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德促贷款项目

本文目录

昭通市召开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场新闻发布会(附实录)

12月20日,昭通市召开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场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威信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联合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消息,2020年以来,昭通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多措并举,把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摆在压倒性位置,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赤水河流域呈现出生态良好、产业发展、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

当前,市委、市政府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把保护治理好赤水河流域作为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系统工程,加快提升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同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在国家和省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通过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和流域内广大群众的艰辛努力,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流域监测渔获物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赤水河流域“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正在呈现。

发布人表示,昭通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源头责任,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继续补齐设施短板,抓实系统治理,推进绿色发展,强化法律宣传,抓实典型示范,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到成效。

实录

12月20日上午,昭通市召开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昭通市“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系列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这是本系列的第四场发布。我们邀请了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林草局、威信县人民政府、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的负责同志介绍我市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向大家介绍各位发布人,他们是: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雅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查罗雪飞,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毅,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剑锋,威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广军,市住建局村镇科田孝洪,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马山。

应邀参加本场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新闻网、微昭通、昭通市人民政府网、北纬29度、昭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以及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依次进行,有请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女士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现在,我就昭通市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向大家作介绍。

2020年以来,昭通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实源头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多措并举,把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工作摆在压倒性位置,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赤水河流域呈现出生态保护加强、产业发展、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所做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六个聚焦、六个着力”。

一、聚焦健全组织机构,着力提升工作效能

一是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保护治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集中力量资源克难攻坚。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协调流域保护治理实施中的重大事项,组织推动流域保护治理重大政策措施、规划、计划的落实;统筹市、县、乡三级纪委监委力量,创新实施流域网格化责任监督机制,监督市、县、乡三级责任部门高质量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二是建立河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常态化、全覆盖分段开展巡河护河。市长作为市级河长,坚持一线查找问题,以市级河长巡河现场推进会等形式,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成立由市政协主席任组长的督导工作组,整合行业部门力量,每月集中开展一轮蹲点暗访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跟踪问效。同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市级综合考核评定中。

二、聚焦保护治理修复,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把保护治理好赤水河作为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首要任务。多渠道筹措各级各类资金,近年来累计投入近44亿元,全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二是把截污治水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统筹推进流域范围内“两污”设施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涉及流域内的威信县城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即将全面竣工,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入河排污口整治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模化养殖场全覆盖,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三是把生态修复作为最关键的举措,全面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系统工程,加快提升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拆除并生态修复17座小水电站,修复历史遗留矿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赤水河流域监测渔获物物种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加。

三、聚焦环境监督管理,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一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二是通过充实渔政执法力量,整合行业行政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违法排污、非法开采等违法行为。三是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一法一决定一条例一细则”等法律法规开展普法宣传。采取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开展以案释法、现身说法、专家讲法、法律“六进”、禁捕禁捞等群众性宣传,提升全民守法意识。

四、聚焦流域横向联系,着力推动流域协同治理

一是建立三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三省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2018年,云贵川首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昭通市3年共计获得补偿1.8亿元资金。今年3月,第二轮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经多次协商,预计将于年内正式签订。二是2022年5月,昭通市、毕节市生态环境局签订《跨流域环境执法联防联控机制合作协议》,协议就联合协作检查、响应、预警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确保有效应对跨市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及突发污染事件处置。三是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由流域内三省四市政协轮流每年举行一次,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对流域协同治理、保护与发展以及产业反哺等方面共同协商、共同推进。

五、聚焦示范创建,着力推动实践创新

紧扣赤水河流域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一是超前谋划项目,在与两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围绕流域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等内容,初步谋划了一批建设项目清单,力争在用好用活德促贷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镇雄、威信县已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申报工作,并已编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正在积极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

六、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产业进入赤水河流域。二是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积极谋划一批适合流域保护与发展的产业清单,对照清单要求,组建公司并开展实体化运作。三是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创建“一村一品”专业镇、专业村,新建竹基地、竹基地提质抚育、竹笋加工厂和墨黑猕猴桃精深加工、乌蒙回旋战纪念馆、鸡鸣三省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等绿色产业项目。

在国家和省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通过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和流域内广大群众的艰辛努力,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流域监测渔获物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增加到42种,赤水河流域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正在呈现。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永恒之责;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久久为功”。下一步工作中,昭通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抗牢源头责任,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到成效。一是继续补齐设施短板。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沿线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让全流域看不见荒山、看不见裸土、看不见垃圾、看不见污水成为赤水河新标签。二是继续抓实系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加快废弃露天矿山、历史遗留剩余硫磺矿渣治理工作进度。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赤水河流域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目标。三是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以治理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积极推进竹子和经济林果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以白酒、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四是继续强化法律宣传。持续加大“一法一决定一条例一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全流域干部群众的学法、知法、守法意识,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良好局面。五是继续抓实典型示范。继续加强美丽河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精品乡镇、美丽村庄等示范创建力度,奋力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样板典范。

赤水河,承载了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承载了乌蒙大山的乡愁古韵,也承载着流域群众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持续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谢谢刘副局长!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

回答记者提问

北纬29度编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要“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请问,在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是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雅丽: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从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批示指示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从2020年开始,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赤水河流域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年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即省“双十”工程)和《昭通市2022年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即市“40项重点工作任务”)等。我们始终坚持以规划和方案作为总引领、总牵头,确保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坚持统筹推进保护治理。按照“任务清单化、清单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工作思路,我们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分年度实施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完成。今年,我们主要以“三大任务”为重点:1.聚焦截污治水除“痛点”。统筹推进流域范围内“两污”设施建设,完成威信县城截污管网工程建设40.55公里;镇雄县14个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完成2个,剩余12个建设综合进度达95.1%;流域内72个重点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完成31个、在建41个项目综合进度达91.5%以上;建成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4座垃圾热解站等“两污”项目。2.突出生态修复治“病根”。流域内已拆除小水电站17座并完成生态修复,完成历史遗留硫磺矿渣治理684万吨,全面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系统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修复工作。3.紧扣绿色发展强“体魄”。严控“两高”产业项目盲目发展,狠下决心关闭煤矿23个、砂石料厂116个、养殖场18家,建设以竹基地为主的经济林果50万亩等。

