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广州 速得 贷款

本文目录

双十一调查|被严管之下的物联卡:电商滥售,隐患重重

“9.9元100G流量、0月租、随充随用、永不限速。”你是否也会为这样的“物美价廉”所心动?

今年“双十一”电商购物节活动前夕,澎湃新闻(www.h.)接到消费者投诉称,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购买的所谓流量上网手机卡,实为“物联卡”。按卖家提供的教程激活并预充购买套餐后,遭遇商家跑路,充值费用打水漂的情况。

记者在京东、淘宝平台上随机搜索,有购买使用的消费者直接点名商家出售的流量卡,实为物联卡

物联卡作为物联网的核心载体之一,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车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需要无线数据传输的智能终端设备,但各大运营商仅支持企业客户办理,不对个人用户销售。

近年来,有关部门接连出台相应法规文件,对物联网卡行业“拉闸限电”。公安部网安部门也持续部署“净网”“断号”等行动,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物联卡”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均被明确列为禁卖商品。

但记者调查发现,为了逃避监管,不少商家在销售时玩起了“文字游戏”。与此同时,仍有大量“卡贩子”在百度贴吧等社交平台伺机揽客,已实名好的物联卡可随意购买。

一位从事反电信诈骗工作多年的公安机关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物联网卡流向社会主要存在两个隐患,一是流量限制技术不成熟,被人破解后会变成无限制上网卡;二是伪实名制的问题,和普通电话卡流量卡一样,如果犯罪分子用这种卡作案,公安机关追查成本非常高,难度非常大。

消费者称买卡预充后商品下架、商家跑路

河北邯郸的张先生向澎湃质量报告投诉平台()反映,九月中旬他在拼多多平台首页刷到一款流量上网手机卡,售价9.98元,月销超过10万件,该店铺内还有多款相似的手机卡在售。

河北邯郸的张先生提供在拼多多平台购买的物联卡及交易截图

他表示,当时该商品页面介绍,购买这款流量卡后,每月只需充值9.9元即可享用100G流量(包含定向及非定向流量),随充随用,不限年限。使用超过6个月后,该卡还能从纯网卡自动变成电话卡,可随时拨打电话。

澎湃新闻记者看到,该商品主图上印有“中国移动”标识,并写有“移动爆款卡”“全程不限速”“永久售后”等字样。

下单没几天,张先生就收到了快递,包含一张实体手机卡和一张二维码打印纸。澎湃新闻记者实测后发现,这张卡在外观上和普通手机SIM卡相似,但实际上却是一款物联卡——这是由三大运营商向物联网企业用户提供的一种智能连接服务,采用专用号段和网元设备,可以实现收发短信、无线数据、语音等基础通信服务。

中国移动官网上明确显示,目前移动物联卡仅支持集团客户办理。中国移动官方客服向澎湃新闻表示,企业用户采购物联卡需提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文件,经办人需持本人身份证,非企业法人需提供单位授权证明。

记者扫描张先生提供的二维码看到,激活这款物联卡大致有三个步骤:首先要在一个名为“无限极通信”的物联网管理平台上注册账户,上传身份证照片完成实名认证;随后登录该账户获取物联卡的卡号及ICCID(Iiiii,集成电路卡识别码),按页面提示,跳转进入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官方微信小程序“中移物联卡实名登记”,激活该物联卡并完成实名认证;最后,重新登录前述第三方管理平台账户主界面,在一个左上角标有“中国移动”的个人账户页面进行充值及余额查询。

张先生激活该卡并按要求首充120元话费后,账户页面显示该卡余额为110.1元,但始终处于停机状态。张先生联系该店铺客服,对方“已读不回”。他还发现,该店铺已经下架了所有商品,“现在已经查无账号,原商品购买链接也打不开了。”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店铺在拼多多平台上公示的网店营业执照显示其主体为“烟台百分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丹,经营范围包括电子技术研究开发等。但微信支付凭证显示,该笔话费的收款商户为“莱山区徒嫣电子经营部”——该经营部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成立于2022年1日29日,个体经营者为张根生。同日,张根生还在同一大楼内成立了另一家“电子经营部”,同样提供电子批发零售等业务。

张先生表示,他多次与拼多多官方客服协商沟通后,平台方退回了该笔订单及120元充值费用。

同样遭遇店铺关门,商家跑路的情况,河北黄骅的何先生非但流量没用上,还白白损失了百余元。今年4月24日,通过搜索“流量卡”这一关键词,何先生在一家名为“希特网络”的淘宝店铺购买了一张联通流量上网卡,花费5.8元。页面介绍称每月充值9.9元可用100G流量,后期可更换套餐。收到卡后,他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张物联卡,无法激活使用。

