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捷信贷款催账

本文目录

“损友”网贷借款不还,还冒充客服继续诈骗

7月21日,吉林省公主岭市公安局合成作战、缜密部署,仅用8小时成功破获1起网络诈骗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2017年至2018年,胥女士的朋友苏某借用其身份信息在网上“蚂蚁金服”先后借款29000元后未归还借款。胥女士向苏某要钱时,苏某给胥女士打了张29000元的欠条,之后便失去联系。

2019年初,胥女士接连收到3条匿名短信,对方称是“蚂蚁金服”、“佰仟金融”、“捷信法务”公司负责人,要求胥女士立即还款,并用威胁语言恐吓胥女士。

胥女士再次联系借款人苏某,但苏某不知所踪。在对方的强烈催促下,胥女士无奈只能答应向对方还款。随后,对方要求胥女士以微信支付的方式进行还款,并向胥女士推荐了三个还款微信号,分别是“蚂蚁金服6331”、“佰仟金融张经理”、“捷信法务小王”。从2019年1月开始,胥女士累计通过微信方式向对方转账22000元。

2019年7月21日8时许,胥女士到中国银行调取征信时发现,自己在“蚂蚁金服”、“佰仟金融”、“捷信法务”上有确实存在借款业务,但没有发现任何还款记录,胥女士发现此情况后立即到东三派出所报案。

接案后,所长包兴明立即组织民警对此案展开分析研判,办案民警在刑侦、网安部门的支持下查明,微信号“蚂蚁金服6331”、“佰仟金融张经理”、“捷信法务小王”是由同一人冒充的,该人正是使用胥女士个人信息在网上进行借款的苏某。

11时许,东三派出所、朝阳坡派出所合成作战,在公主岭市东三街福馨家园将苏某传唤至公安机关。在强有力证据面前,苏某如实向公安机关供述了在网上冒充“蚂蚁金服”、“佰仟金融”、“捷信法务”工作人员先后骗取胥女士22000元钱的犯罪事实。

目前,犯罪嫌疑人苏某(男,29岁)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记者刘中全

捷信是不是高利贷?

首先,关于捷信是不是高利贷问题,我想用过他们公司贷款产品的朋友们都知道,捷信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高利贷公司!

我也是再捷信办理分期贷款,分期购物的受害者,他们的高利贷,看着利息不高,其实是高出国家规定的36%。但为什么国家不治理呢?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恐怕是大家都想知道。其实捷信在2019年,就已经被国家划定高利贷公司,但国家还是不能让他倒闭,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有一大批投资者的心血在里面。

我在2018年捷信贷款了20000元,按着约定,分53期还款,每期770.68元,结果还了三年,我还欠捷信19000多元。在后面我也不还款了,也不管也不问了,最后捷信服务人员给我打电话,说看我是公司老客户,让我在还13000多就把债务解除。我没有理会他们!

其次捷信公司的催款方式,首先机器人给你打电话,让后是客户人员给你打电话,最后是找户籍所在地的外包公司给你打电话。就是让你还款,还要威胁你,给你亲朋好友打电话。也许会让朋友们觉得压力大,而我也是跟他们公司说过,你们该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我等着你们起诉我。我不是不想还,而是利息实在太高了,20000的贷款,还了36期,还有19000,开始我协商一次性还完的时候,他们不愿意!所以也只能不管了!

最后有没有使用捷信贷款产品的朋友,你可以跟捷信公司打电话问下,你的贷款是不是好处36%的年化率,合同上写的并不是真实的年化率,我是亲身体会,希望朋友们一起抵制捷信。

揭外资捷信金融“高利贷”逻辑 身负6000+投诉挑战IPO底线

欧美国家时常念叨着中国金融需要进一步的开放,然而在中国,现金贷、消费金融领域的王者,却早已是一家外企——捷信。

作为首批持牌的4家消费金融企业之一,来自捷克的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这11年里攫取了巨额的利润,而支撑它的超额利润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客户历年来承受的超高利息。

“捷信在玩的,就是高利贷!”类似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在网络上,与捷信有关的维权组织成百上千,受害者数以万计,不乏消费者被压弯了腰,丧失了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尊严,走上借新还旧,循环无止艰难还贷的不归路。而近日,一份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判决书,坐实了捷信主张的超额利润于法无据。

这会不会开启消费金融的“去高利贷”时代,还犹未可知。但摆在捷信面前的难题,却远远不仅于此。

一、

法院:不支持捷信高额求偿

这份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判决书,是金融领域极其罕见的“机构原告败诉”,捷信是原告,被告是自然人谷女士。

金融领域机构原告败诉为何罕见?因为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占据巨大的合同优势,信息优势,法律地位优势,所以机构作为原告胜诉的每天都有N起,但机构状告借款人却最终败诉的,非常罕见。比如说你欠了信用卡1万元,逾期1个月,银行把你告上了法庭,结果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银行胜诉的。

判决书显示,案由是:湖北谷女士在捷信贷款1万元,分36期还清,每期559元,共计需还款20124元,但谷女士在偿还5590元后终止还款。按照捷信的要求,除去已经偿还的部分,谷女士还需偿还12265元,其中4450元为利息、管理费、违约金等费用。

作为消费金融公司,将自然人告上法庭,原因当然是贷款逾期,按说是十拿九稳的官司,捷信这个官司怎么却输了呢?

