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VS银行理财,哪个收益更高?
前几天,公布了一份上市公司的分红榜单,排名靠前的,清一色都是银行。
算一算,一些股票的股息率都能超过6%了。换句话说,买某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可能收益还不如买它的股票分红高。
那么,如果有一笔闲钱的话,是买3%银行理财好,还是买股息率6%的银行股好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我们知道,在股票的背后,是一家家真实存在的上市公司,你买入几百股股票,就相当于拥有了这家公司的一部分,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
上市公司的奋斗目标,其实和我们个人一样,也是多赚点钱。
现实中,假设一家上市公司今年赚钱了,那么年底它可能会掏出一部分钱,分给股东,这就是通常说的「现金分红」。
换言之,分红可以让我们成为上市公司的「收租人」,有管理层帮忙经营、打理资产。
再来说说银行股的股息率。
股息率=每股分红÷当前股价
每年的年报季,各家银行都会公布自己的分红计划。像工商银行,2021年就预告每股派息0.29元。
图片来源:雪球
也就是说,假设你用当前价格买入1万元工商银行股票,不考虑分红税的话,能拿到600多块的股息,股息率超过6%,比一般的银行理财收益要高出不少。
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国有大行普遍有「慷慨」的传统,平均股息率能达到5%。
02
关于分红,一直以来都会听到一种说法:分红其实是拿自己左口袋的钱放入右口袋,没什么实际意义。
因为公司虽然分红了,把钱给到股东,但股价也会扣除这部分,出现对应的降幅。
因此很多人就认为,现金分红没有意义,是我们拿回了自己的钱而已,并不是上市公司分给我们的,这个说法其实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鸡生蛋」的例子:
一只母鸡的体重和30个鸡蛋接近,那么每天生1只蛋、连生一个月后,这只鸡的体重会不会归零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鸡蛋是母鸡新增出来的价值,现实中也没有母鸡因为不断下蛋,体重变成0的。
同样地,上市公司就好比是母鸡,现金分红就好比是鸡蛋,现实中也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因为不断分红,最后市值变成0。
分红的来源其实是公司赚到的钱,这一部分也是新增的财富,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钱。
更进一步的,股息率还有不断增长的机会。
如果你在十年前买入工商银行,放着不动的话,随着公司经营越来越好,分红逐年增长,「实际享受到的股息率」还能提高1个百分点。
实际股息率=每股分红÷买入时股价
03
看到这儿,估计有小伙伴心动了,股息率本来就挺高,还能增长的话,这不比理财香~
但还有谨慎的朋友会想,银行的股息率靠谱吗?以后会不会下降呢?
从公式里,你也能看到,股息率会受到股价和分红金额,两个因素的影响。
而这两个因素又和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银行号称是「百业之母」,历史悠久,发展得比较成熟,盈利能力也相对稳定。
过去几年,银行整体业绩增速不算高,一直是个位数(去年利润增速5%+),但很平稳,小步前进着。
从包含一揽子银行股的中证银行指数表现来看,也能略微跑赢沪深300,并且波动更小一些。
不过,也要注意,虽然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在上升,但单个银行的业绩、分红政策也会受到经济周期、公司发展的影响,出现下滑的情况:
比如工商银行在14年、15年的每股分红就是递减的。
数据来源:雪球-分红送配
另外,随着上市银行数量的增多,有些银行的经营情况需要格外注意:
一方面,我们最好避开那些营收、净利润下滑,经常收到监管部门罚单的银行。
这通常意味着银行的内部风控没做到位,业务开展上遇到了问题;
另一方面,地区性银行往往和所在区域的关联度很高。
企业家活跃度高、贷款意愿强烈时,当地银行的业绩会不错;
等到了经济困难时期,遇上贷款回款不及时,银行的业绩也会被拖累。
04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银行股风险也挺高的:
毕竟买银行理财,1万元本金几乎是不亏的;但是买银行股,万一股价下跌,不就亏了吗?
这个说法没错,但不够客观。
首先,买股票和买银行理财,这两者承担的风险,本身就不一样。
其次,从客观来看,银行股的股价波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尤其是国有大行。
以工商银行为例,过去一年它的最大回撤是10%,这意味着万一在最高点买入,1000元的最大浮亏是100元。
所以如果你考虑买银行股,涨跌幅都不算大的国有银行,更适合长期持有。
比方说三年以上不用的闲钱,买入银行股,长期持有的话,既可以每年拿股息,本金也不会出现大幅缩水。
说了这么多,那该买哪只银行股比较好呢?