河北黄骅的何先生首充套餐后,发现淘宝店铺关闭,微信公众号停止使用。

何先生提供的截图显示,该店铺客服让他先在名为“昀熙网络”的微信公众号上充值套餐,并称5月2日完成实名认证后就能使用。当天,何先生订购了9.9元套餐并按要求充值了99元预付费。2日,何先生反馈仍无法实名使用,客服称当天将原路返回充值费用。

仅过了一晚,5月3日上午,何先生发现该淘宝店铺已关闭,无客服售后,商品页面显示不存在。同时,该微信公众号也因用户投诉被平台判定“存在安全风险”而被停用。

蹊跷的是,该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22年4月17日——就在何先生购卡前不久,认证主体为“深圳市光明区特吉速汽车维修部”,IP属地显示为“湖南”。而微信付款截图显示,该公众号关联收款商户为“海口龙华牧轩网络科技工作室”。工商信息显示,该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4月13日,经营者为马康顺,经营范围包括互联网数据服务等。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5月9日和6月20日,因“执法部门无法通过个体工商户登记的经营场所及经营者住所获取联系”,海口龙华牧轩网络科技工作室和深圳市光明区特吉速汽车维修部已分别被当地有关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何先生表示,他先后多次向淘宝平台举报并反馈被骗信息,但淘宝客服称未见商家违规,无法处理。截至目前,何先生仍维权无门。

卡贩子揭内幕:首充预存是行业套路

“卡可能本身就被设定为停机状态,这就是‘割韭菜’呀,充进去就是他的(钱)了。电商平台上卖这些(卡)的店铺,一般活不过七天。卖得狠一点,三、四天就会被关店,因为现在线上严禁售卖。”

对于前述两位消费者的遭遇,来自深圳的“卡贩子”汤皓(化名)直言,用低价吸引用户购买,要求首充后使用的情况很常见,“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一个微信名为“全国流量℡”的卡贩子同样表示,“那就是套路”。

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物联卡”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均被明确列为禁卖商品。以《淘宝平台违禁信息管理规则》为例,其明确规定禁售“集团卡,如物联网卡”。但该规定提示,商家可以随硬件设备(如Mifi、车机、儿童手表等)赠送物联网连接服务,“但必须确保其所提供的物联网卡服务能满足手机淘宝物联网卡机卡绑定、实人认证等强制性要求。”

但记者多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闲鱼等线上交易平台上浏览发现,为了逃避监管,不少商家在销售时玩起了“文字游戏”,将物联卡包装成所谓的“纯流量卡”“纯上网卡”“大流量卡”。记者注意到,不少消费者在商品评价中上传了充值使用教程等照片,除了不同运行商的实名登录平台不同,操作过程和前述两位消费者的遭遇如出一辙。差评显示,除了充值后不能用外,更有人直接点名店家出售物联卡。

记者将被指出售物联卡的商品链接放入购物车后没多久,有的商品链接失效,也有店铺直接“消失”

与此同时,记者分别在10月中旬和11月上旬,随机在淘宝平台上将多个被指为物联卡的商品加入购物车。但没过几日,有的商品失效,页面显示不存在,更有多个店铺直接“消失”。

而在百度贴吧、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上,更多的“卡贩子”正伺机而动。在百度“物联网”贴吧,充斥着“大量承接某动某通代认证”“招代理高返佣,出移动联通流量池0.4*G起”等直白的揽客网帖,并附有微信或QQ二维码,记者随机添加了5人的微信号,包括前述的汤皓和“全国流量℡”。

记者和其中多人交流后了解到,一般运营商与物联卡公司签订合约后,会根据对方的要求,开通一个“流量池”,运营商通过统一的后台配置系统进行管理。一旦“流量池”中的流量耗尽,企业又没有及时续费,就会被暂停服务,相关物联卡无法继续联网使用。而物联卡公司收到卡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定向流量转换为可使用的通用流量,通过招代理分销的方式,对接API赋予卡板套餐,后续还可在微信公众号内搭建程序进行充值。

那么,“卡商”如何盈利?一来,卖卡可以赚钱。汤皓告诉记者,运营商开通流量池后,可一次性提供几万至几十万张物联卡。过去,运营商直接提供插拔卡,可放入手机直接使用,单张成本在0.5元左右,等于白赚差价,但目前根据相关规定,运营商只能提供贴片式物联卡,需自行送入制卡工厂进行贴片转插拔,成本较高。

记者搜索发现,电商平台上相关卡板费在4元至10元不等,但在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卡板费普遍在2元左右。“现在竞争大,我们成本一块八,普卡卖两块,相当于平进平出。现在光卖卡赚不到钱,最好做的那几年已经过了。”汤皓说。

