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客户诈骗不超五千,规定严禁骗三类人!特大电诈团伙广东落网
新华全媒+|为乡村振兴输送金融“活水”——安徽凤阳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每个客户诈骗不超五千,规定严禁骗三类人!特大电诈团伙广东落网
近日,在广东警方的协助下,安徽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破获一起特大电信网络贷款诈骗案。该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在广东省湛江市、东莞市被打掉,涉案价值300余万元。
急于贷款被一步步套牢今年年初,滁州市民徐先生急需一笔资金周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在某浏览器网站上弹出的贷款广告中,根据操作提示,一步步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1月16日,徐先生接到一家贷款公司的电话,徐先生随即告知其需要贷款6万元。
随后,徐先生通过了该公司的贷款审核。但在与客服的联系中,徐先生被要求支付900元购买一份“保险”用于担保此笔贷款。
办完“保险”后,客服又继续告诉徐先生,经过公司查询,发现他的征信记录不太好,贷款放不下来。急需用钱的徐先生一听,着急问客服该怎么办。客服便告诉徐先生,他们公司可以帮助优化征信记录,只需再支付1900元即可。为了顺利贷款,徐先生再次支付了1900元。
第二天,客服又告诉徐先生公司最近办理贷款的人很多,正常等待放款的时间会很长,如果是公司的会员,放款就会快些。但是成为公司的会员,需要支付一定的会费,会员级别越高,放款速度越快,会费根据级别从300至2000元不等。徐先生觉得“有道理”,便再次支付了2000元会费。
徐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本以为可以顺利拿到贷款,没想到等了十来天也没有任何的放款信息,并且客服的电话、QQ、微信也联系不上。“我感觉自己像掉进了一个坑里,而且这个坑越变越大。”到此,徐先生才如梦初醒,发现自己被骗,向滁州市公安局南谯分局责任区刑警一队报案。
诈骗团伙在广东落网接到报案后,南谯公安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对案件开展侦查。通过多日的侦查,民警发现受害人徐先生的资金多次转向了林城(化名)的账号中。通过这一重要线索发现该名犯罪嫌疑人来自广东湛江,专案组迅速锁定了犯罪分子的窝点。林城浮出水面后,专案组顺藤摸瓜,很快发现了以林某军、梁某略为首的电信诈骗团伙。
3月11日,前期工作组组长何川带领办案民警先赴湛江,摸清犯罪分子的窝点位置。在湛江民警的配合下,经多日的走访、排查发现,该犯罪团伙成员众多,不仅内部组织结构严密,且分散在七个不同的地方。
3月17日,南谯分局在市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分局副局长孙浩带领60余名警力远赴广东湛江、东莞两地集中收网。19日上午10时许,7个抓捕小组同时行动,成功将林某军、梁某略等45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冻结、追缴资金40余万元,破获案件1000余起,涉案价值300余万元,现场缴获大量用于实施诈骗的电脑、电话、手机、话术剧本等作案工具。
冒充上市公司依靠话术剧本骗取信任到案后,林某军等人对实施网络贷款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交代了他们自2018年4月份开始,假借“融360”(北京融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贷款、“百度有钱花”等上市公司的网络贷款平台,通过微信、QQ等方式与有贷款需求的受害人取得线下联系,以申请贷款需购买“保险”、交纳办理征信记录、办理会员手续费等为由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在公司营运期间,为了提高诈骗的成功率,公司都会有专门的培训人员对业务员进行“话术培训”,从语言上让客户感受到公司的“专业度”。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公司严禁对孤寡老人、身患重大疾病者以及公检法工作人员等三类人群实施诈骗;同时严格限定每个客户的诈骗数额,一律不予超过五千。
目前,南谯分局对林某军、梁某略等11名骨干犯罪嫌疑人依法执行逮捕,其余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取保候审,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采写:南都实习记者邓书婷
新华全媒+|为乡村振兴输送金融“活水”——安徽凤阳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见闻
4日中午,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刘府镇苍张村,中国农业银行凤阳县支行的党员先锋队队员黄家荣和两名同事在村里忙碌着,为11名有贷款意向的村民办理信息登记,并发放农户金融服务联系卡。这些村民很快就将拿到惠农贷款。
“我们委托村干部先摸底,征集农户的贷款需求,再走村入户进家门,挨家面谈梳理登记贷款申请信息。”黄家荣说,“咱们把惠农金融政策给农户送上门,再用惠农金融服务让‘想干事’的农户‘能干事’。这就是我们为乡村振兴输送的金融‘活水’!”
苍张村党总支书记张其林也为这些村民们高兴:“我们对村民的信用进行评价评级,全面摸排,梳理出20多户‘想干事’‘能干事’的农户,包括种粮大户、养殖户等。有了资金支持,他们就能把事业做起来!”