这里也要注意,银行股的投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银行业的好坏,和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这方面普通人不容易搞懂。
另外,买银行股,你要学会看银行的财报,它和普通企业的财报还不太一样,有许多专业术语,普通人理解起来有难度。
投资中有句话叫「不懂不投」,如果你对银行的业务一点都不熟悉,闭着眼睛买个股,风险还是挺大的。
不过你还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谨慎参与:
1)分散持有+打新
在操作上,你可以多买几只、分散风险,比如选择股息率较高的国有银行股。
有了银行股作为底仓,还可以适当参与A股打新(沪深两市各1万元市值),说不定能收获额外的打新收益。
2)银行指数基金
其次,你也可以选择投资整个银行业,避免个股的风险。
比如说中证银行指数,它包含了30只银行股,比买一两只个股风险更低了。
跟踪中证银行指数的基金挺多,你可以在场内或者场外的基金购买平台进一步了解。
好了,关于银行股和银行理财的话题就和你聊到这儿了。最后也照例做了张总结图,欢迎转发、收藏——
活久见!银行理财也大跌?还能安心养老吗?
文/慧净
11月11日,俗称双十一打折狂欢日;债券基金是稳健、安全的代名词,在这一天也意外打折。
以基金经理“王五(化名)”为例说明。
王五是某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社保组合超过11年,管理公募基金已有9年,并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3年贡献社保表彰奖。
即便如此优秀,王五的代表产品,一周内下跌0.9%。
要知道,债券类基金的年化预期收益率在4%左右,等于说,这一周的时间把四分之一的收益跌没了。
换句话说,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银行理财等,以债券基金为主要配置的低风险类产品近期出现了回撤。
再进一步说,假如这两个月买了上述产品,则容易出现亏损。
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验证了一个道理:
金融市场里,选的好,不如买的好。
比如,即使是选对了贵州茅台,假如买在了2500元以上,也要经历大幅回撤;
比如,哪怕选错了不温不火的中国建筑,假如买的位置好,也能获得良好收益;
比如,选对了安全稳定的债券类资产,假如买的不好,也要挨时间的揍。
当下,有个现实问题:
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银行理财等,以债券基金为主要配置的低风险类资产既然是好产品,标榜稳健安全,为什么还会出现大跌?怎么办?
债券基金价格的波动主要受市场预期(情绪)、以及利率两个因素影响,所以,从这两方面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先看市场预期。
市场往往在预期经济比较好的时候,风险偏好会提升,喜欢追逐股票市场,并且把股价推高;
相反,市场往往在预期经济比较悲观时,厌恶风险,抛售股票,买入债券,容易推升债券价格上涨。
因此,股票和债券常常走势相反,此消彼长,对应着乐观、悲观的市场情绪,对应着复苏、衰退的经济周期。
股债比(见下图),往往也被用来判断当前时间点的风险偏好,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哪个更值得买。
事实上,这样做的人并不少。
比如,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说过,当市场(股票)盈利收益率超过无风险(债券)收益率2倍以上,股票类资产的投资价值就会不错。
数据来源:wi
结论有了,就容易按图索骥:
一方面,国家疾控局,出台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央行“第二支箭”扩容,央行、银保监会出台金融稳地产“十六条”。
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有望助力经济基本面回暖和信用环境的改善。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快速切换到乐观憧憬。
另一方面,股债比来到10年高点区域,数值高达2.5,充分反映了市场的悲观预期。
这就是说,几乎所有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来可能发生的悲观因素、预期全都反映在价格上了,也就是俗话说的,利空落地。
股债比数据能够看到市场处于极度悲观且压抑状态。然而,防控措施的调整、“第二支箭”、“十六条”等则打破了紧绷的悲观预期。
因此,市场预期改变,开始憧憬经济复苏,债券价格快速下跌,低风险类资产净值回调。
接下来看,利率。
众所周知,债券价格的波动往往是和利率呈现反比。
原因在于,债券的票面利率在发行时就已固定,而票面利率通常取决于市场利率。所以,当市场利率抬升时,债券的持有者会追逐高利率资产,卖出旧债券,导致价格下跌。
11月15日,到期MLF有1万亿,中国人民银行开展8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减少1500亿元的MLF回购;
央行表示,除此次开展的8500亿元MLF操作外,11月以来人民银行已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总量已高于本月MLF到期量。
意思是:
市场上原先有1万亿个面粉粒,这些面粉可以做面包,可以做蛋糕,可以做馒头,也可以包饺子等等;
现在,市场上只有8500亿个面粉粒,另外有3200亿面粉只能用来包饺子,其余的不能干。