二来,通过赚取激活充值赚钱。汤皓表示,月销售流水越大,运营商就可给予一定的优惠,如月销流水达500万,第二个月可免20万张卡板费等,“只有激活多,才能赚得多。”因此,要求开卡首充、预存也成为了行业常规套路。

“实名卡”可随意购买,卡贩广收代理铺货

除此之外,上述这样的营利模式还造就了市面上广收代理铺货、低价卡高虚量等乱象。

记者添加的5名“卡贩子”均表示可以接受代理,返佣在35%-50%之间,还可提供一件代发,其中4人可提供已实名好的“工作室卡”。

网名“腾衍通讯”的贩子主推移动物联卡,他介绍,2元一张未经实名的三切卡,一件代发,每单返35%。还可根据拿卡数量按比例返佣,200张以内按套餐金额返30%;200-500返40%;500张以上返45%。需要实名卡,可帮忙介绍。

“全国流量℡”和汤皓则称其出售的“工作室卡”,可随意更换设备,不锁卡、不限速,支持代理定制更改套餐。

汤皓发给记者的工作室卡,一箱约为250片

“全国流量℡”自称从业4年,全网代理超过40余人,3个微信号好友近8000人。看到记者咨询代理问题,他迅速发来多张移动联通套餐等照片。他表示,最低10张起批,返佣30%,最高可返45%。一次性批发到手250张,卡费只要20元,用户充值即可对应返佣45%,如选择29.9元60G套餐,即可到账13元。若选择一件代发,卡费需22元,但佣金仍为45%。成为代理后,他还可在公众号上帮开一个专属后台,用户充值佣金即可到账。

记者注意到,“全国流量”朋友圈背景图为“深圳智铭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但其发出的代理盈利图上却显示为“枫叶物联”。他解释称,前者是昵称,后者是公司名称。但记者并未搜索到“枫叶物联”相关公司信息。而根据工商信息,智铭物联也已于2022年5月被当地有关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卡贩子”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招募代理、购卡交易截图等内容

汤皓则介绍,工作室卡提前做好了相关数据、网速稳定,“但必须量大,能保证安全。”他透露,目前工作室卡主要提供给从事抖音等平台“养号”、电商刷单、游戏平台刷买卖任务等团队,他手上这样的团队有三四个。不过,他的工作室卡无法提供佣金,需要实付卡板费和相应套餐费用,“至于你卖多少钱,你自己决定。”

为了验证这两人的说法,10月中旬,记者向“全国流量”和汤皓处各买了一张联通实名卡。

10月下旬,记者收到“全国流量”从广西岑溪市发来的快递,包装上写有“AXXX发货一张”“划卡代理”等字样。按照随单的使用小卡,记者关注了其微信公众号“枫叶互联网”,并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i用户中心”的软件,下载输入公司标识“枫叶物联”,输入卡上的ICCID号码,进入个人管理页面。记者点击“官方实名”图片,直接弹出“已实名无需实名”的字样。记者随机选择一款套餐欲充值,但系统显示该商家涉嫌违规,微信收款功能被限制。

对此,客服要求记者通过公众号渠道进入该平台进行充值。充值生效后10分钟,记者便可直接访问通用互联网应用。

而为了安全起见,汤皓从深圳发来了一张测试卡。该卡上没有任何运营商标识,也没有ICCID号码,只写有一个充值号并提示需要实名认证。记者将该卡插入手机后,就可以直接使用QQ音乐、微信等应用,但打电话等功能均被限制。

此外,低价卡高虚量,也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根据记者的套餐定制要求,汤皓制作的工作室卡推广海报。“神牛卡”也为记者随意命名。

汤皓简单算了一笔账,1GB流量的成本约0.5元,100GB套餐的非实名卡,成本就要50元,还需要给代理返佣,“卖你39块9,如果你流量还用完了,是不是就赔大了?”汤皓直言,市面上根本没有不虚量的物联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这样去赌。”

他告诉记者,他所卖的卡,代理在没有特别要求的情况下,一般既定的虚量在40%左右。虚量多,套餐价格可以稍低一些。记者询问是否有代理要求制定50%以上的虚量,唐先生直言,“很多,虚量达60%-70%的都有。”他解释,有的代理包套餐时要求虚量50%,但收到后会进行二次加工,到用户手上虚量可高达70%。“有用户找到我们质问,但其实我们只给客户虚了50%。套餐包出去了,我们也根本控制不了客户。”他说。

对于这一说法,记者通过测速软件和手机系统自带的流量监测简单对比发现,“全国流量”和汤皓提供的卡虚量均达到50%左右。

物联卡流向社会隐患重重

5G时代来临,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窄带物联网达到75.5万个。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还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

物联卡作为物联网的核心载体之一,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车联网、共享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需要无线数据传输的智能终端设备。随着5G网络覆盖不断完善,物联网产品应用日益丰富,物联卡市场也持续火爆,吸引各色“淘金客”争相涌入。