三是坚持系统谋划。根据国家和省的支持重点,为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我们配套编制了“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库,重点谋划了6大类186项、总投资389亿元。

四是坚持争取资金。2020—2022年紧紧围绕政策支持方向,通过中央、省预算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渠道,累计争取赤水河流域(云南段)资金44.13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0.95亿元,省预算内资金4.21亿元,专债9.66亿元,其他资金19.31亿元;2022年,德促贷款项目(1亿欧元)已纳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22年至2023年备选项目规划。

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嘱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紧盯环境、生态、发展三个大变样的目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

昭通日报社记者: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在赤水河流域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查罗雪飞:

近年来,昭通市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为己任,全力抓好赤水河流域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重点开展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规划管控。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空间管控,启动赤水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落实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37785公顷;编制流域“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严格管控村庄建设活动,目前已完成流域17个乡镇110个行政村规划编制任务,实现规划管控全覆盖。二是突出抓好矿山整治。推进流域煤矿和非煤矿山专项整治,严格流域矿业权审批管控,对现有矿业权未通过联勘联审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的实行“一票否决”,采矿权证到期后一律不办理延续登记手续。目前已关闭煤矿23个、非煤矿山116个。三是突出抓好生态修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0899.22万元,对流域矿山开展综合治理,累计完成290个废弃露天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修复面积5753.15亩。有效提升矿山土地利用价值,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促进流域经济与生态持续发展。四是突出抓好打非治违。制发《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砂石料厂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关于建立金沙江、赤水河流域(昭通段)日常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严厉打击赤水河流域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今年以来,开展巡查1748次,出动人员7550人次,出动车辆1489辆次。立案19起、移送公安机关3起、已结案2起,有效防止已关闭矿山死灰复燃。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持续做好流域剩余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和项目申报实施,严格流域空间管控和矿权审批,力争2025年前基本完成全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昭通新闻网记者:据了解,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是全省唯一一个通过国家级竞争性专家审查,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的项目,为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具体的项目支撑,请具体介绍一下。

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毅:

去年,按照国家和省级财政、林草部门的统一部署,市林草局聘请原国家林业局昆明勘查设计院(现西南院)编制《云南省昭通市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2年)》。该方案通过全省9个州(市)第一轮省级和全国30个省(区、市)第二轮国家级竞争性专家审查,成为云南省唯一获得此项目的州(市)。该项目获中央补助资金1.5亿元,另外,地方配套资金1.57亿元。项目业绩指标为人工造林6.9万亩,河道生态防护林带500公里,村庄绿化12万株,退化林修复0.45万亩,工程成效监测评估体系建设1套。

通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增加赤水河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森林碳汇能力,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承载能力,致力于把赤水河(云南段)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的生态河流和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为永葆长江生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昭通力量。

该项目于2021年年底全面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工造林5.26万亩,河道防护林带465.94公里,村庄绿化23.07万株,退化林修复0.45万亩,完成项目总工程量的91%。

下一步,我们将倒排工期,严格按设计要求,不间断地强化市、县技术驻点督导,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全过程把控,按时按质按量加快建设,年内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云南日报昭通分社记者: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我市河湖保护治理的重要抓手,请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呢?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剑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我来回答这个提问。

昭通市河湖长制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力落实市委、市政府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部署,为推动昭通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建立健全了赤水河(昭通段)河长制工作体系。设立省、市、县、乡、村5级河长责任体系,共有河长181名。省级河长由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任军号同志担任,市级河长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同志担任,县、乡、村河长均由同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今年以来,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各级河长开展巡河7500余次。同时,利用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聘请556名基层巡河员,开展常态化巡河,加强河流治理保护。

二是夯实加强了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管理基础。科学编制完成赤水河流域(昭通段)河湖健康评价和“一河一策”,找准河流存在病因,提出治理措施。全面完成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干流及一级、二级支流管理范围划定,埋设河流管理范围界桩1713颗,明确河流管控边界。编制完成赤水河干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建设,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建成昭通市河长制信息系统平台和昭通河长通巡河APP,推进智慧河湖建设。

三是多形式开展了赤水河流域(昭通段)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河湖“清四乱”、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清理整治、赤水河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等工作,多形式加强河流监管。今年以来,有效整治流域存在问题62个。市级河湖长制总督察、副总督察,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目标,对赤水河流域(昭通段)河湖长制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导,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反馈—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用实际行动检验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情况,有效推进赤水河保护治理任务落实。

四是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保护赤水河。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党建+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凝聚各方治河力量,在治河一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全域治理、全民参与的保护治理工作格局。积极探索“河(湖)长+N”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河湖管护体系。今年以来,“河湖警长制”办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类刑事案件立破案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人。“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立办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5件。“河(湖)长+校长”创新治水护河方式,切实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向家庭延伸,营造爱河护水的浓厚氛围。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昭通市以赤水河流域为重点的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河(湖)长+校长”创新模式和赤水河(镇雄段)保护治理被省级作为省委王宁典型引路法,在全省推广学习,并作为云南省河湖长制典型经验上报水利部。赤水河(威信段)村级河长杨敏被评为全国最美河湖卫士,并受邀列席省水利厅党组会议并作先进事迹报告。

谢谢!

昭通发布记者:关于我市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工作中,请问住建部门在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是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以及成效如何?

