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尼尔投资贷款信息提供专业的股票、保险、银行、投资、贷款、理财服务

涉农贷款奖励

本文目录

“大学生农民”快来申报创业奖励,每年10万元

在厦门首次兴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学生注意了,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涉农创业扶持项目开始申报了。一旦申报通过,大学生创业者可享受每年10万元的奖励,最长不超过三年。市农业农村局提醒,此次申报时间截至7月30日,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赶紧主动申报。

扶持高校毕业生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市鼓励大学生返乡下乡,到农村创业创新的务实之举。2018年,我市制定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多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每年组织各区开展高校毕业生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工作,最终确定扶持对象。截至2021年,全市共扶持大学生创业者35名,下达扶持资金总计920万元。

【扶持典型】

梁金杰:

“跨界”当农民种起洋桔梗

梁金杰正在观察桔梗花长势。

红的、黄的、紫的、白的……成片的洋桔梗花型华丽、颜色丰富。每天一早,翔安区香山脚下的洋桔梗大棚里出现“80后”梁金杰忙碌的身影。“在厦门,洋桔梗种植不多,所以这些花都很畅销。”晒得黝黑的梁金杰笑着说道,小心地查看着花的长势。

11年前,他从互联网企业辞职,“跨界”跟着岳父种植反季节仔姜。他向有经验的姜农讨教种姜技术,并购置相关书籍作为参考,还上网学习种植技巧。很快,他的反季节仔姜受到市场欢迎,好的年份每亩年纯收益达到了1.5万元左右。

种姜小有成就后,梁金杰继续“跨界”的创业之路,种起了厦门少见的洋桔梗。“洋桔梗种植难度大,种植面积相对小,价格相对稳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经过市场调研和多方考察,2016年,他从昆明引进5亩洋桔梗种苗,没想到,洋桔梗受到市场的欢迎,5亩洋桔梗鲜切花销售总额达到30多万元,每亩纯利润3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明显。

尝到农业种植的甜头后,梁金杰在销售过程中,还拓展销售模式,积极发展社区团购,单位内购等,带动了小区居民利用闲余时间一起卖花。他说,“把鲜花直接从田间送到花瓶,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的损耗,发展了很多忠实粉丝。”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放弃城市里“坐办公室”的工作,回乡当农民,对普通人来说,这似乎很难理解。但梁金杰却乐在其中。2018年他获评翔安区农村新型实用人才,“从事农业创业实属不易,投入大、风险高,但是只要多学习、多动脑、多务实,看准市场,及时转型也能保证稳定收益。大学生回乡创业,既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又可以陪伴父母子女,还能自己打出一片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许丁上:

引进新技术泥土变黄金

许丁上正在田里查看作物长势。(本组图/本报记者卢剑豪摄)

在翔安区内厝镇上塘村的町町家庭农场,成亩连片的农田整齐划一,数十个自动喷淋头,喷出一道道水柱,为大豆苗进行补水。

农场主许丁上正认真查看大豆的长势,“今年胡萝卜收成后,我第一次尝试种大豆,不仅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也通过轮种让土地休息。”

内厝镇素有“风头水尾”之称,历来以种植甘薯、花生等耐旱作物为主,效益低下。2009年,许丁上结束城里的工作,回乡种田。他通过土地流转向当地村民租用耕地100余亩,投资上百万元建设安装节水喷灌设施,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收益。

“通过节水设施改造,胡萝卜、小葱等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亩年均产值从原来的6000多元提高到约18000元。”戴着眼镜的许丁上成了农民眼中的种田能手。在町町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下,上塘村及邻近村庄的2000多亩种植基地也跟着安装节水喷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许丁上还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以胡萝卜为主的蔬菜清洗、加工、冷藏设施。许丁上高兴地说道,今年2月底以来,每天约有40吨胡萝卜出口,远销俄罗斯、东南亚国家。

当上农民以来,许丁上不断“充电”,主动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大专学历农业院校学历学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建立科学种田模式。”他特别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等的引进、应用和示范。

如今的町町家庭农场,农作物每季亩均产量增加18%至25%。谈及未来,他说,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运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走一条产量效益双提升的绿色发展之路。