“蓬勃向上却又鱼龙混杂,是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如是评价。

过去几年,因资费低、可批量办理、尚且无需实名认证等特点,物联卡一度在市面上泛滥,被“羊毛党”、不法人员尤其是电信诈骗分子钻了空子,行业乱象频现。公安部网安局公布的2020年十大典型黑产案例多与“物联网卡”有关,如2020年6月,湖北荆州警方破获一大型QQ“养号”黑产链,该涉案团伙利用非法购买的7万余张物联卡累计销售恶意注册、非法获取的QQ账号达270余万个,关联涉诈涉赌案件1700余起。

对此,目前有关部门已接连出台相应法规文件,对物联网卡行业“拉闸限电”。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物联网卡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网安〔2020〕9号)等文件,以及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规要求,明确物联卡只能用于约定使用场景,禁止超范围使用;要求机卡绑定,禁止突破定向访问限制;严禁二次转售;禁止终端访问社交类、游戏类、购物类等人联网应用;通用大流量卡须实际使用人个人实名,且一证十号等。公安部网安部门也持续部署“净网”“断号”等行动,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

汤皓向记者坦言,物联卡销售已经过了“躺着赚钱”的黄金时机。他表示,2018年至2020年是巅峰期,每天可稳定出售几万张卡。光工作室卡,每天就可卖出上千张,“有的大团队,两天就要消耗3000张。”但随着相关政策收紧从严,加上疫情影响,现在生意不好的时候,一天只能卖出上百张。

在刚添加微信时,他就提醒记者,有任何涉及到卡的问题,不要用微信打字,最好直接语音,“保证我们双方的安全。”在后续的交易过程中,他也不断强调,“不能空卡出售”,“不能放到明面上卖,不能和任何人说卡不用实名,被查到谁都跑不了。”

该人士进一步介绍,伪实名就是实名登记开卡后,物联网卡再被转卖,通过网上交易后,购买者信息就难以确定,会增加追查难度。

“网上交易不是法外之地”,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于被包装出售的物联卡,电商平台要继续加大相关商家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管理,一旦发现有商家有类似投诉,需要立刻采取相关措施,禁止平台内存在类似行为,并向有关部门举报。运营商也要承担发卡商的监督责任,提高代理资质审核门槛,不得为变相违规售卡行为提供方便。对于消费者,若明知购买该类卡种是违法的前提下,仍购卡使用,则需要自行承担相关损失,并考虑后续的风险。

双重考验下的独居老人

12月11日,家住北京东城区的八旬老人陈华发起了低烧,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后烧至39℃多。女儿远在国外,陈华和老伴儿相依为命。

远在广州的侄女最终通过热心的网友,给陈华紧急送去了退烧药。三天之后,陈华有惊无险地退烧了,只是肌肉还有些酸痛,嗓子有些发干。

香港特区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12月31日开始延续至今的第五波疫情中,截至2022年12月21日,死亡人数为11076人,死亡病例年龄中位数为86岁。其中超过95%的死亡个案为60岁及以上老人,90%以上有长期患病史。

在2022年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援引香港最新一项研究指出,在本次香港奥密克戎疫情中,6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是30岁以下人群死亡风险的252倍。

而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更是处在“保护网”最脆弱的位置。

王庆华说,独居不意味着与社会完全隔绝。现在病毒传染性非常强,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过程又隐匿。在这种情况下,对任何人来说,包括独居的老人,感染的风险都在增强。

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武汉一名社区医生纪光伟就刊文《疫情之下要特别关注独居老人》。文章指出,独居老人就医是一个大问题,这包括与新冠相关的就诊需求,也包括其他急症。

纪光伟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需求也要重视。长时间的封闭,加上对疫情的恐惧,可能让老人产生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可能引起意外事件的发生。”

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部分独居老人并不清楚感染新冠有何症状,家中没有退烧药、洗手液等防疫物品,甚至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

对独居老人而言,汹涌的感染浪潮,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个小区,公园里还摆着象棋,但见不到老人的身影。新京报记者杜寒三摄

八旬老人感染了

80岁的王福来一个人居住在北京的某小区,她左眼失明,右眼也模糊看不清。

12月7日,王福来举着放大镜,在所住小区楼栋微信群敲入消息:“社区工作人员你好!能告知楼里都是哪层阳了吗?谢谢。”

一个多小时后,见无人回复,王福来又问邻居,“哪位邻居知道哪几层有阳性?请速告知!谢谢。”

就在这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而在北京市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30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也宣布,即日起,实施优化调整隔离方式、优化核酸检测查验措施等十条优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