市住建局村镇科田孝洪:

非常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市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积极推进赤水河流域(昭通段)镇雄、威信两县17个乡(镇)“两污”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作,为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而努力奋斗。主要工作如下:

一、全面落实赤水河流域城镇“两污”处理设施补短板攻坚行动。生活垃圾方面:目前,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共计建成投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6座、处理规模960吨/日,覆盖范围涉及17个乡(镇),已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其中:镇雄建成投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处理规模500吨/日;威信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1个、处理规模150吨/日;建成生活垃圾热解站14座、处理规模310吨/日。生活污水方面:目前,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共计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座、处理规模8.96万吨/日,覆盖范围涉及镇雄、威信县城建城区及8个乡(镇)(城关镇除外)。其中:镇雄建成投运县城污水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5万吨/日;威信建成投运县城污水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3.0万吨/日;两县乡(镇)建成投运污水处理设施8座、处理规模0.96万吨/日;正在建设8座、处理规模0.82万吨/日,预计今年年底能全部建成投入试运行,届时将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后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排放标准。

二、工作成效。生活垃圾方面:县城及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行政村处理率达80%以上;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制度健全,满足应收尽收需求;健全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逐步开展。生活污水方面:已建成投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能满足乡(镇)、集镇人口排污负荷;同步完善了设施运维管理制度机制,健全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处理后水质情况通过生态环境监督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趋向规范化管理。

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县城和乡(镇)镇区管网配套完善及分流改造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收集处理能力,补齐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立健全集中处理制度机制,力争到2025年赤水河流域(昭通段)城乡“两污”治理成效成为全省标志性工程。

微昭通记者:请介绍威信县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威信县副县长王广军:

感谢这位媒体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威信县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和省、市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三个示范区”科学定位,聚焦精彩书写“扩红、增绿、育人、兴城、富民”五张时代答卷,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建管并举、标本兼治,赤水河流域水质稳步提升,多年来长期处于劣Ⅴ类的扎西河水质逐步改善,赤水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Ⅱ类以上。

主要做法及成效主要体现在“七个一”。一是重视推动“一盘棋”。高度重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协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指挥部,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力量,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书记推工作的组织体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扛实扛牢源头政治责任。二是项目谋划“一揽子”。始终坚持把握政策、立足实际、创造条件谋划项目,整体思考、系统谋划,先后编制两年行动计划、五年发展规划、六大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山水林田河草一体化治理项目,系统规划8大类85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52.31亿元。配合省、市发改部门编制《最美赤水源旅游规划》,谋划重点项目48个,概算总投资131.91亿元,储备项目40个,概算总投资161.87亿元。三是责任落实“一张网”。高频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及专题办公会、工作推进会、现场办公会等,常态化研究推动赤水河流域(威信段)保护治理工作。按照“全覆盖、不留白”要求,调整充实县、乡、村三级河长216名,落实兼职巡(护)河员208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保护治理组织体系。同时,调整充实县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中抽调科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组建赤水河工作专班,加强上下协调和沟通联络,统筹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认真履职,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四是任务推进“一清单”。对照省“双十”重点工程和市40项重点工作任务,我们以“六大行动”为统揽,全面推行赤水河保护治理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高效有序推进工作。目前,涉及到威信的15项省“双十”重点工程已完成14项,涉及到威信的38项市级重点工作任务已完成33项,其余未完成项目正在快速有力推进,争取年底前完成。五是普法宣传“一直抓”。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格局。印发实施《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工作方案》,将“一法一条例一决定一细则”纳入年度普法重点工作和各级各部门会前学法十分钟、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党日”内容。全县805个支部通过“主题党日”累计学习贯彻6778次。累计开展普法活动6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55000余份,入户宣传3260余户13000余人次。通过“微扎西”微信公众号、“今日扎西”APP等平台开设《法治赤水行》《乌蒙赤水》等宣传专栏。在流域内重点节点设置宣传标语27处。录制《条例》音频版,利用全县175个应急广播进行滚动播放宣传。组建老红军志愿服务队,积极创作一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小品、山歌、快板、三句半进行演出宣传。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镇村法律明白人220余人。六是干群联动“一条心”。建立“1110”管护机制,坚持“每周一会、每会必讲、讲后必动、动后必评、评后必用”工作制度,切实把普法宣传、环卫整治、评先策后、结果运用落到实处。保护治理工作压力较大的扎西河、石坎河由75个县直部门包保,共划分了44个网格责任区,整合县直部门干部职工3152人,河道保洁员331人、沿河50米范围内住户4725户,将流域内的农户编排成10户左右的小组团312个,把治河护河责任定格、定人、定责,通过机关“沉下去”带动群众“动起来”,实现“单兵作战”到“全民上阵”的积极转变。七是环境改善“一幅画”。围绕“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形象”的“五美”目标,创新建立“三有五不”保护公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着力打造最美乡村。近年来,累计拆除违建棚、危旧房、破围墙等6.2万平方米,硬化绿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节点公园、小微公园遍布流域,百里“生态长廊·赤水彩带”亮丽多彩,“环山揽胜区文旅观光休闲步道”广受好评,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效果凸显,成功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昔日“脏乱差堵”的形象得到彻底改变,“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好家园不断呈现眼前。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赤水河流域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政治责任,持续深入扎实推进赤水河流域威信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昭通市人民政府网记者:镇雄是赤水河的发源地,近年来,赤水河流域(镇雄段)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请问镇雄县是如何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

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马山: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我县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关心支持!我县作为赤水河的发源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扛实源头保护治理的责任,深度聚焦“双十工程”,制定细化42项工作任务清单,坚持“三法三化”(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全面打响“两污”治理、十年禁渔、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六大攻坚行动”。目前,已争取项目110余项,概算总投资141亿元。

主要做法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狠抓“两污”治理。“两污”治理是我县今年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的重点工作,我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切入点,扎实高效抓好“两污”治理。一是污水治理方面,流域范围内累计完成户厕改造88741户,已实现流域200米范围内户厕改造全覆盖,今年已完成流域内2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统筹推进流域内14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69个重点村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日处理量达2.43万方,今年将全部进水调试试运行,赤水河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垃圾处置方面,健全完善流域内14个乡(镇)106个行政村“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日收集量约280吨,芒部镇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正常,流域内9个垃圾热解项目完成提质改造并点火运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二、落实全面禁渔。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切实保护好流域内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一是健全监测体系,已建成投用55个监测点位(其中赤水河流域22个),逐步实现对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严格监督执法,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和监管执法,联合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处违法捕捞行为;目前,已办理3起行政案件、涉案3人;已办理刑事案件3起、抓获4人。三是加强鱼类保护,加快推进赤水河鱼类栖息地修复,已建成鱼洞、二龙抢宝两个鱼类监测点,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增殖放流192.39万尾。四是强化宣传教育,多角度、多方式开展禁渔宣传,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切实营造共建共享、联防联控的治理格局。