【温馨提示】

一、申报对象

全日制大学生(含大专),在厦首次实际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且法人代表为大学生本人,年龄在45周岁(含)以下。同一人兴办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仅按一家进行申报;同一经营场所同时存在不同的经营主体,仅按一家进行申报。

二、申报条件

1.依法登记:经本市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并运行1年以上,开设独立的法人银行账户;

2.组织管理: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机构运转有效;

3.财务管理:严格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或《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设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家庭农场须有较为完整的财务收支记录;按《厦门市商事主体年度报告实施办法》的要求在“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上如实公示企业运营情况;

4.质量安全: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须建立健全“一品一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纳入追溯系统且正常运行;

5.社会信誉:无违法记录、无生产(质量)安全事故、无政府部门和行业通报批评以及媒体曝光等不良记录,企业未被商事登记机关载入“经营异常名录”;

6.经营状况:上一年度主营业务营业额达10万元以上。

三、申报材料

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法人代表大学毕业证(全日制)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开户行许可证复印件;商事主体年度报告信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或经村(居)委员会备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等复印件;从事畜禽养殖的应提交有效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复印件,种畜禽场生产经营商品种苗的还应提交有效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其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情况有关材料。

厦门日报记者吴晓菁通讯员杨凤阁

全国人大代表蔡玲: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

关于发展和完善普惠金融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宣传部部长蔡玲

普惠金融改革是经济金融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方向准、措施实、效果好,特别是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创建,是优化经济金融发展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的重要举措,必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政策合力得到有效发挥。一是强化财政政策支持。据调研,某地财政通过财政奖补等方式,拨付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455.82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计2.51亿元。二是加强货币政策支持。地方人民银行加大发放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降低符合条件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降准释放资金约。三是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引入保险公司进行增信,推出“政银保”、“政融保”等信贷产品,设立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开展惠农贷业务。

(二)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有地方初步建立了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可以线下入驻金融机构,线上入驻金融机构包含本地银行、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并与农商银行率先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农村支付服务提档升级。加大设立银行业机构乡镇营业网点、助农取款服务点,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存取款、查询等金融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环境不断优化。加强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征信数据库建设,例如某地收集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6.71万户,农户信用信息11.5万户,极大提高了融资增信能力。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提高。一是建立普惠金融专营机构。银行业机构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二是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银行机构联合税务部门,创新推出“银税互动”业务产品,为中小企业服务。联合科技局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有的地方研发“科创贷”等产品。三是深化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渠道,其中有的农商银行开展“信贷”自动办贷业务,已采集“信贷”客户信息37576户,成功发放贷款2324笔3.95亿元。

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下沉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出现脱节。随着农业生产经营逐步产业化、规模化,农村对贷款需求的额度也逐步增加,但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开办农村大额信贷业务较为谨慎。二是涉农机构服务容易出现“非农”倾向。有的地方乡镇网点中,具有贷款功能的网点仅占50.96%。有的地方邮储银行105个网点中,有70个设在农村,65个为邮政代理网点,只存不贷,有的地方19个自营网点也没有授信审批权。

(二)抵押难瓶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农村地区抵押品来源狭窄。在农村地区,农户本身的资产只有住房、牲口和土地的使用权,但是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使住房和土地使用权在短期内很难成为有效抵押品。二是抵押品处置变现困难。银行在进行抵押产权处置时,房屋交易、土地流转等受到较多的法律和制度限制,交易难,难变现现象突出。

(三)信用体系建设仍面临较多难题。一是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难。信息采集成本较高,不仅农民可提供的信用信息普遍较少,而且很难产生效益,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障。目前只能通过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来进行数据采集和更新。二是信用信息共享程度仍然较低。政务部门之间仍存在缺乏协调、信息分割的情况,导致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分割,信息获取成本大,信息共享程度仍然较低,缺乏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平台载体。

(四)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小微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监管不到位等主客观原因,导致经营记录、财务数据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失真。同时小微企业基础资产较少,缺乏合格抵押品,导致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不足,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

为此,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认知度。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运用金融服务和产品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能力。同时还要树立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的观念,要坚持“有借有还”的商业可持续原则,既要有效防范各类非法金融诈骗,又要有效控制自身金融风险。

(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生态环境。要重点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实现偏远和贫困乡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以农户信用评级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快整合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支持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分割。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农业保险中介组织,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三)发挥科技金融的优势,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普惠金融,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电子化水平,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供给金融服务,有效降低金融供需对接和资源配置的成本和风险,使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可得性更强。