但这让王福来变得不安。

第二天,她先是向社区工作人员求证,方舱医院感染者是否被要求出院回家?又因做核酸不便,询问哪里能买到抗原。

辽宁省新民市南塔社区工作人员李广斌,能理解王福来老人的心情。他在工作中也发现,虽然病毒的致病力减弱了,但一些老人内心的害怕仍然根深蒂固,“这个弯不容易转过来。”

2022年11月30日,北京广外街道,送餐员刘家楼为独居老人送餐。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

80多岁的陈华,显然不是这类老人。

脚不大利落,又逢特殊时期,远在国外的女儿特意交代,这段时间别出门遛弯了,老伴儿也不再让他出门买菜。但陈华还是闲不住,执意往家门外走。

12月11日上午,陈华发起了低烧。拿抗原一测,果然呈阳性。

远在广州生活的侄女邓方淑接到陈华求药的电话,发现他说话比平时更快一些。但不只是北京,广州的退烧药也不好买。邓方淑跑了四家药店,才凑齐了三种药。但找了一圈快递,要么因为收件地址是北京寄不出去,要么是不接收寄药的件。

情急之下,邓方淑找了家驿站,用其他物品裹住退烧药,跟快递员说是生活用品,“还是想先寄出去。”

但快递还要在路上耽搁几天,邓方淑又在常逛的社交平台购物小组发出求助帖,希望北京的热心网友,能匀出些退烧药给老人。这个平日主要是零食、包包和化妆品等各式物品的分享平台,已经陆续出现N95口罩、抗原和布洛芬等的信息。

邓方淑很快收到了184条回复,网友支得最多的招是联系老人所在社区。但她在网上找了一圈,也没有查到当地社区居委会的电话。

最终,邓方淑找到一个网友,当天给老人送去了退烧药。

这两天,王福来所在的楼栋感染新冠的人也越来越多,她不再问阳性的邻居都在哪层住了。为了避免感染,她不再出门。社区的老年驿站停止供应午餐,吃饭问题就靠找人帮忙点外卖解决。

她举着放大镜,在楼栋微信群写下近况。“一个人身体又不好!活一天算一天吧!”几乎每个句子后头,都跟着一个感叹号,群里的三百多号人都是她的听众。

三天之后,80多岁的陈华,有惊无险地退了烧,这让侄女邓方淑觉得幸运。

但她也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是农村的老人求助,又会是什么情况?

“感染了就很危险”

79岁的老人章槐叶,独自居住在绍兴市东部的一个山村。

按她的话说,村里“80岁以上的人不多,70岁以上的有点多,60岁以上的一大把”,村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60多岁还算“年富力强”,不少这个岁数的人还在外面打零工。

12月15日,章槐叶的手机显示关机,座机欠费。第二天,她解释说,“手机没电了,充电也没有用。后面就关机了,不知道怎么弄。”

章槐叶说,虽然听说附近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但村里的老人同往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戴口罩的仍然不多,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扎堆聊闲天。

但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口风有些变了。最开始他宽慰母亲,新冠“只是个感冒”。但这段时间,儿子总是叮嘱她,“少出门,出门也要戴好口罩。”

章槐叶自己心里也门儿清,“我们这样的人要么不感染,感染了就很危险。”一个原因是年纪大了,明年就80岁了,另一个原因是体质差。“就这两点还不够吗?”

章槐叶血压和血糖都高,还有心脏病,前段时间还查出了卵巢恶性肿瘤,刚去杭州动了手术。原定过两天再做化疗,儿子同她打好招呼,“口罩要戴好,防护措施要做好,洗手液我都会给你配好的。”

但疫情让章槐叶打起了退堂鼓。

她知道化疗对身体伤害大,是“把好的细胞也杀掉,不好的细胞也杀掉”,上次化疗完头发掉了不少。她和儿子都担心,化疗后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先感染体弱的人。”

12月12日,张文宏等人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微信公众号“华山感染”刊发文章《保护家人,走出疫情》。文章指出,国内外的多项研究数据表明,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始终是新冠感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主要高风险人群。如果同时伴有年龄大于80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肿瘤、接受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高危因素中的几种,都会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群中的重症率。

上述文章建议,老年人在疫情上升和高峰期间尽量减少外出。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若病情控制稳定,应做到非必要不去医院。

2022年12月,浙江湖州八里店镇三合片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药上门。图源:微信公众号“志愿湖州”

在农村地区,有不少像章槐叶这样的独居老人。

家住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蒙泉镇的85岁贾秀雾,因为怕感染新冠,有段时间不再出门赶集,都是托亲戚带些猪肉、辣椒和大蒜。

嫌话费贵,家里没有座机和手机,子女联系她,要先给同村的侄子打电话。电视安在楼上,腿脚不便也不怎么看。对新冠的了解,全靠村里的高音喇叭,“有的时候会播一下。”