三、防控面源污染。划定畜禽禁养区管理范围26.27平方公里,关闭干流200米范围内的规模养殖场3家,流域60家规模养殖场均建立粪污处理和粪肥利用台账,累计建成9座大型沼气工程、2座年产2万吨有机肥厂及粪污收运中心项目;完成测土配方推广190万亩,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55万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600台,推广新型农药器械2160台,含磷洗涤剂用品全面禁售使用,农药化肥施用量同比分别减少127吨、42吨;启动并全面推行“禁塑”工作,流域内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四、开展生态修复。强力推进流域9座小水电站拆除并完成生态修复,全面完成10个点位684万吨历史遗留硫磺矿渣整治,完成87个露天砂石料矿山整治和111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目前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已批复,并完成1109棵界桩埋设任务。在流域内关闭退出煤矿5对、整合重组3对,并实行“一矿一策”管理。充分结合“全域绿美三年行动”,全面完成人工面山造林3.72万亩,河道防护林建设完成342.22公里,村庄绿化建设完成19.73万株,退化林修复建设完成0.45万亩,今年赤水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可提高到43.2%以上。

五、推进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特别是立足“1+1+N”农业发展布局,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行流域绿色生态种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5万亩,其中建成竹产业基地35.4万亩、板栗基地6.9万亩、李子基地1.5万亩、枇杷基地0.7万亩、桃形李示范基地0.5万亩。并与中国贵酒集团积极合作,全力打造集种植、酿造、商贸、文旅于一体的白酒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链条,已于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6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与贵酒集团完成签约,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六、建设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绘就美好蓝图,结合现有资源,建设赤水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持续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79个并上报。制定了示范乡镇“十有四化”、示范村庄“六有五无”的标准,完成精品示范村3个、46个乡村振兴美丽村庄示范点的建设,推动流域村庄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善治善成。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坚持目标、问题导向,进一步查缺补漏、补齐短板,铁腕抓好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落实,认真谋划好明年的重点工作,驰而不息、全力以赴抓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出镇雄”。

就讲这些,欢迎各位实地到我县指导工作,谢谢!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请问:昭通作为赤水河源头,是如何强化源头担当、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韩正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两年多来,昭通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嘱托、躬身践行,聚焦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典范、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目标,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行而必恒”的定力,守护好赤水河的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各级各部门在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也有一些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三个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强化“一盘棋”工作格局。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实行纪委监委网格化责任监督,构建起市级领导定期调度、行业主管部门蹲点推进、县乡两级主抓落实的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组织体系,形成全市“一盘棋”推进格局。

二是始终坚持综合防治,努力提升流域环境质量。治污设施方面,流域内建成“两污”设施(含收运体系)191个,在建56个,流域实现县乡“两污”设施全覆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开展农业“四控行动”,通过建设有机肥厂和收集转运中心,规模化和散养户粪污得到有效处置,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项目谋划方面,配合省发改委编制并印发《“十四五”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同时,围绕《昭通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2021~2035年)》等,抓好德促贷款项目的包装谋划工作,加快推进流域保护治理,努力补齐设施短板。生态修复方面,全面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系统工程,加快提升流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拆除并完成生态修复小水电站17座,完成人工造林4.22万亩、河道防护林带395.22公里,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恢复明显。行政执法方面,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违法排污等违法行为,定期开展跨县、跨省等跨区域联合执法。2020年以来,累计查处违法行为109起、行政处罚104起;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检查4次。

三是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新引擎。突出绿色高质量发展,严格限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3.61万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创建“一村一品”专业镇、专业村38个,新建竹基地4.27万亩、竹基地提质抚育45万亩、竹笋加工厂5个。墨黑猕猴桃精深加工、赤水源白酒产业、乌蒙回旋战纪念馆、鸡鸣三省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威信段)等绿色产业项目有序推进。

在国家和省的大力帮助支持下,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同时,我们关注到,各位记者朋友们作了非常多的、及时的报道,这都是大家不辞辛劳做采访、聚精会神写稿件的结果,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大家!诚挚欢迎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多到赤水河流域走走、看看,共同感受和见证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的成效和绿色发展的成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做好促进发展和环境治理两篇文章,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推动流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

谢谢!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踊跃提问,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详细介绍。发源于镇雄县银厂村的赤水河一直有生态河、美酒河、英雄河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赤水河流域保护作出过重要批示,昭通各级各部门事不避难,主动扛起源头责任,齐心协力谋长远、多措并举抓落实,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希望媒体朋友们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内容,并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保持关心关注,与我们党委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一道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李丽娟单娟张永刚

监制/胡华玉编审/保进校对/罗朝俊林绍博编辑/李章娟

投稿/822996965@.

@微昭通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警告:即日起,“微昭通”微信公众号(wi-zh)所推发图文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等以任何形式自“微昭通”转载推送,一经发现,严肃追究。

新闻发布会|【实录】我市召开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9月23日上午,昭通市召开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主持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昭通市2022年“争当全省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并对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发布主题是“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他们是:

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毅;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宁;

昭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柯;

巧家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洪盈;

盐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祥贵;

大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兴;

绥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宋盛超。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新闻网、微昭通、昭通市人民政府网、北纬29度、昭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

此外,昭通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也应邀参加了本场新闻发布会,在此一并表示欢迎!

