步建立"金融+医疗+康养"的创新发展模式,满足广大群体的差异化养老需求,打造中国康养新标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年龄超过60岁、65岁、80岁的老年人分别为2.67亿人、2.01亿人、0.36亿人;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4.2%、2.54%。预计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
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对接养老需求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比如2021年2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正式印发实施。两个文件都分别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中国平安借助互联网和医疗科技优势,围绕平安好医生这一核心线上流量平台推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HMO服务体系,通过"家庭医生会员制"实现医疗和养老服务下沉,持续优化个人用户体验,打开企业用户空间。截至2021年9月,平安旗下公司已与超过4000家医院、18.9万家药店、1800家健身机构、约1700家体检机构、约8.3万家医疗健康机构合作。
同时,平安积极创新产品,通过推出"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等匹配主力重疾险产品,让超2000万新老客户享受了"保险+健康+医疗"的一站式服务。加上2021年收购北大医疗资源、打造高端康养社区等诸多举措,可以明显看出,平安线上线下协同的医疗生态圈加快扩大服务辐射范围的趋势,公司正在向普惠养老的政策支持方向上大步迈进。
结合中国平安在保险资金属性、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模式、养老产业内在特点和经营规律来看,公司的布局与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天然契合的。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在相关领域的布局,势必会在接下来的养老金融产业需求增长下,迎来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监管的规范化引导下,上述诸多医疗和养老产品的发展也将对保险渗透率形成利好,成为平安的低成本引流工具。即以健康管理业务强化被保人的身体素质,降低保险业务风险,使得保险业务进一步壮大,进而可以投入更多资源优化健康管理,加快实现整体业务的良性循环。
截至第三季度平安超2.25亿个人客户中,63%左右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的服务,客均合同数3.2个,客均AUM近4.0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个人客户的1.6倍、2.9倍。
3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周期轮动
2022年是全球宏观经济转折的一年,平安的价值机会也在其中不断涌现。
一方面美联储加息节奏和力度升温对高估值板块形成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是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和信用周期见底预期下的社融数据反转,开年以来,市场从过去高估值白马抱团的投资风格,转向银行、地产、保险等低估值板块,创造了一波行情。
2月12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的情况下,北向资金增持了55个行业,其中银行居首,净买入金额达72.09亿元,其次是保险行业,净买入42.59亿元。北向资金减持了45个行业,其中电池最多,净卖出金额达25.55亿元,其次是软件开发行业,净卖出17.61亿元。而中国平安是当日北向资金净买入最多的个股之一。
广发证券分析师陈福、刘淇认为,寿险负债端最黑暗时间过去,叠加极低的估值和冰点的机构持仓水平的背景下,资产端的改善和市场风格的切换有望推动寿险板块修复。
开年至今,中国平安股价上涨近17%,大幅跑赢行业。从市场的情绪面上看。开年以来抄底资金的涌入以及众多机构的表态和行动。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也就是中国平安已经处在筑底的行情当中。
从基本面上来看,平安持续推进代理人渠道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在负债端及核心业务,预计将有望企稳转好;而在投资端,过去一年中地产行业的风险对保险公司相关投资的收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近期随着行业悲观情绪得到释放,市场信心正在恢复。这也意味着,投资端对基本面的影响将更加积极。
长期来说,平安持续强化综合金融和医疗健康生态建设。在保险加服务中逐步确立竞争优势。并且能够在国家政策对于相关行业的支持当中驶入发展快车道。
综上所述,中国平安在下一个发展周期中有望脱颖而出,并以此带来估值的重塑。
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迁,对风口轮动显著的影响。美联储加息的举措将提升全球市场无风险利率水平,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将会改变,过去无限量QE周期进入市场的大量资金转而寻求避险资产。
尽管中国市场的宏观经济与海外市场相比具有半个周期的差距,因此在美国市场进入加息周期期的同时,中国市场开始释放流动性以及进行信用扩张。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中国市场企业流动性将在信用扩张阶段得到补充,但市场消费的意愿仍不明朗,许多资金仍然处在观望阶段。通常信用扩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需要在几个月后才会凸显。
因此在短期内,保险资产(尤其是中国平安的万能险)作为回报率具有较大确定性的金融资产,亦可以作为资金进行避险的方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C端,中国平安主营保险业务的逻辑反转还存在另一个逻辑,也就是市场对于保险的接受度更高,及随之而来的对保险服务更加丰富、多元的市场需求。更加丰富、定制化和个性化的险种,比如重疾险、长期健康险的市场需求有望回暖。例如在少儿人口数量占比上升的情况下,很多家庭愿意为孩子购买保险,但在同质化保障不足的现状之下,又很难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平安长期重疾的推出,填补了平安健康险在重疾险产品线上的空白,而且精准地覆盖年轻人群;去年10月份,平安生保在迎接5周年之际宣布再度升级,同时,平安健康险新健康战略也浮出水面。
对于普通老百姓的钱包来说,中国平安的业务在经济下行周期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避险资产,以及实惠,高性价比的保障。此前的种种布局,无疑都为平安后续的估值表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源自格隆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