但即便如此,贾秀雾至今仍不清楚感染新冠有何症状,也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

家里倒是有感冒药,但她不识字,药物什么时候吃、有没有禁忌症、一次吃几粒,贾秀雾一概不知。不过她想好了,万一感染新冠身体不舒服,就用冰糖煮水喝。如果实在难受,就“自己去医院”。但到时候还能不能一个人去医院,她自己也不知道。

一位从医多年的村医告诉新京报记者,他遇到过老人身体不舒服,但怕拖累子女的生活和工作,非自己忍着。直到扛不住了,才给子女打电话。还有老人怕子女花钱,不肯说出自己的病情。

与贾秀雾同村的易南井,今年79岁,爱打牌。前段时间打牌的人少了,但他还往棋牌室钻。

去年春节子女给他买了一沓口罩,有时一个口罩戴好多天,到现在还剩20多只,家里也没有退烧药。在他的观念中,老人感染新冠,仍然是打针就能解决的问题。

心理上的考验

薄弱的防护意识和基础性疾病,使老年人面临更多风险。但对独居老人而言,汹涌的感染浪潮,也是对心理的考验。

64岁的河南平顶山人杨红丽,2008年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孩子,两年前丈夫也去世了。

她心脏不好,血管堵得严重,至今没有安心脏支架。医生建议她做心脏造影检查,按规定需要家属签字。但当时亲人都不在身边,杨红丽最亲近的一群人——平顶山当地同样失去独生子女的中老年人,又没有签字的权利。至今,心脏造影检查仍然搁置着。

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吃完午饭,她常和失独的姐妹在平顶山的河滨公园晒太阳。说是晒太阳,杨红丽知道是在“相互疗伤,相互安慰”。

2022年9月,杨红丽和失独姐妹们常聚的公园,阳光洒在河面上。受访者供图

有个大姐,刚来的第一天,眼睛直勾勾地望着河水,一句话都不说。两三个月后,别人说话时她会朝着对方笑。再后来,她才开口搭腔。最后,能主动说出自己的事儿。

杨红丽觉得,同姐妹们抱团取暖,见见面,解解闷,是“拉人一条命”。

但在新冠感染人数上升期间,她和体弱多病的姐妹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咱伤不起,最好不出门,哪也不去。”生病的滋味不好受,这是一种极度的孤独。以前杨红丽住院,旁边病床总有一大帮人去探望,但她的床前“就俺一个人”。

快一个月没有和姐妹们见面了,憋在家里让杨红丽“有点郁闷,有点压抑”。她唯一能做的,是在微信上找这个人聊会儿,再找那个人聊会儿。

尽管12月15日接受采访时还未感染新冠,像杨红丽这样的老人,应该被给予更多关注。

武汉长江医院内科医生卢洁等人,曾对2020年3月至4月武汉江岸区的71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心理问卷调查,其中大多数老年人来自养老院或是独居空巢老人。调查发现,在疫情下老年新冠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和社会家庭原因,面对应激公共事件缺乏经验,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各种障碍性负面情绪。

今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老年人外出减少,安全感下降,更易恐慌无助。在心理上,慢性病、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受关爱照顾不充分,这些都会对心理有影响,最常见的影响是焦虑和失眠。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不比年轻人低,而且自杀率较高。

前两天,杨红丽路过药店,想给自己买点退烧药备着。但看到乌泱泱排队的人,不少药卖断了货,她又回了家,“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她觉得年轻人在外面工作,接触的人多,感染的几率高,更需要退烧药。

不过她也在想,万一真感染了新冠怎么办?她觉得还得是用过去治疗感冒的“老方子”:多喝白开水,喝到嘴里麻木,“只要我能爬得动,我就自己端一口水喝。”

社会“保护网”

李广斌见过独居老人的脆弱。

有个老人上澡堂洗澡,路上不小心摔了。接到消息,李广斌赶到那儿,把老人扶到家里,“我是社区的,之前去你家登记过信息,你女儿一会儿就来。”老人不相信,瞅了李广斌两眼就开始哭。

12月14日,李广斌给两位包干的独居老人,送去了一瓶酒精、一包医用口罩和一盒N95口罩。担心老人没有准备感冒药,他特意说,“大姨,没有药的话到时我给你整。”好在老人家里备好了药。

年底正是李广斌最忙的时候。除了各种各样的考核,还要填各类报表。但他说,如果老人有需要,他可以随时放下手中的活,“活可以稍微晚点干,人是最重要的。”

李广斌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他网格内的独居老人确诊阳性,需要紧急送医,他会把老人及时送到医院。但他也强调,“按实际情况来。”

12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据介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在对各地社区老年人群体进行健康状况的摸底调查。