本场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主发布人作新闻发布,二是记者提问。

下面依次进行,有请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毅作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环节

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毅: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昭通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在全国、全省都十分重要,物种丰富多样。“十三五”以来,全市林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湿地保护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省生态修复排头兵、维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下面,我向各位介绍全市林草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昭通物种丰富多样。全市高等植物有5000余种,其中木本高等植物1025种,分属151科、457属,占全国木本高等植物属数的11.8%,占全省的22%。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版)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3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8种,II级保护植物105种。巧家五针松为我市独有,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全市有脊椎动物671种,占全国总数的10.7%,占全省总数的38.6%;有哺乳类动物150余种、鸟类356种、爬行类动物54种、昆虫1340种、淡水鱼类11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24种,其中:Ⅰ级保护动物24种,Ⅱ级保护动物100种。黑颈鹤为昭通的明星物种,去年来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达1938只,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二、主要的工作

(一)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加强林草资源管护。森林面积从1177.9万亩增长到1590.4万亩,森林蓄积量从4515.09万立方米增长到5327.2万立方米,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47.2%,较2016年增加12.22%。全市初步建立了以“林长制”为抓手,对林草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的机制。形成了“天上看、地下查,及时核、即时查”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管理体系,近三年来,全市林草部门共查办破坏林草资源行政案件59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刑事案件35件。全市林草生态持续向好,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保障。

(二)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

昭通市把自然保护地建设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形式,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大山包、药山、乌蒙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8个(盐津白老林、老黎山,永善五莲峰、小岩方,镇雄以那、袁家湾,绥江二十四岗,水富铜锣坝);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巧家马树、绥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石漠公园1个,保护地总面积16.5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39%。全市范围内生态植被良好、物种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区域基本纳入了自然保护地范围,使我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强化生态保护修复。

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并重,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等营造林项目646.6万亩;每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管护1691万亩。2021年实施赤水河流域(云南段)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总投资3.07亿元,目前,镇雄县完成河道防护林带建设213.82公里,村庄绿化19.03万株,人工造林1.96万亩;威信县完成河道防护林带建设50.38公里,村庄绿化2.7万株,人工造林0.9万亩,建成55.5公里生态观光廊道。争取《昭通市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工期为2022年至2025年,总投资9.74亿元,其中:滇东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投资5.23亿元、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投资4.51亿元;今年省级已下达《昭通市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2.17亿元,相关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本月底前可全面启动建设。

(四)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

“十三五”以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昭通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为我市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市现有湿地面积36106.33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1处(大山包),省级重要湿地3处(巧家马树、彝良雨龙山、永善黑颈鹤栖息地),认定并公布一般湿地120处,建湿地保护小区66处,湿地保护率达55%。

(五)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

一是抓好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林草部门在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资7530万元开展了人工种草、沙漠化荒坡人工草皮移植、湿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黑颈鹤食物源基地等项目建设,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黑颈鹤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栖息地。去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从2018年的1365只增加到1938只,二是开展巧家五针松抢救保护。通过实施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为巧家五针松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生长环境,目前,原生34株植株得到较好保护,并实现人工繁育近7000株。三是抓好赤水河流域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和保护,全力保护好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认真落实“十年禁渔”,开展增殖放流5次,共放流各类鱼苗95万尾。近三年来在科研监测中发现鲈鲤、青石爬鮡、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的频率、密度明显增加,部分河段已经出现鱼类集群索饵的场景;珍稀鱼类群落结构渐趋合理,昆明裂腹鱼和云南光唇鱼等敏感性种类优势度逐渐恢复,平均体重明显增加,种群小型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监测到鱼的种类从2020年36种恢复到目前的42种。四是开展野生动植物公众责任保险。有效解决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之间的矛盾。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投保2219.8万元,赔付1898.32万元。

(六)开展生物资源调查。

为打牢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基础,持续做好生物资源调查和编目。完成了昭通市北部片区生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红豆杉调查报告》《十齿花调查报告》《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成果编制工作。目前,全市正在组织开展林草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种质资源普查、草原基况调查、草原有害生物普查等基础性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市林草资源底数,为今后更好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市林草局作为参会代表参加了2021年省政府组织的“COP15”新闻发布会;全市林草系统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为契机,采取展板、发放宣传资料以及网络媒体、微信、广播等多种宣传方式,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等生态文明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营造了维护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定差距,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下一步全市各级林草部门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坚决守护昭通生物多样性物种宝库,更好地向全社会展示昭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民共保共享的生物多样性美好画卷。

答记者提问环节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感谢唐毅副局长!现在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各自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

昭通新闻网记者:在贯彻落实“生态优先”战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宁: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落实“生态优先”战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优先”政策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生态创建打牢坚实基础。切实履行市“生态优先”战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协调推动河流生态保护治理、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色低碳发展4个专项推进组工作落实,全面贯彻《关于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的实施意见》、赤水河保护治理“六大行动”等政策措施;正在细化草拟我市《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生态环保项目支撑。编制印发《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2021-2035年)》《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配合省级编制《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规划》,争取中国环科院“一市一策”驻点帮扶,科学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实市政府工作安排,成立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一体化工程项目办公室(简称:德促贷款项目),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规划和重点谋划了五大类285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争取投入支持,加快保护修复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牢生态创建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落实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河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和推行,逐步健全了生态文明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启动编制《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围绕市委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要求,明确任务措施,正在征求意见完善后报批。今年,协调配合鲁甸县、威信县、彝良县申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现已报省评审;绥江县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已经省评审并公示,后上报国家审批;盐津县抓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巩固,确保通过国家复审;水富市抓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巩固,确保通过省级复审。

三是推动生态文明示范“以创促建”,取得阶段性成效。贯彻“生态优先”战略,全面落实争当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创促建”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127个,市级生态文明村951个;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

下一步,我们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抓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奋力续写美丽昭通建设新篇章。

云南日报昭通分社记者:昭通大山包是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请问昭阳区在黑颈鹤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昭阳区副区长赵柯: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黑颈鹤是国际珍稀濒危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类大熊猫”之称。近年来,昭阳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创新举措、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全力构筑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样板,让鹤舞高原成为昭通又一张美丽名片。2021年11月底大山包监测到黑颈鹤1938只,达到历史上黑颈鹤越冬稳定期的最高纪录,成为我国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越冬栖息地。同时,通过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大山包湿地植被得到良好恢复,湿地面积持续扩大。大山包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共赢。

在黑颈鹤保护方面,昭阳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黑颈鹤保护工作,牢牢扛起生态保护责任。昭阳区坚持把保护黑颈鹤赖以生存的特定环境类型,保护大山包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切实扛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科学定位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成立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注重综合治理、科学保护、和谐发展,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程度加强对黑颈鹤及其栖息湿地的有效保护。