在广袤的田野上,在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升级支持下,村民们的“小目标”不断实现,干事业的信心也不断增强。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流转了690亩土地,前不久收完水稻,他又和女婿一起开着新买的农机,抢抓农时种上了冬小麦。
“今年7月,我又贷了30万元,资金没了难题,种粮更有奔头了。”程夕兵站在田埂上望向远处轰鸣的大马力农机,眼中满是希望。
“买农机、买农资、支付流转费用,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农行的党员先锋队上门送服务、给资金,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支持。”程夕兵说。
11月4日,中国农业银行凤阳县支行党员先锋队队员和种粮大户程夕兵交流金融服务情况。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在安徽,像程夕兵一样,有许多农户受益于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在全省75个县(区)支行组建的近1000支流动党员先锋队。每支队伍由3名至5名来自不同岗位的员工组成。常态化进村、分包到户“挂图作战”、统一形象、统一规划、统一服务流程……流动党员先锋队近距离了解农户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情况,把惠农政策和惠农服务送到千家万户,有效解决了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党员先锋队流动服务模式之外,还有直接进驻村里的乡村振兴银行。2021年5月,凤阳农村商业银行小岗乡村振兴支行就开在了小岗村里,为农村金融服务更好地“灌溉”乡村振兴开拓了一片“试验田”。
“为了推出更加符合乡村振兴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我们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乡村振兴领域的各种需求,根据客户群体和产业特点,为客户量身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凤阳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唐秀成介绍。
只有了解乡村振兴的所急所需,才能让金融服务更加精准。
“围绕乡村振兴领域重点项目,推出‘乡村振兴贷’;围绕乡村产销融合,推出‘订单贷’;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富农贷’;结合小岗村旅游资源特色,推出‘红色旅游贷’……”凤阳农村商业银行小岗乡村振兴支行行长王帅感慨,金融服务的创新是应需而生。截至今年10月末,该支行各项存款余额1.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7亿元。
11月3日,在小岗村新民宿项目所在地,挖掘机正在施工中。新华社记者姜刚摄
记者在小岗村蹲点采访发现,在这些金融“活水”输送下,小岗村的新民宿正如火如荼地建设,新农机正在高标准农田中耕出沃土“波浪”,播下更多希望。(记者姜刚、朱青、黄博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1981年,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照片)。小岗,这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村庄,迎来又一年的丰收。如今的场景让人难以想象:40多年前,这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山乡巨变,要从当年18位庄稼汉的“红手印”说起。新华社发
新华社合肥6月4日电题: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新华社记者陈诺
时值夏收,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高标准农田里麦穗金黄,笔直宽敞的马路上卡车、农机川流不息,林立的徽派小楼中乡村振兴银行刚刚挂牌,客户络绎不绝。
小岗,这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村庄,迎来又一年的丰收。如今的场景让人难以想象:40多年前,这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山乡巨变,要从当年18位庄稼汉的“红手印”说起。
1978年,安徽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农田布满裂缝,土地撂荒,农民外出乞讨者不计其数。在那个“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年代,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年挣的工分只能分到百把斤粮食。
饿怕了的小岗人心里明白,想吃饱饭,必须分田单干!1978年冬夜,小岗村一间破旧茅草屋内,18位庄稼汉托孤求生、立誓为盟,签订“秘密协议”,按下鲜红手印。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张“生死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文物,如今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小岗生产队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总和。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严宏昌、严金昌、关友江、严立华……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18位庄稼汉,如今只剩下10位,多数已年逾古稀。
坐在“金昌食府”门前的沙发上,说起惊心动魄的往事,年近80岁的严金昌双眼闪烁着光芒。金昌食府是老严开的农家乐,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多年前,他把当年冒着风险分得的30多亩田地都流转出去,和孩子们再次“创业”:办农家乐、开超市、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岗人发现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必须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不断传承发扬下去,面对新变化新问题,攻坚克难、闯关破障。小岗村先后在安徽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等,让村民从“户户包田”到实现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福建盼盼集团、北京恩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安徽农垦集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范围的扩大,小岗村集体经济来源越来越广,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至2020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169元跃升至27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80万元增长至1160万元。
“父辈们的大包干解放了生产力,掀起了改革浪潮,我们呢?”——“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里常常有这样的讨论。
这个微信群里有小岗18位“新带头人”——小岗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余山是群友之一,他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在外打拼多年后,2014年他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乡发展。在他家客厅,摆有一块小白板,一些关乎小岗发展的“金点子”他都提笔记下。
“纪念父辈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改革。”严余山告诉记者,当年的那一记“惊雷”如今依旧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