不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月25日,新京报记者致电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丰台区等多家老年人较为密集的社区。多位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称,社区已建立独居老人台账,加强对疫情期间独居老人情况的了解。另有社区采取了加大小区巡查力度、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抗疫物资等措施。

海淀区紫竹院街道三虎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尽管工作人员因感染新冠不是满员状态,但仍尽量以上门或致电的形式,一周多次询问独居老人情况,包括是否出现阳性症状,需要哪些帮助等,并做专门记录。

另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北京市多家社区在街道的统一派发下,免费为60岁或65岁以上老人发放抗原。据通州市某小区工作人员介绍,为避免感染风险,抗原按照楼号顺序发放,但不到一个小时,就有30多位老人前来领取。

新京报记者又以独居老人子女的身份,致电北京多家包括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在内的居委会。针对独居老人感染新冠、病情恶化需要紧急送医的情况,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人手紧张,“社区这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另一个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帮忙买药,或者帮忙拨打120。

12月24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为留守老人配送紧急备用药并指导用法。图源:微信公众号“仁寿头条”

12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根据65岁及以上老人患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分为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一般人群(低风险)三个类别。

其中规定,重点人群感染者和有紧急医疗需求的人群,社区(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转诊,有紧急医疗需求的也可通过急诊就诊。

12月16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再次印发《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县、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用,摸清村组内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孕产妇、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人员健康情况。落实村民委员会对居家治疗观察人员的服务责任,尤其是对于缺乏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要协助其进行健康监测并及时向乡村医疗机构反馈。

上述工作方案还要求,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确保高龄合并基础性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治,明确和畅通转诊“绿色通道”,提高转诊效率。落实有转诊需求村民的交通保障机制,原则上通过自驾车或120急救车等进行点对点转运,乡镇和村要统筹调度,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协助就医转诊。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的专家解答环节中,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提醒,老年人在家中一旦出现发热,一定要加强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如果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肢体活动或精神状态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就诊越早,救治成功率越大。

除了偶尔出门买个菜,这两天杨红丽基本都窝在家里。她听到一种说法,最终80%到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就看我们能不能成为剩下的10%到20%。”

一个人的日子里,她盼望社区能打个慰问的电话,“没有太大的奢求,就是我真需要退烧药但又买不到的时候,社区能替我买药,就很感激了。”

12月25日,杨红丽告诉新京报记者,她还是被新冠“撂倒了”。在最难受的那几天,是朋友送来了感冒药。

(文中陈华、王福来、邓方淑、章槐叶、杨红丽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杜寒三编辑袁国礼校对陈荻雁

抢购血氧仪:官方价299,有商家卖到1480元!预售要等元旦后才发货,有上市公司计划扩产3000万台

每经记者:吴泽鹏每经编辑:董兴生,卢祥勇,盖源源

近期,“沉默性缺氧”引发关注,血氧仪等居家常用医疗器械热销。

12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各大电商平台相关产品出现断货、预售时间长等情况,有血氧仪厂家销售人员介绍,其所在公司在手订单较大,预计要元旦后才有货。而也有些商家,将官方店标价299元的产品,挂出了1380元、1480元的高价。

生产方面,康泰医学、宝莱特、理邦仪器等多家上市公司均有血氧仪相关产品。不过,在不少医疗器械企业中,小小的血氧仪,并未被当作主营产品,公司也未披露具体的产能、销售等具体情况。

上述上市公司中,只有康泰医学的主营产品是血氧仪产品。2021年度,血氧类产品收入为4.61亿元,共售出1030.9万台,2020年销售量则超过1500万台。康泰医学称,多款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大优势,市场份额、客户群体进一步扩大。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6687097

有商家卖出千元高价

12月初,张女士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原价229元,用券后是189元。当时,她还觉得促销力度不够大,但12月26日再和记者谈到此事时,她只是感慨“幸好买得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目前,同款产品在官方旗舰店显示的价格仍是299元,但无货;非官方旗舰店中相同型号的产品虽然可以发货,但打出了1380元、1480元的高价。

同型号产品不同时间的价格对比图片来源:APP截图

12月26日,同型号产品在官方与非官方商铺的价格对比图片来源:APP截图

例如,“雀芝堂大药房旗舰店”销售的“鱼跃血氧仪YX301指夹式血氧饱和度检测家用手指脉搏心态监测血氧(当天速发)XY301新款”,标价是1380元。记者通过平台联系客服,确认了该价格并未标错,同时,客服称,一直卖的这个价格。但鱼跃医疗官方店中,型号为YX301的血氧仪标价则是299元。

图片来源:APP截图

当然,将价格炒至千元以上的只是个例。不过,原本折后几十元、百来元便可买到的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如今不仅恢复原价,还出现断货、预售等情况则是随处可见。电商平台上,类似于“几天前买才59,现在要128”的评论有不少,血氧仪的紧俏程度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APP截图