二是注重生态减负,扎实推动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近年来,我们把生态降荷、生态减载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同抓共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建立落实村庄保洁收费、分片认管监督、划定禁养区等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面消除点源、面源污染,切实降低生态载荷。

三是坚持依法依规,全面提升黑颈鹤保护制度化水平。针对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食源保障难点问题,我们坚持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区和黑颈鹤保护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切实增强保护工作实效。制定完善《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实现自然保护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在黑颈鹤觅食集中区域建设马铃薯、燕麦和苦荞等黑颈鹤喜食的农作物食物源基地800亩,为黑颈鹤越冬提供食物保障。

四是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强法律保护的同时,昭通市认真开展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扎实落实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天然泉眼保护、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湿地20000余亩,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生存创造良好环境。对保护区核心区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夜宿地、农耕地给予生态延续补偿,使群众从传统的农耕放牧转化为护草、割草养畜,保护和恢复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10000余亩。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十三五”期间,共投入2个多亿实施“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修复裸地面积20公顷、冲蚀沟恢复30公顷、沼泽化草甸植被恢复300余公顷。同时,实施危旧房屋拆除复垦,恢复扩大保护区生态面积。

五是强化保护宣传,绘就人鹤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通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珍惜野生动植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摒弃“野味滋补”的错误观念,争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行动者。

昭通日报社记者:近年来,巧家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效,请介绍下巧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巧家县副县长张洪盈: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巧家县是滇东北地区极具复杂性、独特性、鲜明性的生物多样性基地,拥有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滇东北不可缺少的物种模式标本产地,其物种基因库和资源基地引人嘱目。一直以来,巧家县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全面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建章立制,全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一)全面完善制度体系。我县于2017年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2018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纳入生态环保空间管控总体规划,并先后编制了《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通过成立专班、制定目标、细化责任等系列举措,为巧家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政策措施。结合巧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际,巧家县印发了《巧家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规定》《巧家县人民政府关于设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的通告》《巧家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统筹推进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

二、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一)严打违法犯罪。2022年来,巧家县共办理涉林违法犯罪案件41起,其中:林业行政案件16起,罚款50.59万元;涉林刑事案件25起,抓获涉案人员17人;共查处非法捕捞98人次,涉案渔获物39.22千克,行政处罚金额4.42万元。

(二)严防森林火灾。近10年来,巧家县累计书写、更新森林防火标语1万余条,举办村社宣传培训会议500余场次、集镇宣传300余场次,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4万余份,发放户主通知书3万余份,社会森林防火意识显著增强,一直以来自然保护区内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事故。

三、管护并举,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巧家县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多年不断努力,在林业、渔业、自然保护区监管等方面卓有成效。一是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7.07万亩、退耕还草4.5万亩、营造林86万亩、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69.8615万亩,截至目前,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2.68%,并聘请5065名护林人员,将所有林业资源管护责任细化到个人,实行日巡查制度,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同时,移栽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淹没区重点保护植物红椿树1513株、古树69株,抢救移栽各种大树3454株。二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建立植物植被监测固定样地21个、动物监测样带9条、气象监测站3个、水文要素监测点2个,在9条监测样线上布设100多台红外相机,全方位对管护区内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监管。并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五针松”原生植株编号挂牌,建立固定监测样地开展扩繁工作,目前已在保护区内繁育3000余株。三是在金沙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共安装视频监控点位35个,实行全天候监管,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二)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管。为全面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在县内5个乡(镇)设立固定监测点进行常态化监测,其他区域实行不定期监测监管,确保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不扩散,多年以来我县从未出现外来物种入侵引情况。

(三)加强栗喉蜂虎人工引导繁殖地转换。栗喉蜂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鸟,因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栗喉蜂虎栖息地被淹没。通过对境内种群数量、营巢地分布及食源地等全面的调查研究,编制了《巧家县栗喉蜂虎栖息地调查及保护规划》,投资110余万元,重新打造了5个点位作为栗喉蜂虎新栖息地,全力保障栗喉蜂虎的生存、繁殖。

回答完毕,谢谢!

北纬29度记者:我们都知道,盐津县于2019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称号,成就有目共睹,请问,盐津县在生态文明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成效?谢谢。

盐津县副县长李祥贵:

感谢记者的提问。一直以来,盐津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为抓手,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也有一些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组织,建机制,开创保护新格局。盐津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专门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印发了《盐津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5-2025)》《盐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同时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建立起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开创盐津县生态文明创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二、创新招,抓落实,强化保护增动力。盐津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一是深入推进“森林盐津”建设。对全县古树名木开展“一树一策”和挂牌工作,编著完成《古树名木名录》,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桢楠之乡”的称号。同时,加大植被修复和保护力度,近年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28.5万亩,补植补造和退化林修复3万亩,每年义务植树1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52.31%提高到64.62%。二是强化水生态系统保护,拆除了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的沿江建筑5万多平方米,还绿于江岸,“长江十年禁渔”严格落实、“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深入实施,154条河流“河长制”全覆盖,219名河长累计巡河2.56万次,保持一江清水出盐津;三是建立“三区三线”管控体系。在使用功能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并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461.75平方公里,有效保障生态空间的独立性、确保县域内动植物栖息地不受或少受干扰。四是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自然生态地监管。完成白老林、老黎山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勘界定标等工作。积极开展“绿盾行动”、“候鸟行动”等自然保护地专项行动,关闭野生动物养殖场32家,救助野生动物26只,目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95.3%。多措并举促保护,多管齐下筑屏障,通过一系列举措,盐津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生态保护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为生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五是紧紧围绕生态创建目标,主动融入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布局。截至目前,成功创建了7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2所省级绿色学校、16所市级绿色学校、6个市级绿色社区。全县10个乡(镇)(除一个等待命名)已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已通过生态环境部网站公示,等待命名。2019年11月,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

三、强宣传,营氛围,共同参与凝合力。近年来,盐津通过创新环保宣传教育方式,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为契机,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将长江“十年禁渔”、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等知识融入宣传内容,累计制作生物多样性相关宣传标语600余条、播放主题宣传片500余次、展出展板30余块、发放环保购物袋5000余个、发放环保宣传资料3万余份。同时,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生态主题书法美术摄影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谢谢大家!

