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小康生活丨纳雍县锅圈岩乡:蹚出山娃求学路
地点: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锅圈岩乡明星村
脱贫户:锅圈岩乡民建村村民、乡派驻村干部杨世贵
杨世贵(左)询问吕蜜近期学习情况。
以杨世贵的高考分数,本可以就读贵州大学,但是他在报志愿的时候,只能选择学费3600元的福建武夷学院。父母告诉他,因为家中贫困,这些学费还需要他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支付。
这在一般人看来并不算高的学费,绊住了杨世贵通往高等学府的腿脚。大四那一年,教育扶贫政策到来,杨世贵得以顺利毕业。
记者见到杨世贵时,他正在办公室整理脱贫户的最新档案。现在的杨世贵,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锅圈岩乡明星村的乡派驻村干部。“我就是从那种条件下走过来的,想回来带动一下,我们这边的贫困学生太多了。”顺利毕业后,杨世贵参加了省考公务员,投入到脱贫攻坚反哺家乡建设中来。
学生时代的杨世贵,就一直向往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杨世贵却不得不为自己的求学之路精打细算。
“贵州大学一年的学费要5000多,就读福建武夷学院是无奈之选。”杨世贵说,虽然距离贵州1000多公里路,但是坐火车去学生票半价,就100多块钱,一年学费也能省下1000多元,还是很划算的。
求学路,一直伴随着与贫困的抗争。杨世贵从未言弃,他知道,教育资源在哪里,脱贫的路就在哪里,梦想就蕴藏其中。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现在的杨世贵欲通过反哺乡村,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解放思想,鼓励孩子们勇于求学,敢于奋斗。
明星村的教育大环境并不十分乐观。明星村2000多口人,本科学历仅有十几人,教育资源比较贫瘠,思想也相对落后,不少家庭观念认为孩子会识字就够了,十五六岁也正是叛逆期的年龄,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导,孩子们的学习就会止步于9年义务教育。作为驻村干部,杨世贵在落实扶贫工作之时,最关注的依然是孩子们的学习。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很快被社会淘汰,卖苦力不是长久之计,40岁之后你还能打多少工?”为了转变一些乡亲落后观念,杨世贵一有机会,就向他们宣传着学习的重要性。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吧,我希望他们过的比我好。”杨世贵说,现在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用在了实处,从幼儿园,甚至到高中、大学,学生们都能获得资助,免费学习,比我那时候好多了,要珍惜这个好政策。
2019年,锅圈岩乡共发放各类教育资助基金241.4835万元,惠及学生3375人次;全乡落实教育项目建设9个项目点;乡政府印发《脱贫攻坚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和控辍保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并成功劝返5名辍学学生。
此外,民革上海市委会在对口帮扶锅圈岩乡2019年的工作中,全面推动了9所学校建设,落实高中以上教育资助735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资助学生2635人,并协调落实电脑共109台,60万元教育激励关怀基金等。
“在我负责帮扶的几户里,吕家一下子就出了两个大学生!”谈到教育帮扶效果,杨世贵咧着嘴,笑的像个小孩子。杨世贵不敢居功,他说这是学生们自己的努力,他们知道学习会改变命运。“疫情的原因,学生们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可我几次去他家里,他们都在写作业,很自觉。”
“杨世贵多久来你家一次。”记者随杨世贵来到了吕家。
“他啊,隔三岔五就来。”一筐热腾腾的土豆刚刚出炉,去年考取湖北科技学院的二女儿吕蜜递给杨世贵,“吃,别烫着。”
“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今年参加高考人数三十人左右,估计有一半左右能考上大学。”杨世贵对村里各家的学习情况如数家珍。
如今,杨世贵不但自己脱了贫,他也正努力引导更多怀揣求学梦的山里娃,读更多书,走更远的路。(吴姝静)
纳雍县多举措圆贫困学子大学梦
为切实解决贫困大学新生入学困难,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实现大学梦,纳雍县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多方筹措资金,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合力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