▲上图来自深蓝财经,本文部分信息亦是

法院的判决依据很清楚——

法院认为,捷信金融公司除了向客户收取1.75%的贷款利息之外,还收取各种服务费,逾期还款违约金等,与此同时,捷信信驰公司也向客户收取贷款管理费。实际属于变向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故超出36%年息的部分应认定为无效。

换言之,原本捷信的逾期后求偿方式,其实是高利贷。(超过36%年息即为俗称的“高利贷”)

捷信的做法,花朵君为您扒一扒——此处请瞪大眼睛,如果不想今后一不小心背负高额利息,务必认真看。

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高于36%的年息是违法的,是高利贷。以捷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公司就想了个花招,用“管理费”去突破“高利贷”的法律制约,而且为了把事情做得更隐蔽,贷款机构(捷信金融公司)和高额管理费收取公司(前文“捷信信驰公司”),还刻意设置成两个公司分别收取。

请注意,这还仅仅是用户按时还款的情况。如果谷女士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还款,那么她借款10000元,36个月,需还款20124元,其实已经接近于高利贷了,如果按照8%的年息计算,是只需要还款1.34万元的。

而贷款逾期后,要付出多少代价,其实何止是36%呢?很多时候,100%都不止!闹上法庭的,已经是捷信一而再、再而三“退而求其次”的结果了。

“一般消费金融行业对逾期客户有三连击:电话催款+暴力催收+次贷转移。”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花朵君,像谷女士这种情况,在消费金融行业非常普遍,最后告上法庭的,通常还不是求偿最高的,“因为顾虑舆论,消费金融公司是不会将他们的逾期求偿真正的数额写上去的,借10000还20000根本不算什么,借10000还50000、70000的,我都见过,只要逾期了,没有什么天文数字不能发生。

二、

捷信金融的十字路口

2015年—2017年,是中国消费金融的历史大年,借新消费金融也在这三年连创新高,创造了营收26.67亿元、63.92亿元、132.55亿元;净利0.33亿元、9.31亿元、10.23亿元的高峰。

然而进入2018以来,一方面随着“裸贷”等新闻报道的出现,消费者对于网络信贷、消费信贷的警惕性大为增高,利用客户“着急用钱不看合同”而放款的便利度大大不如从前;另一方面,国家对消费金融等现金贷开始收紧,相关监管趋于严格,前文捷信败诉的裁判文书,也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之一。

在新形势下,捷信的2018年一季度曾出现巨亏6.98亿元,二三季度虽快速回血,但其是否能延续前几年的增长势头还未可知,目前捷信还未发布年报。

捷信的问题在于,暴利模式吸引来的,恰是大量低偿还能力的客户。(利息高?我不还款就是了)

由高额利息带来的债务转卖等问题,衍生出大量的暴力催收,使捷信的客户体验极差,在中国每年捷信面临大量投诉。

而对此,捷信采取的对策是:

旧客户只能一锤子买卖也不打紧,不断拉新就可以了。

反正中国人多。

与此同时,尽管全社会口诛笔伐,众多受害者维权、投诉,血泪声声……

但捷信的高额利润率模式并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它必须保持暴利,才能覆盖暴利带来的风险。根据捷信的2018年三季报,捷信保持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31.7%的高度审慎准备金水平”,为何会采取高比例的风险储备金?同样是因为风险太大。

这是一个死结循环,但凡不尊重风险和利润成反比这个金融铁律的公司,早晚会面临这个死结循环,近年来暴雷无数的P2P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是断臂求生,痛下决心改变旧的暴利模式,寻求更健康的贷款结构?还是饮鸩止渴,不断地畅饮死结循环带来的暂时性利润的毒。

做为消费金融行业暴利模式的开创者和践行者,捷信两难。

三、

身背6000+投诉,寻求港股上市

据报道,捷信的股东——国际金融服务商捷信集团(HCiG),正计划今年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在10亿美元。

早在2013年,捷信消费金融就被央视《经济半小时》曝光向大学生发放年费率超过50%的贷款。除了费率过高,《经济半小时》还报道了捷信的暴力催收问题。

在QQ、贴吧、知乎以及各大新闻网站相关消息的评论区,关于“反捷信”“捷信逾期”“捷信高利贷”“捷信维权”等维权组织、维权信息汗牛充栋,很多都充斥着灰色的绝望感。

甚至有人通过网络赌博而偿还消费金融的巨额利息——

捷信的QQ维权群,微信维权群等,成百上千——

讽刺的是,在捷信的贴吧中,还有人明明已经发现了问题,却还在问能否从捷信借款。

哥们,只能祈祷这笔钱你没借。

根据聚投诉平台显示,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捷信金融和借钱快列入榜单前三,平台投诉件数均过千,捷信是“亚军”。截至目前,捷信的投诉总量已经超过6000,2018年就高达3606,被投诉的问题集中在超额利息和暴力催收方面。

直到今天,这两个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即使是看到这里,可能依然会有人认为:欠钱不还是活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某种意义上也许没错,但即使不谈什么道德,捷信的贷款不良率也常年在3—5%左右徘徊,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已达3.73%。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这算是极高的不良率了。(银行一般在1.5%以下。)

其实捷信要谋求上市的原因很简单,随着中国市场环境的趋严以及竞争的越发白热化,寻求更低成本的资金成了捷信的重中之重,捷信这个手持利刃,又身背重壳的金融巨人,必须尽快实现二级市场的廉价融资。

那么,背负着6000起投诉,口碑差得出奇,又自带3.73%的不良贷款率,这样的捷信却想谋求港股上市,是不是太小瞧港股的审核机制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