昭通发布记者:大关县被云南省列为“一县一业”筇竹特色县,请问大关县是如何结合筇竹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

大关县副县长张兴: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今天有幸能与各位新闻朋友相会,分享大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会宝贵、倍感荣幸。首先,我谨代表大关县委、县政府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大关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一、尊重自然、科学谋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关县位于乌蒙山片区昭通市腹心,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度地带,全县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9.7%,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大关独特的植物资源——筇竹。筇竹,是中国800多个竹种中纳入国家三级保护的两种珍稀濒危竹类之一,是大自然馈赠大关的厚礼,全球仅中国西南地区独有,唯大关独大,天然筇竹林20.83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59%,2018年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

独特的筇竹资源为大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发展机遇,大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以筇竹资源为基础,与国际竹藤组织、西南林业大学共同完成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专题“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为筇竹的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保育提供了科研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大关县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提出以竹为主,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药用树种黄皮树、厚朴、蔬菜楤木等生态经济树种为辅,规模化培育竹树混交林,把珍稀植物保护、木本药材种植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100万亩竹林+100万亩药材•蔬菜•景观”的复合发展模式,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统筹推进保护与发展

筇竹是大关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生物资源,筇竹笋材两用,其竿状貌奇特,姿态秀丽,极具工艺价值,在2018年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大关参展的“乌蒙源生•至尊筇竹”圆竹家具系列产品荣获金奖;筇竹笋肉厚质脆、味甘鲜嫩,具有“高钙、高蛋白,富含维C、纤维素,低糖、低脂肪”等特质,被誉为“蔬中熊掌”,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标准,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潜力巨大。立足资源的稀缺性、独特性,大关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顺势而为把筇竹产业培育成“一县一业”,高质量推进100万亩竹基地建设。同时,大力打造集科技研发、笋材加工、商贸物流、品牌塑造、观光休闲于一体,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筇竹产业田园综合体,推动筇竹笋、筇竹地板、筇竹家居、筇竹建材装饰、筇竹观光旅游等业态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切实提高大关筇竹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台资企业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竹笋、竹材加工企业相继落地大关,已生产有筇竹笋、筇竹家具、筇竹酒等百余种产品,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竹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竹产业受益农户达3.7万户17.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6%。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筇竹全链产业产值50亿元以上,2035年实现100亿元以上,把大关打造成“两山理念”实践基地,让“中国筇竹之乡”真正成为大关叫得响、立得住的亮丽地理标识,全面实现“抬头就看竹、伸手可摸竹、致富依靠竹”的目标。

目前,大关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关筇竹已经实现从珍稀濒危植物到高原特色支柱产业的华丽转身,一幅竹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生态文明画卷正在大关土地上徐徐展开。

昭通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绥江县宋盛超副县长,围绕绥江县“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绥江县在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的具体举措是什么?

绥江县副县长宋盛超: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记着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绥江县按照“努力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抓手,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决铸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在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前提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县”战略,促进生态经济、园区经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激发旅游业的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业与优势种养业、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推动全县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持续壮大现代特色农业。坚持“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的思路,聚焦竹子、“半边红”李子、猕猴桃和生猪等重点产业,走生态化、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路子,打造精品、做出特色,培育地标性绿色食品牌。全面推行生态种养,抓实“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推动绿色生产。到2025年,实现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有机食品认证10个以上,创成市级以上“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10个、国内高端品牌直销直采基地10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健康养老、农业+农耕体验、农业+文化传承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二是加快培育绿色工业。坚持绿色工业路子,完成水泥产业升级扩能、巩固发展预混砂浆,推进绿色建材、竹精深加工等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建设园区聚集,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度;坚持行业龙头企业独资或主投的原则,探索开展“基金+PPP”融资模式,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绿色产业。三是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强化金融服务,形成以传统商贸服务业为基础,以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四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为抓手,按照“大生态、大景区”全域旅游理念,充分利用山好、水好、空气好的显著优势,抓好全域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个重点”,聚焦文化、农业、教育、科技、体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以“金沙人家”为统揽,成立金沙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深度挖掘金江文化、马湖文化、移民文化内涵,聚焦健康生活,突出特色宜居,依托百里长湖、湖滨新城、绿水青山,联手周边打造精品旅游线、共建旅游经济圈,打造康养旅居目的地。到2025年,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微昭通记者:巧家五针松为昭通市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请问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行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毅:

巧家五针松于1992年在白鹤滩镇杨家湾樟木箐发现,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被列为全球100种最濒危物种之一,同时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前原生五针松只有34株,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自巧家五针松被发现以来,巧家县、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实施多个保护项目,通过野外种子采集、种子萌发实验、幼苗栽培等过程,实施近地移植、迁地移植,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抢救性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巧家五针松野生个体已全部编号,并进行了单株GPS定位,实现生长发育情况和植被群落长期监测。目前,累计实现人工繁育近7000株,保存幼苗幼树5000余株,其中繁育移植存活3000余株,分布于巧家、昆明、楚雄、大理等不同生境地,另有2000余株幼苗保存于苗圃。2021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昆明植物园内发现巧家五针松首次结实,这标志着巧家五针松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初步成功。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张正洪: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的踊跃提问,感谢各位发布人的详细解答。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关系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从昭通明星物种——大山包黑颈鹤,到植物界“大熊猫”——巧家五针松;从大山包、药山、乌蒙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盐津、水富、绥江三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这些都是我们昭通生动的绿色名片,也是我们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我们倍感珍惜,也必将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写好绿色答卷,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利民惠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全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昭通建设。

我深信,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一定能在这一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上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一定能为后人栽下足以“乘凉”的参天大树,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今日推荐

来源/北纬29度单娟尹婕

监制/胡华玉编审/保进校对/陈俊鹏编辑/马进荣

投稿/822996965@.