(四)加强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实施差异化金融监管。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建立政府性普惠金融发展基金,完善小微企业债券发行利息、担保费用补贴和政银保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信用保证基金,为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要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要求,落地尽职免责相关制度。支持国有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对普惠金融不良债务进行打包处置。推动地方设立金融法庭,提高金融案件办结时效,缩短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化解处置周期。

老乡!别错过今年这些惠农好政策

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

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当前我国物价总体平稳,这在全球普遍高通胀下实属不易。民以食为天,粮价是百价之基。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要毫不松懈抓好秋粮这个粮食生产大头,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压实责任,不误农时落实晚稻和晚秋粮食种植面积。

●3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为适当弥补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支出,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2022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分两次共下达资金3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一次性农资补贴。

今夏中央财政再发放一次农资补贴,地方政府予以配套。

●农民买农机,政府给补贴

开展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试点。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收获等专用机具和丘陵山区小型适用机具,大力推广现代种养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急需的成套设施装备。

●种玉米、大豆、稻谷有补贴!产粮大县有奖励

继续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扩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制种大县支持范围,将九省棉区棉花制种大县纳入奖励范围。

对稻谷集中育秧中心建设给予财政金融支持,以利推广双季稻。

●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早稻和秋粮要保质保量归仓,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及时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2022年,提高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15元、124元、129元、131元。切实加强夏粮收购工作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行为。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分析,新麦收购均价稳定在每斤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约3毛钱,是近年来最好的市场行情。

●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补贴资金通过“一卡(折)通”等形式直接兑现到户,严禁任何方式统筹集中使用。

让农业生产有保障,风险有应对

●遇上灾情,有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中央财政对各地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预防控制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给予适当补助。2022年4月,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6亿元,保障小麦“一喷三防”措施全覆盖。6月下达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73亿元,积极支持粮食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加强化肥等农资供应和田间管理,有效防范旱涝、病虫害等灾害。

●因疫病防控强制销毁的动物产品等,国家给补偿

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净化、消灭过程中,农业农村部门依法强制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的所有者给予补偿,补助标准原则上根据销毁产品的重量、不超过国家统计局或行业统计该年度市场价格的70%测算。

●农户买农业保险,政府给保费补贴

在地方财政自主开展、自愿承担一定补贴比例基础上,中央财政对稻谷、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胶、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森林、青稞、牦牛、藏系羊,以及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提高至45%。将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扩大至全国。继续开展“保险+期货”试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保障农资和农产品运输

要确保普通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微循环”畅通,严禁擅自阻断或者挖断普通公路特别是农村公路行为。已启用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的地区,要将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及其生产原料、农机及零配件纳入重点物资运输保障范围,优先发放通行证。2022年,中央财政在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安排约25亿元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在重要流通节点、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了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让农民就业创业有渠道,能增收

●以工代赈!让老乡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能用尽用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提高到30%以上,并尽可能增加。已下达2022年以工代赈中央投资66亿元,撬动地方各类资金约12亿元,支持各地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800余个,将带动13余万名农村脱贫群众和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预计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当地群众人均获取劳务报酬额将超过1万元。

●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7%。

●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22年继续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差异化增速目标。银行机构要层层抓实小微企业、涉农信贷计划执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进一步倾斜信贷资源。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加大对粮食和大豆油料生产、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担保支持力度,助力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

●支持乡村振兴!有这些税收优惠

自2022年7月1日起,将农、林、牧、渔业行业企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税务总局梳理了109项针对乡村振兴的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内容,其中包括: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免征房产税等。

让老乡住得舒服,乡居环境更美丽

●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

在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金融等政策支持,再新增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

●培育一批乡村等级旅游民宿

将乡村民宿纳入各级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工作。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对乡村民宿投资建设、改造升级可给予资金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对评定等级的乡村民宿可给予资金奖励,对返乡进行民宿开发创业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农村危房改造有补助资金

中央财政设立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用于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以及其他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支出,实施期限至2025年底,按照直达资金管理。

●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

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其中,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重点推动中西部地区农村户厕改造,选准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缺乏适宜技术模式的先缓一缓。10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任务。

●提升村容村貌!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

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收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到2025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