一是开展“爱心传递”助学活动。“爱心纳雍”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开展“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捐资助学活动,为纳雍县2015年应届考取三本以上(三本除外)大学而家庭贫困又无力承担大学学费的同学,一次性发放给这些同学资助基金3000元,特别困难同学,经“爱心纳雍”执行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可以申请双份6000元(一份3000元)资助,资助周期为一年,“爱心纳雍”共资助30名家庭贫困学子“圆梦大学”。贫困学子申请“圆梦大学”传递基金是需要偿还的,与助学贷款相似,当申请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应该偿还这笔传递基金,偿还的基金将继续资助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爱心传递下去。
二是开展“助学贷款”活动。纳雍县教育局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开展助学贷款活动,为贫困学子创造了公平成长环境。2015年应届考取专科及本科大学,家庭贫困又无力承担大学学费的同学可以到教育部门每年贷款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12000元。高校学生在读期间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贷款最长期限14年,2015年共有5586名大学学子获得助学贷款,从总体上减轻了农村孩子上大学的压力,很多农村孩子有机会上大学。
三是举行“无偿捐资助学”活动。8月28日,纳雍团县委开展“中国梦・大学梦・我的梦”捐资助学活动,团县委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及公益组织,多渠道募集希望工程资金共资助141名贫困大学生,共计发放助学金63.8万元。该活动不断扩大“希望工程”影响力,彰显全县爱心人士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爱心活动将继续传递下去。8月24日,县总工会开展“梦圆金秋助学”活动。金秋助学活动费用开支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县总工会通过审核对符合条件的96名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发放助学金9.6万元。
四是开展“入学发放路费”活动。9月9日,纳雍县教育局接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专项资金,开展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活动,省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资助款用于一次性补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从家庭所在地到录取院校之间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的生活费用。本次受资助大学生81名,共计发放资助资金5.6万元。
贵州地理经济条件最差的毕节,个人助学纳雍,有必要吗?
与贵州结缘,起初并不是为了那里的多彩风景,而是为了找寻一类孩子,纳雍县锅圈岩乡山里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
多彩贵州--黄果树瀑布
几年前,参加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包裹”项目,一百元,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一套学习用品,随机给出的资助对象就是贵州毕节纳雍锅圈岩乡的,那是助学活动的开端。其实,我已经不知道那个孩子的名和姓,只知道他的家在一个叫锅圈岩的地方。
纳雍县属于贵州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多彩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却唯独撇下了纳雍。
我曾经在地图上找寻过它,以锅圈岩为中心,周边一大片空白,应该是个村镇稀疏、人烟寥寥的地方,所以就记下了,一直刻在脑海里。
又几年,我已经忘记了曾经捐赠过“爱心包裹”那个孩子的姓名,但到锅圈岩看看,实地了解大山里孩子生活和学习状况到底怎样,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2016年国庆假期,终于踏上贵州之旅,一方面被丰富多彩的旅游名胜和民族风情吸引,更重要的是为了实地走访锅圈岩。草草领略闻名的黄果树瀑布群,走访了安顺屯堡文化之后,就踏上了开往纳雍的火车。
纳雍虽然地处偏僻,但好在有火车可以到达县城,而去锅圈岩乡的路只有从维新镇搭便车到达。
纳雍锅圈岩,这个位于黔西北毕节地区的普通山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几番辗转,下火车、坐乡里汽车、搭便车才到村里,由于搭便车而邂逅了当地的胜永兄弟。胜永算是村里走出去发展较好的年轻人,和哥哥在毕节跑长途客运,隔三差五回村里,一方面照顾父母,一方面还要上门接送周边村子里外出打工者。在锅圈岩走访的几天,就以他的家为出发点,坐着当地老乡的摩托车,在尘土飞扬的山道上开始大山里孩子寻访之路。