@微昭通域内铁粉群建设中,欢迎添加管理员微信号(wzh),添加好友请备注县区市名称+姓名+联系电话(如:水富市张小珏180XXXX0201),无完整备注不予验证通过,感谢支持,谢谢配合!

警告:即日起,“微昭通”微信公众号(wi-zh)所推发图文信息,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媒体平台、自媒体账号等以任何形式自“微昭通”转载推送,一经发现,严肃追究。

德促贷款项目给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带来的新变化

近日,根据《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要求,经第三方从相关性、效率、效果、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对“德促贷款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疗设备及基建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为:高度成功!

项目实施背景

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于1986年,是一所集口腔医疗、预防、科研、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口腔医院。其前身是公费医疗门诊部,医疗设备落后,医院环境拥挤、老旧,严重制约医院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急需改善医疗基础条件,扩大医院容纳能力,提高诊疗水平。2014年,德促贷款项目主要用于设备购置、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化机房,以及口腔综合楼、医院原有病房楼、社区服务中心的就诊环境综合提升(精装修工程)、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供应室的规范化建设等工程。

项目实施过程

2017年4月,由郑州市豫通市政公用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建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施工的---口腔综合楼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灯具、开关面板安装工程;手术室、ICU、检验科、放射科、供应室等净化专业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开始施工。施工完毕后,濮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郑州市豫通市政公用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分别出具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综合楼工程质量检查报告。

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完成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及设备验收。

2017年11月,委托河南迅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具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018年4月-2019年3月,对到货医疗设备进行验收。

2018年12月,委托河南光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出具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

项目成效

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完善了服务设施,更新了医疗设备,为提高医院诊疗水平奠定基础。通过本项目,医院建筑面积从8830平方米增至30436平方米,开放床位由210张增加到499张,新建成的口腔综合楼温馨怡人,设施齐全,老住院部装饰一新,医院就诊环境整洁舒适,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极大提升。购置了西门子1.5T核磁共振、通用64排128层CT、西门子DR、西门子血管造影机(DSA)、西门子乳腺钼靶机、西门子妇科彩超、飞利浦四维彩超、飞利浦心脏彩超、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及结肠镜、双定位体外震动碎石系统、混合动力碎石清石系统、迈瑞麻醉机、迈瑞中央监护系统、腹腔镜、宫腔镜、电子喉镜、L刀、前列腺汽化电切镜等先进大中型医疗设备百余件,为提高医院诊治能力和新项目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提高了信息化水平,智慧医疗让患者就医更便捷。根据IT设备合同,全面实现医疗数字化,包括基础医疗信息数字化、辅助医疗信息数字化、服务体系数字化三部分,通过几个模块具体实现:医院门诊、住院、药品收费管理系统,医院门诊、住院、临床、医技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医院后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传输与辅助诊断系统,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路”。门诊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推行“一站式”自助机服务,配备手机充电桩,推行无卡就医、手机支付、充值、查询、预约等信息化智能服务措施,不断优化就诊流程。

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通过德促贷款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医疗设施,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各科室积极引进新技术,高难度手术及规范化治疗手段明显增加,微创手术占比明显提高,开展了具有标志性技术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肝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手术、妇科肿瘤微创手术、肛肠科复杂性肛瘘手术、经输尿管镜混合动力碎石和膀胱镜前列腺剜除、关节置换、椎间孔镜微创手术、耳鼻喉科半喉切除、鼻内窥镜下微创手术、心脏介入治疗手术等,多项技术填补医院空白。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深受患儿家属好评,该项目填补了我市空白。通过随访、满意度调查多途径充分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建议,患者满意度达到99.07%。

2018年以来,医院临床、医技和行管体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良好,医院管理和运营提升到了新的阶段,不断优化,再造管理流程,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财务、审计、绩效和安全管理,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引入PDCA循环、品管圈、6S管理等质量管理工具,逐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持续改进服务品质。相继成功创建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河南省健康促进示范医院、河南省爱婴医院,获批河南省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新设立的安宁疗护中心获批国家级试点单位,医院还荣获国家级“敬老文明号”称号。

德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快速发展,为濮阳市及周边地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等条件,进一步提高了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起到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经济管理,医院运营效益实现稳中向好发展。新一届医院领导班子把加强医院运营管理,促进医院健康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成立了经济管理中心,制定了《“经济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规范和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三年行动方案》,加强经济管理,科学调度资金,为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打下制度基础。积极推进医院绩效改革,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医院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医保支付方式如DRGS、单病种付费的逐渐推行,以及医院技术能力和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医院发展实际需要进行医院绩效改革,更加体现多劳多得和技术含量的价值,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和潜力。

建设儿童医院,拓宽医院发展新路径。2020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卫生健康大会精神,落实“每个省辖市建好四所医院”要求,根据《中共濮阳市委关于制定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决定依托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濮阳市儿童医院,这是濮阳市作为全国医改试点市,深化医改、整合资源的重要举措,既完善了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又为作为城市二级综合医院的市三院明确了特色发展的新路径、新要求,是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走专科化、特色化道路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的机遇和转型发展的契机。2020年12月18日,濮阳市儿童医院在市三院揭牌成立。以建设儿童医院为契机,引进儿童自闭症康复项目并聘请台湾籍儿童康复专家定期坐诊,已经实现儿童内科、外科、急救、保健、康复、五官、口腔七大专业运行,儿童就诊率2021年与2019年、2020年同比增长分别是26.25%、31.25%。目前,医院从床位、人员、科室、设备等已经达到国家三级儿童医院执业标准,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五年左右成为区域性儿科医疗中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不懈奋斗,2020年,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等业务指标均有大幅度增长,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现开放床位499张,设有40个临床医技科室,其中濮阳市口腔病防治中心、濮阳市烧伤整形中心、濮阳市糖尿病防治中心、濮阳市安宁疗护中心是市级医学中心,形成了一定的专科优势。同时,始终保持开放合作的心态,打造学科品牌的“升级版”。已先后与河南省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建立了协作机制,逐步开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新篇章。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将始终坚守初心,继续努力推进濮阳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守护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砥砺前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