记者联系了广东一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内部负责销售血氧仪的人士,他向记者明确,“可发大单,也可以发零售”。但是,目前都是没有现货,只能预订,真正发货最快也要到元旦以后,因为公司目前的在手订单已经有几十万台。

“之前是优惠价198元,搞活动的话是148元,每人限购5台,现在活动已经过了,全部恢复原价。”他在电话中如是说。

我国血氧仪渗透率较低

血氧仪受热捧的原因,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提到,血氧饱和度低于93%是重型患者的参考依据之一,对于新冠重点人群,血氧饱和度低于93%时需及时就医。此外,也有医生介绍,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自行购买、或由居委会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派送简易的指脉氧仪用于监测风险。

记者查询到,康泰医学(300869.SZ)、鱼跃医疗(002223.SZ)、红日药业(300026.SZ)、理邦仪器(300206.SZ)、宝莱特(300246.SZ)、可孚医疗(301087.SZ)等上市公司均有血氧仪产品销售,但这些企业大部分未披露每年具体的相关产品销售额。记者在12月26日通过电话咨询了宝莱特及可孚医疗,未能得到关于血氧仪产能及销量的数据。

康泰医学是上市医疗器械企业中为数不多将血氧仪作为主营产品的企业。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康泰医学血氧类产品销售收入为4.61亿元,2020年则是8.8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均超过50%,对应的销量分别是1030.9万台、1560.4万台。

实际上,在此之前,血氧仪在国内大多数家庭中并不是常见的医疗器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12月26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发现,目前境内与“血氧仪”有关的注册批文共有74件,而输入“血压计”可以查询到540个结果,“体温计”有510个查询结果,“血糖仪”有116个。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这与国际情况不同,康泰医学在今年5月份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介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医疗观念的不同,脉搏血氧仪已经成为一种居家常用医疗器械,渗透率为60%~70%。

另一方面,国际上疫情较为严重时,血氧仪也出现脱销情况。例如,去年印度疫情严重后便出现血氧仪严重短缺的情况,当时也带动了我国血氧仪出口企业的业绩增长。

在2021年业绩说明会上,康泰医学就介绍,2021年3月份,印度爆发疫情,医用氧气等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公司加大了医用制氧机、脉搏血氧仪、监护仪等产品在印度市场的销售力度,印度市场销售额相比上年同期增长42%。

红日股份此前在一份公告中也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导致市场对血氧仪等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公司各类招投标订单增加,线上电商渠道销售量大幅增长。

部分公司已布局扩产

值得注意的是,后疫情时代,部分企业也在扩大血氧仪的产能。

例如,在血氧仪热销的当下,理邦仪器便在近日发布了一份投资者交流记录表,整理了11月10日至今多场交流活动内容。其中提及,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公司的家用指式血氧仪需求旺盛,公司目前正积极扩充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此前,理邦仪器关于血氧仪的介绍不多,在2020年7月的一场交流活动中,该公司提及,交货能力为小机器(如手持血氧仪、胎心多普勒仪等)3万台/月。

此外,可孚医疗在今年初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介绍,2021年下半年,公司已陆续推出多款血糖监测系列产品、幽门螺杆菌检测产品等,今年公司还将推出血氧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新款制氧机等产品。

可孚医疗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基于目前市场关于血氧仪的热度,暂时不能透露关于血氧仪的产能及销量等,但其也透露,今年初公司开始自主研发生产血氧仪,“之前我们应该是有一些代理或者贴牌的产品,但今年转自产了”。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可孚医疗取得了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将血氧仪作为核心产品的康泰医学,则已经上马了血氧仪的扩产项目。

今年7月,康泰医学发行7亿元可转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为康泰产业园建设项目,预计达产后形成每年3000万台(套)医疗设备产能;同时,其前次募投项目医疗设备生产改扩建项目预计达产后形成每年500万台(套)医疗设备产能,该项目尚处于建设中。

图片来源:康泰医学公司官网

两个项目建成后,公司各类医疗设备年产能将增加3500万台(套),其中血氧类产品年产能增加3045万台(套)。

康泰医学在相关公告中介绍,公司参照现在更为成熟的家用医疗设备电子血压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60%~70%的渗透率水平,对我国国内血氧仪(血氧类产品)等未来市场空间进行了预测,预计至2027年,我国血氧仪的市场空间较大,足以消化在建及新增产能(假设至2027年相关产品在主要人群中的渗透率能够达到20%~30%)。

需要说明的是,记者未能查询到目前血氧仪市场规模及各企业的市占率数据,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康泰医学,该公司工作人员也称,公司没有具体的市场数据。

记者吴泽鹏编辑董兴生卢祥勇盖源源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w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