这是我住在胜永兄弟的家里,清晨起来,背后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望无际都是莽莽苍苍的大山。
锅圈岩的山不是陡峭或者连绵可以形容,而是莽莽苍苍。放眼望去,无穷尽重重叠叠的山脉会阻止你的想象力,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在哪里,这个世界除了大山还有什么。这样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土地贫瘠而稀少,注定了交通闭塞人们生活艰辛。种地是在石窑窑里丢几颗玉米,或者在山坡上垦出一片地,种两年再撂荒,生态行业名词叫石漠化土地。这里既没有风景名胜,又没有工厂企业,外出打工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在我国很多地方,贫穷不单是由于人懒惰,而是从一出生上天就没有眷顾他们,给了他们沉重和艰辛。
图片中的小男孩叫赵金龙,他带着我在山坡上寻找奶奶,奶奶正在地里面收玉米。远处可以看到坡地上的玉米地。
住在锅圈岩上田坝永的家里,在村上调查期间还有一点小插曲。村“干部”看到陌生异乡来客,隐约知道我此行目的,于是就向永打电话警告,为什么我搞这种活动不事先跟乡里和村里打招呼备案,如果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永和带我回来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弄得我好像不会好意的坏人似的。好在永和他的朋友们给力,一口答应有什么事他们负责,跟村官无关。我听了很是宽慰,其实这种误会我也不在意,一笑而过。我自费到了这里,实地了解孩子们家庭情况,力所能及给予帮助,行的正。倒是永他们怕我心里不得劲,一个劲儿对我说别放在心上,心里非常感谢兄弟们的细心照顾。
上田坝村晨起牧牛人
两天的串户访问,发现这里交通及自然资源限制,当地经济条件差,大多数家庭的生活都是清贫的,可以说是家徒四壁,除了几张木床堆满乱糟糟的衣服被褥就是屋里屋外随处散放的苞谷。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人们的生育观念还是传统思维,就是多生散养,重数量不重教育质量。举个例子,有一些父母本身就是残疾或智力缺陷,但膝下孩子成群。最后父亲或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或者出外打工一去不知音信。抚养孩子的重担落在爷爷奶奶身上,但老人大多已经七十岁左右,还要愁苦的每年靠卖点苞谷养活孩子,不敢想象,如果老人一旦有病,这一家人的命运该往何处。
坐摩托车寻访家庭贫困孩子,骑车大哥熟悉当地情况,也通当地语言,简接做了翻译。
老师陈赟带领我寻访,这是杨梦豪的爷爷。(尊重孩子们,所以并没有在文章过多中放孩子家中现状。)
治贫先治愚,接受教育是山区孩子唯一出路。作为普通人,毕竟能力有限,要解决一个家庭的贫困是心有余力不足,我决定将帮扶行为定位为助学。2016年国庆假期,根据学校老师和当地群众的推荐,一共走访了三个村七个家庭,从中筛选出五个家庭的五名学生作为助学对象,另外的家庭或者孩子由于本身智力原因或者家里有维持生计的劳动力,暂时将他们排除助学范围。
这是在平坝小学,老师谢育敏和摩托大哥,带领我寻找杨才云的家,他的家在下面山坳里。
寻访明星村李佳红的家
从2016年到2019年,三年时间,目前我和身边的八位同事朋友与八名学生持续开展“一对一”助学活动,钱不多,一个月100、200不等。很感谢当地老师及朋友,是他们从中转交助学金和衣物等,是他们面对面给予孩子们鼓励和关爱,我们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孩子们能够尽量多接受教育,掌握知识,靠智慧走出大山。
学生的来信(节选部分)
学生谢远雪写给资助者赵军役阿姨来信
助学不是扶贫,助学不是一次性的投入,也不是单纯给予金钱帮助的关系。我们选择的对象大多是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选择“一对一”的帮助方式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助学者的持续投入,这种投入包含物质和精神上的。
助学,也是一种慈善,付出和回报是对等的。
在给予孩子关爱和鼓励的同时,助学者同时也获得了快乐,感受到孩子成长带来的希望,寻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意义。
河南和贵州,远隔千里,又近在咫尺,共同建设美好的人生,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杨才云、弟弟、爷爷,我不想过多展示孩子们家庭生活的苦难,从这张图片,我看到的是孩子的童真和希望。
赵金龙,姊妹五个,靠着奶奶抚养。忘不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眼神和表情。
慈善是心不是钱,慈善无大小,慈善本身也不需要讴歌,大肆曝光。但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能够行动起来,将人的善意释放,散发爱和温暖给社会,这才是我要讲述这件事情的意义。
多彩贵州,神奇魅力。
但我的行走有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山水就有了生命。即使重蹈百趟,也会常走常新,深情眷恋。
善心和行动赋予了旅行更深层次的意义。