结论是:虽然,部分政策支持领域的流动性较为充沛,比如科技、制造业(饺子)等,但是,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其实是在收敛。
数据来源:同花顺
流动性收敛的具体表现,以市场化的国债1天逆回购价格来进行观察。
2022年4月份以来,国债1天逆回购价格跌破了长期维持的1.9均价,市场流动性得到极大补充。
随后,股市场在4月26日见底,开启了5月、6月吃饭行情,整个市场单边上涨接近16%。
11月以来,国债1天逆回购价格再次持续站稳1.9以上,说明流动性相比4月~10月确确实实有所收敛。
总结一下,货币目前的状态概率上是处于“收敛而不收缩”。边际效应的影响反映到市场就是利率的抬升,债券价格的下跌。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1.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银行理财等,以债券基金为主要配置的低风险类产品近期出现快速且剧烈的回调,原因在于:市场被悲观预期压制久了,遇到“宽信用”政策支持,叠加“货币收敛”利率抬升,从而“戴维斯双杀”。
2.债券类资产除了价格波动之外,每年还有稳定的票息,这也是债券投资最安全的本质所在。
3.一般来说,快则一两个月,慢则两三个季度,票息就可以把净值修复。
4.所以,别慌张。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以及银行理财等安全且稳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财富保值、安心养老,大可放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闲钱用于理财还是还贷?这三种情况可以这样操作
最近,这样一个话题冲上了各大排行榜热搜:如果手上有些闲钱,是该投资理财获取收益,还是该还贷款从而减轻压力呢?
以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像现在一般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主要原因可归结于近些年金融投资市场的波动导致投资收益普遍下降,从而迫使在房价高位入手的贷款人不得不采取以还贷代替理财的方式。
简单来说,由于理财收益不能覆盖按揭贷款的利息成本,让不少人采取提前还贷的方式来代替理财,用省下来的贷款利息当作理财收益。
从数据上看,这种做法有现实基础。2022年以来,四大行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三年期最高利率由3.25%降至3.15%。货基收益率和理财收益率也逐步下行。
相对存款利率的低迷,央行数据显示,3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5.42%,远超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和低风险理财产品利率。房贷利率高,理财收益低,是提前还房贷的主要原因。
落实到每一个按揭贷款人来说,如果仅仅根据财产收益率与房贷利率的价差,就决定是否提前还款难免失之草率,还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分析考量再做决定,才是理智选择。贷款人不但要考虑还款时间年限、还款方式、已还款期数,还须评估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投资理财渠道等众多要素,避免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让我们首先找到理财收益与贷款利率的平衡点。假设按揭贷款人在2018年8月购买房子,需还100万元商业贷,贷款年限30年,房贷利率为5.7%。
若将现金用于一次性还清房贷,通过房贷计算器算得最后一次性还款近95万元,可节省近86万元的利息,26年平均每年节约利息3.3万元;若将计划一次性还房贷的95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假设收益率在3%~4%之间,一年的收益能在2.85万~3.8万元之间。
由此得出,理财收益率约为3.5%时,可基本与提前还款节省的收益持平。如果你有超过3.5%的稳定理财收益方式,那基本上就无需考虑提前还贷。
除了考虑理财收益之外,还必须考虑贷款人还贷的方式以及已还款期数。仍以100万商业贷款、30年贷款期限,房贷利率为5.7%来计算,如果贷款人的房贷是等额本金还款,大概在第155周左右,本金和利息将基本持平,那么在此之后的月供利息比例会低于本金比例,提前还贷能减少的利息也就相对较少,所以在这种假设情况下,如果采用等额本金方式已经且还款超过155周,那么就不太需要考虑提前还贷。
如果贷款人的房贷是等额本息还款,还是假设上述条件,我们可以发现,还款期在215周左右,本金和利息基本持平,之后本金将超过利息。虽然等额本息每月月供相同,但其中本金和利息的比例不同。在当前这种假设情况下,还款215周之后,等额本息当中的利息开始低于本金,那么就没必要着急提前还贷。
除了上述因素外,也要通盘考虑贷款人的经济实力以及经济预期。如果担心未来的收入有减少的可能,那么在资金尚且充裕的情况下通过提前还贷来未雨绸缪,此时提前还贷就可以纳入考量选项。
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贷款人签约银行的条款,不同的银行可能对提前还贷的处理方式不同,有些有还贷时间上的限制,有些会导致一些违约金的产生。无论如何,按揭贷款人需根据实际情况来仔细评估是否需要提前还款,切不可盲目跟风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